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院士“印迹” |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将蒸发冷却技术应用在三峡工程中

院士“印迹” |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将蒸发冷却技术应用在三峡工程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书写了一曲从科技救国、立国到科技兴国、强国的壮美时代之歌。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海淀区科协精心策划拍摄了《印迹——共和国院士风采》系列微纪录片,从大量采访中精选院士们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对青年人才成长的殷切期望,让人深受教育、深感震撼。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七一”到来之际,北京市科协推出“院士印迹”栏目,重温老一辈科学家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科学事业,在全社会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的“印迹”。

我的愿望

就是做成一两件外国没有的

或者外国人做不成功的事儿

很高兴我实现了

这是电机学专家顾国彪院士

在2017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言谈之中无不充满自豪

几十年的风吹雨打

顾国彪从未停止追寻梦想的脚步

从安康5万千瓦和李家峡40万千瓦

两个机组

再到三峡700兆瓦

巨型蒸发冷却发电机组

他的创新之路堪称一场“人生马拉松”

1958年

电气工程研究所成立

当时国家的长江三峡工程

要建大型的发电机

因为三峡机组发电一定要

5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之间

这样大的发电机涉及一个冷却问题

因此大型发电机的冷却技术

研发迫在眉睫

那时我国基础薄弱

没有可借鉴的资料

顾国彪从源头创新

1958年底

顾国彪和他的团队

以惊人的速度研制出

一台15千瓦的蒸发冷却电机

证明了技术的可行性

但是攻克了技术难关

又遇到新的难题

因为当时的背景

研发过程非常困难

很多团队都选择了放弃

但是在这种条件下

顾国彪团队坚持了60年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顾国彪团队与四川东方电机厂合作

研制了两台10兆瓦

自循环蒸发冷却水轮发动机组

安装在云南大寨水电站

成为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的历史转折点

2011年12月15日

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700兆瓦

巨型蒸发冷却发电机组

三峡电站首次启动成功

采用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定子绕组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

这标志着顾国彪的愿望实现了

到今天

顾国彪依然在为

蒸发冷却技术的发展倾尽心力

他也用自己的工作经历

启发年轻的工程技术工作者

应该如何做出创新性工作

坚持自主创新

一直是顾国彪孜孜以求的梦想

他直言

中国之前很多的创新都是跟踪创新

跟踪创新不是原创

现在的青年科技人员要培养原创精神

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永远不跟着别人走

要走自己的创新路

这是顾国彪院士一直以来秉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