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刘邦再驾崩三回也想不到,这个杀光自己嫡孙的托孤大臣,就是在他死前寄予厚望,并称赞其为“厚重少文”的周勃,正是周勃和陈平联手,不仅将吕后满门灭族,还把屠刀砍向了刘邦的孙子。

公元前180年七月,自知时日无多的吕后,将两个侄子赵王吕禄和梁王吕产召至榻前,语重心长地告诫二人,在自己死后,大臣们肯定会有所动作,届时,万万不可将兵权交出,不然就会遭遇万劫不复的下场。

正如吕后所言,在其死后不久,以周勃、陈平和陆贾为首的功臣集团,马上展开了对吕氏一族的行动,通过威逼利诱,将掌管北军禁卫吕禄手中的北军将印拿到手,很快,便屠尽吕氏一族,此时,吕后刚刚去世两个月。

而在将吕氏满门屠杀干净后,为消除所谓的威胁,周勃等人又将刘邦的嫡孙,也就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逐一诛杀,先后共有四个刘邦的嫡孙,死在了周勃的手中。

在刘邦临死前,曾对吕后说,周勃此人“厚重少文”,并且“安刘者必勃”,但就是这个貌似忠厚、本分的托孤大臣,却能毫无心理负担地杀掉刘邦的嫡孙,周勃真乃狠人也,不知道刘邦泉下有知的话,对此会作何感想?

之所以周勃和陈平等人会在屠尽吕氏一族后,毫不手软地对刘邦的嫡孙下狠手,表面上他们宣称,刘盈的儿子均不是亲生的,而实际上则是,他们认为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身上,同样有吕家的血脉,这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大的隐患,因此,就必须除之而后快。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已然是奄奄一息,眼看就是油尽灯枯,此时,守在身旁的,是刘邦的发妻,也是当今皇后吕雉。

两人的对话,主要是刘邦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对于皇位继承人,也就是皇太子刘盈,刘邦实在是不满意,因为刘盈着实太懦弱了。

为此,刘邦不得不将朝政托付给刚毅狠辣的吕雉,但为了制衡吕氏一族逐渐庞大的势力,刘邦也同时安排了几个托孤大臣。

曹参、王陵、陈平等几个汉初老臣的名字,从刘邦口中缓缓说出,到最后,刘邦又艰难地说出了另一个名字,那就是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周勃。

在刘邦看来,曹参年岁已高,在他死后,可以由王陵替代,但王陵过于耿直,圆润不足,因此,可以让陈平来辅助,不过陈平这个人,聪明是挺聪明,就是有时候太过于自作聪明。

而周勃,则在刘邦的眼中,是”厚重少文“,意思就是憨厚朴实没多少文化,但这才是忠臣良将,因此,在这几个人中,刘邦最看重,也最看好的就是周勃。

“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遗言

在刘邦的部署和安排下,吕后一方、开国功臣集团和诸侯王,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平衡,这对于当时汉初的局势而言,显然这种安排是最合适也是最正确的,三方相互制衡之下,就能够保证刘氏天下的长治久安。

事实上,在刘邦死后,这个三角平衡一直维持的不错,三方势力互有忌惮,虽各有想法,但一时半会也没有人敢轻举妄动,吕后曾经想联合亲信审食其对功臣集团下手,但由于功臣集团影响力实在太大,最终只得作罢。

但吕后也不是没有其他动作,通过拉锯式的谈判,最终与功臣集团达成协议,就是封吕氏子弟为王,以此来增强吕后一方的实力,但这就违背了刘邦当年白马之盟时定下的“非刘不王”这个原则,也为吕氏一族日后的覆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元前188年,饱受“摧残”的汉惠帝刘盈去世,继承皇位的,是长子刘恭,后世称之为前汉少帝,除了刘恭之外,汉惠帝刘盈还留下了五个儿子。

虽然经历的前汉少帝事件,但吕后出手狠辣,毫不犹豫地改立后汉少帝,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里,朝堂的局势,依然还能保持平衡,大权仍在吕后手中掌握。

但平衡早晚要被打破,比如年事已高的吕后去世。

公元前180年七月,自知时日无多的吕后,将自己的两个侄子吕禄和吕产叫到床前,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要求掌管南北禁卫军的两人,万万不可交出兵权,因为吕后知道,功臣集团历来对吕氏一族不满,只不过自己尚在,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自己一旦归天,功臣集团势必要有所动作。

所以,掌管军队的两个侄子,是最关键的人物,只要有军队在,就能很大程度保护吕氏的安全。一切交代完毕后,在当年七月,吕雉在未央宫因病去世。

吕后预料的不错,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确实没闲着,他们时时刻刻盯着吕后是否归天的消息,因为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

终于,在确认吕后死亡后,功臣集团上下,犹如上了发条的机器,开足马力,行动了起来,目的就是一个,将吕氏一族赶尽杀绝。

著名的“诸吕之乱”,就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吕氏一族没有吕后这个主心骨,便人人自危,因此便想挟持后汉少帝以求自保,但消息走漏,被齐王刘襄得知,刘襄便在齐地起兵,同时,周勃借助利用计谋,连威胁带恐吓,将吕禄手中的北军将印拿到手,随即在未央宫外,将吕产斩于厕所,至此,吕氏一族算是彻底失去依靠,周勃等人,也开始了血腥的大屠杀。

在这场大屠杀之中,周勃这个被刘邦称为忠厚老实的人,展现了他冷血无情的另一面。

已经上交兵权的吕禄,被周勃下令杀死在家中;吕禄的弟弟吕通,被勒令自缢;开国大将樊哙的老婆吕媭因是吕后的亲妹妹,被周勃下令用乱棍打死;而樊哙的儿子樊伉,在亲眼目睹母亲惨死后,同样也被处死。

总而言之,凡是和吕家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均没有逃过此劫,更别提数千诸吕男女,尽数落网,不分老少,一律被周勃斩草除根,不留半点后患。

真真如刘邦所言,“安刘者必勃”,不过不知道刘邦如果活着,看到这一幕,究竟是作何感想?

而在将吕氏满门灭族后,周勃等人,并没有因此罢休,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在皇宫中瑟瑟发抖的后汉少帝和他的几个兄弟身上。

周勃之所以会把主意打到后汉少帝等人身上,有两个原因:

其一,后汉少帝以及他另外四个兄弟,他们是汉惠帝的儿子,而汉惠帝的母亲就是吕后,因此算下来,后汉少帝等人,与吕家还是亲属,因此,也是应该被剪除的对象。

其二,后汉少帝在吕后的扶持下当上皇帝,虽说现在年少,但若是日后亲政掌权,周勃等老臣今日对吕家的所作所为,必定会被其忌恨,届时周勃他们就会死的很惨。

因此,本着“一不做二不休”的原则,既然已经灭了吕氏一族,干脆,将这几个隐患,一并除掉得了。

但用什么由头来杀,就是一个问题,思来想去,众人几番商议之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在如今看来十分搞笑的理由。

周勃等人对外宣称,包括宫中的后汉少帝,以及其他四个汉惠帝的儿子,通通不是汉惠帝刘盈所生,而是当年吕后为了控制汉惠帝,将吕家子弟乔装打扮,送到宫中诈成为皇子的,因此,为了刘氏江山的正统,这些人理应被诛。

“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周勃

周勃等人所言是真的吗?肯定不是,并且其中的漏洞颇多。

即便是汉惠帝再无能,自己个的儿子是真是假还是能知道的,再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是周勃等人的理由成立,但也不可能这几个儿子全都是假的吧?

杀人就杀人,找这个蹩脚的理由,就十分的掉档次了。

虽然理由确实够烂,但最终,周勃等人还是杀进了皇宫,将后汉少帝、梁王、淮阳王、常山王等人全部诛杀,就这样,刘邦的嫡孙,均死在了周勃等托孤大臣的手中。

最悲催的就是汉惠帝,在周勃等人编排下,落了个不能生育的恶名,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

后记

在后汉少帝和其余四王被诛杀后,皇位又一次空了出来,为了自身利益,以及考虑到日后能更好地控制,因此,周勃等人最终决定,从刘邦的旁系子孙里,找出来一位,迎为新帝。

代王刘恒,就这样被选中,来到长安,成为了新的皇帝,后世称之为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就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一代明君,不过此时,他还是个被功臣集团看做傀儡的代王,而他称帝前后,他的王后以及四个嫡子,神秘死亡。

史书里没有记载刘恒的王后和四个儿子如何死的,但能够得知的,就是刘恒的王后,姓吕,也是出自吕家。

因此,后世就有人猜测,刘恒的王后以及四个儿子,必定不是正常死亡,其背后和周勃等功臣集团,有着莫大的关系,更有一种大胆的猜测,称这是刘恒向功臣集团上缴的“投名状”。

但无论如何,刘恒成了新帝,并且,刘恒并非如周勃想象那样容易控制,不仅很快和拥立他的功臣集团翻脸,并且在日后,对于周勃的敲打,一直没停,最终将其罢官,虽说没直接杀了周勃,但也够周勃受的。

小结:

周勃等托孤大臣,之所以将刘邦的嫡孙杀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在朝堂上能够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和地位,在吕雉去世后,没有了主心骨的吕氏一族,被周勃等人疯狂打压,最终被灭门,这也是当年吕后将功臣集团压制太狠所带来的的恶果,因此,所谓的“诸吕作乱”,只不过是周勃等人为了消灭吕氏,而找来的借口,这和他们杀刘邦的嫡孙一样,就是为了自身利益,将有威胁的人全部除掉而已。

公元前195年,濒临死亡的刘邦将儿子托付给周勃。没想到他看走了眼,周勃杀了他老婆全家,又杀掉他的六个嫡孙,理由是这些孙子都是假的。

刘邦身为一个满大街溜达的混混,却成为秦末乱世的最大赢家。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洞悉人性,能够识人善用。在能人异士的帮助下,他屡屡化险为夷。

他临死前,最放心不下的是太子刘盈。刘盈性格软弱,却有个非常强势的母亲。

刘邦曾经打算废掉嫡子刘盈的太子之位,由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取而代之。却在朝臣的反对下,未能如愿。

他很担心自己打下来的江山被老婆吕雉控制,思前想后,决定把刘盈和大汉江山托付给跟随他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们。

一、刘邦托孤的大臣们都是什么人?

刘邦最初确定的托孤大臣是曹参、王陵、陈平三人。

曹参是刘邦的老乡,从刘邦起义时,就跟随在刘邦的身侧,屡建战功。刘邦定都长安后,论功行赏,曹参位列功臣榜第二位,赐爵平阳侯。

王陵出身于沛县富户,独自起兵造反,多次与刘邦协同作战。他的母亲被项羽俘虏后自杀,尸身被项羽烹煮,王陵因此归顺刘邦,成为汉家重臣。

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士,在众多大事上为刘邦谋划良策。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三位托孤大臣都是开国功臣,是刘邦最为信任的心腹之臣。

不过曹参年岁已高,王陵耿直却不够圆滑,陈平又太过聪明。

在最后时刻,刘邦又将老实人周勃加进了托孤名单。

周勃是刘邦的沛县老乡,从刘邦刚刚起兵时,就跟随着刘邦。几乎参与了刘邦一生中所有的重大战事,并立下大功。

刘邦说他是“厚重少文”,意即性格持重淳厚而少文饰。

这一下,刘邦觉得自己的托孤计划完美了。周勃成为平衡另外三位大臣的重要棋子,刘邦赞叹道:“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临死前一个月,预感到大限将至的刘邦带着群臣们到太庙立遗嘱。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杀死了一匹白马。

然后大家一起立下“白马之盟”:从今往后,没有功劳的人不能封侯。不姓刘的人不能封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诛之。

《史记》中记载:“国以永存,施及苗裔。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刘邦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自诩识人善用,却在人生的最后关头看走了眼。

他眼中的这几个好兄弟是见风使舵之辈,所考虑的只有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刘姓江山

刘邦尸骨未寒,吕后就开始了疯狂的报复。

在刘邦还未发迹时,吕后是贤妻良母,丈夫外出征战,她独自支撑家业,提心吊胆地生活。

而刘邦得到天下后,身边环绕着莺莺燕燕,移情于一个又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对年老色衰的吕后不屑一顾。

在刘邦人生的最后几年,几次谋划着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让宠妾的儿子取而代之。

经历过如此多的艰难岁月,本属于自己和儿子的东西却还要被他人觊觎。

吕后每一日都在殚精竭虑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担心随时会有性命之忧。怎能不充满恨意?

刘邦去世后,吕后强势干预朝政,培养自己的势力,她将自己大半生所受的委屈转化为疯狂的报复。

那些曾经跟她争宠的后宫姬妾们,全都落得凄惨的下场。

特别是最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被割掉手、脚、鼻、舌,扎聋耳朵,刺瞎双眼,扔在厕所里,所谓”人彘“,惨不忍睹。

不仅如此,吕后还大肆迫害刘邦的儿子。

在吕后掌权的十五年中,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六个因吕后而死,其中包括吕后自己的儿子刘盈。

经过漫长岁月的煎熬,权力就是吕雉的安全感。因此吕雉对每一个可能对她政权有威胁的人,都会不择手段地“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最初,功臣们并非没有制止吕后疯狂行为的能力。

可是他们却选择了沉默,明哲保身。眼睁睁地看着刘邦的儿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当吕后联合亲信准备对功臣集团下手时,他们才群起反对,吕后只得作罢。

二、“白马之盟”成为一句空言

公元前188年,当了七年皇帝的汉惠帝刘盈驾崩了,年仅24岁。

吕后将刘盈的儿子刘恭立为皇帝,因为刘恭年纪幼小,吕后成为朝政大权的实际执掌者。

反吕势力被清除后,吕后开始盘算着为自己的侄子们封王。

因为王位是地位最高的分封,只有吕氏子弟都成为王侯,吕家的势力才能壮大。

这时候,“白马之盟”的约束浮现在吕后的心头。

盟约中说,只有刘姓才能封王,如果非刘姓者成为王,天下人都应该共同讨伐他。吕后的侄子们都姓吕,显然不能当王。

此时曹参已经去世,吕后想到了左丞相王陵、右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

如果这三位托孤大臣都同意自己给吕氏子弟封王,就没有任何阻碍了。

当吕后向三位托孤大臣征求意见时,王陵坚称不能封姓吕的为王。

可是陈平和周勃却说,现在是吕后您当政,您说要分封姓吕的为王,当然没有问题。

王陵傻眼了,他没想到陈平和周勃这么没有底线,愤而离去,没多久就被一撸到底。

在陈平和周勃的支持下,吕后将三个侄子吕台、吕禄、吕产都封为王,身居要职。

吕台是吕后大哥的儿子,被封为吕王,建立了吕国。

他死后,王位由吕台的弟弟吕产继承,不久后又被改封为梁王。

吕禄是吕后另一个哥哥的儿子,被封为赵王。

吕后为了自己的安全,将禁军都归了两个侄子进行统领。因此吕产和吕禄一直留在京城,没有去封地上任。

吕禄被封为上将军,掌握兵权,吕产担任相国,掌握政权。

丞相陈平不能参与政事,太尉周勃连军营都进不去。功臣集团很不甘心,但他们又惧怕吕后的狠辣,不敢轻举妄动。

刘恭只做了四年名义上的皇帝,就被吕后囚禁致死。

随后,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刘弘被册立为帝。当然,幼小的刘弘无法处理朝政,朝政大权依然在吕后的控制中。

吕后临死前,对吕产和吕禄再三叮嘱,让他们无论如何也要把兵权抓在手中,否则必定会被吕集团屠戮。

吕后告诫两个侄子说:"吕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

三、与“吕”沾边的都被一网打尽

吕后所料不错,她刚刚死去,周勃和陈平就策划了一场血雨腥风。

他们通过朱虚侯刘章鼓动齐王刘襄打出平定“诸吕之乱”的旗号。

刘襄的父亲是刘邦的大儿子刘肥。刘肥是受到吕后欺负最惨的一个。

为了活命,刘肥将手中的多个郡献给吕后。即使这样,刘肥也活得战战兢兢,郁郁而终。

刘襄对吕氏一族早就含恨在心,吕后分封侄子为王的行为已经违背了白马之盟。

作为刘邦长子的儿子,他的身份非常适合起兵讨伐吕氏家族。

而且周勃很可能暗示过刘襄,起兵成功后,他们会推举刘襄坐皇帝的位置。

吕禄环顾四周,灌婴是个能打仗的武将,又从未表现出反对吕氏一族的行为。于是派灌婴出兵讨伐刘襄。

他没想到的是,灌婴出兵后,立即倒戈攻吕

《史记》这样记载灌婴倒戈的原因:“诸吕权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此益吕氏之资也。”

周勃又找人说服吕禄,刘襄已经逼近京城,如果刘吕两家兵戎相见,吕家一定会被灭亡。只有交出兵权,表明自己无意夺取刘姓江山,以后才能永享富贵。

吕禄是个愚蠢之人,被几句话打动,交出了大将军的印信,将兵权拱手相让给周勃。

在京城南部的吕产迟迟得不到吕禄的消息,决定挟持天子以令诸侯。

他并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兵权,误以为京城还在吕氏家族的控制之中。因此带着少部分人到达皇宫。

吕禄一到皇宫,就被周勃的人追杀。他慌乱中逃入厕所,被众人击杀而亡。

接着,吕氏满门几千口人被功臣集团诛杀殆尽。

那些娶了吕氏家族女子的人也受到牵连。有人当机立断杀掉家中吕氏女子及她们所生之子,以示与吕氏家族断绝关系。不能及早决断以示决心的,往往全家被诛杀。

后来登基的汉文帝刘恒当时是代国的藩王,也不得不处死了自己的吕姓王后以及她所生的四个儿子。

可见这次杀吕行动是多么地决绝,丝毫不留情面!

被刘邦当作老实人的周勃是个狠人,他对刘盈的几个儿子也狠下辣手。

刘盈的儿子们身上都留着吕后的血,如果他们将来得势,难保不对功臣们来个大清算,斩草除根才能永无后顾之忧。

刘盈的七个儿子中,刘恭被吕后所杀,两个儿子病死,其余四个儿子全部被周勃诛杀。刘邦的嫡子一脉自此断绝。

周勃为了杀掉这些皇子,找了一个拙劣的借口:汉惠帝刘盈不能生育,他的儿子是吕后找吕家子弟进宫冒充的。这些人混淆皇室血脉,必须除掉。

这话没人相信,假冒皇子有那么容易吗?还一下子假冒七个。

这种说法无非是周勃编造了一个理由,为自己杀害皇室嫡系遮遮羞而已。

四、写在最后

九泉之下的刘邦一定死不瞑目,自己指定的托孤大臣竟然把自己的嫡孙全部杀光。

人性实在经受不住考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最可怜的就是刘盈的儿子们,吕后活着的时候,他们只是吕后的傀儡和工具,活得身不由己,战战兢兢。

吕后死了,他们又被视为吕后的帮凶,遭遇满门覆灭的悲剧。这是多么凄惨的命运啊!

刘邦的嫡孙被屠戮殆尽,儿子们也被吕后杀得只剩两个。

最后低调的刘恒被功臣们拥立登基,即汉文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终于拉开了序幕。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刘邦确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死后十五年,他最看好的大臣周勃会杀光了自己的嫡孙。想不到归想不到,但是如果刘邦泉下有知,可能他并不会怪周勃,因为刘邦的那句“安刘氏者必勃也”其实并没错,完全正确。

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当年刘邦还是个混混的时候,吕雉的父亲看上了刘邦,非得请刘邦做女婿。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吕雉的母亲,但是吕公确实眼光独特,没有吕公的慧眼识英雄,哪里有女儿的母仪天下,临朝称制?

刘邦没发家之前是个十足的混混,整天出去混吃混喝,和一群“狐朋狗友”一起鬼混。可是吕雉嫁给刘邦,真是任劳任怨,贤惠得很。刘邦在和吕雉结婚前早就和情人有一个儿子刘肥,而吕雉嫁过去对刘邦的这个私生子还是挺好的。

吕雉不光操持家务,孝敬父母,还为刘邦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

刘邦当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时,上级让他押送犯人去骊山,结果刘邦因为醉酒致使囚犯跑了大半。刘邦一想即使把剩下的囚犯押送到骊山,也免不了受责罚,索性放了剩下的囚犯,亡命芒砀山下的沼泽地区。

丈夫亡命在外,吕雉不光要照顾家里,还经常跋山涉水给丈夫去送吃的穿的,真是善良的好媳妇啊!

刘邦从沛县起兵后,吕雉也没有好日子过,后来刘邦成为汉王后,身边女人多了,刘邦更加不会想到家里还有个受苦的妻子。

公元前206年,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开始了,刘邦这时才想到接家人到身边,但是彭城之战惨败,吓得刘邦不得不快速的逃跑。就这样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就成了项羽的俘虏,吕雉在楚军里备受侮辱,好在项羽是个真英雄,最后还是放了吕雉。

结果回来的吕雉,发现刘邦早就有了新欢戚夫人,吕雉也因为年老色衰失去丈夫的宠爱。刘邦外出打仗必须带着戚夫人,而吕雉只能作为留守,稳定后方。这时候的吕雉终于明白,要想站的住,还是得靠自己。

所以等刘邦称帝后,吕雉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实力,她很注意和大臣搞好关系,也学会了利用政治手腕震慑大臣。

刘邦当上皇帝后,就开始对身边的功臣下手,韩信就是第一个。刘邦先是把韩信改封楚王,后来又用计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同时吕后为了巩固自己权势,也开始杀人立威,而政治小白的韩信就是吕后练手升级的“大怪”。吕后伙同萧何利用刘邦外出平叛的过程中,把韩信骗来杀掉,还灭了韩信三族。

梁王彭越被刘邦废为庶人,吕后又向刘邦建议:“你把彭越放走,等于放虎归山。”于是刘邦就杀了彭越。

刘邦称帝七年杀的功臣是不少,但是吕后出力也是不少的,虽然刘邦不喜欢年老的吕后,但是吕后作为他的皇后,同时也是他的政治盟友,两人一唱一和,屠杀功臣并没有手软。

刘邦晚年因为宠爱戚夫人和小儿子刘如意,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历史中记载刘邦是因为看到“商山四皓”后,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简单的。

刘邦看到的是吕后的权势和能力,才放弃换太子的,因为戚夫人和刘如意根本不能治住功臣集团。如果自己换了太子,那么刘家的江山注定要被功臣取代,相反刘盈继位,有吕后扶植肯定不会把刘家江山弄丢。

刘邦晚年除了刘邦自己,基本上有三方势力:功臣集团,刘室宗亲,吕后和太子集团。功臣集团不用说,人数不少,能力也都不错。刘室宗亲,刘邦的儿子,一般都封了王,派到了封地。然后就是吕后和太子了。

其实这三种势力,刘邦死前一个都不愿意除掉,因为除掉了哪个对刘家江山都不好,因此刘邦死前维护这三种势力平衡。对于刘邦来说,刘盈继位后能够顺利掌权,结果最好,这样刘家的江山就可以一直传下去了。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他听说樊哙准备和吕后连手要杀了戚夫人和刘如意,他立马让陈平和周勃前去杀了樊哙。所以刘邦病重时,主要靠的还是功臣集团来制约吕后。不过由于陈平的原因,樊哙没杀成。

刘邦快死前,吕雉问刘邦关键职位的任命,刘邦一开始说:“萧何以后,曹参可以为相。”吕雉又接着问曹参之后人选,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比较憨厚,陈平可以辅助他。陈平才智有余,但是难以独任。周勃忠诚老实,文化不高,但是安定刘氏的必然是他,可以让周勃担任太尉。”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军事,刘邦是很信任周勃的,而事实上周勃确实没辜负刘邦的信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刘邦驾崩后,太子刘盈继位,吕后开始掌权。吕后先收拾了戚夫人母子,刘如意被毒死,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羞辱而死。

汉惠帝刘盈看到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吓坏了,从此留下阴影,不理政事,郁郁而终。汉惠帝当了七年皇帝,但是一直算是半个傀儡,可是这时候吕后还算收敛,毕竟她不是皇帝,儿子刘盈年龄不小,她也不能放开手脚掌权,何况还有功臣集团。

吕后对付刘室宗亲的方法,就是把吕氏女嫁给刘邦儿子,用来巩固吕氏家族。对于不能接受和喜爱吕氏女的,吕后坚决打击,就像刘恢(被迫娶吕产的女儿,宠妃被杀,郁闷自杀)和刘友(也是因为不宠爱吕氏女,被吕后幽禁饿死)。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立了刘盈的庶长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后来又因为刘恭长大了,不听话,被吕后废了杀掉。吕后改立常山王刘义为皇帝,还给刘义改名为刘弘。

吕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大封吕氏家族的人为王,破坏了刘邦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言。当时大臣王陵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的政策,吕后直接把王陵免职,王陵一看情况不对回老家了。然后吕后又让亲信审食其为左丞相,掌管大权,虽然陈平和周勃不服气,但是没办法,吕后太厉害了。

公元前187年,吕后封侄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后来吕后又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吕后这样封王,肯定会引起功臣集团和刘室宗亲的不满,为后来吕氏家族遭到屠杀埋下伏笔。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雉病重,她临终前仍没有忘记巩固吕氏天下。在她病危之时,下令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

并且吕后也知道自己死后,功臣集团和刘室宗亲一定会反击,所以她对侄子们说:“高帝不让异姓封王,而现在我封你们为王,大臣们早就不满了,我死了,他们肯定会发动政变,所以你们要掌握住军队,守卫宫殿,千万不要离开皇宫为我送葬,不要被人扼制。”

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韂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史记·吕后本纪》

但是吕后死后,被吕后打压的刘室宗亲和功臣集团终于反击了。先是齐王刘襄(刘肥的儿子)派兵攻打京城,陈平和周勃在城内发动政变,夺取了军权。就这样在功臣集团和刘室宗亲的合力打击下,吕氏家族终于被诛杀,据说当时吕氏的后代都处死了。

诛杀了诸吕以后,周勃和陈平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让谁当皇帝呢?

这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让刘弘当皇帝,另一个是,选择刘室宗亲为帝。

功臣集团经过商议,他们觉得继续让刘弘为帝,是很危险的,因为刘弘是刘盈的儿子,并且他身上流着吕氏家族的血,谁能保证刘弘长大后不为奶奶吕后报仇呢?既然不想让刘弘继续为帝了,怎么处理刘弘呢?

这时候周勃等人采取了斩草除根的手法,直接对外宣称刘弘和前少帝刘恭都不是刘盈亲生的,所以以欺君之罪都杀掉,另外还杀了刘盈剩下的几个儿子,理由都是非刘盈亲生,可怜的刘盈竟然被周勃等人说成了不孕不育。

其实刘邦八九个儿子,虽然被吕后弄死了几个,但是还是有儿子可以继位的。经过周勃等人的选择,他们认为不能选择母亲比较强势的刘室宗亲为帝。最后他们觉得代王刘恒比较合适,因为刘恒的名声不错,代国治理的很好,母亲薄姬不受刘邦喜爱,所以没有势力。

一开始周勃等人派人去通知刘恒来京城继位,刘恒还不太相信,怕功臣集团要杀他,但是后来刘恒还是决定入京继位,刘恒继位后是汉文帝,于是开启了历史中有名的“文景之治”。

但是这里有点问题,那就是刘恒难道没有娶吕氏女吗?

答案是肯定娶了,当初吕后为巩固吕氏家族的权力,把刘邦的儿子都安排了吕氏女。所以刘恒应该也娶了吕氏女。我们查阅资料发现刘恒的原配王妃,竟然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连名字都没有,要知道其他的王妃一定会有记载的。

并且代王王妃死的时间也很诡异,竟然是刘恒继位之前,并且更诡异的是王妃的四个儿子都在刘恒继位后病逝了。那么很有可能的是刘恒的原配王妃在“诛吕行动”中被杀,至于王妃的儿子留下来了。后来刘恒被选定为继承人,周勃等人的要求就是除掉吕姓王妃的四个儿子,这样周勃等人才放心让刘恒继位,而刘恒应该是同意了,所以才会一起死四个儿子。

总结:周勃等人诛杀诸吕是为了刘氏的江山,当然他们也为了自己家族的富贵,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刘邦的老刘家受益了,要不然吕氏家族掌权,最后江山很可能落到吕家人手里。所以周勃等人出手诛杀诸吕,刘邦应该很高兴,感谢周勃等人才对。

至于杀了刘盈的几个儿子,其实刘邦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刘邦也不怎么喜欢这个儿子,因为他说过刘盈不像他,是个不成器的儿子。

很多人对于周勃等人杀了刘盈几个儿子很不理解,这点可以参考唐朝的张柬之等人,如果周勃仁慈了,下场或许和张柬之一样。当然即使周勃杀了刘邦嫡孙,把代王刘恒扶上了位,都差点被刘恒整死,如果留着刘盈的儿子,是不是更容易被整死呢?而刘盈整周勃是因为功高震主,还是因为周勃逼杀了他四个儿子,真像真不好说,只能说为了利益,真是什么都可以交换!这就是皇家的悲哀!

汉高祖刘邦的嫡孙被周勃、陈平等一帮开国功勋杀个干净,非但没有引起刘氏宗室的反感,反而觉得他们为大汉王朝的延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刘盈是刘邦与正妻吕后所生的嫡子,刘邦的长子刘肥是他与村里的寡妇所生,只能算是私生子。嫡子刘盈一生坎坷,从他生下来就跟随母亲吕雉东流西窜,还坐过项羽的大牢,甚至还差点被老子刘邦在逃命途中给丢了。

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后,虽然纳了很多嫔妃,也生了很多的儿子,但是皇后之位只能是吕雉的,太子之位也只能是嫡子刘盈的。

吕雉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强势的女人,她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就显现出对朝局的影响,杀韩信,剁彭城都是吕雉拿的主意。

吕雉不但有政治能力,更有政治野心。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了,虽然成年了,却无法掌控大汉朝局。太后吕雉走向了前台,没有刘邦的束缚,吕后彻底的将朝政把持住,而且大力扶持吕氏家族的势力。一边杀刘邦的其他老婆儿子,一边培植朝中势力成了吕后的主要工作,至于汉惠帝刘盈,活着就行。

汉惠帝其实也没有活多久,二十三岁就驾崩了,这也拜吕后所赐,她带着儿子去观看自己的“杰作”——人彘。吕后将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无手无脚,眼瞎耳聋,饲养在猪圈。

刘盈看到了这个惨状,心灵受到了极大伤害,彻底的放弃人生理想,醉生梦死沉入温柔乡,没几年身体一跨就死了。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边立了刘盈儿子刘恭为帝,一边进行“临朝称制”,彻底的走向前台,大力扶植吕氏家族成员,打破刘邦“非刘不王”的制度,大肆分封吕氏成员为王,并安插到朝中的重要岗位。

吕后打击、残杀刘氏宗亲,并打压开国功勋集团,引起了开国功勋们的强烈不满,开国元老王陵告老回乡,周勃、陈平忿忿不平,但是又没有任何的办法。

话说小皇帝刘恭年纪虽然小,却已经懂事了,当他得知自己的生母是被吕后害死的后,口无遮拦说出等他亲政后一定要为母亲报仇,清算吕氏。这话传到了吕后耳朵里,这小子还有这心思,做了他。

吕后废了刘恭,不久就杀了自己的亲孙子,同时又立了刘盈另外一个儿子刘弘为帝,他与刘恭因为时间太短,被称之为“前少帝”、“后少帝”。

后少帝刘弘登基没有多久,吕后病逝了,朝中的大权旁落到了吕氏家族手中。此时的功勋集团等来了机会,在陈平的策划下,周勃等人发动了倒吕的政变。

没有了吕后掌控全局,吕氏诸王完全不是陈平、周勃的对手,刘氏宗室在开国功勋们的帮助下彻底的将吕氏家族从朝中铲除。

清除了吕氏家族在朝中的实力,刘氏宗亲和功勋集团面临两个问题:

1、是否继续尊后少帝刘弘继承大统;

2、如果废帝另立,谁合适继位登基。

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大家都认为坚决不能让吕氏后裔的后少帝刘弘继续当皇帝,无论是刘氏宗族,还是开国功勋都担心带有吕氏血缘的皇帝未来会清算他们,为吕氏翻案。

废帝就肯定的了,那谁来继承皇位呢?肯定不能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盈有六个儿子),就从刘邦的其他儿子中间来选。

选来选去,只有代王刘恒最为合适,已经成年,为人温厚恭俭,从来没有参与朝中任何纠纷,是个当皇帝的好人选。

继任的皇帝选好了,那长乐宫里的那位汉后帝如何打发?杀了吧,这对那些造反起家,杀人如麻的开国功勋们看来,简直、直接、粗暴,却最为有效。

既然要杀,既要有个名头,又要有个限度。名头很好说,向天下宣称汉惠帝刘盈只有一个儿子是亲生的,那就是前少帝刘恭,已经被吕后杀了,后少帝刘弘根本就不是刘盈亲生。

汉惠帝刘盈除了前后少帝两个儿子外,还有四个儿子呢,怎么办?一起杀,斩草除根。陈平、周勃都是狠人,事情要做绝,直接将吕后的所有后裔全部铲除,管他是不是刘邦的子孙后代了。

于是在刘恒进长安前的晚上,周勃带领军队入宫将刘盈的几个儿子全部杀死,打扫干净,准备迎接新帝刘恒。

这就是一场宫廷政变。都说皇帝喜欢杀功臣。然,秦始皇没杀赵高、李斯,结果赵高、李斯把秦始皇的儿子、女儿杀得干干净净。

刘邦除了杀几个异姓诸侯王,留下了萧何、张良、曹参、陈平、周勃等等等,一大批功臣,结果怎样呢。

刘邦、吕雉在世时对周勃、陈平,实在是对他们恩宠有加吧,结果刘邦、吕雉一死,周勃、陈平借刘襄造反的理由,将吕氏一族铲得干干净净,还将刘邦的五个嫡孙杀害。

问题来了,既然刘邦、吕雉对一群功臣如此之好,他们为什么要杀害刘邦、吕雉的孙子们呢?

刘邦、吕雉

刘邦40多岁了,除了和曹氏有个私生子,自己是个泗水亭长好象就剩下混了。但是,刘邦天生就有驭人的本领。

虽说是混,却也混得个国家干部萧何、曹参等人的关照。有萧何在,刘邦一分钱没有,就敢高声吆喝“贺万钱”。这一吆喝,吆喝回了正置妙龄的大家闺秀做老婆。

刘邦当差,萧何总要贴补私钱。刘邦纵徒匿隐芒砀山,萧何不得帮他擦屁股。陈胜吴广起义了,萧何、曹参也跟着刘邦贴心贴肺地打江山。

刘邦打胜仗了,哥们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刘邦的窝被雍齿献给魏国了,萧何等一伙就跟着刘邦四处逃窜。小贩周勃见这伙人不错,扔下地摊也加入到刘邦的起义军中,拼死帮助刘邦打天下。

得了天下的刘邦,非常看重这群哥们。“安刘氏者,勃也”这是刘邦的遗诏。可见对周勃是何等的信任。

吕雉称制是为刘邦守江山,大汉在吕雉时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吕雉的功劳,也是吕雉的政治资本。吕雉的妹夫樊哙是刘邦的生死兄弟,他的侯是刘邦封的。

刘邦彭城战败,被项羽打得四处逃命时,是躲在吕雉哥哥吕泽的窝里修养生息的,吕雉的两个哥哥在刘邦打天下时,功劳也并不比谁小。

刘邦死了,吕雉为了控制功臣们的权力欲,发展了娘家势力,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功臣的野心,保住刘氏江山,因为刘弘还很小,撑不起大汉江山。

陈平、周勃

陈平,是个有知识的农民,家境贫寒,乘陈胜吴广起义东风,先投奔魏王咎,后加入项羽阵营,又后来投奔刘邦集团,成为刘邦集团的第一谋士,阴谋家。他的成功当是古代逆袭的最佳案例。

周勃,小商贩,吹鼓手,力大能拉硬弓。虽然没有文化,打仗却有其特殊的本事,深得刘邦的信任和重用。

别看周勃武将出身,没文化还口痴,却长着一颗长舌妇的心,经常跑到刘邦面前打陈平的小报告。说陈平三易主不忠,盗嫂道德败坏,还贪污受贿人品不端。

然,非常奇怪的是他们在杀刘邦嫡孙的时候,怎么又结成同盟了呢?只有一个解释:利益、权力。当武将与阴谋家联盟时,血腥就无可避免,利欲熏心使人忘恩负义。

可怜刘邦、吕雉,防了这个,防了那个,却遭到了最宠信的重臣们算计,自己的5个嫡孙被杀不说,就连汉文帝的4个儿子和樊哙的儿子,都被陈平、周勃杀了。

陈平、周勃杀刘盈5个儿子的理由居然是,这5个孩子不是刘盈的儿子,是吕雉捡来的

陈平、周勃铲除吕氏一族后,怕刘盈的儿子长大后为祖母家族报仇,所以就编造出谎言说刘盈的5个儿子是吕雉捡来的。

那皇子都是可以捡的吗?且不说皇妃们受宠怀孕的登记有多严格,就这10月怀胎也是要给人看的吧。在民间想诈孕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皇宫里,整天几十个宫女、太监们围着,连咳嗽一声,都能传出10里之外。

我们还记得“大红灯笼高高挂”吧,陈家4姨太想诈孕,人家就一个丫鬟,结果仅诈孕一个月就露馅了。

说刘盈的儿子是吕雉捡来的,还捡了5、6个孩子,简直是天方夜谭。

刘邦说什么“安刘氏者,勃也。”周勃、陈平在吕雉给吕氏封王时,他俩可是举双手赞成的呀。再说了,若周勃真安刘氏,政变后应该力推文韬武略的刘襄当皇帝才对呀。为什么偏偏要选一个在他们眼中面乎乎,外戚又没有势力的刘恒。

还不是他们以为刘恒好控制,然后手握大权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千算万算,结果被天算了。刘恒一点也不面。他的阴谋、阳谋比陈平、周勃加起来更胜几筹。

陈平一个阴谋家,刘恒认为他翻不了天,就把他晾在一边,他的儿子也不咋地,算是放过了他们父子。

周勃父子俩可就惨了,两代人始终被刘恒父子俩认定谋反。坐的坐牢,杀的被杀。

天道!

总结

刘邦、吕雉虽然没学过几何学,但他们知道三角形最稳定。

刘邦临死前把几个儿子都封了王,然后歃血立盟“非刘氏不封王”。目的就是防范外戚夺权,他将刘氏封王做外围,老功臣们在朝内制衡朝政,吕雉辅政皇权竭力控制老功臣,必要时利用老功臣压制外围刘氏政变。如此,三方势力匀等互相制约。

吕雉想发展娘家势力,也是想用三方势力匀等互相制约的机关,保住她的孙子刘弘的江山。无奈,吕禄、吕铲无能,吕氏一族白白地牺牲在皇权保卫战中。

刘邦和吕雉算来算去,算到最后还是被老功臣算计了。

父子情、君臣恩、夫妻爱、师生谊。在大汉的皇权面前,都是那么的苍白,那么的脆弱。

权力、利益!你争我夺。到头来“一杯净土掩风流”。

刘邦想都没想到,自己看好的陈平和周勃,竟然联手将吕氏一族还有自己的嫡系子孙都屠个满门,如果当初不是刘邦勤快,留了一个后手,汉朝估计就不姓刘了。

刘邦驾崩前,吕后当时问刘邦,老头子,有啥要说的,那个能帮我们这孤儿寡母啊!刘邦说出了三句遗言,牵涉到到了五位托孤大臣,

遗言一:老萧(萧何)去世以后,曹参可以为丞相(汉朝的丞相为位置是百官之首,除了天子权利最大的就是丞相,后世汉朝也被丞相曹操子孙取代)或者就是一个轮回吧,刘邦说完这句,吕后再问:曹参以后呢?

刘邦说出了第二句遗言:曹参的后面,就是王陵和陈平共同掌权,设立了左右丞相,后来也确实如此,可是吕后还是担忧,就再问王陵和陈平之后呢,

刘邦想了一下,就说出了遗言三:力保大汉者,周勃是也!吕后还想问,刘邦说了一句,周勃以后,我们都看不到了,你问来也没有意义了。

看来刘邦虽然打仗一般,但是看人眼光是十分准的,基本上跟他说的很接近,而吕后虽然对戚妃很残酷,但是对大汉的江山还是非常上心的,吕后在汉朝成为汉高后,也是司马迁唯一单独立传的帝后,可想而知吕后其实对汉朝的建树还是有的,

但是吕后掌权后,特别是晚年在汉惠帝去世以后,开始重用吕氏一家,并且给与了吕家很大的权利,特别她的妹妹吕嬃,把握而来朝中大事,

吕后的大哥子孙加封,二哥吕释之一家由建成候升为赵王,吕氏家族可谓权势滔天,当初刘邦就是看到了吕后的势力,才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不过历史的教训盛极必衰,

公元前180年中,吕后知道自己可能命不久矣,就让人传唤了吕氏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吩咐他们说,我走了以后,肯定大家会对你们不满的,你们要小心谨慎啊,吕后去世之前,任命了吕王吕产为左右相国,让吕禄的女儿成为了皇后,嘱咐吕禄和吕产记得兵权一定要紧紧握在自己手里,要不你们的结果可就悲催了,记得记得!

可是吕后刚走,吕家就想改朝换代将汉朝变成吕朝,不过吕家在密谋的时候,比较担忧的是陈平和周勃,此时陈平和周勃暗中联系齐王刘襄讨伐吕后一族,吕禄他们就派了侯灌婴统兵征伐,可是侯灌婴走到了半路,就停了下来。此时侯灌婴掌握了汉军的主力,而他的态度很明显,让吕氏一族有点为难,迟疑该不该动手。

其实吕禄没想到吕氏一家的生死荣辱都在他身上,正在他筹划的时候,他的女儿是朱虚侯刘章的妻子,知道这事以后,她将消息透露给了丈夫,估计吕禄没想到女儿会这样做,当时陈平周勃还知道了吕产要进宫发动叛乱,此时已经迫在眉睫了,

可惜当时周勃手中没有兵权,长安城的禁军都在吕禄和吕产手中,为了得到兵符,就利用吕禄的好友郦寄多次的游说吕禄,并且利用灌婴在外面陈兵的事情,来威胁吕禄欺骗吕禄交出了兵权,回到封地做自己的大王,可吕禄不知道这是周勃在后头指示的,在最后的关头,吕禄因为害怕而退却了,将自己的兵符交给了郦寄,并且打算自己回到封地。

知道他交出了兵符,吕产就想发动叛乱,可是由于无法入门已在在门前徘徊不前,结果被朱虚侯刘章快刀斩乱麻的除掉了,最后他竟然逃进了厕所,吕禄和吕产的这些能力,比起经历过战场风雨的大臣们确实差的太远了,

最终受到刘邦看中陈平和周勃联手,在吕后去世的两个月后,在将吕产除掉后,吕氏一家一夜之间被连根拔起,骄横的吕后一族确实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快速的轰然倒下,吕嬃的预言也没有错,他所吕禄这关头还出去打猎,自己留着那些金银珠宝有啥用了,丢弃到了堂前,可是这样的做法依然阻止不了吕禄。最后因吕禄吕氏一族全盘皆输。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觉得,吕产和吕禄是无能之辈。

可是铲除了吕后一族,陈平和周勃还对汉惠帝的子孙下手,将汉惠帝的子孙也连带这全部清理了,导致刘邦嫡系的一脉全部断绝,这可能刘邦和吕后都没想到的结果。

那么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这些人都汉惠帝的子孙,和吕后的血脉是一气连枝的,如果不连根拔起,以后等他们成长到一定的程度,那么未来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当然为了自己以后着想,趁热打铁将他们都铲除了,自己也就安心了,

不过刘邦可想不到,自己觉得厚重老实的陈平和保卫社稷的周勃,竟然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确实看人不能看表面,不过陈平和周勃这样的做法,也是迫于无奈,因为如果它们不这样做,很可能在不久以后,养虎为患中,天平又被打破。

汉朝的建立后,刘邦利用了分封制度让诸刘姓王,去了不同的地方,以拱卫汉朝刘姓江山,同时和大臣集团携手建立了汉朝的中央集权,可是问题是刘邦去世以后,吕后为了维持汉朝的统治,吕家渐渐成为了一股势力,建立了一个吕后--官员集团---诸刘姓王的微妙平衡,而这个平衡一度在她掌权中,还是停和谐的。

但是吕后却因为汉惠帝的离开,立了汉少帝位天子,并且还分封了诸吕为王,这样就开始打破了平衡,遭到了其他诸王和大臣的极力反对,不过因为吕后还在,大家也不敢说什么,但是吕后去世以后,没有了主心骨和人才的吕家,就迎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就是他们势力太大,还想称帝直接威胁到诸王和大臣们的利益

在铲除了吕后一族以后,他们连汉少帝都决心要除掉,但是汉少帝毕竟是天子,自己是大臣,他们这样做,就会被上一个不忠的罪名,这样一来让后人说起来的确不大好听,而且很容易让人诟病自己以下犯上,

怎么办呢?

他们想了很久,重要脑洞大开的想到一个借口,就是说汉少帝是假的,他是吕后一家的子弟,假扮成汉惠帝的儿子,所以为了汉军江上的血统纯正,当然汉少帝和几个兄弟,就一个不留的给送走了,汉朝第三个天子,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就没了。

不过汉朝也很奇葩,除了汉少帝还有汉废帝刘贺,都是这样很悲催的给功臣们在天子座位上拉下来的,汉惠帝就更无辜了,竟然被周勃说自己那事不行,汉惠帝在天之灵会感叹,这算什么事啊!

但是周勃他们几个的借口,有点靠不住,古代人14岁就可以结婚,按照理论来说,汉惠帝有儿子非常正常的,即便学了汉武帝和陈阿娇,当了皇帝以后后宫也有佳丽三千,吕后也很关心这事,说他的儿子是吕氏一族假扮的有点说不过去。

不过大家当时都心知肚明的事,也不好揭穿。这事就当真的一样,后世人也很少人提起汉少帝。因为当时算是一个禁忌,特别是汉文帝也不是嫡系出生,对于嫡系的一脉也没啥好感,为何要为他们恢复声誉呢,他们假扮的不就是最好的吗?

但是汉少帝也被大家送去见吕后了,汉朝没有了天子,可不行啊,陈平和周勃也不敢自己做,毕竟自己打着就恢复刘姓江上的旗号,自己做外面的刘姓诸位也会不服,外头还有灌婴大军在,

所以大家想来想去,却没有选铲除吕后功劳最大的刘章,选了一个比较稳妥的刘恒,因为刘恒在大家看来,虽然是刘邦儿子,但是母亲薄妃却不被待见,所以反而给大家看来威胁不大,而且刘恒当时非常懂装老实,给周勃和陈平感觉比刘章好控制,可是最后他们却老猫烧须,没想到自己千挑万选的竟然选了一代明君,特别是懂得深藏不漏那种,

陈平和周勃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陈平比周勃要运气好很多,汉文帝一上来对周勃是非常的器重的,让他成为了丞相,并且全权管理汉朝的大小事物,可有人告诉周勃你这样做,小心会盛极必衰啊!周勃一听立刻大汗不止,立刻就自己取消了自己的官职,陈平接任丞相,可是陈平在位置没做多久就去世了,周勃继续接任,周勃被汉文帝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回去以后,因被人告发谋反,就被汉文帝问罪,不过他找到了薄皇后,通过了薄皇后的一句话,当年周勃佣兵勤王的时候都没想过此事,现在到了一个县里做侯爷,会想到这样做吗,汉文帝就知道自己错了,周勃得以出狱,并且在自己的封地安养天年。

可以说这段历史不过是当时诸吕和大臣们之间权利的博弈结果,而无辜躺枪的反而是汉少帝的几位兄弟,也是因为吕后一族打破了相互之间的平衡,并且还妄想称帝,才迎来了大臣们的反噬,其实最终的结果还是会到利益,不得不让人引以为戒。

周勃杀害刘邦的嫡孙,这场政治事件,恐怕是历史上被遮盖得最严实的恶性案件之一。希望您能看到结尾,我对这个事件的判断,可能会颠覆你的史观。

公元前180年,称制八年的吕后去世。吕雉刚死,由周勃、陈平导演的平定诸吕叛乱事件爆发。蹊跷的是,诸吕被屠杀殆尽后,汉惠帝刘盈在世的四个儿子,包括少帝刘弘,全部被杀害。

高祖刘邦生前曾说:“安刘者勃也。”可事实上,周勃成了给刘邦“除根”的凶手,把刘氏嫡系给灭绝了。

对这段离奇的历史,史料记载及后世史学家的各种解释,都存在很大漏洞。我个人认为,所谓诸吕叛乱根本不存在,所谓“安刘”的周勃,就是个为个人私利而作乱的贼臣。这场事变有很多事实被隐藏,周勃能安全着陆,其背后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利益交换。

平定诸吕叛乱中,几个无法解释的疑问

平定诸吕谋反事件漏洞百出,很多史学家都对此提出过质疑和分析,不过,这些解释都不能完全说得通,甚至过于牵强附会。限于篇幅,我把最大的三个疑点罗列如下:

1.吕氏真的谋反了吗?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提出过质疑和分析,不做详细论证,结论很简单:吕氏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没有谋反的动机,更没有任何谋反的举动,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冤案!

看到结尾,你会同意我的观点:所谓平定诸吕叛乱之说,其实就是掩盖事实真相的政治宣传!

2.刘恒凭什么摘了刘襄的桃子?

吕氏被灭,是两股势力合作的结果,一是以周勃、陈平为领导的功臣势力,二是以刘襄为核心的藩王势力。

按照双方的“合作协议”,政变成功后,刘襄应该被拥立为继任皇帝。可奇怪的是,与事件毫无瓜葛的代王刘恒,却横空杀出,抢了刘襄的龙椅。

对这件事的解释,主流观点认为,齐王的舅舅驷钧德行败坏,存在吕氏外戚专权的可能性,同时刘襄过于强势,不利于功臣势力摆布皇权。所以,他们选择了外戚势力薄弱,又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

其实这个说法有点牵强。驷钧专权与刘襄强势,本就是个矛盾的说法,这种似是而非的模糊说法,根本不可信。刘恒有没有可能会被周勃等人误认为是“面瓜”?不可能!作为代王,他的表现人所共知,怎么可能会隐藏得住?

再说了,刘恒再面,还能比小娃娃刘弘面吗?所以,刘恒摘桃子的理由,现存的主流观点站不住脚!

3.“安刘”为何要灭了刘邦嫡系子孙?

事件的最大漏洞,就在刘盈的儿子们被杀绝。刘盈有七个儿子:

  • 长子刘恭,即前少帝,吕后四年被杀;
  • 次子刘彊,吕后五年病故;
  • 三子刘不疑,吕后二年病故;
  • 四子刘弘,即后少帝,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 五子刘朝,封淮阳王,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 六子刘武,封常山王,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 七子刘太,封梁王,平诸吕行动中被诛杀;
  • 前少帝刘恭被吕后杀害,刘恭和刘弘当皇帝的八年间,吕后称制,俩小皇帝都是傀儡。如果周勃“安刘”,他就应该在灭掉吕氏后,将皇权还给少帝刘弘。可结果却是,包括刘弘在内,兄弟四人全部被他们杀害,导致刘邦的嫡系灭绝。

    后人的解释是,因为汉惠帝的儿子们都是假的,刘盈不育,吕后挑选吕氏子弟,冒充皇子。所以,必须对这几位所谓的“皇子”斩草除根。

    这话你信吗?假冒皇子有那么容易吗?既然是造假,为何造出七个?那不更容易被识破吗?假如七个儿子有真有假,那也说不通,有真的就没必要再造假。

    我认为,这七个儿子都是刘盈的骨血,所谓假儿子说法,无非是为了给自己杀害皇室嫡系,编造一个理由而已!

    汉文帝与周勃之间无法言表的微妙关系

    刘恒登基前后,与周勃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古怪的事件,我认为这里面也充满玄机。

    1.刘恒为何迟迟不敢进京?

    自己被选为下任皇帝的消息传来,刘恒的表现相当谨慎,代王府邸的大佬们争执不下。被馅饼砸中的事太罕见,何况这次是一把龙椅,害怕掉进陷阱,是人之常情。

    薄昭作为刘恒的代表,先去了一趟京城,与周勃等人面谈后,才确信这次不是陷阱。可是即便如此,刘恒还是不敢动身,在宋昌竭力催促下,他才心怀忐忑地踏上进京之路。

    不说沿途的防备措施,即便到了京城,刘恒也是高度紧张,不敢住进皇宫,不见臣僚,令宋昌等人接管皇宫宿卫等等。

    谨慎是应该的,但是谨慎到这种程度,说明刘恒获得信息恐怕不那么简单,他始终担心会遭遇某种未知的暗算。那么,刘恒到底获得了哪些令他不安的信息?

    2.周勃为何请求单独面见刘恒?

    刘恒还没来得及休息,周勃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单独与他面谈。刘恒传话:若为公事,明日朝堂当着大伙儿面说,若为私事,对不起,皇帝没有私事!

    这事很不合逻辑,你刘恒刚刚进京,还没登基,就立刻对掌握兵权的功臣翻脸,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更难以理解的是,刘恒还拒绝接受周勃呈上的皇帝玉玺。

    显然,以谦虚作理由太过肤浅,这里面大有文章。

    3.文帝期间,周勃为何多次遭遇打击?

    汉文帝坐上龙椅后,与周勃之间发生了很多不合逻辑的事件。比如他两次被解职,逼令就藩。又比如退休颐养天年期间,又莫名其妙地卷入谋反案,吃了几个月牢饭,连自己的儿媳(汉文帝女儿)出面求情都不管用。

    后来薄太后动怒了,汉文帝才答应尽快结案。周勃谋反显然是个冤案,这么荒唐的事,汉文帝如何看不破?那么他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压周勃?

    真相:周勃以刘邦嫡系的血换取私利

    这话得从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说起。

    汉帝国建立,刘邦有两大威胁和一个烦心事。两大威胁即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烦心事是刘盈太软弱。

    异姓诸侯王,刘邦用最后的力气解决了,功臣势力他已经没有时间去解决,怎么办?扶植外戚势力,遏制功臣派。

    应该说,刘邦的这个策略很奏效,一群功臣派,见到吕雉就打哆嗦。吕雉培植吕氏家族势力,将军权与政权一把抓。丞相陈平不能参与政事,太尉周勃连军营都进不去,所以,功臣派很不甘心。

    可是吕雉这女人太狠,韩信、彭越、戚夫人母子,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他们:老实点,趴着!

    功臣们虽然表面温顺,高呼太后万岁,背地里却暗藏杀机,他们通过陆贾的居中串联,为抢班夺权悄悄做准备。

    吕后刚一去世,以周勃为核心的功臣派,迅速策划了针对吕氏集团的政变计划:

  • 1.通过朱虚侯刘章、刘兴居兄弟,鼓动刘襄打出平定诸吕作乱的旗号,在齐地起兵;
  • 2.以平定刘襄叛乱的名义,获得军权,然后反戈一击,发动政变;
  • 3.通过刘章、郦商等人,捕杀吕禄吕产,强夺南北军控制权;
  • 为了说服刘襄,他们抛出了一个诱饵:惠帝的儿子们都是吕氏血脉,所以嫡系必须发生转移,我很看好你哟!

    事实上,在这个明面上的计划之外,还有一个计划正在悄悄实施:联络薄昭,商谈政变成功后,拥立代王刘恒登基的条件。

    原来刘襄只是周勃等人的一把枪!周勃们为什么这么做?首先政变没有刘襄兄弟不行,他们是关键人物。但是又不能让刘襄登基,因为刘襄上台显示不出功臣势力的功劳,对周勃等人来说,等于换汤不换药,手上依然没权。

    刘恒则不然,对他来说,这个皇位就是功臣派送的,这份功劳抹杀不掉,有谈判的资本,同意了就合作,不同意就不立你!刘恒除了同意,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政变爆发后,大傻帽刘襄从齐地点燃导火索;小傻帽刘章、刘兴居利用吕家女婿的身份,协助周勃等人夺军权;真傻帽吕禄吕产忘了吕后临终的叮嘱,居然老老实实将兵权交出去,指望过安稳日子。

    有心作乱的功臣派,对付无意谋反的吕氏,胜负立下,吕氏一族被杀得光光!

    最无辜的是汉惠帝的四个儿子,他们因为嫡系的身份,成了别人利益交换的筹码。更让人扼腕的是,执行命令的除了刘兴居,还有一位居然是夏侯婴。

    想当初,刘邦逃难途中几次将汉惠帝姐弟俩踢下马车,夏侯婴几次下车抱起姐弟俩。这会儿的夏侯婴,竟然成了杀害汉惠帝血脉的凶手。利益面前,人情很苍白!

    刘恒虽然与周勃等人达成了协议,但是这么大的政治事件,他当然担心自己会不会给别人当枪使。刘襄不就是么?谁知道周勃这伙人背后真正的意图!

    直到到了京城,他才放心,原来自己真的是周勃选中的皇帝。刘恒庆幸之余,后脊梁直冒汗,这伙功臣派太可怕了,难怪当年老爹那么小心翼翼,也难怪吕后要扶植吕氏。

    为了以后不做傀儡,必须从根子上压制住周勃。于是刘恒突然翻脸:我跟你们没有协议,如果你们想反悔还来得及,玉玺在你们手上,我不要,想跟我面谈讨价还价?对不起,面谈!

    周勃没想到刘恒来这么一手,傻了。还有反悔余地吗?根本没有!所以,周勃痛苦地低下头,交上玉玺,只期望刘恒念在功劳的份上,多加照顾。

    刘恒也不敢将周勃等人逼得太狠,一方面他杀了自己的王后(吕氏族人)及四个儿子,以表示与功臣势力是同一战壕。同时对周勃、陈平、灌婴、夏侯婴等人奖赏重用,兑现部分诺言,甚至跟周勃联姻,以安抚人心。

    当然,从骨子里,刘恒始终对周勃等人不放心。不久,陈平、灌婴等人陆续去世,周勃成了这起黑暗交易的唯一见证人,刘恒每每看到他,就有一种恶心的感觉,这就是汉文帝时不时敲打周勃的心理因素。

    周勃入狱后,为何救助于薄昭?他的潜台词是:薄大人呐,咱们之间的是非你最清楚,我吃了多少亏,都认了,总不至于要把我往死里逼吧,我认怂了还不行吗?

    这就是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