网络知识 娱乐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洛阳发生了一起贩卖古董案,当时,洛阳公安局从一个文物贩子的手中花了近8万元买下一面“战国铜镜”,试图找到最初的源头。

经过对文物贩子的审讯,警方发现,这件“文物”是出自烟云涧方兴庆之手。随即,警方便派出人员前往这个小小的村庄,以盗墓为名抓捕了他。

可随着调查的展开,真相也浮出水面,警方意识到,整件事情是阴差阳错,与盗墓毫无干系。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原来,那面铜镜不是方兴庆从墓穴中挖出的古物,而是他对照一本名为《青铜器》的图谱,自己仿制出来的。

这种几乎以假乱真的技艺,让洛阳警方舌桥不下。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也没有关于“仿古制品”的规定,加之方兴庆并没有欺诈的意图,自然不能够因为单纯的铸造就将他送入牢中。

而如今,仿古青铜器已成为烟云涧的支柱产业,有1/3的村民都在从事仿古青铜器的生产,政府也在不断加强对该产业的扶持。

但这种需要精湛技艺、时间耐性的活儿,究竟是如何在这个小村落里生长起来的呢?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时间还是回到上世纪,在1963年前后,烟云涧就有村民开始在自己家中秘密进行仿古青铜器的制作了,只不过当时所采用的技艺还比较古老,主要的产品也只有青铜镜和小尊佛像。

到了80年代,烟云涧才开始逐步扩大锻造仿古青铜器的规模。

那会儿按照当地的民俗,农村结婚要用到铜镜,能找到的铜镜都用上了,无奈还是供不应求。实在没办法了,大伙就开始自发地去做。一做后才发现,这东西还挺有市场,加上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村里收购老古董,村户们想着,这样也能挣点钱,至少干这行总该比种地强,就更铆足了劲朝这里头钻。

于是,学习这项技艺的当地人越来越多,烟云涧的青铜器制作也日渐走出一家一户的狭窄范围,出现了一些专门产制仿古工艺品的小作坊。

1995年的时候,烟云涧更是直接成立了仿古实验厂,引进一系列专业的电动工具。这时候的村民们不再兀自单干,而是凑到一起开始进行联合生产。加之改革开放后,经济被盘活,兴起阵阵收藏热,村里的市场也逐渐向外拓宽,烟云涧青铜器生产的规模就这样慢慢壮大了起来。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据村里的老人说,也大约是那段时间,当时中国的文物出口泛滥,高达一千多件文物被送出国门,国际上都惊叹了。后来一查,全是河南产的,烟云涧因此也不断有人被请去公安部门接受调查,说是涉嫌盗墓了。

但被抓去的那些人却说:“你要这,我家一筐一车都有!”

公安来一看,还真是做了好多。如此大量的供产,又怎么会是盗墓所得呢?最后也就把抓来的人都放回去,任由他们自己倒腾了。

但除了市场有需求这个缘由外,烟云涧的仿古业能发展至如此繁盛的程度,也离不开此地深埋的历史根源。

早在3000多年前,烟云涧就已经开始仿制青铜器,根据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馆长方长站的家谱显示,明清时期,村里就有了仿制青铜器的记载,只是当时还不具备产业概念,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青铜器锻造仅仅被当作是一种祖传的手艺去承袭。

到方长站这一辈,已经是第16代了。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也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土壤和地根,青铜器仿制业才能够在烟云涧复苏抽枝。

不过,尽管有了市场和门路,烟云涧青铜器的外销历程也不是一直顺畅。

“最早发财的是二道贩子,一个铜镜我们卖一两百元,他敢卖一两千元。”

最初那会儿,消息还不如现今这般流通,像方长站这样的手艺人只能背着铜镜到处去转,运气好了能卖出去,但也赚不到几个钱。可这却被倒转贩子发现了商机,他们时不时也跑来村里收购那些滞销的青铜器。

开始的时候,村里人还以为找到了挣钱的好出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原来贩子们是把仿品充真、倒卖赚差价去了。

这些赚差价、牟暴利的事一多,自然也让烟云涧蒙了冤,不少人都因为这个把烟云涧当成了投机取巧、专造“假古董”的重灾区。

但这倒也侧面映证了,烟云涧青铜器产出的质量之高。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他跟人家再三辩解,说我这是仿古工艺,我这个是工艺品,不是文物。人家说,你这里面这个红斑绿绣我们都看到了,这就是文物,拦住不让走。”

比如2010年,就在上海举办第41届世界博览会期间,警方在开往上海的高速路出口拦下了一辆来自河南的货车。打开车舱的一瞬间,他们被吓了一跳——酒堆里面竟然有一件青铜器!

警方当即怀疑,这是盗墓所得的古物,毕竟对于青铜器的所属,国家一直有着极为严格的把控。这可把被拦下的人急坏了,他赶忙解释道:这哪里是古代的青铜器,这只是一件现代的仿品。

可没有确凿的证据,单凭这种说辞也无法让警方信服。

无奈之下,青铜器的主人只好联系了上海世博会,事情这才云开见日。原来,这辆车是河南一家酒业公司要运往上海世博会的,那件青铜器则是作为工艺品赠出的礼物。

而这件被查获的青铜器,正是出自河南省洛阳市的烟云涧。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现如今,烟云涧已经能够靠着自己去发掘商单,甚至远销国外,不少人也慕名而来购买。但村民们仍秉持着质朴的买卖观,即使烟云涧仿制青铜器的规模已经达到“家里不出三代必有人从事”的程度,方长站仍表示:

其实“挣的还是一点工钱”、“大部分按利润5%到10%的价格卖给批发商,批发商怎么卖、卖给谁我就不知道了。说我们造假,卖假古董,真是有嘴说不清。”

目前,烟云涧的产品主要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仿古青铜器、人物造型和工艺品三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2011年,烟云涧的青铜器制作技艺还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烟涧造”似乎已经成为青铜器仿制精品的代名词,而烟云涧的制作工艺又为何如此精湛?这些高仿青铜器又是以什么作为参考的?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原来,一直以来,烟云涧的村民们锻造青铜器所主要采用的手法都是传统的失蜡法

这种方法首先要通过电来将石蜡融化,再将融化过的蜡液倒入硅胶模具之中,反复多次后,将石蜡液摇晃均匀以保证蜡可以附在模具之上。再经过晾干,最终形成蜡模。

而在蜡模做好后,则要先将石膏灌进容器,再将蜡模放入容器之中,等石膏凝固完毕一起置入炕里炭烧,等到石膏里的蜡也蒸发完、经过几日晾晒后,才能向石膏里灌入铜水。

随后,再经过打磨抛光、做旧等一系列工艺流程,一件精致的仿古青铜器才算完美出炉。

其中,最为关键、也是烟云涧村民绝不外传的一道工序便是——做旧

因为真正的青铜器深埋地下,经过长时间的锈蚀必然会存留痕迹,同时它也并非只有单一的锈迹,有些地方甚至是十分光滑的。加之共葬的丝织品等等附着其上,青铜器真品所透露出的色彩其实是十分丰富的。

那么,想要还原最贴合真实状态的青铜器仿品,则不仅仅需要关注笼统概念下的红斑绿锈,还需要提供更精细的纹理,而一般的复制品往往难以呈现出这种天然的生长感。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而烟云涧的做旧工艺也是经历了百般摸索。

最初是依赖祖辈们代代相传的手艺和务农经验,甚至曾有人将仿品丢进粪坑内去浸泡。

尽管看起来只是简单地将铜器磨光,再放入池内腐蚀等待锈色出现,可由于所用的池子、电解液不同,呈出的效果也大有不同。

这样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使得烟云涧人的做旧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他们的锈色可以说是说西周就是西周、说商代就是商代。

甚至,如果把这些青铜器拿去做专业的文物鉴定,都会令人感到难以辨别。

当然,整个青铜器的锻造工期也并不短,越是趋近收藏品的制作,越是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普通的礼品做旧一般需要一星期,收藏品则需要半个月及以上,有的村民甚至会花上四五年的时间去锤炼一件优秀的青铜仿品。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面对这样惟妙惟肖的工艺品,也有人起了心思,他们试图通过购买成品、半成品来琢磨烟云涧的做旧技巧。对此,村里人发现之后表示,做锈色是他们传承下来的技艺,也是他们最后的底线。

“最初是从书上面看到的,书上面就一张图片,一张图片,拿着那一张图片,然后它那个图片的话应该是45°,然后正侧两面,可以看两个面。在古时候讲究对称的效果,所以说他通过这两个面,就知道那个面是怎么回事,可是它毕竟还是有出入的,现在就更清晰了,现在博物馆免费了,还可以到博物馆参观。”

最开始烟云涧的青铜器制作,更多依赖于对古书、图谱的复刻,一张图、一双手、简单的制作设备,加上满腹经验与磨砺后的技艺,只凭这些就锻造出了可以说是全国最精湛的青铜器仿制品。

但毕竟,这些参照物并不能完全呈现出实物的立体感与细节,在制作的过程中仍旧有着瑕疵与疏漏。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们也有了更多的渠道去了解、观察具体的青铜器样貌,仿制工艺也随之发展得更加娴熟起来。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只是,随着烟云涧仿古工艺品的名声大噪,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的问题等待解决。

比如,部分从业者由于过分注重商品的销量,不断加大量产却忽略了仿古制品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其应该具备的质量保障。

“量一大,活儿难免就会粗糙,这是伤根本的大忌。”、“你看他们做的东西,厂大了有几个活儿好的?有的扫一眼就能看出比例不对。”

加之,由于越来越多的人都投身到了这个行业中。一方面来看,这的确激活了大众对仿古制品、古文化传承的关注度。

另一方面来看,毕竟对手工仿制青铜器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倘若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撑所供出的产品质量不达标,也会影响到烟云涧的品牌声誉。

同时,在经营管理、资金流动、品牌包装与宣传等方面,烟云涧都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河南烟云涧仿制文物,真假难辨,手艺2011年被政府列为非遗

不过,对于烟云涧的传统手艺人来说,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年轻人们不再对青铜行业感兴趣。

因为,想要掌握这门手艺,必须体力、脑力双管齐下,时间久了,难免落下一身疾病。加之,以当下的销售环境来说,只是本本分分地从事青铜器制造的确赚不到什么大钱,这其中的矛盾,既需要当地企业进行自我改良,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引导。

当然,当地政府已经表示,会逐步强化政府在青铜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多方面支持烟云涧青铜器产业发展

其实,烟云涧青铜器产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如今传统手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做好产品的文化包装、发挥手工制品的文化影响力?又该如何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使从业民众看到更切实的经济成果?

倘若要实现经济、文化两手抓,就必须要将这些难题一一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