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2017年,一本名为《品三国》的书在北京开展签售仪式,上万名的读者从签售地北京西单大厦大厅,一直蜿蜒排到了大厦大楼后面的小胡同尾巴处,长长的队伍导致整条大街的交通彻底瘫痪。

有市民急着出行,受不了,报警了。经过警察的疏导,原本计划一整天的签售仪式,仅仅两个多小时就被迫中止了。抢不到签售书的读者难以接受,竟然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场面实在叫人感到震撼不已。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这本书就是《百家讲坛》的讲师易中天所著,签售也是他本人搞的。如此盛大恢宏的一幕,竟也不只是易中天的独特待遇,《百家讲坛》的其他讲师,比如纪连海,刘心武和阎崇年等,开签售会的时候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只是当时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如今竟然凋零不堪,从当初的收视率前几名,一路跌出了央视节目的前20,仅仅维持最基本的收视率。由盛而衰不过20年时间,《百家讲坛》这一路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它风光不再的原因又有哪些?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01 《百家讲坛》的诞生与鼎盛

2001年7月9日,央视科教频道问世,伴随而生的一档节目就是《百家讲坛》。当时国内观众对于这种节目还是很陌生的:一人,一桌,一书,一集四十来分钟,漫谈古今,洋洋洒洒,好不快活。

《百家讲坛》的最初定位就是宣传中国文化,不管是文学历史学,还是物理学,医学,应有尽有可谓包罗万象。

节目组花费重金,聘请了国内外一大批专家学者,首期《百家讲坛》的座上宾就是杨振宁,后来更是有比尔盖茨,霍金,等人物登场,对当时的其他节目来说,《百家讲坛》当真称得上来势汹汹。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依托高端的内容,《百家讲坛》很快站稳了脚跟,但是也遇到了一个问题。《百家讲坛》的内容太过高端,以至于频繁出现许多观众读不懂的专业性的学术论断。渐渐地,观众们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多关注一下今天又是哪个专家上场。

《百家讲坛》的小众性导致它高开低走,竟然有些无人问津的味道,明明一个新节目,却冷落的像是被时代抛弃了一样。对此,《百家讲坛》也有些委屈,毕竟自己最初的定位就是专业性强,知识性强的学术讲坛。

2004年,《百家讲坛》走上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学者阎崇年。当时国内十分流行《康熙王朝》之类的清宫剧,阎崇年便尝试性地讲了一期努尔哈赤的千古疑案,没想到一下子爆火了,收视率十分高。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于是节目组再度找到阎崇年,希望他接着讲一些皇帝的秘史。虽然阎崇年是专攻努尔哈赤,曾经有过书籍《努尔哈赤传》,才有了如此效果,但是要说举一反三,倒也不难,于是阎崇年接着讲了其他的皇帝,一讲就是许多期。

阎崇年的《清12帝疑案》为即将进入危险期的《百家讲坛》平添了一股助力,将它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摘夺科教栏目的收视率之冠。

阎崇年也成了《百家讲坛》的功勋元老,在他之后,易中天等人接过棒子,继续开辟以中国古代历史秘事为核心的内容,吸引了大批观众。

只是20个年头过去了,不知从何时起,《百家讲坛》的风光不再了。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你看《百家讲坛》吗?”

“你竟然不看《百家讲坛》?!”

“你知道《百家讲坛》吗?”

“还记得《百家讲坛》吗?”

似乎这档节目已经成了一种回忆,一段历史。

但是你上网一搜,它仍在更新,内容依然是一些历史类的,才恍过神,原来它一直都在,只是我们逐渐忽略掉它了。到底是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能把一个人记忆中十分深刻的东西,悄无声息地冲刷掉?

02 百家讲坛风光不再:缺乏创新背离时代

《百家讲坛》的衰颓,是内因与外因的共同结果。

内因之一:内容缺乏创新,已经落后于时代,却尚未做出改变。流水不腐,只有时常更新迭代,才能保持自我的活力,始终跟得上社会的节奏,否则就会逐渐被甩开,直至被抛弃。

2001年《百家讲坛》初亮相时就是一人一桌,一件事情侃侃而谈。这在当时算是十分特别的,很有吸引力和新鲜感,但是20年过去了,《百家讲坛》依然是那样,导致观众有些审美疲劳了。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你说,《百家讲坛》没有试过创新吗?有的,但是效果微弱,收益很小。这么多年里,《百家讲坛》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换一些内容,换一些题材,让观众试试新口味。

可是问题就在于,其他的领域早就有了更好的选择。现在不比20年前那样,娱乐节目匮乏,如今各种综艺节目争奇斗艳,哪一个不比《百家讲坛》的半瓶醋精彩?

《百家讲坛》推出新口味,不仅新观众觉得吃着腻,老客户也不买账,反而不如守成不变,起码落个保底。但是一直缺乏变动,其结果必然是慢性死亡,《百家讲坛》也着急,却没有办法。

历史上统共那么些人物,翻来覆去讲了个遍,再讲就是一些陌生的人物了。观众最初会喜欢《百家讲坛》,就是因为它讲的人物虽然是大家不熟悉的,却至少听过,有这么一个“接近性”。

后来,《百家讲坛》还想了一个法子:让讲师增添一些趣味性。由于节目本身十分简单,内容生动与否全看讲师,因此节目组有意让讲师们在讲述时开些玩笑,活跃一下气氛。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但是这也导致节目过于娱乐化,失去了历史节目该有的严谨性。一些讲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夸大其词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因此惹怒了爱好历史的观众,认为这是不尊重的体现。

内因之二,讲师水平良莠不齐,引发巨大争议。《百家讲坛》最初的招牌就是“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造一座桥梁,让专家为百姓服务”。起初请来的也都是名人大师,非常具有权威性。

但是自从转型讲述国学之后,讲师们也换了一批。2006年,《百家讲坛》上来一位女讲师于丹,她讲述的论语和庄子等石破天惊,一举赢得观众的赞赏,短短一年时间就被誉为“国学大师”。

但是有了一系列光环和成就之后,于丹没有保持谦逊的态度,反而趁着机会傲起来了。2012年,北京大学举办昆曲表演,许多年近古稀的老艺术家登台表演之后,于丹居然也上台了。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这让学生们很是奇怪,好端端的文艺演出,她来做什么?原来于丹也是耐不住,想“讲几句”。当时她化着浓妆,穿着与现场氛围格格不入的服装,一登台就有人喊“下去!下去!”

但是于丹还是开口讲话,言语之间十分傲慢,有种“你们听我讲话是你们的福气”的感觉。最终无法忍受的学生们生生把于丹轰下台,也导致她从此跌落神坛。

于丹犯的错误就在于,她的水平还没有高到胜任“国学大师”这个称号,此前王国维,钱钟书,刘师培等人的称号也是“国学大师”,实话实说,于丹可以和他们并列吗?

若是保持谦逊的心态,继续学习研究,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倒也罢了。偏偏得了称号就急着秀,要变现成一呼百应的名声和大把的钱,才招惹了人们的反感。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03 互联网的冲击,百家讲坛无法抵御

当然若说仅仅是这两项原因,还不足以让《百家讲坛》完全丧失竞争力。许多外因也让它无能为力,就像生病还可以医治,衰老却无法避免,更不可能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历史规律给改变。

《百家讲坛》衰退的外因之一:互联网时代,用户们更倾向于碎片化信息。当下,各种短视频软件十分火爆,几乎到了全民使用的地步。

短视频以多内容一目了然,短时间,即时性为主。在这些软件上,我们也能看见不少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视频,它们中不少都十分受欢迎,有的历史博主粉丝比现在的《百家讲坛》还多。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这些视频与《百家讲坛》的视频有什么不一样?首先就在一个时间,短视频平台一个讲述视频最多几分钟。一个人物讲两三期就过去了,十分凝练浓缩。视频再融合一些比较有趣的“梗”,配上生动的图片,观赏体验更好。

相比之下,《百家讲坛》仍然是端坐讲台,一集数十分钟,虽然更加透彻,鞭辟入里,但是对现在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没有必要。

总的来说,《百家讲坛》的衰退,是因为用户看此类视频的目的变了。从前大家是抱着求知为主,娱乐为次的态度去看的,现如今成了娱乐为主,甚至只要娱乐,看个热闹也就过了。

除了这些短视频,用户们日常接触的公众号,话题链接等,都是些浅薄的碎片化信息,一边接收一边遗忘。再加上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忙,早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心思和精力,去花费一两个小时看一期《百家讲坛》。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这种变化到底是好是坏,还很难说,但是它已经直接导致了《百家讲坛》之类的慢节奏视频的冷清。

外因之二:观众相对文化素质提高,《百家讲坛》的“高端性”大大削弱。

这20年里,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整体素质往上迈了一个台阶。许多原本一知半解的事情,也逐渐清晰,曾经容易因为无知被带动,感染,如今也冷静,理性了许多。

根据传播学学者统计,在互联网时代,人每天要接触的信息比以往增加了数倍甚至数十倍,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丰富了很多。为提升个人文化素质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

比如说,从前我想了解一下某位历史人物,原本得知《百家讲坛》周四会讲他,于是我就守在电视机前日盼夜盼等着它播出。

但是现在我可以之间打开手机去搜索他,不管是哪个平台都有详细的文章和视频。提前看了视频,我可能就不会再去看《百家讲坛》了,即便是看,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专注。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以前看过一个博主讲某位历史人物,非常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今天看《百家讲坛》,碰巧也讲的那个人物。但是有关他的事情我已经提前了解,再在《百家讲坛》看也不过是找找有没有新东西,绝不会像以前那样如痴如醉。

观众水平提高,其实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但是对《百家讲坛》来说,就是雪上加霜,让它的处境更为尴尬:浅显的内容,观众早就知道了;深奥的内容,观众懒得去知道。

外因之三:信息单向输出,缺乏互动性。《百家讲坛》既然是“讲坛”,就属于以往箭靶式的信息传输,在这个过程里,观众只能充当那个靶子,却不能及时做出反馈和评价。

视频的互动形式一般有点赞,评论,弹幕,私信,电话等。其中前三者是互联网环境中最频繁使用的,也是任何一个视频官方都十分重视的。许多平台的热门推送算法,都把这几项列入权重。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通过弹幕,可以营造众人共赏的氛围,即时讨论,解惑;评论可以与官方进行直接公开地交流,不断吸取经验,进行改进。当下许多博主甚至喜欢搞评论区投票来决定下期视频做什么,既保证满足观众的胃口,也为博主选题提供思路。

但是《百家讲坛》本身受制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这几项互动的自由开展,导致新观众黏性很低,看了一期感兴趣的就走了。

04 时代落幕,使命已达

外因之四:同类竞品增多,竞争压力大。

从前《百家讲坛》是一家独大的,不同频道的电视节目各有千秋,《百家讲坛》就是主打历史,无可替代。但是20年里,北京电视台推出了《档案》,中国教育电视台打造了《国史演义》等等,许多历史类节目登上舞台,广受欢迎,挤占了《百家讲坛》的空间。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后来更是有《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历史向的文艺节目横空出世,以新颖的形式,老少皆宜的内容“霸屏”,让《百家讲坛》的处境更加岌岌可危,收视率一再下滑。

不过归根到底,这是传统电视节目的内斗。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百家讲坛》的日子更难熬了。自媒体凭借着平台优势,简单流畅的剪辑,有趣的内容,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迅速瓜分了流量市场。

外因之五:国学热退潮。不得不承认,《百家讲坛》能够一炮走红,与当时国学热的大环境有着密切联系。21世纪初,“国学”方兴未艾,随处可见一些国学讲堂,国学讲师,许多家长更是给自己的孩子报了国学班,十分痴迷。

诚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必须予以弘扬和发展。但是渐渐地,人们意识到,社会上许多所谓的“国学班”“国学大师”其实不过是披着一层外表赚钱的商业模式而已。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花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上的“国学班”,其实不过是穿着一身汉服,在半古不古的屋子里,被不读四书五经,不知五韵六义老师强迫着背些艰难晦涩的书。

揭穿了这种“国学”的真面目,社会自然兴起了抵制之风。

连带着,人们对“国学大师”“国学讲座”也失去了好感和兴趣,甚至有一次,《百家讲坛》的元老阎崇年,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激愤的年轻人打了好大一巴掌!

这名年轻人名叫黄海清,是一名汉文化爱好者。他对阎崇年有关清朝满汉民族关系的一些说法颇为不满。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一次,阎崇年在签售会上为新书签名,黄海清借购书签字为名义接近阎崇年,原本只想提几个问题,但他一看到阎崇年,血气上涌,竟然直接一记掌掴打在阎崇年脸上。

不管为何,动手打人总归是不对的,即便有意见之争,也最好以辩论的形式解决。何况阎崇年当时已经75岁,这一巴掌打下去,险些遭不住。

小结

如今千帆竞渡,百花齐放,对于《百家讲坛》这一老牌节目,我们还是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它是一个时代的回忆,历经20年,《百家讲坛》虽然如今声势大不如前,但也仍在继续,仍然有一批真正喜欢它的人。

只是世事无常,时代总是在进步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百家讲坛》在它兴盛的这些年里,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与任务,为一代人提供了许多的知识和欢乐。

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为什么风光不再?

参考信源

1,《百家讲坛》 央视网

2,阎崇年:我们应当敬畏历史 中国青年报

3,《百家讲坛》收视冷落:被指形式10多年未变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