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名医李东垣说:甘温能除大热。为啥热病还能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

名医李东垣说:甘温能除大热。为啥热病还能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

按中医治疗原则来说,一般都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是有这么一个“其性甘温”的方子,却被用来除“大热”,究竟是何原理?补中益气汤现在常用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其实与创方人李东垣的原意相偏离,又是怎么一回事?本篇给大家介绍李东垣的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名医李东垣说:甘温能除大热。为啥热病还能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

黄芪

发热的中西医认知区别:

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发热就是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物理降温,解热镇痛,甚至调节体温控制中枢来让体温达到正常。而中医学的发热,更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即使体温不高,患者觉得热,也属于发热,思路大不相同,一般情况来讲,中医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细分下来又有潮热,阳明实热,五心烦热等一系列不同的发热类型,治疗上也大不相同。

名医李东垣说:甘温能除大热。为啥热病还能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

发热

甘温除大热,这一说法首先见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脾胃论》。关于甘温除热的“热”,李东垣是这么说的:“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流于肾,阴火得乘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或渴不止。”

简单来说就是脾胃居中焦,主升清降浊,内伤脾胃后,元气不足,清阳不升反降,清阳下流,足少阴肾经被郁,肾经属水,水不制火,阴火乃动。阴火不受制上冲于心,导致心主火旺,出现脉洪大,心烦口渴,身热等症状。再简单点就是阴火的产生是与清阳下陷分不开的,正因为清阳下陷,才导致阴火上乘,治疗不能单纯以寒凉药物制火,只有用甘温保元之剂,以补代泻,才能使阴火下降而元气复位。

名医李东垣说:甘温能除大热。为啥热病还能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除的热是脾胃虚弱导致的,所以治疗方法以温补为主,与其它发热治疗方法大相径庭,所以一定要辨证准确。阴火应与阴虚火旺,虚阳外越相鉴别。

阴火与阴虚火旺

阴火是因为脾胃虚,湿气下流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津液不濡,口咽干而皮毛不泽也。所以症状上来讲,应有脾胃虚弱的症状。而阴虚火旺是肾本身水火不协调,多因房劳,大汗,大泻,失血之后,肾阴不足,不能制火,所以会有心烦少寐,头晕,口干咳嗽,盗汗,夜热及失精等症状。治疗上阴火应当先补脾,而阴虚火旺则采用滋阴壮水的方法。

名医李东垣说:甘温能除大热。为啥热病还能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

滋阴要药——熟地黄

阴火与虚阳外越

虚阳外越的病因是因为阴寒内盛,阴盛迫阳,是典型的里寒外热证。虚阳外越的发热不能发汗,发汗阳气外亡,病情垂危。虚阳外越常见症状: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自汗,心烦,大便欲出,小便不禁,或面赤如朱,不思茶水,而胸腹痛甚欲按。脉象是洪大无伦,两尺脉虚软,按之无力。

虚阳外越的本质是里寒证,虽为热象,实为真寒假热证,治疗上以回阳救逆为主,方药如四逆汤,镇阴煎等。

名医李东垣说:甘温能除大热。为啥热病还能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

附子大热祛实寒

甘温除大热的大热是内伤发热,代表方药是补中益气汤。要辨明外感内伤,李东垣有《内外伤辨惑论》,总结如下:

外感发热是发热怕冷,热在皮肤,伴有鼻塞等,热为手背热而手心不热,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内伤发热:发热不怕冷,热为燥热,有时发作,内伤发热是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寸口脉大于人迎脉。

名医李东垣说:甘温能除大热。为啥热病还能用甘温的补中益气汤?

人迎脉在喉结旁1.5寸

本篇内容就到这里,不断学习名家诊疗思路,只为看病时能得心应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是杏林,一个爱好钻研的小中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