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周勃、周亚夫功勋卓著,结局却悲凉,父子俩为何不见容于明君?

周勃、周亚夫功勋卓著,结局却悲凉,父子俩为何不见容于明君?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得很重,留世的日子不多了。

吕后依次问刘邦:萧何、曹参、王陵之后,谁可为相?刘邦却答非所问:“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刘邦看人入木三分,后来也确实如此。

周勃何许人也?刘邦为何对他那么看重?


01、


周勃和刘邦算是老乡,都是沛县人。两人应该很早就认识了,关系还挺不错的。

早年的周勃以给人办丧事为生,这和早年的陈平干的营生差不多。

周勃善吹箫,且有把子力气。哪家要办丧事,周勃就帮人吹箫“织薄曲”,或者帮人抬抬棺材,诸如此类,也就挣些散碎银两。

如果天下太平,周勃一辈子在乡里也就这样交代了。

后来刘邦起事,周勃就一直跟着其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算是刘邦帐下的一员骁将。周勃和樊哙、夏侯婴、灌婴等人是最早跟随刘邦创业的那批人,资格是很老的。

周勃为人木讷少言,敦厚,也不好“文学”,对待儒生的态度,和老板刘邦的差不多,鄙视加责骂。

大汉建立后,周勃以军功封绛侯。

陈平刚加入刘邦团队时,周勃和灌婴就多次向刘邦告过其刁状。周勃和陈平最初的关系,糟糕得很。

出人意料的是,两人后来的关系却是出奇的好,还联手干了一票大事——发动政变以安刘氏。

出来混,没有永远的敌人。

周勃的最高光时刻,莫过于联合陈平、灌婴、刘氏诸侯王等一众大佬发动政变,诛灭诸吕,使天下归于刘家。刘邦没看错周勃,周勃也没有辜负刘邦。

当时,天下大权特别是南北军兵权,吕家人掌握着,且大有取代刘氏之势。

周勃、陈平、灌婴等人虽无实权,却有的是计谋、资历、人脉。这些将领跟着刘邦打天下,从死人堆里滚过来的,什么风浪没见过?这些人军中的人望很高。

更何况,幕后还有一身“毒计”的陈平出主意。

再者,吕氏家族也没个像样的人物,经人家一忽悠,竟然把兵权拱手相让。当然,吕家根深势大,要扳倒它,还是要费些劲的。

通过一系列骚操作,老将们顺利诛杀吕氏,并力排众议选立代王刘恒为皇帝。

之所以选刘恒这一脉,就是刘恒母家外戚势力较弱是一重要原因。

被选立为皇帝的刘恒对这帮老臣,并不完全信任,甚至颇为忌惮。

周勃等人迎立刘恒时,脸带得意之色的周勃就想和刘恒私聊,却被宋昌拦住:“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一句话,把少文的周勃怼得无语凝噎。

皇帝刘恒带着众人要踏进皇宫大门时,被一帮原来的宫廷侍卫拦住了。

刘恒手下人好说歹说,侍卫们无动于衷,侍卫们就是不让进,直到周勃的将军手令被送过来,侍卫们才一哄而散,皇帝得以进宫。

对此,刘恒被震撼到了,难免有所想法:皇帝的名头、谕旨还不如周勃的将军手令好使?!

皇帝进宫被拦,周勃只送来手令解决问题,显得太草率了。非常时期,陪同兼护送皇帝进宫,周勃作为军方要人,不是应当亲自护送么?

出了这么大档子事,皇帝心有膈应,也在情理之中。

在考虑排名第一右丞相一职时,刘恒就想绕过政变功居第一的周勃。

刘恒属意陈平。陈平虽也属于功臣集团,但从来没有独当一面,在军中的影响力远不如周勃、灌婴等人。陈平出任右丞相,功臣集团也不好反对,却能削弱、分化军中大佬周勃等人的影响力。

不过,陈平是个妙人,当然看出皇帝的制衡之术,于是向皇帝谦虚地推辞说:这次政变功劳,周勃最大,为安抚人心,右相还是周勃为好。

周勃本武将,没那么多弯弯绕,当仁不让地接受了右丞相一职,并被赐金五千金,食邑万户。

刚开始时,刘恒对周勃还挺恭敬,但时间不长。

有一次上朝,皇帝刘恒就问右丞相周勃关于决狱、钱粮等方面问题如何解决。周勃支支吾吾,回答不出来,“汗出沾背”。

周勃大老粗,哪懂这些?很明显,皇帝这是找茬。

此后,有人提点周勃:功高震主且居尊位,时间一长,必有不测之灾。吓得本有心事的周勃赶忙向皇帝提出辞呈,并交出相印。皇帝无半点客气,立马批准。

陈平接任右丞相。不久之后,陈平去世,周勃复职。十个月后,刘恒对周勃说:“丞相给诸侯带个头回到封地去,辞职吧。”皇帝都发话了,周勃只能照办。

回到封地后的周勃,过得并不轻松。

上面每派人下来,周勃让家人“持兵被甲”接见,如临大敌。周勃在害怕什么呢?不得而知。

不久之后,周勃被人告发谋反,下了廷尉大狱。在狱中的日子,狱吏不但不尊重曾经权倾天下的周大将军,还“稍侵辱之”。

还好,薄太后出面向皇帝儿子求情:“周勃握有军权时不反,现居小县无权无势就要造反,谁信?”刘恒的本意并非彻底整倒周勃,意在敲打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

既然母亲出面求情,刘恒不为已甚,顺势赦免周勃。

汉文帝刘恒为什么会跟周勃过不去?有两件事,似乎能看出些端倪来。

其一,刘恒为代王时,在窦王后之前,曾有过一位王后,生卒年月不详,姓氏不详,且生有四个儿子。吕后执政时,为巩固吕家势力,让吕氏女嫁与刘氏年长的诸侯王。

代王刘恒会是例外吗?

所以有人推测,这位王后极有可能是吕氏女儿。功臣集团发动政变时,对吕氏一族斩尽杀绝,但凡和吕氏有点血缘关系的也不放过,就连汉惠帝几个儿子,包括少帝在内,全被处决。

就在刘恒登基前后,这位王后和其所生四个儿子相继死了,好巧不巧。如果这事和功臣集团有一丝干系,这事小得了么?

功臣集团,周勃排名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其二,窦皇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高兴劲儿还没过,周勃和灌婴就大包大揽地为窦皇后的两个聘请儒家名师,并说:“这两小子如果不教育好,发展成吕氏那样的跋扈外戚,我等老臣死无葬身之地!”

这话传入皇帝皇后耳里,会作何感受,不用多说吧?

如此种种,周勃只是吃了几天牢饭,最后善终,不是很幸运吗?他的儿子——周亚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周亚夫的主子——汉景帝刘启,并不是好说话的主。


02、


女相士许负曾给年轻时的周亚夫看过相。许负认为,周亚夫先是封侯,接着出将入相,最终会饿死。周亚夫只是笑笑,并不信。父亲的绛侯爵位由兄长继承着,有他什么事?

周勃、周亚夫功勋卓著,结局却悲凉,父子俩为何不见容于明君?

《汉武大帝》剧照•周亚夫影视形象

世事难料。周亚夫兄长周子胜犯事了,被撸了爵位。汉文帝让周亚夫继承了爵位。

周亚夫子承父业,也从军打仗,也成了一名将军,率军驻扎在河内。

汉文帝劳军,进入别的军营很顺利,唯独在周亚夫这吃了瘪,非要让皇帝使节才可让见。见了面,也只行军礼,还让军士们说:“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

这和刘恒当年要进入皇宫时的情景何其相似哟。周勃父子能让皇帝同样的感觉有两次:皇帝的诏旨不如将军令好使。这是好事吗?

别看刘恒离开军营点赞了周亚夫一番,后来又对其重用,还把其推荐给太子刘启,但心口未必如一。

皇帝折了面子,心情还很舒爽,这合情理吗?你周大将军要面子,皇帝就不要了吗?

后世不少人大赞周亚夫此举有大将的气度。这也何尝不是周亚夫获罪的苗头?

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被汉景帝刘启任命为大将军,全权负责镇压叛乱。

吴楚联军首先把梁王刘武揍得嗷嗷叫,形势危急。梁王多次派人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根据形势,认为以梁王的实力还能挺得住,就是不发兵。

事后证明,周亚夫是对的,梁王可不管这些。逼急了,梁王通过母亲窦太后向景帝施压,景帝也下诏让周亚夫出兵。

周亚夫顶住压力,摆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架势,拒不奉诏。梁王气得直跺脚!

周亚夫用了三个月左右,摆平了七国之乱,却也把窦太后最为疼爱的小儿子梁王得罪透了。梁王每次回京城“省亲”,都要向窦太后和景帝埋汰周亚夫一番。

平叛归来之后,周亚夫先是出任太尉,接着出任丞相。景帝一度对周亚夫最为看重。

景帝因栗姬之故,恨乌也及乌,下决心废了太子刘荣另立刘彻。周亚夫激烈反对,无效。自此之后,景帝对周亚夫的态度日渐疏远。

窦太后向景帝提议,封王皇后兄王信为侯。王信,新太子刘彻的舅舅。

景帝表示要和周亚夫商量一下。

其实,景帝是在试探军中大佬兼丞相周亚夫对新太子的态度。

周亚夫马上表示反对,还搬出高祖刘邦立下的规矩——“非有功不得侯”。景帝还能说什么呢?“默然而止”,景帝此时沉默无言,本身就是无言的愤怒。

为给新太子辅路,景帝也许已容不下周亚夫了。

其后不久,匈奴王徐卢等五人投降。景帝要封这五人为侯,周亚夫当着众臣的面驳诉皇帝:“这些人背主投降,陛下反而要封他们为侯,何以作为榜样劝导人臣尽忠呢?”

景帝气得大声对众臣说:“丞相不同意封匈奴王为侯。”说完,当即下旨封徐卢等人为王。

这是当众打脸周亚夫。

皇帝生气,后果确实严重,很快,周亚夫被炒了鱿鱼,被免去丞相一职。

又过不久,景帝宴请大臣,也召来周亚夫。周亚夫坐席单独放一盘大块肉,没切开,也不带筷子。

受到针对的周亚夫心中大为不满,大声向工作人员索要筷子。

景帝笑嘻嘻对周亚夫说:“这都不能让您满意吗?”周亚夫赶忙跪下谢罪,接着径直退出宴席。

在场的大臣,惊得目瞪口呆。

景帝看着周亚夫远去的背影,轻声道:“如此怏怏不快的模样,绝不会是少主的臣子。”声音不大,但足够震撼。

君王如此看待臣子,臣子的结局可想而知。

没过多久,熟悉的操作又来了——有人告周亚夫谋反。周亚夫不堪狱吏折辱,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03、

其实,无论哪个功臣处于周家父子的位置,都免不了受皇权的极力打压与削夺。这既是人心、形势使然,更是在皇权之侧,绝不允许他人酣睡,更何况是手握重权的功臣!

更糟糕的是,周家父子的性格又过于刚直,受“伤”能避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