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1964年一场惨案,38名旁观者无人相救,改变美国,911应运而生

1964年一场惨案,38名旁观者无人相救,改变美国,911应运而生

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名28岁的白人女子被人用刀捅死并实施了侵犯。

事发不久,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这件事情,顿时在美国引发了轰动,并引起一场大讨论,推动了美国的司法改革。

1964年一场惨案,38名旁观者无人相救,改变美国,911应运而生

199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到访案发现场,借着这一起凶杀案来呼唤民众团结。

在美国民众可以合法拥有枪支,长期以来恶性案件一直居高不下,当年的纽约市一年发生的凶杀案就有几百起,人们对此见怪不怪。

为何这件凶杀案会登上影响力很大的纽约时报,连美国总统都要发表意见呢?

01

时间回到1964年3月13日凌晨三点,基蒂·吉诺维斯正在开着自己的那部菲亚特回家,她是皇后区邱园“伊芙的最后一刻”酒吧的女经理,为人和善喜欢交际,同事和客人都很喜欢她。

下了车,她小心地给这部心爱的菲亚特锁上车门后,朝自己公寓的方向走去

和往常一样街道上没有一个人,只有昏暗的街灯在人行道上投下一丝无生气的光。

离家还有100多米时,基蒂听到身后有脚步声,她想起刚才停车时,有部车子也在距离自己不远处停下,但当时并没有多想。

1964年一场惨案,38名旁观者无人相救,改变美国,911应运而生

随着脚步声的靠近,基蒂感觉到危险的来临。恐惧感让她想到找一个有人的地方,于是他改变了方向,朝着莱弗茨大道走去,那里的百利酒吧或许还没有关门。

但运气并不在基蒂这边,当她走到百丽酒吧门口时,却发现酒吧已经打烊了。

惊慌失措的她开始跑起来,但后面那个男人已经赶到,一把把她推到墙角,手里那把带锯齿的猎刀,不由分说地朝她的背后捅去。

基蒂一边激烈挣扎一边大声喊道:“天啊,他捅了我,救救我”

刺耳的尖叫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街道两旁的住户都听到了求助声。

但三月份的纽约还是很冷,晚上只有1、2度左右,很多人听到呼救声后,没有选择离开温暖的被窝,而是又沉沉地睡去。

有人努力爬起来,披上外套走到窗户边看时,基蒂正努力爬起来,一名头戴绒线帽的男子在左右观望,手里拿着一把刀。

离基蒂30米远的莫布雷公寓7楼的一扇窗拉了起来,住在里面的莫泽尔探出脑袋,对着男子喊道:“放开那个女孩”。

此时街道两边的住户,又有几家亮起了房灯,行凶男子听到莫泽尔的呵斥声和亮起的房灯有些害怕,犹豫了一会,丢下满身是血的基蒂,快步地朝自己的车子跑去。

1964年一场惨案,38名旁观者无人相救,改变美国,911应运而生

莫泽尔和其他打开窗户的住户都没有看到整个行凶的过程,看着行凶男子跑开,便陆续离开窗户,回到温暖的床上。

只有莫布雷大楼的管理员芬克,看到了男子对基蒂下手的全过程,例行巡逻的他,站在大堂里,一直看了好久,直到男子离去,才回到他的地下室房间睡觉。

可能是打打闹闹的事见得太多了,他心里并没有太多波澜,认为这种事不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

街道又恢复了深夜的安静,倒在地上的基蒂努力地爬起来,她受的伤还不致命,如果这时她继续呼叫起来,可能会有人出来帮她,结局就会不一样。

但基蒂并没有继续呼喊,可能她已经被刚才的遭遇弄得失去了方寸,也可能觉得离自己家并不太远,和自己同居的玛丽安更愿意帮助自己吧。

她摇摇晃晃地朝家里走去,转过街角后,所有还在窗户观望的人都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

1964年一场惨案,38名旁观者无人相救,改变美国,911应运而生

案发现场

基蒂艰难地走着,来到离家楼道还有十几米的中场咖啡馆时,她感觉疼痛感在加重,自己没有力气再走了。

于是她推开旁边82-62的门,走了进去,卡尔·罗斯就住在上面2楼的公寓里。

02

刚才行凶的男子并没有走,他坐在车里纠结着要不要继续他的计划:“侵犯基蒂”。

当他发现并没有人跑下楼来,也没有看到警车的到来时,心里断定“不会有人来帮这个女人”,于是心中的恶念再次涌起。

他折返回来寻找基蒂,来到82-62门时,正看到基蒂躺在门廊里,此时的她已经精疲力尽了。

看到行凶者再次到来,基蒂尽管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还是用尽最后的力气叫了起来:“救救我”。

男子被激怒了,一边按住基蒂一边朝她的身体捅去。

楼上的罗斯,也被第1次的尖叫声惊醒了,此时的他还没有睡去。

当再次听到惨叫声,并且是从自己门外的楼梯间发出。

他打开门缝朝外偷看,正看到男子发狂似的对基蒂乱捅。

1964年一场惨案,38名旁观者无人相救,改变美国,911应运而生

凶手莫斯利在监狱关到81岁去世

虽然他稍早前喝了酒,但残存的酒气并没有帮他壮起胆量,阻止暴行的继续。

他打电话给他的邻居,邻居听出他当时他心里很害怕,告诉他:“你到我这边来吧”。

但行凶者还在,罗斯不敢走出房门,于是他爬出了窗户贴着房顶朝邻居家挪去。

接下来的案发过程没有人再看到,但后来法医的尸检报告里,证实了基蒂临死前确实遭到了性侵。

罗斯爬到了邻居家,他们打电话把情况告诉隔壁的邻居朋友。当基蒂的好友索菲·法勒接到电话后,抓起衣服就往罗斯家的楼道跑去。

尽管她身材瘦小,可能迎接他的是凶悍的匪徒。

当索菲赶到82-62号门时,行凶男子已经离开,躺在地上基蒂一动不动,只从嘴角发出微弱的呜咽声。

索菲用手按住她的伤口,不停和她说:“基蒂,没事了,没人再伤害你了。”

此时离基蒂第1次遭袭击,已经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随后警察和救护车也赶到了,但基蒂被送到医院时,已经停止了呼吸。

1964年一场惨案,38名旁观者无人相救,改变美国,911应运而生

03

事发后当地的一些小报纸把案件刊登了出来,不过都是放在简讯版块里,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直到3月27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这条新闻,文章开场白这样写道:“皇后区邱园有38位可敬的守法市民,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围观了一起凶手尾随,并多次袭击一名女性致死的案件。”

文章的焦点放在那些围观者的人性冷漠上,指出罪犯在行凶过程中,目击者不但没人出手相助,甚至没人拨打报警电话。

新闻一经发出就占据了社会舆论的焦点,引起了全美民众史无前例的汹涌怒火,人们纷纷指责围观者的冷酷无情和道德败坏。

事件长久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往后的社会新闻报道,也更多地指向人性本质的讨论与思考。

事发30年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事发地说道:“这件事给我们传达了一个关于当时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的令人心寒的讯息,让我们发现自己非但一直处在危险之中,而且本质上是孤独一人的。”

同时民众还要求改革紧急救助电话,当时的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报警号码,人们要报警时需要知道当地部门的电话号码,而在一些大城市里可能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警察和消防部门。

于是到了1968年,美国的紧急报警电话统一成同一个号码,著名的“911”由此而来。

“基蒂·吉诺维斯案”的舆情还引出了“旁观者效应”这一新的心理学概念。其后几十年里,发布的有关“旁观者效应”的书籍和文章达到上千种,已经超过了对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论文数量。

随着时间推移,事情的真相被陆续挖出,人们发现《纽约时报》当时的报道并不准确,文章夸大了事实。

1964年一场惨案,38名旁观者无人相救,改变美国,911应运而生

邻居们并不是全部无动于衷地围观着,夜黑风高里有些人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有些人误以为是情侣在争吵,而完成没有人报警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40多年后《纽约时报》也承认:当初的报道更多的是作者的臆测,不全是基于事实的描写。

04

虽然这篇新闻在事实的报道上是有些偏颇,但却意外地推动了包括罪犯登记制度和《见义勇为法》在内的司法进步。

如果当时《纽约时报》对案件进行深入的取证,准确还原事件的经过,也许“基蒂·吉诺维斯案”和众多凶杀案一样,很快就被人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