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司马氏家族在三国时期是最大的赢家,为什么到了晋朝是败家?

司马氏家族在三国时期是最大的赢家,为什么到了晋朝是败家?

一,创业难,守业更难。

二,继承体制有问题,废长立幼难。

三,皇帝年幼无知时或智商低下,摄政者权力过大或垂帘听政是一大弊端。

综上,也许是。[我想静静][耶]

谢谢邀请!司马氏族在三国时期是最大的赢家,为什么到了晋朝是败家?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建立了西晋,统一了三国,可是这个王朝仅存52年,也没有留下什么多大功绩。从司马炎开始就留下了灭亡的阴影,使祖辈和父辈两代人,辛苦几十年换来的天下,大半送给了少数民族。

西晋的灭亡,司马炎有两个过失,一是实行诸王分封制,埋下祸根。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到了汉朝,刘邦把郡县制和分封制并用,中央可以牵制地方,使政权稳定。到了西晋,被司马炎全部改为分封制,其原因是他怕西晋的政权被别人夺去,采取分封诸王的方式,大量给司马氏族封王,使中央不能很好地控制地方,埋下了“八王之乱”的祸根。二是司马炎把帝位给了不能治国的儿子司马衷,也就是晋惠帝,晋惠帝是我国历史上所有皇帝中,最愚蠢的一个,毫不夸张地说,司马衷已经8岁了,老师还没教会他一个字,这样的废才,怎能做皇帝呢?大臣向他反映说,老百姓现在没有粮食吃了,他说,为什么不吃肉粥?这样的皇帝怎能治国呢。

八王之乱,是西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是一个祸国的罪人,就是她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临死前,他知道儿子司马衷没有什么大用,嘱告杨皇后的哥哥杨骏、弟弟杨珧和杨济,共同辅佐司马衷,这样,贾南风感到,司马家的政权都在杨氏家族手里,心里很不满意,于是和楚王司马玮合谋,给杨骏弟兄加上谋反的罪名,杀死了杨骏三兄弟,还把杨太后打入冷宫饿死,朝中的大权全部落到贾南风的手里。由于贾南风为所欲为,赵王司马伦和梁王司马彤发动兵变,司马伦废了贾南风的后位,又废了司马衷的帝位,自己做了皇帝,引起了诸王的不满,诸王就大开杀戒了。从公元303年到公元305年,八王之乱,历时二年,死伤几十万人,使西晋政权岌岌可危,导致西晋走向灭亡。

司马懿父子都是有才华的,可是他们的子孙,才能就大打折扣了,就是到了东晋,前期是王家辅佐,后期是谢家辅佐。历史上还有“王马共天下”的说法,谢家是蛮有实权的。可以说,东晋也不是强盛的王朝,皇帝大都贪图安逸,不想收复失地。

智商是硬伤!

三国归晋后,司马氏家族后继无人,迅速败亡。

这里的人是指人才。

司马懿胸怀大志、文韬武略、深谋远虑,练就了天下无敌的忍者神功,不仅仅是三国,就是纵观中国历史,司马懿也是成大事的顶级人才。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虽然才智与老爹有差距,但是作为将帅级的人才,尚堪大用。

到了司马炎,才能已经接近常人。虽然篡位夺得的江山,实现了统一,那是凭先人打下的好基础,沾了祖、父两代人的光,他自己的贡献率连1%都不到。

为什么说司马炎才能一般呢?看看他的做事方式就一目了然。

他怕被外姓篡权,因此只相信司马宗族,大封同姓王,导致各诸侯王各自为政,后来爆发了八王之乱。这种错误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有了,这司马炎一点历史教训都不汲取,把汉武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抛弃,智商委实堪忧。

后来司马炎竟然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傻儿子,实在让人无语。晋朝败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不是有句话这么说来着:创业难,守业更难!还有一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其实讲的是一个道理,作为创业者,他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而作为接班人,实在是老爷子留下的家底太好了,缺乏父辈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容易陷入不思进取和贪图享乐的泥淖。这是人性的本能,毕竟物质、感官、精神、权力的享受带来的快感是很多人无法抗拒的。

作为创业者的司马懿,蛰伏多年,终成大事。

司马懿绝对是有才之人,辅佐曹家四代人,特别是曹操死后,深得曹丕信任。很多人说司马懿心机重,一心只想篡夺曹魏江山。我倒是不这么认为,从司马懿的经历来看,如果他有心造反,在曹丕死后,魏明帝曹叡当政期间就有机会下手,毕竟当时司马懿军权在握,而皇帝年轻,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司马懿却一直没有什么行动,特别是曹叡死后,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蓄意打压司马懿,并撺掇了他的兵权,司马懿由此蛰伏了十年,每天在家装死。至于最终司马懿篡魏,主因还是曹爽逼人太甚,狗急了还跳墙,何况是一代名将司马懿,总不能任人宰割。司马懿干掉曹爽之后,掌握了实权,并没有称帝。他是一个聪明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招他也学会了。所以司马懿几十年戎马生涯,经历过外战内斗,深知创业之难。

接班人的问题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最为能干。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们最终也没有把称帝这个手续办了。最终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完成了这个本应早就完成的程序。虽然司马炎很会享受生活,但是在他任内灭了东吴,完成了全国统一大业,也算是功德圆满。问题就出在司马炎的接班人,历史上有名的傻儿皇帝司马衷身上。其实司马衷不算个坏人,当了皇帝也不作恶。但是不管是不是智商真的有问题,他缺乏祖父、伯父、父亲身上那种君王之气。过于懦弱的性格让皇位上的他成了一种摆设,没有权威的皇帝最终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从他的老婆贾南风开始,他的叔伯兄弟都拿这个皇帝当白痴,明目张胆地打内战,以至“八王之乱”伤害了晋朝的根基。

分封制的危害。

司马炎完成统一大业,搞了个分封制,把司马家族的叔伯兄弟封了个遍,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大家一起辅佐司马家族的江山。殊不料,虽然同一个姓氏,大家却各怀鬼胎。分封诸国权力太大,俨然成了联邦制,各自为政,这也为后来的内乱埋下了祸根。晋朝的衰败正源于此,一个不团结的国家自然给了外族可乘之机,西晋因此51年而亡。

东晋的内耗。

司马睿衣冠南渡之后,把晋朝又延续了103年。可是却偏安一隅,一直没有北伐成功,恢复河山,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无休止的内耗。东晋的皇帝们实际上也都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权力都在一些门阀士族手上把控着。王敦、庾亮、桓温、桓玄,他们手握实权,但是都缺乏远见。譬如对祖逖的北伐之举不仅不支持,还从中作梗。而东晋士人又热衷清谈,举止浮夸,行为放荡,没有王猛、崔浩这样比较能干有为的丞相,所以东晋也就一直萎靡不振。淝水之战要不是苻坚过于轻敌加上运气使然,东晋早就被灭了。

花无百日红,晋朝的衰败之所以这么早,主要还是内部出了问题。其实这也不是晋朝一个朝代的问题,秦朝、隋朝都是二世而亡,还没有晋朝支撑的久。

咸熙二年(265)十二月,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称帝,史称晋武帝。到晋愍帝(司马业)西晋灭亡(316)年,共存世五十一年。灭亡的主要根源在司马炎,灭亡主要原因是皇室内讧。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有三个关键人物:

一、司马炎动摇了秦汉政治基础,为西晋灭亡埋下了祸根。秦始皇推翻西周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一直延续到汉朝。西汉初年,封建和郡县制并存,结果出现了封王造反叛乱,刘邦到刘彻爷孙四代才解决这一问题。以后一直到魏,除了曹操,分封的王都只有爵位没有实权,目的是防止王爷们闹事。结果,在司马氏篡魏时,王侯们手无寸铁,魏明帝曹奂成了孤家寡人。然而在取得帝位的司马炎看来,这却是魏灭亡的教训,于是他大封司马诸王并给予实权,这种分封制的回流,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二、司马衷的极端无能,打乱了国家治理秩序。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皇帝,连自己母亲也认为惠帝“不惠”,著名的典故就是有人告诉惠帝,老百姓快要饿死了,他说“何不食肉糜?”(吕思勉先生对此有怀疑)。惠帝的姥爷杨骏辅政时,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想专制,被杨骏遏制,贾后便勾结楚王司马玮杀掉杨骏,回过头又杀掉楚王。在这一过程中,惠帝司马衷任贾后摆布、毫无作为,贾后便尽施奸计,为所欲为,引发了“八王之乱”。

三、贾南风专制朝政,掀起了王室的血雨腥风。贾后对晋王朝的伤害是伤筋动骨的,她不仅杀了惠帝的姥爷,还杀掉了惠帝的兄弟楚王玮,惠帝的后母杨太后,直至杀掉了太子司马遹,引得野心勃勃的赵王司马伦杀掉贾南风后,废掉惠帝而自立为帝。这一下,成都王颖、长沙王刘乂、楚王璋、河间王颙、东海王越、齐王冏、汝南王亮不干了,相继起兵,互相残杀,历经十四年,皇帝轮流做而朝不保夕。316年,晋愍帝面对外敌入侵时毫无还手之力,西晋灭亡。

纵观西晋51年历史,真正是成也司马,败也司马,西晋短暂而纷乱的历史伦为后世的笑柄。这是谋略超群的司马懿怎么也想不到的!

这个问题很好,问的精彩!赞一个!

给提问者点赞哈。

概括地说,正是因为是前面的最大“赢家”,所以才是后面的“败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司马氏开了历史的倒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破坏了社会生产,所以,司马氏一定是败家。

首先,明确判断标准

假定一个场景,一个美女站在面前,正常男性(包括俺哈)都会对高矮、美丑和身材等等产生一个基本判断,因为每个男性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在。同样,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标准不一样,结论自然不同。我这里基于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大自然里,任何一个群居种群的首领都要经过竞争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不过更加复杂。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创立者都是经过战争的洗礼,但是,获胜者未必一定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司马氏最典型。判断的标准就在是否推定了生产力的发展,缓和和缓解了阶级矛盾。

尽管“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司马懿能超越阶级和时代吗?这几乎不可能或者说完全不可能!司马氏会一直赢吗?

现实是最好的证明。成为首领的过程,无疑,具有偶然性,比如当事人的寿命、当事人儿子的寿命和数量等等。有的历史人物赢得了一时,却失去了长远。这就说明,要好好剖析,以唯物史观的标准来检验,到底问题在哪?

其次,透视司马氏

司马氏,河内司马氏是典型的豪族。豪族的产生,是各种社会因素(当然也包括自然)综合作用的产物。豪族本身本无错。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他们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主角已经300/400年了。特别是以儒家意识形态为价值观、以通婚为纽带、以举孝廉为阶梯、以宗族的形式,牢牢地占据和保持了包括声望、财务和权力在内的几乎全部社会资源,堡垒一般坚不可摧,混凝土般凝固。王莽违背了他们的意志,就被推翻。刘秀与他们为伍,就统一了天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东汉的坞堡,豪强大族居于其内。说明这个阶层已经用自我封闭的方式,与社会发展脱节了。

可问题是,社会基础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便是西汉中期,因豪强大族对社会资源特别是土地(当时财富的最主要来源)的无限侵夺就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如董仲舒所言,已经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到了西汉末年,《汉书-成帝纪》中有这样的表述:

“今苛暴深刻之吏未息,元元含冤失职者众。”

诚然,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起到了某种重新洗牌的效果。可是他们很快又重新恢复和站立起来了。他们勾结地方官员瞒报土地和人口,如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因为度田不实,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等十余人被下狱而死。学者李剑农在《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稿》中,就认为“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东汉)世家豪族所萌附的私家佃,也要数倍于州县编户。

触目惊心吧?

河内司马氏是典型的豪族,他们,能完成自我革命、超越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吗?

你说呢?!

再次,西晋怪现状

说司马氏开历史倒车,第一个例证就是恢复封建制。司马炎前脚统一天下,后脚就罢“州郡兵”,而分封诸王。想想,之前谁干过类似的事?项羽啊!那个几乎是先秦旧贵族的“活化石”的项羽啊!

嫡长子继承制之下,一个白痴能成为皇帝,原因只在于他的母族过于强大。

第二个例证就是痴呆皇帝,那个“何不食肉糜”的痴呆皇帝。一个天下人无人不晓的痴呆,能成为皇帝说明了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子以母贵。母呢?母以族贵。可见,豪强大族对权力的垄断到了何等程度?

第三个例证就是清谈误国。到了西晋,崇尚玄虚、耻于实务,居然成了整个上层的风尚。亡国之臣王衍最典型。正如晋代断代史《晋阳秋》云:

“夷甫(指王衍)将为石勒所杀,谓人曰:‘吾等若不祖尚虚浮,不止于此。”

这位王衍出身士族、“少有奇才美貌,明悟如神,名动当世”,做过北军中侯、中领军和尚书令。可是他身居高位后,却不认真考虑国家的治理,整日以谈玄言、老庄为事,以求保全。西晋灭亡,他上述被墙头压死前的片刻遗言视为深刻教训的总结,更为恰当吧。

所谓“五胡乱华亡西晋”,是需要重新审视和澄清的。难道“胡”与“华”是主要原因?请君不妨多问几个问号?

第四个例证就是斗富

在西晋,清谈玄虚都不能满足上层的胃口,居然无聊到了斗富的程度。石崇王恺的历史事件,我这里就不重复了。大家如果对此想“脑爽”一下,可自行查阅哈。可更大的问题,一是大臣劝谏,晋武帝,就是那个刚刚统一天下的司马炎居然无动于衷。二是巨大的财富是怎么来的呢?搜刮加打劫,以权力的手段来打劫。以参与斗富的石崇为例,王隐《晋书》所载,他在荆州时“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石崇为荆州刺史,劫夺杀人,以致巨富。”

可怕吧?上层用杀人越货的方式积累财富,皇帝还不管不问,请问这说明什么?

石王斗富。可怕的是这不是孤立。类似的场景在西晋居然有很多很多。如果能让西晋继续存在,还有天吗?

综上,豪族出身的司马氏丝毫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反而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破坏者和阻碍。他们是这样做的,西晋不快速灭亡,还有道理吗?

司马氏之败,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民族管理、官员制度等等,但最关键的在于司马炎复辟了分封制。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由于做贼心虚。

我们先看看分封制的的危害。

分封制,导致分裂与战乱的根源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曾有大臣建议沿用周王室的分封制,封嬴氏子弟为藩王,以实现对齐、楚等边远地区的有效控制。

但秦始皇统对此下了盖棺定论: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因此他下令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设置守、尉、监,也就是职业的管理人员。

至此,自周王朝成立来沿用了近八百年的分封制暂时成为了历史。此外,嬴政还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等措施以维护思想与文化的一致,从这些角度而言,秦始皇称得上是推进中国迈入封建社会的改革家。

不过在秦始皇死后,六国勋贵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复辟,项羽在覆灭秦朝后更是正式恢复了分封制,但很快就尝到了由此造成的恶果。而刘邦在借助各方力量夺得天下后,为了避免贵族势力反弹,采取了分封、郡县相结合的制度,并陆续除掉了异姓王,立下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规矩。

不过应了秦始皇说的那番话,自家人在面对权势时一样靠不住,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刘氏诸侯王的野心随着实力一同增长,到了汉文帝时期,削藩已成了维护国家统一、杜绝潜在危机的迫切需求。

其后,汉景帝时期推行的削藩令引发了七王之乱,使西汉王朝面临着最大的挑战。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执行推恩令,每个藩王的封地无限分散给子孙后代,才彻底消除了割据的威胁。

吸取曹氏被轻易篡权的“教训”,司马炎复辟分封制

其后,汉王朝虽然仍有王侯,比如我们常见但某某王公/功臣享受食邑xx户的待遇,但这只是用来区分待遇的标准,他们并没有封地的管辖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负责管理的都是职业的官员,可以理解为聘用制。

曹魏建立后,也沿用了汉制。其后司马氏家族势力逐渐盘根错节的发展,并凭借高平陵政变就基本掌控了大权。而在外没有藩王势力依仗的曹氏对此毫无抵抗之力,虽然有异姓将领发动的淮南三叛,但改变不了政权被攫取的大势。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有感于自家如此轻松的篡夺了曹家天下,为了避免同样的情况再度上演,他不顾朝臣的反对,大肆分封诸侯王,并且给与他们掌控一方大权、手握重兵的权力,以为这样就可能实现司马氏天下的安稳。

然而面对权势和利益,亲情几乎没有一丝约束力。司马炎死后,为了夺权对朝政的掌控,晋王朝的诸侯王们开展了十余年的混战,数十万精兵白白牺牲;加上天灾频繁、民不聊生,内附的匈奴、氐、羌、鲜卑、羯等少数民族乘机起事,早已被自己玩得虚弱不堪的西晋王朝毫无抵抗之力,被赶到江南苟延残喘。

司马氏也因此创造了一个遗臭万年的记录:华夏民族政权,历史上第一次被赶出黄河流域;中原文明的发源地,彻底均为人间地狱。经过近三百年的战乱、融合后,中原才结束分裂、再度迎来大一统,司马氏称得上是千古罪人。

司马家族在晋朝之所以成为败家的原因,主要是在皇位挑选接班人问题上的败笔所致。

从司马家族来说,晋武帝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给司马家族夺取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扫除了障碍,积累了政治遗产,所以在三国时期,司马氏家族应该算是最大的赢家,但最后为什么却在晋朝的时候成为败家呢,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到问题的实质:

一、分封制度的弊病,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为以后“八王之乱”埋下伏笔。

西晋刚刚成立,司马炎为了收买人心,对司马家族的功臣大加封赏,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藩王或公侯,短短几年,司马炎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同时为了稳定人心,司马炎摒弃以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做法,没有解聘以前的各级官吏,以此来确保社会的安全过渡和稳定团结。

同时司马炎还敏锐地看到,蜀汉已亡,东吴也是强弩之末,于是,司马炎一鼓作气,一举歼灭了东吴,结束了全国分裂的局面。

所以最初的的时候,司马炎一方面继续执行和平国策,一方面休养生息,他爱护百姓、扩大生产、厉行节约、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一系列的有效改革,为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付出了心血,推动了西晋王朝开始的繁荣。

但是司马炎当初大肆封赏皇族为藩王的举措却并不是明智之举,他的初心或许是为了防止士族成为气候,威胁到司马家的社稷,但是他封的藩王过多,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巩固,反而使这些手握重兵的诸王野心勃勃,为以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伏笔。

而且,后来他的晚年生活也是奢靡腐化,宫中妃嫔妻妾成千上万,每次临幸妃子,都是“羊车望幸”,这样上行下效,下面的官员也都不理朝政 ,腐败之风盛行,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晋王朝的朝气从这开始就有了夕阳的落日景象。

二、司马炎在挑选接班人的问题上出现了最大的败笔,从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开始司马炎在选择嫡长子司马衷为太子的时候,对司马衷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这个司马衷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老百姓没有饭吃让吃“肉糜”的那个白痴皇帝。)所以他就想先试试司马衷的才能,就把一个常年悬而未决的案件封好,交给司马衷,让他在限定日期内把答案复奏给自己。当时身为太子妃的贾南风知道这件事后,深感此事重大,于是私下派人审查案底,然后以司马衷平时的文风写了一个答案,让司马衷誊写了一遍,交给司马炎御览,司马炎阅毕,非常满意。

这应该算是历史上能改写历史的最大的作弊案了吧。

这一场虽小却大的风波,使贾南风初试锋芒,崭露头角,不但保住了司马衷的地位,也为自己日后行使专擅弄权奠定了基础。

公元290年(永熙元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贾南风被封为皇后。司马衷平时本身就惧内,毫无理政能力,实际权力就一下子操控在了贾南风的手中,她开始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势,而且大肆搜刮洛阳城中的帅哥美男,一夜之欢后,就杀掉灭口,只有一位长相英俊的衙门小吏由于善于奉迎贾后才幸免于难,这才使贾南风的淫荡之行暴露于天下。

元康九年,贾南风伪称晋惠帝司马衷的身体不好,就宣太子司马遹入朝探视,太子进宫后,贾南风假传司马衷的诏书赐给他三杯酒,太子被迫而饮,酩酊大醉。这时,贾南风命人模仿司马遹的口气写了个草稿,诈称这是司马衷的命令。让太子抄写,太子醉的稀里糊涂,就照着笔画乱抄一通,笔画不全的地方,就令别人补上,结果,一纸醉文成了太子谋逆的罪证。

贾南风急忙把文章呈给司马衷看,同时上表奏请免太子为庶人,司马衷惧怕贾南风,立即准奏。贾南风担心夜长梦多,在第二年的三月,设计让人毒杀了太子司马遹。

当时洛阳民间就流行了一首歌谣:“南风冽冽吹黄沙,遥望鲁国郁嵯峨,前至三月灭汝家”

南风说的就是贾南风,贾南风的父亲贾充是为“鲁郡公”,而太子司马遹的小名叫“沙门”。所以贾南风杀死太子成为了“八王之乱”的导火索,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三、“八王之乱”杀的天昏地暗,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就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联合其他七位司马家皇族成员发动了兵变,入宫尽除贾氏党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一直暗中图谋皇位的司马伦把晋惠帝司马衷废置在金墉城,自己登基称帝,改元建始,并杀死了皇太孙司马藏。

而后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兵,杀死了司马伦,拥司马衷复位。司马冏任大司马,执掌朝政。

接着司马颙先串联长沙王司马义攻杀司马冏,再与司马颖攻杀司马义,司马颖又独专朝政。

东海王司马越率兵攻打司马颖失败了,司马颙又趁机占领洛阳。

幽州刺史王俊与并州刺史司马腾联军打败了司马颖,司马颙独霸朝权。

司马越再攻打司马颙,司马颙兵败,与司马颖相继被杀。

光熙元年,最后胜利的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司马衷,立司马衷的异母弟弟司马炽即位,史称晋怀帝。司马越独擅军政大权,至此,“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是西晋腐败政治的产物,是西晋宗室诸王各拥有军政实权,争夺皇位造成的恶果,给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西晋的灭亡创造了条件。

最后结论:

所以,从晋武帝司马炎封赏宗亲、晚年奢靡生活开始,接着遴选的太子司马衷又是个白痴皇帝,然后由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弄权杀死太子为导火索,引起了“八王之乱”,使西晋王朝彻底走向衰败。

但是这里面最为重要的还是司马炎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出现的极大差错。试想一下,如果太子不是司马衷,而是一位志向远大、英明神武的皇帝,那么西晋王朝衰败的几率是不是会相对减少很多,因为人治的社会,还要以人的才能来论质,所以从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接班人来看,视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这么大的事为儿戏一般,当然最后回报给司马家族的,无疑也是西晋王朝灭亡的惨淡结局而收尾。

公元266年,曹魏权臣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当政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民生富庶,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康之治。”可是为什么仅仅持续了十多年的繁荣后,西晋时局就动荡不安、战火纷飞,最终使得西晋政权覆灭了呢?

其一: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和门阀制度的兴盛。二品以上官员全是豪门士族垄断,选拔人才已经不是看才能,德行,而是看身份,家族地位。造成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士族之人不论有无才能都可以在中央担职,寒门之士再有才能也没有施展机会。这样造成了将才与人才的大量流失。大权都在士族手里,对于皇权也是严重的威胁。

其二:弃郡县行分封。司马炎看到曹魏灭亡时没有曹姓宗亲外援的弊端,大封司马宗室诸侯王,以保卫皇室。看样子汉朝分封刘姓王造成的“七国之乱”没有给司马炎敲响警钟。到了后期司马衷(晋惠帝)继位的时候,贾南风干涉内政,大肆排除异己,滥杀大臣,最终导致各诸侯王群起反叛,史称“八王之乱。皇权旁落,经济衰退,西晋军事实力被严重削弱。

其三:胡人内迁决策的失误。允许胡人迁入中原,使得胡人部落在西晋王朝内部逐渐发展壮大。在“八王之乱”之时,胡人趁中原王朝虚弱之时大肆进犯,史称“五胡乱华。”当时北方有1200万人,胡人的野蛮侵略,致使北方人口减至400万,汉人险些被灭族。胡人未开化,他们将汉人充当粮食,杀死食其血肉,极为残忍。西晋灭亡后,汉人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政权。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西晋的失败,也为汉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此不幸延续了一百多年。对于晋朝失败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

引言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一时间不知多少英雄豪杰、能人志士喷涌而出。然而大浪淘尽英雄,最后的赢家却是用尽阴谋诡计的司马氏家族。然而这司马氏,却最终将整个华夏大地拉入了无尽的深渊。在我看来,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西晋王朝

内乱不止

司马炎一统三国之后,大肆分封宗亲,导致内斗不止!

司马炎甚至司马氏篡位成功,在于曹魏宗亲没有权利。因此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司马炎分封司马氏家族二十余为王。他们不仅拥有军权,还在自己的封地拥有官员任免权。

这最终导致,司马炎去世候司马氏诸王争权夺利。太傅杨骏与皇后贾南风专权乱政,司马氏宗亲全都起兵夺权。经过十六年的大乱斗,最终司马越走到了最后,史书上称为八王之乱!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战争,中原百姓死伤无数兵力空虚。这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

安于享乐

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志得意满,整个朝廷弥漫着奢侈之风!

司马炎一统天下,摘了三国乱世的果子。这使得他自己目空一切,自觉已经不用管理天下只管享受人间。他曾经坐着羊车在后宫走动,羊车停在哪里就在哪里过夜。沉迷酒色,可见一斑!

而朝廷中的大臣看见司马炎如此,全都纷纷效仿。有的大臣用牛奶洗澡,还有的只喝人奶。更有甚者用几十米长的布帛,仅仅是拿来当垫脚布。大臣们还互相攀比,谁更浪费。而作为皇帝的司马炎不制止就算了,竟然帮助自己的舅舅石崇与大臣斗富。

西晋朝廷上下弥漫奢侈之风,殊不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百姓苦也

结语

司马氏虽然从三国笑到了最后,但是他们并没有珍惜胜利的果实。司马氏皇族忙着争权夺利,底下大臣忙着斗富攀比。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最终被少数民族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