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浅说中国“郡县制”中的“县制”

浅说中国“郡县制”中的“县制”


浅说中国“郡县制”中的“县制”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秦国横扫六国,结束近五个多世纪的分裂和战争,以“郡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模式,开启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


浅说中国“郡县制”中的“县制”

“郡县制”中县一级行政管理的设计,是中央集权制金字塔模式中最基础的部分,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县制”的雏形,但真正以县级为单位将全国划分成一个个县,以“郡县制”覆盖全国的“网格化”统一管理的模式始于统一中国的秦始皇。

二千多年来,无论郡国还是州府,其变化实质属于县级之上的“郡制”层面的调整和改革,而“县制”一直比较稳定、被基本保持延续下来。

浅说中国“郡县制”中的“县制”

到了清朝,县官再没有“令”与“长”的差异,大县小县统一为七品。和其他朝代类似,县官掌管一县的政务、教育、司法等相关事务。明清时期县衙因工作职责而条块分割的状况更加显现,部门分化由此开始出现雏形。到了清代,县官开始聘用师爷作为自己的幕僚。

县制始终主要由县官、县吏和衙役三个层级组成,数千年来变化幅度较小。而县吏的构成在不断调整,由汉朝时期数量庞杂到唐朝时限定为一定的人数,再到明清时期划分为刑工户等六房。

知县的副手主要是:县丞、主簿、典史。

县丞:常务副手,正八品,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

主簿:第二副手,正九品,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

典史:班子成员,没有品级,日常主管监察狱囚。实践中,县丞和主簿不管的事典史都管。

以上三人都是由吏部铨选任命的,属于朝廷命官,都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县丞廨、主簿廨、典史廨(廨,官吏办公的地方,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每人配一名无品级的助手——攒典。

县衙日常办公机构,分为“六房”:

吏——主管全县吏员的升迁调补,登记本县进士、举人等在外地做官情况

户——主管全县税收纳粮上缴国库、钱粮亩清册,赈灾发放等事务

礼——主管祀神、祭孔、庆典、儒学教育,组织童生考试,知县出巡时,礼房还负责仪仗、保卫、鼓乐等事务

兵——主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训练民兵,向当地驻军输送兵源,也负责驿站、城防、剿匪等事务

刑——主管全县司法刑狱,民、刑案件

工——主管全县生产制造等事务

“六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每房都设有一个头目,叫“经承”,一个副头目,叫“管年”。头目和副头目下面是若干书吏,承担具体的业务工作。

六房的工作人员统称为“胥吏”,他们都读过书,能写文章会算账,熟悉法律条文,一般五年合同制,期满走人。称职或特别优秀的,可以获得九品或未入流的顶戴,还可以候补县丞、主簿。

在县衙,胥吏还不算最底层的公务员,因为还有三班衙役。

三班衙役指皂班、壮班、快班。

皂班负责在知县升堂审案时站班、行刑;

壮班是勤务人员,负责跑腿送件报消息;

快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捕快”,负责侦查破案,缉拿盗匪,押解囚犯。

三班衙役与禁卒(狱卒)、门子(看门的)、弓兵(巡逻、缉捕的兵士)、仵作(勘验尸体的)、刽子手、粮差、盐差、稳婆(接生婆)等,统称衙役,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们没有工资,靠收取陋规费(灰色收入)生活,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大清法律将他们贬为贱籍,其子孙三代不得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