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影像贵州|87年前,湘黔公路在贵州大山里打了个“疙瘩”,见证了历史,创造了之最

影像贵州|87年前,湘黔公路在贵州大山里打了个“疙瘩”,见证了历史,创造了之最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诗人穆旦的《赞美》一开篇,仿佛就是贵州地形地貌的写实。


山峦起伏的贵州,造就了许多独特、壮丽的交通景观。1939年建成的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就是其中之一。


该桥位于黔东南州施秉县甘溪乡境内,地处施秉县与镇远县交界地带的相见坡山坳里。这座历经风雨的桥,书写了“贵州之最”“西南之最”甚至是“中国之最”。


2022年7月26日,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


关于这座桥的故事,还要从老湘黔公路说起。


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修筑湘黔公路,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控。由于湖南贵州两省地形地貌复杂,加上技术条件限制,建设全凭手挖肩挑,十分不易。


鹅翅膀桥所在的相见坡一带,山势陡、落差大,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清代名臣林则徐1819年赴滇路经过时曾写下“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的诗句。


2022年7月26日,一辆汽车经过新鹅翅膀桥,穿越老鹅翅膀立交桥。


湘黔公路修到这里必须要克服地势落差。智慧的工程技术人员则采用“旱桥展线”工艺,用“延长线路、延缓坡度”的方式来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于是,这座旱桥便成为贵州第一座、西南地区第一座以及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第一座现代公路立交桥。


旱桥由贵州大方县人,毕业于日本京都早稻田大学、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工程师的陈樵荪设计,于1935年8月建成,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通高9.2米,跨径6米,桥长19.2米,桥宽7.1米。桥两侧券顶上方均横向阴刻楷书“鹅翅膀”三字。桥以青料石砌筑,承重20吨。


资料显示:最早的公路立交桥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欧洲最早的公路立交桥是于1935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建成。1974年10月建成的北京复兴门桥则为中国第一座城市立交桥。


鹅翅膀桥一侧券顶上方阴刻的“鹅翅膀”三个字。


路桥穿错,立体交位。鹅翅膀桥顺坡就势,公路从桥上通过后旋复往左回绕至桥下穿过,在路桥交汇处完美打了一个公路“疙瘩”,可谓构思精巧,独具匠心,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螺蛳桥”。


1936年6月,全长451.42公里的湘黔公路全线通车,鹅翅膀桥成为南京至昆明交通线上的重要津梁。从那时开始,这座桥矗立山间,见证着战争时期的烽火岁月、见证着新中国成立后的沧桑巨变。


摄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鹅翅膀桥。


长征时期,1934年12月至1935年1月,红九军团分兵驻守鹅翅膀地带,保障了中央红军主力顺利通过施秉,强渡乌江,北克遵义。


抗战时期,湘黔公路则是“抗战生命线”,大批抗战物资、西迁避难机构、学校、工厂和流离百姓,都源源不断经由此处。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鹅翅膀战斗”,解放军顺利解放施秉县城,为解放军主力部队顺利进军贵阳敞开了大门,而鹅翅膀桥也被国民党部队炸损。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七军工兵将其修复通车。


鹅翅膀桥老照片。(来源网络)


2005年,新鹅翅膀桥在老桥旁建成,2006年12月30日,老鹅翅膀桥“退役”。两桥并立,这座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桥显得更为深沉——青砖青得发黑,泛着岁月痕迹,仿佛一位满面皱纹的老人,向你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如今,这一段老湘黔公路已经覆盖在水泥路下,行驶起来畅快无比,通过老照片和路边裸露的公路基石,基本能够还原出老公路的模样,只是岁月渐远,少有人注意到这条曾经的交通大动脉。


2022年7月26日,鹅翅膀桥老桥、新桥和远处公路桥三桥并立景观。


老湘黔公路通车时,贵阳东出湖南主要经马场坪、炉山、重安、施秉、镇远。到20世纪60、70年代,320国道线形成,贵阳东出湖南改经马场坪、麻江、凯里、台江、剑河、三穗、玉屏等,老湘黔公路大部分路段消失,而湘黔公路鹅翅膀立交桥则成为公路交通“遗物”,从交通的“参与者”变成了“见证者”,现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8年2月,“临大”迁滇。诗人穆旦加入了由闻一多、曾昭抡等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行程3500里,进行了一场“世界教育史上艰辛而具有伟大意义的长征”。


旅行团也曾沿着老湘黔公路来到鹅翅膀桥,闻一多还在桥下掏出铅笔画了一张素描。这些青年师生,一路行走、一路考察,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了解基层人民,用行动表达中国知识阶层坚持抗战的不屈意志和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的情怀。


2022年7月26日,鹅翅膀桥下,从这个角度看,该桥更像是一个城门。


穆旦创作了《三千里步行》系列组诗,他在《原野上走路》中写道:“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多少年来都是一样的无际的原野……这不可测知的希望是多么固执而悠久,中国的道路又是多么自由和辽远呵……”


站在鹅翅膀桥附近的制高点俯瞰绿野中的路与桥,汽车时不时呼啸而过,此刻,当这样的诗句在心中响起,总能让人对历史有一种更为真切的感知,对贵州山区巨变有一种更为深刻的体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许邵庭

 编辑 郭睆秋

二审 施昱凌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