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集团军配置人数

集团军配置人数

一个集团军有12个合成旅,加上约16个后勤保障单位。 一个合成旅有9个合成营,外加约6个直属单位。 一个合成营有6个合成连(1~2个装甲连+1~3个机步连+1火力支援连+1勤务保障连),外加3个排和营部。整个合成营约650~800余人左右。 每一个合成连的人数不一样:装甲连约52人,机步连约130余人,火力支援连约120余人,勤务保障连约200余人。 一个合成旅有9个合成营:0~4个重型装甲营+0~4个中型装甲营+0~4个轻型装甲营+1个防空营+1个火力支援营+1个勤务保障营。另外有6个直属单位加旅部,各个合成旅约3000~5500余人左右。 一个集团军有12个合成旅:2个重型装甲旅+2个中型装甲旅+2个轻型装甲旅+1个空中突击旅+1个特战旅+1个导弹旅+1个防空旅+1个火力支援旅+1个勤务保障旅,另外有约16个直属单位加军部。整个集团军约6.5万余人左右。 如果不分时期就妄下结论,是极不专业极不负责的行为。比如1928年国民政府二次北伐打击张大帅时,老蒋的第一集团军下辖18个军29万人、老冯的第二集团军下辖25个军31万人、老阎的第三集团军下辖11个军15万人、李白的第四集团军下辖16个军24万人,四个集团军拢共拥兵100万人! 这是有其历史特殊性的,一方面,此时的“集团军”建制并不规范,各集团军之下还编有军团(老蒋部队)、方面军(老冯部队)等军以上建制,属于超大型战役兵团;另一方面,当时的“军”级番号也大多名不符实,一万来人的降军,也可以给个军级番号,比如周凤岐的第26军。 集团军的番号第二次正式出现,是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算战时编制,理论上每个集团军应辖两到三个军(第18集团军属于特例)。但是各集团军之间,又有辖甲种军(三师制)和乙种军(二师制)的区别,加之嫡系和杂牌军的满编程度不同,那么当然各集团军的实际兵员数量也不相同。 比如宋哲元的原第29军,由于之前在平津地区自己膨胀的厉害,1937年9月在津浦路中段升格改编为第1集团军时,下辖第59军、第68军、第77军近10万人枪;淞沪会战期间,陈诚新组的第15集团军下辖第18军、第74军、第39军,总兵力接近8万人;而同一时期“马家军”的第17集团军,仅有三个师2万来人。 因此,讨论一个集团军究竟有多少人,其实是很宽泛的话题,是不能给出准确答案的。应该综合该集团军到底辖几个军、每个军到底辖几个师、各个师到底是嫡系还是杂牌等多方面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抗战失去中央军标准编制的集团军,在满编状态下约有8到10万人。 我们以1944年在滇西缅北实施反攻的中国远征军为例,这一时期投入作战的总兵力是307281人,以及军马15037匹。其中“驻印军”(也就是X部队)有7万余人,虽然步兵部队只有个新一军4万余人,但是驻印军总部的直属部队较为庞大,因此总人数上去了。 而负责滇西反攻的Y部队,作战主体即为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的第20集团军。在Y部队的23万人当中,隶属于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直辖的第200师,以及炮兵、工兵、辎重、宪兵等特种兵科部队,大约有3万人。 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第1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实有兵力即在20万人左右,平均每个集团军10万人左右。当然,远征军美援武器装备比例较大,特种兵科员额较多,也是事实。 (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 1944年以王耀武兼军长的第74军为基干,组建了第24集团军,隔壁老王正式晋升集团军总司令。该集团军下辖第73军、第74军和第100军,由于第74军兵力规模较大(约45000人),所以该集团军的总兵力也在10万人左右,与宋希濂、霍揆彰的部队性质一样,这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 杂牌那就不好说了,比如川军杨森的第27集团军,长衡会战失利撤到贵州境内时,集团军作战序列内也是三个军,然而各军的实际兵力分别是:第20军4567人、第26军4522人、第37军仅有2056人,整个集团军总兵力只有1万来人。原因嘛,一方面是杂牌,另一方面是战损补充不及时。 (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第18集团军(八路军)未设军级建制,是集团军总司令部直辖三个师,刚刚完成改编时约46000余人。在八年全面抗战中,第18集团军发展较快,且自建了不少旅、团、纵队、支队等新编制,到日本宣布投降时,集团军总兵力接近了90万人。 原因在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第18集团军并没有新建师以上的作战单位,且集团军的番号与建制只是对重庆方面才公开使用,尽量维护合作抗日的局面而已。在内部则是以各大军区、二级军区、作战旅、团的体制存在,完全不需要重庆当局给什么番号,所以不要把第18集团军单独拿出来说事,毫无意义。 (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 抗战时期出现的“集团军”番号前前后后有40个,但是这一编制抗战结束后就取消了,大多改制为整编军或者绥靖区,到解放战争进入到深水区后,为遂行大兵团会战,开始出现跟集团军编制规模相同的“兵团”。兵团的情况也差不许多,嫡系和杂牌的区别、辖两个或三个甚至四个军的区别,所以兵团的额定兵员数,也是乱七八糟。 人民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没有再设置集团军的建制,也是以下辖三个左右的军(前称纵队)的“兵团”番号出现,其实等于集团军的规模。由于四大野战军发展情况不同,各兵团的兵力也不尽相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兵团”普遍超过了10万人,第二野战军接近10万人,第一野战军则少于10万人。 现如今我军的“集团军”编制,跟战争时代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以原来野战部队的“军”升格而来的,而非早期的兵团级建制。这个“集团”两个字,主要体现的是现代化军队的多兵种合成性,换句话说,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一支部队的战斗力不再完全依靠“人海战术”,而着重要加强装备和技术的配置。 在军改之前,我军一个集团军的标准配置是下辖三个步兵师、一个坦克师(或旅)、一个防空团和一个地炮旅(不完全相同),以及通讯、陆航、防化、特战大队、电子大队等集团军直属部队部队。按标准步兵师12000到13000人计算,当时一个集团军的总兵力当在7万到8万人之间。 军改之后尤其是“师改旅”完成后,野战部队集团军的基本编制,就不再是下辖三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师的模式了,而是下辖若干合成旅以及集团军直属特种兵科部队。根据驻防地区和作战任务的不同,各集团军辖有的合成旅数量、各旅装备特点、集团军直属部队类别也不相同。 道理明摆着,高原山地和平原、平原和沿海地区,驻军的兵种配置肯定要分别考虑,最新改制的集团军一般辖有11个或12个旅(六个合成旅为主),其他包括陆航、地炮、高炮等旅级单位,大致兵力在4到5万人左右。部队的现代化程度提高了,兵员数一定会下降,这是军事常识。 我军目前在五大战区内共编有13个野战集团军,众所周知的原因,只能大致介绍一下。而研究和讨论部队编制问题,千万不要走进“一成不变”和“前篇一律”的死胡同,额定编制和兵员,只是理论上的,各国军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和作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这也是军事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