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什么时候走长路要比走短路还要快?

什么时候走长路要比走短路还要快?

难道,走曲折的路线真的比走直线能更快到达目的地?是的,如果在不同路段的行进速度不一样,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想一想,那些住在两个火车站之间,但住处与其中一个站比较近的农村居民是怎么做的,您就明白了:为了更快到达远处的火车站,这些人总是先骑马走相反的防线赶到火车站,然后在那里转乘火车站到达目的地。对他们来说,如果直接骑马赶到目的地,走的路当然是要短一些,但是他们还是宁愿选择更长的路线----骑马再坐火车----因为这样就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

现在我们花几分钟的时间来看一看另外一个例子。骑兵需要把情报从A点送到指挥部所在的C点(图110)。两点之间隔着一片沙地和一篇草地,沙地和草地的分界线是一条直线EF。马在沙地上的奔跑速度只有草地上速度的一半。骑兵需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行进路线,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指挥部?

什么时候走长路要比走短路还要快?

图110 关于骑兵的问题:求从A到C的最快路径

乍看之下,最快的路径是从A点引向C点的直线。但这是完全错误的,而且我也不认为会有选择这条路径的骑兵。骑兵知道沙地上走得慢,这会是他产生正确的想法,那就是缩短这段走得慢的路程,走一个不太斜的线路穿过沙地,当然了,在这种情况下,另外一段路----在草地上的路----就变长了;但由于在草地上的行进速度要快上两倍,所以多走一些草地路也没关系,最终还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全程。换句话说,骑兵所走的路线应该在两种不同土壤的交界处发生偏转,而且在草地中行进路线与垂直线的夹角,要大于在沙地中行进路线与垂直线的夹角。

了解几何学中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的人可以验证,支线路径AC的确不是最快路径,按照图中给出的各项数据,如果沿折线AEC(图111)行进,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什么时候走长路要比走短路还要快?

图111 关于骑兵的问题的答案:最快的路径为AMC

如图110所示,沙地的宽度为2千米,草地的宽度为3千米,BC之间的距离为7千米。那么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AC的总长度(图111)等于(5²+7²)的平方根=8.60千米。其中,线段AN----沙地上部分线路的长度----等于总长度的2/5,也就是3.44千米。由于在沙地上的行进速度只有在草地上的一半,则在3.44千米沙地上的行进时间,相当于在6.88千米草地上的行进时间,由此可以得出,全部8.60千米的直线混合路线AC,对应着12.04千米的草地上的行进路程。

现在我们按照这种方式,把折线AEC换算成“草地路程”。其中,AE=2千米,对应着4千米草地路程,而EC=(3²+7²)的平方根=7.61千米。最后得出的折线AEC的草地路程为4+7.61=11.61千米。

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求出最快的路径。理论告诉我们,最快的路径具有以下特征,即角b的正弦与角a的正弦的比值,等于草地上行进速度与沙地上行进速度的比值,也就是说等于2:1。换句话说,应该选择这样的行进方向,是sinb等于2倍sina。为此,需要在距离E点1千米的m点穿越草地和沙地的分界线。这时候,sinb=6[3+(6)的平方根],而sina=1/[(1+2)的平方根],比值sinb/sina=(6/(45)的平方根)/(1/(5)的平方根)=(6/(3x(5)的平方根)]/[1/(5)的平方根]=2,也就是说,正好的等于两个速度的比值。

什么时候走长路要比走短路还要快?

图112 什么叫做正弦?m与半径的比值就是角1的正弦,n与半径的比值是角2的正弦

那么,这种情况对应的 “草地路程” 又是多少呢?我们来计算一下:AM=(2²+1²)的平方根,相当于4.47千米的草地路程,而MC=45的平方根=6.71千米,整个草地路程的长度为4.47+6.71=11.18千米。我们知道,直线路径对应着12.04千米的草地路程,所以说,最快路径要比直线路径短860米的草地路程。

现在您看到了吧,在当前的命题条件下,按折线行进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光线也恰恰是选择了这条最快的路径,因为光的折射定律是严格遵循这个问题的数学求解要求的:折射角正弦与入射角正弦的比值,等于光在新介质中传播速度与光在原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比值;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比值正好等于光在两种介质之间的折射率。

把光的反射定律与折射定律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所有情况下,光都是沿最快路径传播,也就是说,光的传播遵循物理学上称为“最快到达原理”(费马定理)。

如果介质不是均匀的,而且其折射性能是逐渐变化的,比如在大气层中,在这种情况下,光的传播同样是遵循最快到达的原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天体发出的光线在大气层中会产生轻微的折射,这种现象在天文学中被称为 “大气折射”。在大气层中,空气的密度是向下逐渐增大的,所以光的传播路线是弯向地面的。这样,光线在传播速度较快的高层空间中传播的时间就会久一点,而在传播速度“较慢”的底层空间停留的时间就比较短,最终,光线就可以比按直线路径传播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最快到达原理(费马定理)不仅仅适用于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以及任何性质的波状运动,都遵循这个原理。

毫无疑问,读者一定想知道,为什么波动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在这里,我们引用现代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段话(摘自1933年斯特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典礼上的报告)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从前面谈到的士兵行军的例子出发,讲解光线在密度逐渐变化的介质中传播的情况。

“假设,” 伟大的物理学家这样写道,“为了保持严格的横列队形,士兵们被一根长长的杆子连在一起,每个人都紧紧握住这根长杆。长官发出命令:全速跑步前进!假如地面的状况是逐渐变化的,比如说,先是队伍的右翼跑得比较快,后来又是左翼跑得快一些,这样整个横列自然就会拐弯。我们可以看到,行进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至于为什么说在已知的地面状况下,这样的行进路线时到达目的地用时最少的路线,这是很明显的,因为每一个士兵都是全速向前奔跑的。”


----摘自《趣味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