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石楼县:屈产河畔谱新篇

石楼县:屈产河畔谱新篇

□ 本报记者 王洋

石楼乡村旅游展现美丽石楼新形象。 王永平 摄

徜徉在屈产河畔的青山绿水间,满目葱翠;静听山间鸟儿清脆的鸣叫声,心旷神怡;享受乡村田野中的清新而宁静,沁人心脾……

1936年,红军东征首战于石楼,毛泽东主席从黄河第一湾附近踏上了山西,随后三次率部转战于石楼,在石楼的7个村庄战斗和生活过19天。在此期间,毛主席写下了一篇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召开了党在山西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晋西会议”。第一次把统一战线作为核心内容进行了讨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军东征纪念馆坐落于此,留下了永久的红色记忆。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石楼县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以红色故事为依托加快文旅产业全面升级,凝聚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昔日的屈产大地焕发出新气象,正走出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一座小镇,孕育屈产河畔的美好未来

曾几何时的深度贫困县,如今换了新模样。

2020年2月27日这一天,是石楼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石楼县如愿脱贫摘帽。

石楼小镇依山就势、遵循自然,融合晋西名居特色,庭院式打造、错落式布局,以独特的阴阳鱼地势顺势而建,屈产河从中穿过,山水相间,人景相宜。

78岁的郑子玉是灵泉镇郭家垣村人,2019年脱贫摘帽,当年秋天搬进了小镇居住。

记者见到老郑时,他正在社区内和人闲聊。老郑家中白墙上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大大的福字贴在墙上更显得幸福满满,4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承载着他和老伴幸福的晚年时光。

“我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下,我们这老一辈人是石楼建设发展的经历者、建设者,更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见证者,还是党的政策好呀!”说起石楼县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老郑仍然历历在目,“我和老伴有低保、养老金,县委组织部每年还给我1680元,一年能领一万多元,病了有医保,有什么困难,社区及时上门解决,我现在的心愿就是锻炼好身体多活几年,和老伴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易地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十八大以来,石楼县紧紧围绕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紧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个,4654户1.54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喜迁新居。

搬出来后续生活怎么办?一是农业生产托管“全覆盖”。优先托管整自然搬迁村土地,优先安排搬迁户进入托管组织。二是扶贫车间“全覆盖”。在三个集中安置点附近,配套了26个扶贫车间。特别是在石楼小镇内,布局了扶贫制衣、农产品加工等扶贫车间。以此为基础,按照省委“人人持证、技能社会”部署,立足“一人一技一条路”,在搬迁户中开展订单式培训,累计培训1300余户,400余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产业园区“全覆盖”。以搬迁群众在5公里内实现就近就业为目标,在石楼县城布局了树德农产品加工园区,安置200人就业;建设了100亩香菇大棚种植园区,安置270人务工就业;建设了年产3万吨可降解材料的易袋易购产业园区,安置150人就业。特别是“金鸡”产业园区,可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同时可支持500余名搬迁户稳定脱贫,项目公司每年支付石楼县850万元租金,用于贫困户资产收益分配和其它精准扶贫工作。四个产业园区,使1/3的搬迁户实现了户均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同时,对于搬迁户中的深度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光伏收益分配、社会慈善救助范围,确保脱贫不落一户。

“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石楼县的脱贫攻坚我是经历者,也是见证者。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楼的贫困群众享受的脱贫攻坚政策最多;‘两不愁,三保障’缩短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差距;在攻坚的过程中创新了很多脱贫路径。”石楼县副县长郭永东娓娓道来,“今年是石楼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之年,石楼将结合实际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道奇湾,诉说黄河岸边的前世今生

巍巍吕梁山,滔滔黄河水。石楼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石楼山原始森林,精华蕴藉,汇聚着山川的神韵与魅力;团圆山人工林带,松柏常青,讲述着伟人的故事与情怀;黄河奇湾,蜿蜒流淌,显示着历史的曲折与遥远;永由村千年古槐,朴厚凝重,诉说着岁月的艰辛与沧桑;有巢氏栖于石楼,构木为巢,改变了人类的居住方式;姜太公故里石楼,分封诸神,酒器龙纹铜觥被誉为国宝。

快手直播间内有一位黄河岸边的农民高虎应,唱着民间小调,讲述黄河岸边的故事,不断在直播间宣传石楼,宣传黄河奇湾。

高虎应是黄河奇湾边上的马家畔村人,靠快手直播吸粉2.8万余人。2015年跑运输回来待业的高虎应,看到景区旅游的人很多,会拍照的人却少之又少,便买了相机自学拍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虎应第一单生意不到两个小时就挣了260元,这让高虎应一门心思驻扎到黄河奇湾开始了他的幸福之路。“这几年,在景区给游客们拍照一年能挣个5万多元,直播也能收入一两万,自己还买了一辆8万多元的小轿车,日子是越过越红火。”闲谈之中高虎应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除了高虎应,村里的村民们也纷纷在景区摆摊位、开农家乐,有的在景区干起了保安员、卫生员等。告别了一穷二白,端起了旅游“金饭碗”,“旅游饭”越吃越香。

一批青年,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35岁的石楼县返乡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刘艳红,在2016年响应吕梁山护工培训政策,决定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干出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石楼县出现部分农户因家庭牵绊不能外出务工的难题,我们基地积极探索‘园区+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新模式,吸收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并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刘艳红说。

截至目前,该基地累计培训6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余人,带动贫困户就业600余人,外出务工1200余人,累计销售农副产品600余万元。

“三增三创”工作推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增收,成效明显,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从2016年到2020年底,石楼县在“转移就业增岗、公益岗位增岗、扶贫车间增岗,创优培训、创新服务、创业帮扶”的模式下,累计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万余人,着力引导贫困群众向第三产业要就业、要发展。

初夏时节的泊河村,乡野田畴,满目生机,站在平坦宽敞的村间道路上俯瞰水上乐园,一幅现代宜居的新农村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

2014年回乡创业的王国辉,不仅要把家乡建设好,还要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多年来,王国辉在村里养殖育种牛、种玉露香,带动贫困户34户,在他们原有家庭户均收入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万多元。

2021年,王国辉当选泊河村委主任。当上村委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整合农村土地,建成20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让村里的村民们家家都能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今年,泊河村以《石楼县关于推进“168”产业发展计划的实施方案》出台为契机,开春以来又开始建设300多亩高标准农田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把钱赚。”王国辉信心满满地说,目前蔬菜基地还在建设阶段,等建设起来的话,一是村民自己种地,技术公司教他们提升种植技术和产量,到成熟时期,公司来收取、销售。二是技术公司开展种植,农民在基地打工,每天按临工算,大概在150元左右。这样村民们就可以双向选择挣钱了。

老区不老,站在这片人文荟萃、历史厚重的红色热土上,面对滔滔黄河水,美好的愿景将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