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走进陈家沟

走进陈家沟


陈家坟

2012.8.27.中午一点,观西北方向无雷阵雨迹象,骑车考察陈家坟。

15里到柳树乡马家湾村北,过高速路洞口,进雉沟。行二里,回头看娘娘山南边的豁裸山,斩壕遗迹更明显。由于地势在这里抬高过程很快,雨水将黄土高山切割得支离破碎,两侧多是黄土峭壁。坡很陡,大部分地段推车前行。行约6里,翻雉沟岘,南下一里许左拐,到陈家沟。但见整条沟平直,地势平缓。沙路两侧一块块荒芜的旱地长满一米多高栎荖(芨芨草),无数六七厘米长的“扁担”(会飞的成年蚂蚱)此起彼伏,奏响久违的蚂蚱飞行曲。行四里,名扬四方的陈家坟便出现在眼前(见封面)。这确实是大自然的杰作,即便不是风水先生,也会看出它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龙祖山居正中,两边各有一条沟。右边约100米处是右白虎,又称“衿带臣”;左边约60米处是左青龙,又称“旗杆山”。龙口右边是低矮的钟山,左边是鼓山。前方稍左50米处,一座平顶小山是案山(疑为当年斩龙营铲平)。

站在龙口向沟口方向放眼望去,约15里处的照山——平顶山清晰可见。这是在陈家沟两山对峙的空档中,唯一能看到的庄浪河西边的山。昭示着陈家坟局势平稳,江山永固。

虔心重树擂金鼓,国泰民安古洪钟。大叩大鸣霄汉里,千声万福白云中。站在龙口,我隐约听到虚无飘渺的钟声在蓝天回响,咚咚作响的鼓乐在脚下震荡。朝钟暮鼓似乎正在为新的王朝祈福呐喊。

我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震撼,久久不愿离去。六百多年来,这里不知有多少人慕名前来欣赏,又有多少风水先生顶礼膜拜。青少年时,每到放暑假,赶着生产队牲畜到陈家沟北面陶家嘴放牧。这里秋蝉(方言:善)很多,牲畜撒到山上后,捉秋蝉就成了主要工作。不知怎的,方圆几十里,数陈家沟的蝉最多。有时不辞路远,进丫头沟翻山南下陈家沟,最多时能捉到八九个。

蝉的颜色与绿草相似,很难发现。它不会飞,但很机敏,警惕性非常高,发现有人向它靠近,就会在二三十米处停止鸣叫。所以我们都是“单兵作战”。山坡上的蝉多在一簇簇密集的草丛中,方位捉摸不定,最难确定。你会觉得声音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一会儿在前方,一会儿又很远。这时,捕蝉者需有耐心,蹲在原地不动,待重新鸣叫,再走走停停,慢慢靠近。等看清秋蝉时,更不能心急。要先脱下衬衣展开,蹑手蹑脚地靠近,直到觉得十拿九稳时,猛地将秋蝉压在衬衣下,围好三面,掀开一面寻找,很快就会捉到。如果没有围好,等你掀完衣服,它早就逃之夭夭,再也不会鸣叫。坝埂或麦地里的蝉不好抓,它常常站在草尖或麦穗上,等你双手要合住时,它急速下落,不见踪影。

捉到秋蝉后,要赶紧放进蝉笼里。蝉笼是用不易折断的燕麦杆编制,约三个拳头大,多为螺旋状、圆锥形或三角形。一个蝉笼一般只放两三只,多了就会互相咬断腿。蝉的颜色有绿色和铁灰色两种,铁灰色称“铁秋蝉”,声音洪亮干脆,天气越热,叫声越响,越持久。

改革开放后气候年年干旱,秋蝉很快绝迹。每每回忆捕蝉情景,总会为今日儿童被剥夺双休日和假期,无休止补课,单调乏味的童年生活感到悲哀,更为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索取,大量动植物灭绝而痛心。

下午3点多返回。天气炎热,口渴难耐,直觉得嗓门在冒火。4点出雉沟,到马家湾。往返50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