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致母亲① | 张太雷遗孀陆静华:国庆观礼时,她才知道儿子牺牲已8年

致母亲① | 张太雷遗孀陆静华:国庆观礼时,她才知道儿子牺牲已8年

致母亲① 致母亲①

1950年,陆静华作为革命老根据地代表团的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被介绍时,一句“两代烈士”戳破了家人对她隐瞒已久的事实——他唯一的儿子张一阳已经牺牲8年,而她的丈夫张太雷——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在1927年广州起义时就献出年仅29岁的生命。

张太雷和陆静华共有三个子女:张西屏、张西蕾和张一阳。张太雷为信仰献身时,长女张西屏只有8岁,赡养张母、抚养孩子的重担就落在陆静华柔弱的肩上。三代人栖身常州南门外清凉寺外的两间小屋,每到黄昏周边行人绝迹时,三代人坐守斗室不敢外出。据张西蕾在追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为养活一家五口,母亲每天外出帮人干活,晚上带回许多永远干不完的针线活和手工活。”

在白色恐怖和艰辛生活中,母亲陆静华再苦再难也绝不放松孩子们的教育。常州三杰纪念馆首任馆长黄明彦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们上学,陆静华四处求人说情,以每学期考进前三名为条件,让学校免学费。就这样,她把三个孩子陆续送进学校,当时许多人不理解,女孩上学有什么用?她说:“这是他们父亲生前的愿望。”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们勤奋刻苦,两个女儿10岁读完小学,13岁读完初中。淞沪会战爆发后,常州沦陷,张西蕾要参加抗战,陆静华让她带上张太雷家书,去上海寻找共产党组织。在党组织安排下,16岁的张西蕾加入皖南新四军,而那封为躲避盘查而剪去抬头、落款的家书,作为张太雷唯一的家书,如今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致母亲①

几年后,16岁的张一阳也要像姐姐那样加入新四军,陆静华百般不舍,但最终还是把儿子送上了船,叮嘱道:“你当心身体,听二姐的话。”皖南事变中,张一阳被俘后关押在上饶集中营,感染回归热病毒高烧不退,敌人以特效药做诱饵引诱他写悔过书,他一口回绝,在狱中离世时年仅18岁。

一门忠贞,两代烈士,陆静华无私地支持丈夫投身革命,又送孩子追求信仰。2019年,她的外孙冯海龙在一档节目中回忆,陆静华得知儿子早已牺牲的那个晚上,把丈夫和儿子的照片放在一起,哭了一夜。

回常州后,她把张西屏最小的两个女儿改为张姓。外孙女张子娟满怀深情地回忆:“外婆个子不高,五官端正,衣服总是清清爽爽,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模样。她从来不发火,永远眼睛弯着笑眯眯的,她表扬每个孩子,让我们感受到被爱。”

张子娟在陆静华身边长大,直到20岁时外婆去世。在她的记忆中,外婆人聪明干练,“针线活不要太好”,正是凭着针线手艺养活了全家。童年记忆里,外婆教她包粽子、包团子,用黄豆做酱,她把肉沫和黄豆酱放在一起炒,自己不吃,只看着孩子们吃。她说:“等到我自己当了奶奶,想起外婆心里都是暖的。”

张太雷深深影响了陆静华的一生,他让她做个自立的女人,不要依附,鼓励她学刺绣、绘画、认字,直到可以读《红楼梦》。她曾向孙辈们讲结婚后曾到小学学习,跟小孩子们坐在一起,张子娟听得哈哈大笑。新中国成立后,陆静华当了常州市烈军属协进会负责人,她带领军烈属们办被服厂、豆浆厂谋生,把家里的椅子都搬到店里。

关于外婆,张子娟最后的温馨记忆,是她和外婆一起,为张子娟姐姐还没出生的孩子做虎头鞋,外婆利索地飞针走线,平静安详。很多年以后,70岁的张子娟给70岁去世的外婆写了一封信,那些只说给外婆一个人听的话,她从没对别人说过。

电话那头,传来张子娟的哽咽声。

致母亲①

2021年,常州锡剧团新创排的《烛光在前》作为江苏唯一的新创剧目,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陆静华作为第一主人公出现在舞台上。主演孙薇说:

“舞台上的陆静华,以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告诉我们有多少妻子和母亲,为了天下再无饥饿的孩子、再无悲痛的母亲献出了自己的全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