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绩效赛马,潘多拉的“内卷”魔盒?

绩效赛马,潘多拉的“内卷”魔盒?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


赛马“出圈”,脱缰野马


赛马机制在互联网圈流行过好多年,腾讯是赛马机制应用的代表,无论是2003年的QQ秀,还是2010年的微信,都是赛马机制生下的崽,几年后长成了庞然大物,给腾讯带来了巨量现金流。稻盛和夫经典的"阿米巴经营"模式,本质上也是赛马机制。


有了这些成功案例的光环照耀,国内各行各业的“赛马”也席卷而来,并且逐渐和绩效考核深度绑定。

但是一旦将赛马应用于绩效,激励和内卷之间的距离可能仅仅一念之差。


因为真正有效的赛马机制,自始至终都应该和考核无关!




真正有效的赛马机制,其内在动力在于成就感驱动。成就感是刻在每个人骨头里面的基因。不可否认,或多或少,人人都有成就感冲动,假如缺乏成就感基因,人类文明可能就从此停滞,最终走向灭绝。


而“考核”这件反人性的操作,可能短期能够来一波高潮,但是长远看,调动不了成就感基因。因为人人都不愿意被考核,人人都愿意去考核别人,“人比人、气死人”,人都气死了,其他的一切都是虚无。


个人认为,想让赛马机制真正有效,其生长环境一定要开放而且充分授权,关乎赛马的方向、策略、模式等等,都可以由马儿自由选择,预算、资源等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分自主决策,也就是真正有效的赛马机制,选择什么样的赛道、什么时候开始赛马,马儿以什么姿势奔跑等,都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而“考核”,框死了指标、算法、公式等等,完全没有自由的呼吸。

更何况,考核关系自己的职场“安全”和金钱利益,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和生存是第一位考虑要素,其次才是自我实现和成就感


真正有效的赛马机制,落脚点是挑战自我。挑战自我对所热衷的商业模式不断验证,挑战自我对所热衷的的方向永不放弃。而把赛马硬搬到绩效考核,落脚点往往是永远盯着别人,永远希望别人出错,自己排名上升,挑战别人,造成内卷。


赛马机制并非万能,更适用于商业模式验证与创新领域,也就是在万众创新的大浪潮中,通过组建多个迷你阿米巴团队,朝着四面八方“万马奔腾”,即使最终只能跑出来的少数的千里马,也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回报,这才是赛马机制的内涵本质。

■ 四问考核赛马


把赛马机制用于绩效考核,根据所谓的排名确定绩效,实在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1)绩效考核指标真的科学吗?


根据我多年“被迫”潜心钻研绩效考核指标的经验,无论在绩效考核上下多大的功夫,无论如何不断优化考核指标,只要我把KPI考核指标做到公开,也就是公开考核指标的算法和公式,大家就有足够的办法来实现,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何的指标算法,都可以找到破解之道。于是乎,绩效指标不再成为驱动力,而成了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之间的暗地对抗游戏。


何况绩效考核指标往往滞后于环境的变化,滞后于工作内容和重心的变化,再加上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与绩效指标的少数化,绩效考核指标真的科学吗?

2)同一套考核指标用于所有高矮胖瘦的马儿,公平吗?


大部分员工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薪资水平和岗位级别差异不同,正因为差异化才有可能组成互补的战斗力团队,而绩效赛马就是搞排名,排名就是把差异化的员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把多年工作经验的高手和初入职场的菜鸟放在一起排名,公平吗?


即使优化改进赛马排名,考虑上面提到的员工差异因子,一方面管理复杂度将几何级增大,另一方面谁能保证这些因子及权重的科学性?


恐怕没有人能保证。

3)同一套考核指标用于泥土路和高速路迥异的赛道,公平吗?


大部分员工的分工差异很大,举例即便都是开发人员,但是有人做前端代码开发,有人做后端代码开发,有人做app开发,有人做服务器开发,有人用python语言,有人用java语言。把这些开发人员的效率和质量放在一起赛马排名,公平吗?

4)绩效赛马排名,永远都有垫底的马儿,团结吗?


排名本质上是零和游戏,有人夺魁,就自然有人垫底,即使垫底的人再努力,也还是垫底最后一名。


什么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不放弃任何一名队友,团队精神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而赛马式的僵化排名,就是告诉团队,肯定要有人被抛弃。在这样的文化导向下,如何提升团队凝聚力?

如果以上还说服不了你,还是坚持在绩效考核方面用赛马机制,也不是不可以。可以做如下2点改良:


1. 鼓励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行为


具体讲,就是画出一根经过努力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目标线,把赛马从“人比人”改成“人比线”,只要超过这根目标线,就值得鼓励和认可。


2. 鼓励自己和自己对比


具体讲,就是自己和自己过去进行对比,只要有进步,就值得鼓励,进度越大,鼓励越大。

怎么做绩效考核


以上,我并非反对绩效考核,相反我认为绩效考核对团队很有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开展绩效考核,关于这一点,今天只分享下《混乱》这本书的观点


《混乱》中提到了一个案例,布莱尔当选后给英国选民做了一个承诺,要求所有的医生,接到患者预约电话后,两天之内必须给患者约上看病。


假如把这个作为医生的KPI考核指标,听起来是不是一个好主意?


结果因为这个绩效指标,布莱尔被骂的很惨,因为选民发现看病越来越难了,电话变的越来越打不通。因为医生为了完成“2天内必须给患者约上看病”这个硬性考核指标,干脆不接电话了。


于是医生完成了KPI指标,但是毁了目标。


我非常认可书中的一个理念


一切指标都会变成坏指标,只要你让对方事先知道考核什么!

那么真正有效的考核怎么做呢?


让对方不知道具体考核什么!


展开讲,绩效考核公布目标和方向,但是不公开具体逻辑算法。让所有被考核者的焦点从破解指标的逻辑算法上移开,聚焦到目标和方向上,充分释放被考核者的主观能动和创造力,而不是绞尽脑汁钻考核算法的漏洞,从而赢了指标、输了目标。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指标仅仅是方向,没有了量化考核规则,那么怎么去评定呢?


很简单,在明确指导原则圈定的客观框架下,结合基于抽查的过程案例,由多维度组成的委员会进行主观评定。

这句话信息量很大,展开讲又是一篇长文,今天按住不表。


采用我推荐的方式,虽然直觉上感觉颠覆了过去对绩效考核的认知,但是真正操作下来,一方面会节省大量的绩效考核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所有人聚焦正确的方向。


回到主题,1200年前,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00年后,当我们希望把赛马和绩效绑定时,不如先思考下自己是否是“不常有”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