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智能笔监督学生,不仅瘆人还绑架消费者

智能笔监督学生,不仅瘆人还绑架消费者

“后台看到你的笔迹已经正常了”,日前,社交平台有疑似学生身份的网友称,自己在用学校发的智能笔做暑期作业时,只要拿起笔开始书写,老师便能收到相应通知,并能掌握学生的书写速度和内容,“什么时候写,写了什么老师那里都会收到通知”,一时间,关于智能设备监控的话题引发诸多讨论。

这个操作够瘆人,但其实也不新鲜。事实上,各种智能设备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拎出来讨论了,再往前可能还有多个互联网大厂入局的所谓智能学习灯项目:用并不复杂的嵌入式摄像头和语音交互实现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实时掌控,再比如2019年浙江金华某学校引入的“脑机接口头环设备”,测评孩子上课的专注度,为其注意力打分。

一名疑似学生身份的网友在社交平台称其用智能笔做作业时老师能实时收到作业完成情况。图源:网络

智能设备厂商通过学校,切入学生这个庞大市场的尝试可以说已经是常规操作。其中最直接引发的忧虑在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知情同意与授权问题。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所有“分析、评估自然人行为”的个人信息处理产品,其使用都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需要征得用户明示同意。而对于以未成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的该类智能产品,法律则要求对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应当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对已满十四岁、有自身判断能力与自主权的未成年人,相关个人信息收集产品的使用则必须依法征求当事人明确同意。

还不仅是知情同意的问题,在这些所谓高科技产品“杀入”学生作业这个庞大市场之时,其必要性同样值得深思。学生上课还是放假,不同的场景之下,对学生个体的约束程度与约束主体都多少有些差别,放假后监督学生,如果因为智能产品的引入而搞得变本加厉,不仅可能显得对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对老师来说同样是一种束缚——放了假比上课还累,时时有学生“动笔”的信息提示,刻刻存有“必须得回复几句”以显示存在感的道德压力,老师累,学生也累。

何况,还搞得学生写几个字就会看一次信息提示,不仅有“老师在盯着你”的如芒刺背,专注力恐怕也会有很大影响。或者干脆找个人代笔,若如此的话,智能书写设备的bug难道还需要收集学生的指纹、掌纹甚至人脸识别来真人验证?

更重要的是,所有上述智能产品的应用,都涉及学校、学生和家长多个主体。因为复杂的家校关系,使得智能产品不仅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的知情同意上有所折扣,而且作为教育类产品的消费群体,家长为此埋单的真实消费意愿也同样值得追问——学校推广各种智能学习产品是否也有利益考量,家长在面对相关产品“服务”时又是否能真实表达意见?

那些选择不购买的家长与学生,可能是不认可这样的监督方式,可能是出于尊重孩子的学习自主,也可能就纯粹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但拒绝购买的行为在家校关系这一复杂的语境中却显然不那么轻松。拒绝为监控学生笔迹的设备埋单,会不会成为同学中的异类,是否会因此遭遇学校和老师的区别对待?多重压力之下的家长消费意愿,如何判断其真实性,如何自证不是在强制消费?

况且那些没法接受智能远程监控笔画、笔顺正确性的学生,还有没有机会获得老师手把手纠正、指导的机会?就像有学校曾要求学生标配iPad来学习,这里面同样可能涉及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

智能笔监控学生笔迹,不光是“老师在看着你”的隐私问题,还有科技伦理背后的法治底线,更有商业侵入基础教育可能带来的教育公平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