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王世华原创:“巴列夫防线”考察思

王世华原创:“巴列夫防线”考察思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作者


“巴列夫防线”考察思

文/王世华


2006年11月1日,清晨,我们代表团一行乘大巴,从开罗都市出发,驶向东北。穿过漫长的沙漠公路,车窗外不间断地掠过一株株颀长的椰枣树。三个多小时后,迎面而来的,是运河小城——伊梅利亚的风光。再往前行,不长时间,流淌百余载,讲述着黄沙与碧水传奇的苏伊士运河就横亘在眼前。尽管在途中的车上,埃军方陪同人员已作了比较详细地介绍,但眼前运河繁荣且忙碌的景象,还是令我们耳目一新。当然,我们此行,不是领略连接亚非之运河,及其对岸西奈半岛的自然和人文美景,而是考察巴列夫防线的建立和崩溃,观察和稽考埃及十月战争之精神真谛的。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在苏伊士地峡上开凿,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沟通红海和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和交通运输意义。

运河开凿前,亚洲和非洲在苏伊士地峡处相过,整个地峡是平坦的沙漠地带。1859年至1869年,法国人投资开挖运河,之后英国收购了运河40%的股票,英法共同经营运河。运河曾多次拓宽,以适应过往现代船只。还建设了河底隧道。

1956年,埃及纳赛尔总统宣布运河国有化,随即爆发了英、法、以三国侵埃战争。1967年至1975年因阿以战争,运河封闭停航8年之久。

1956年,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埃及西奈半岛。为了加强防御,以色列于1969年沿苏伊士运河东岸,建设一条以其参谋长巴列夫之名命名的防线,史称:巴列夫防线。这条防线可谓固若金汤,全长175公里,纵深30-35公里,总面积5000余平方公里,耗资2.38万亿美元。

该防线由三条平行防御工事组成:第一条为运河及东岸,河堤下埋设了油管和喷头,供战时点燃,能使运河变成火海。沿岸筑有20米厚的沙堤,堤后筑有30多个前沿支撑点,支撑点前为铁丝网和地雷区。可喻为“沙堤长城”。

第二、三条防线分别距运河十几、二十几公里,筑有11个核心地堡,顶部由铁轨和装在铁网内的石块砌成。核心地堡由若干碉堡组成,其中一个为指挥所,其余为存储弹药及可供一月的粮秣、水等补给储备堡。河东岸,距伊梅利亚10公里处的夏杰拉高地,曾是巴列夫防线中段前线指挥所,现为战争博物馆。

1973年10月6日,埃军在准备了6年之后,在沙达特总统指挥下,向驻扎在西奈半岛的以色列军队发起攻击,成功摧毁了以军认为“不可逾越”的现代化防御工事——“巴列夫防线”,收复了西奈半岛领土,埃及的国旗和军旗再次飘扬在夏杰拉高地。

我们代表团在运河西岸下车,听取了运河开凿和十月战争战况介绍,乘摆渡跨越苏伊士运河,观摩埃及为纪念十月革命战争胜利而建立的纪念碑、馆,考察埃军在沙漠腹地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训练。

徜徉于昔日战场,作为军人的我思绪万千:一个国力和军力都弱于以色列的国家,埃及及其军队是如何准备和运筹战争的?有什么先进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技术?靠什么力量突破层层设防的巴列夫防线的?用什么新式武器战胜装备现代化先进武器的以军的?其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和困惑,我们详细地参观、考察、观摩、座谈、研究,一个个拉直这些问号,回馈不枉此行。

埃及十月战争的胜利,除了战争的性质是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赢得战争胜利的基本规律外,在我看来,还有诸多启示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特别是对于处于劣势态势下的国家和军队更应如此。

考察中我们感到,埃及统帅部高度重视卧薪尝胆的战略谋划。据介绍,沙达特总统上台后,根据国家实力状况,不是急于收复西奈半岛,而是审时度势,作出了以训练和每年秋季的演习作掩护,练而不战、演而不战,以此麻痹以军,并适时发动战争的战略决策。从1971年开始,部队连续6年,几乎每天从伊梅利亚驻地出发,去运河边上训练,当晚就返回驻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埃军每年举行一次军事演习,而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增大,直至1973年10月1日开始,预计7日结束的军事演习,仍未引起以军的高度警觉。此外,埃军每年还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时动员,征集预备役人员集中,继而又复员,年年如此。以军误认为,1973年9月份的战时动员和10月份的军事演习,依旧是埃军进行的训练。为此,10月6日,仍然放假过赎罪日,给埃军突然发动战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对于军队来说,保密就是保胜利、保生命。这一点埃及军队做得天衣无隙,他们有高度保密的作战计划。埃军拟制10月战争的作战计划后,还与叙利亚军队协同,研究北南同时进攻的决策。叙利亚军队人员,来埃及商讨作战计划时,一律着便装,不乘飞机,从海上往来。为了掩护作战计划,埃军还制定了一套部队正常工作计划公布于世,使以军难以判断。作战会议上,与会人员一律不允许带记录本作记录,只有作战部长一人用铅笔记录会议内容。埃军的作战计划,在战争爆发前两小时才传达到营连。传达作战计划时,一律用有线电话,不使用无线电台,使以军的情报人员难以获得真实情报。

埃及针对部队战力不足的弱点,十分重视培养军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在十月战争胜利博物馆,我们看到,战争中,埃军在后路被断的态势下,死战不退,有的士兵把炸药包捆到身上,与以军装甲车辆同归于尽;有的士兵用身体堵住碉堡的机枪枪口,用身体掩护战友冲锋;有的战士被以军装甲车碾压成肉泥,但其他战友毫不畏惧,前赴后继,继续英勇战斗,直至战争胜利。

中埃关系发展良好,埃军方重视研究中方军队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也发扬"军事民主"和发动群众参战支前。我们在与国防部官员的会谈中,发现他们很钦佩中国军队的人民战争战法,在十月战争中运用了群策群力的战术思想,积极发动群众参战支前。如何攻克巴列夫防线,对当时的埃军来说,确实困难重重,有人造天险的运河、有油管火障的威胁、有对岸地面火力的封锁、有空军的支援,最为困难的是,防线上20米厚的沙堤,装甲战车难以通行,用炮弹轰炸起的沙砾仍落于原地,通道难以开辟。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们发动官兵献计献策,大胆提出战法建议。

终于,有一天一名上校工程师,经多次试验,采用高压水龙头冲击沙堤开辟通路成功,创造了“以水攻克沙堤”战法。于是,埃军从西方国家急购数千部高压水泵,制造成便携式高压水龙头,战争打响后,士兵们在火力掩护下,乘冲锋舟驶向对岸,高压水泵就地吸取运河水源,手持水龙头冲击沙堤,沙随水流,堤被击溃,后续部队和装甲车辆冲入西奈半岛,投入战斗。战争中,运河流域的埃及民众也积极支援战争,参加战争,为赢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埃及军方引以自豪的综合国力支撑。

埃及注重强化国民国防思想,安不忘危,和而忧战,重视战争动员,他们在城市和昔日战场建设了多处启迪后人的永固纪念。战争胜利后,埃军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斥巨资修建十月战争胜利纪念碑、纪念馆等永久性战争精神教育场所,平时供游人参观,每逢10月6日,都组织部队参观教育,启迪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警钟长鸣。

孙子兵法曰:上战伐谋。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成立起就反对战争,以战止战,谋求和平发展。现在历史已进入新时代,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谋发展,永远反对战争。但是,在国家和阶级存在的历史阶段,战争这个社会历史现象仍然存在,并且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常备不懈,增强综合国力,锻造一流军队,才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长久和平,这就是人民和军人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王世华,陕西靖边人。大校军衔。1978年入伍,历任战士、排长、指导员,干事、科长,处长,团政委,旅政委,军分区政委等职。退休后学习散文、诗歌创作,岀版论文集《探索与实践》、散文集《铁马吟长》著作二部。青海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编发:拂晓哨位

来源:王世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