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中国古堡风云:明末晋东南的历史之旅

中国古堡风云:明末晋东南的历史之旅

寻晋之美,总是绕不开晋东南。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里古建筑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类型齐全、保存原始,独步全国,尤以晋东南地区的古建筑分布集中,惊艳出彩

寺观、彩塑、壁画,过往的晋东南旅行路线带我们领略到古老中国的营造智慧。这一次,我们把目光投向遗落在乡野间的明珠——古堡,去那里感受现在仍活着的历史。

气势十足的湘峪古堡

晋东南,地处战略要塞,四面环山,沁河、丹河、漳河等河流穿行其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堡寨形式的建筑也应运而生,一座座古堡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如今,在山西第二大水系——沁河流域,分布着最密集的古堡群。它们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平常用于自居,动荡之时则可以抵御流寇,兼有民用与军事双重功能。

沁河流域 图源/太行日报

为什么会在这里高筑起一座座雄伟城堡?这与当时地方富庶的经济和特色的乡绅阶层大有关联。

明清时期,偏于三晋一隅的晋东南因为丰富的煤铁矿藏,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市镇兴起,富裕一时的沁河流域,也因此引来流寇,陷入动乱,营建城堡就成为大家防御自保的最好方法。

郭峪古堡 · 豫楼

而大规模营建城堡除了财富的积累,还需要人力的支持,乡绅这一特殊阶层就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皇权不下县,乡绅管四方”,县以下的乡村管理主要依靠乡绅主导。

因为乡绅的主导,地方民众纷纷响应,使得沁河沿岸的城堡林立成群,也形成了“家庭-乡绅-村落”的空间构成和防御组织层级,是中国北方乡村聚落的典型代表之一。

湘峪古堡局部

几百年过去了,古堡——这朵经由地域文化滋养的建筑奇葩,巍然矗立至今,见证过世事沧桑,仍旧弥漫着人间烟火气。正是这种难得的古朴之美,让人心生向往。

费孝通先生曾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社会是如何构建的?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着怎样复杂的面相?想要解答这些问题,唯有走进其中才能参透深意。


★窦庄古堡

从端氏出发,沿沁河南下,最先与我们相遇的古村落群就是坪上、郭壁和窦庄了。

图源/沁水微生活

窦庄古堡西依榼山,三面环水,是沁河边上最美最繁华的古堡。它建筑雄奇、脉络清晰、特色鲜明,是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建筑的代表作。由窦庄古堡开始,沁河流域乡村城堡建筑的先河就此打开,因此窦庄也被称为“沁河第一堡”

窦庄因窦氏建庄得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数百年后,江山代谢,窦家守墓人之后,贫苦农民张家之子张五典,发奋读书,终于在明朝天启年间出任兵部尚书,为官期间,因四方游历,他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巨变的前奏。

明天启三年(1623年)到崇祯二年(1629年),年过花甲的张五典告老回乡,修筑窦庄城堡,其病故后,由儿媳张铨之妻霍氏继续主持营造。自此,沁河古堡群中最为传奇的故事终于拉开了序幕!


★湘峪古堡

湘峪,原名相谷,因为村被山水包围,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氵”和“山”,是谓湘峪。由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所建,也被称做“三都古城”。

“三都古城”屋依着城,城偎着山,粗犷雄伟,层楼叠院,一幢幢别致的古宅旧屋,历经风雨的打磨,充满着沧桑、古老的气息,390多年依旧保存完好,享有“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的美誉。

兵洞连城 图源/晋城文旅

湘峪古堡的一大特点是兵洞连城,藏兵洞均为砖石筑成,洞体宽大,洞洞相连。东西两侧各开一门,成为出入通道,只需守住或堵住一门,便可以断绝藏兵洞的东西交通,敌军一旦攻入洞内,每一道门都可以成为抵御进攻的关口。这层层密密的城窑,也为湘峪古城得了另一雅号——“蜂窝城”。


★郭壁古堡

与窦庄古堡紧邻的,就是郭壁古堡了。窦庄和郭壁村,当地称之为“金郭壁、银窦庄”

图源/山西画报晋城号

历史悠久的郭壁,由于地处沁河岸边滩涂戈壁之城郭,故名郭壁,自古以来就是沁河的一个重要渡口。然而虽在渡口之上,其民房却并未建在河川的平坦之处,而是顺势建在沿岸的土坡山丘之上。

郭壁古堡南北绵延五里,高低差落,高低起伏,好似一条偎山而卧之金龙,珩水而息,形成一座依山面河的挂壁山庄。

崔府君庙 图源/山西画报晋城号

作为明清时期乡村集镇的代表作,郭壁集居住、商贸、文化、防御、祭祀等建筑于一体,是研究那个动荡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一处典型文化遗存。


★郭峪古堡

看山西古堡,郭峪是绝不能忽略的。

郭峪古堡也叫郭峪古城,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内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豫楼

虽然与皇城相府仅300米的距离,但是相较于皇城相府的逐渐商业化,郭峪古堡仍保留着十足的烟火气息。

图源/晋城文旅

整座古堡群坐落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溪水从中流过,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仍保存得相对完好。古宅里还住着不少当地的村民,漫步古堡之中,走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上,看着两旁不同时代的高墙大院,让人似有穿越之感。


★砥洎城

这一路的古堡,我们已见过不少,但要告诉你,下面这座古堡的城墙是用铁做的,是不是又好奇了起来?

砥洎城是华北地区现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实物资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润城镇西北隅,当地百姓俗称之寨上。砥洎城建于明末,城的正门在南面,门上十几米高的城墙在门左侧有凸出,利于城门防守。

砥洎城又被称为“坩埚城堡”,站在城外看似一切平常,走进城来才知大不一般,从城墙内侧能看到许多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的孔洞,像蜂窝一样,这就是被称之为铁壁的坩埚城墙。

由于古代此间冶铁业兴盛,百姓们便用废坩埚筑城墙,不仅废物利用,墙也坚固。站在墙底向上望去,让人感到壮观又奇特,真是全国独有的铁壁堡墙。

图源/山西省古建筑集团

城内的格局和湘峪古堡类似,窄巷中有很多过街楼,巷口有坊门。堡内最高大的宅院也位于最高处,房子上还有一座最高的插花楼,这种楼俗称看家楼。远望古堡时,显眼的那座高塔就是这座看家楼,它对古堡的轮廓线贡献巨大。

过街楼 图源/山西省古建筑集团


★良户村

著名乡土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曾这样评价:“良户的遗存告诉人们,生活是应该而且可以这样精致地、艺术地、富有感情地去创造的。”

图源/太行日报

八百年的玉虚观、四百年的将军府、错落林立的明清古院……漫步在遗存遍地、古街纵横的良户村,每一处古宅,每一块精美的雕刻,都让人感受到古人耀眼的智慧与生活追求。

图源/太行日报

作为明清晋东南村落的典型样本,良户村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大阳古镇

大阳古镇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东西两大阳,上下两书院,沿河十八庄,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七市八圪垱,老街五里长。”

这首歌谣详细而准确地描述了大阳古镇的布局与特点,如今的大阳古镇,仍较为完好地保存着16处寺庙、21座阁楼、1座贡院以及1处古塔。除此之外,规模宏大的古民居建筑群,沿老街南北两侧分布!古朴的石板路,曲折的小街小巷,悠闲的当地村民,只是走一走,看一看,仿佛旧时光从未离我们远去!

一条老街和二十六条次要街巷构成的鱼骨状的道路骨架

“小小钢针做得精,卖遍天下四大京。东京卖到汴梁地,西京卖到长安城,南京卖遍应天府,北京卖遍顺天城。”

大阳古镇又有“九州针都”之称,是中国最古老的“冶铁之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发现铁矿。到明清时期,由于冶炼业的发展成熟,大阳的手工制针业开始兴起。大阳生产的钢针不仅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还远销中亚一带,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制针文化。

漫步古镇中,一砖一石、一街一巷、一草一木、一宅一庙,一楼一塔,皆散发出独有的沧桑韵味、过去是什么样的?逝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大阳古镇,我们一起去看到从前的样子!


★荫城镇

荫城镇是山西明清古村镇建筑的杰出代表,曾经是明清时期上党地区四大古镇之一,历史上荫城镇以冶铁和繁荣的铁货贸易誉满全国,其最久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明洪武年间,官府在荫城设立了全国铁业所,而当时全国仅有13家铁业所。

“户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铺林立,经商如织,商贾如云,列市如栉”,荫城也有了“万里荫城”“千年铁府”的美称。

如今,荫城镇仍保存有古民宅5096间,特色院落18户,寺庙16座,旧戏台8座,旧城门7个,牌楼祠堂5个,门面店铺500余家,为保留明清时期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记忆,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润城东岳庙

润城东岳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金代,现存献殿、天齐殿及后宫为明代建筑,初见东岳庙,你一定会被其流光溢彩的屋脊琉璃装饰所吸引。但惊喜之处不只是琉璃!精雕细琢的斗拱、藻井,生动逼真的动物雕像都不禁让你赞叹这个宝藏小庙的精彩!

润城东岳庙最为人称道的看点,肯定就是他的琉璃艺术!

琉璃最早发明于山西,后发扬至全国,明清时期,山西阳城境内琉璃工艺达到鼎盛,北京故宫古建筑群所用的琉璃瓦,90%为阳城制造。其中绝大部分是产自后则腰村的“乔氏琉璃”,故民间有言:“南有景德镇,北有后则腰”。

琉璃装饰 图源/山西省古建筑集团

流光溢彩的琉璃艺术,不仅铭记了当地人关乎生死富贵的信仰,也充分展示了古人高超的记忆与智慧!


让我们走进晋东南,踏访一座座独有烟火味道的古堡、村落,切身感受千百年来山西人的生活、理想与传奇故事,还原明清时期北方乡村社会的一个真实图景。


-END-

编辑|艺旅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