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且看1936年的中国足球队如何出征奥运会

且看1936年的中国足球队如何出征奥运会


且看1936年的中国足球队如何出征奥运会

1936年球王李惠堂引领队员步入奥运会场


近些年来,中国足球队屡屡失败,越挫越萎的士气令国人不满,嘲讽之言不绝于耳。


是中国人不行吗?我看未必。


中国足球队物质上得到太多,精神上缺失太多,也许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足球队是“富养子”:令人咋舌的高薪,优越的管理机制,超出常规的社会地位,使中国足球队成了不争气的“纨绔子弟”,令人叹息!


我觉得,国家队也好,俱乐部队也好,养一个球队,重要的是养他们的精神。


“穷养儿子”的方式把他们缺失的精神立起来,也许才能让中国足球队早日出现在世界杯和奥运会赛场上。


让我们来看看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足球队的状况,或许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936年8月,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出征奥运会,引起国内极大的关注。


当时,参加奥运会的一切事宜,都由中华全国体育协会一手操办。


但是,从队员选拔、旅费到参赛过程的一切费用,国民政府以种种借口拒绝承担,根本不考虑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怎么办呢?憋足了一股劲的足球队决定“闯江湖,卖(实际上是踢)足球,凑经费,去柏林”!


他们找印尼华侨借了一笔开拔费,然后乘船去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印度等国家,历时两个多月,踢了24场球,靠门票收入和私人捐赠,挣了二十多万港币!


且看1936年的中国足球队如何出征奥运会

在这24场球赛中,中国足球队胜了21场,平了3场,成绩极为美满。


为了筹集参加奥运会的经费,足球队员们不仅奋力踢好球,还处处节省,乘最低级的船舱,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便宜的饭菜。


有时候,全体队员都住在一个大统间,床位不够还要打地铺,行李都要自己搬。


为了防止当地主办单位作弊,影响他们的门票收入,除了上场参加比赛的11个人外,其他队员都到各个入口处去“监票”。


为了多拿钱,队员们都是拼了命地去踢球,因为只有赢,钱才会多。


所有的主力队员场场都要上阵,即使有小伤、小病或体力不支,也要咬紧牙关坚持上场。


在六个国家的比赛中,球员们每到一处,都会受到当地华侨的热情接待。


且看1936年的中国足球队如何出征奥运会

华侨们说,“我们在国外地位低人三分,你们一定要赢球,赢了,我们就光荣;倘若输了,我们的地位就更低了,我们大使对我们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华侨们的鞭策和鼓励,让所有的球员们都深感压力,但赢球的动力也更足。


他们拼命地踢,越踢越起劲,那些看不起中国球队的国家也逐渐刮目相看了。


有一个国家的君王看见踢得好,不仅连声称赞,还要聘请队员们做他们球队的教练。


中国足球队在无能腐败的政府丝毫不管的情况下,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不仅筹集了经费,也锻炼了队伍,赢得了声誉。


中国足球队到达柏林后,德国人根本瞧不起中国人,连训练场地都不给他们安排。无奈之中,队员们只能找一些狭小的空档做一些练习活动。


由于奥运会上抽签的结果是中国队对世界足球强队英国队,再加上他们在2个月的时间里连续踢了24场球,在海上生活了十多天,体力消耗太大,所以比赛以2比零败给了英国队。


但是,中国球员勇猛拼搏的精神却在这场赛事中表现得无比充分,他们的球技也深受各国的注目。


中英之战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欧洲各地报纸纷纷予以评价,认为“中国的足球水平不亚于欧洲各国,不论是职业的或是业余的,足球队员都可以与他们争一日之长,所差的是体力不如人”。


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出征奥运会,虽然败给了足球强国英国队,但是虽败犹荣。


他们为展示中国足球所作出的艰辛努力,为国争光的心情和一定要赢球的意志,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86年,中国已经从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崛起为世界强国,旧中国那样不重视、不支持体育事业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然而,我们的足球依然徘徊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大门之外,这与我们泱泱大国的地位实在不相称。


问题出在哪呢?


我们缺的不是经费,不是物质,不是薪酬,不是训练条件,不是身体素质,而是精神


一种能够战胜对手,为国争光的精神!


从86年前中国球队的艰苦奋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看如今我们球队的物质待遇和精神状态,我们能不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呢?


我们不能再“富养”他们了,富养的孩子很难有出息。


养儿如此,养球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