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了,我一直口袋里放了糖,一直等着我儿子回来吃,我儿子为了吃两颗糖被别人抱走了。”
1990年2月13日,家住湖南永州的陈世付突然得到消息,他年仅5岁的孩子走丢了,听人说是在放学路上因为两颗糖被陌生人抱走,至今未归。
得知此事的陈世付从此夜不能寐,妻子更是逢人就问有没有见过自己的孩子,他们走遍全国,只为能够找到自己的孩子。
而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泉州却有一个孩子从小便觉得自己不是父母的亲生儿子,所以每当空闲时,他都会趁机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
他们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难道陈世付的儿子被拐到泉州了吗?
不公平的家庭待遇
杨清波,福建泉州人,35 岁。
自打5岁记事以来,他就觉得自己不是亲生的。
他认为在如今这30年里,父母带给自己的只有歧视和虐待,从未感受过关怀和疼爱。
他说:“我总感觉很后悔来到这个家,因为如果那时候没有被骗抱养过来,我估计现在生活比这边好一点,因为你看这边兄弟还有父母,还有一些亲戚,姐妹都没人想理我”。
来自家庭的压力让正值壮年的他有一种未老先衰的感觉,满脸的皱纹,低沉的语气,自卑的神情,消瘦的容貌,和说话时两道紧缩的眉头,都显得格外憔悴。
这些年在泉州生活,他身边的流言蜚语从来没有断过,村里的人都说他是被抱养的,说他之所以叫杨清波是因为在他们的方言里,波就是泼了的意思。
杨清波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并不好,经常一个人被关在一个又黑又破的屋子里,四周除了墙壁就是一张破旧的小床,小床上铺了一条旧被褥,屋子里还有一堆土沙,而这堆土沙便是他最好的玩具和伙伴。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密闭黑暗地让他觉得恐惧,他曾多次在深夜哭喊着妈妈 ,可是却没人理他。那可怕凄惨的场景让现在的杨清波回想起来还浑身发抖,头冒冷汗,他不停地紧搓双手,紧锁眉头,与人说话时连眼睛都不敢睁大,更不敢抬头看着对方。
“我被抱养过来,就关在下面的屋子里面玩沙子,没出门过,就跟妹妹玩那个沙子。在这我的脚被父亲打脱臼过,被他骂过,被他侮辱过,被他欺负过,被他说过。”
为了确认自己是否是亲生的,他找到媒体帮忙,而大家一边听着杨清波的讲述,一边心里泛着嘀咕,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
就在这时,杨清波发现母亲骑着电动车从旁边经过,他吓得魂不守舍,急忙躲到车的后面。
杨清波的这一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打消了疑惑,一个30多岁的人,如果没有特殊可怕的经历,是不会有如此举动的。
从杨清波的讲述中得知,原来杨清波当初是被养爷爷买回家中,准备送给养伯父当养子的。可是养伯父家中有四个女儿,无力再收养杨清波,所以先寄养在养爷爷那里,等杨清波长大了再送给养伯父。
但是在杨清波8岁时养爷爷去世了,于是又把杨清波送给了现在的养父母,不过此时养父家中已经有两男一女三个孩子。
条件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由于杨清波的到来,生活更显得捉襟见肘,而杨清波曲折不幸的命运自从他进入杨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图片来自网络
杨清波不仅从小干着繁重的体力活,而且稍有差错,轻者遭到养父母的辱骂,重者便是一顿痛打。好吃、好穿、好玩的都是兄弟姐妹的,他只能穿别人穿过的旧衣服,玩别人不要的旧玩具。
这么多年来,他从未感受过父母的关爱,家庭的幸福,伴随他的只有父母、兄弟姊妹和亲戚的冷漠,无情以及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他倍感孤独。
根据外面的传言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杨清波确认自己是被抱养的,他一心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但由于离家时年纪太小,自己根本记不得家在哪里。
脑海中的画面勾绘出原生家庭的模样
杨清波努力回想着自己在亲生父母身边的模糊记忆和家乡的一草一木,他将脑海中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听:
“记忆里小时候的画面,就是跟邻居孩子玩耍那些回忆,童年的回忆,挖那个草根,吃草根,吃起来那种甜甜的味道。上学要经过一个同学伙伴一起上学。那些童年回忆,经过那个桥,才去上幼儿园。”
说起挖草根、过小桥和儿时的伙伴,杨清波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甜甜的笑容,但这仅有的一丝微笑,很快就又被残酷的现实遮掩。
杨清波继续说:“人海茫茫的不知道怎么去问,也怕这边养父养母知道,要被虐待遭到打骂,通过寻亲网站,志愿者,然后通过滴血认亲,入库对比”。
杨清波记忆中的桥
现在的杨清波早已和养父母分了家,这十多年里,杨清波拼命地打工干活,不管再苦再累都舍不得休息,他要多挣钱,要出人头地,他发誓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有了寻亲网站和志愿者的帮忙,杨清波信心十足,他又仔细回想到有关家庭的一个细节和当时自己被陌生人抱走的经过。
杨清波说家里除了爸爸妈妈之外还有一个哥哥和弟弟,当时他在上学的路上碰了一个中年男人,这人就坐在桥边,然后给了杨清波两颗糖,带着他穿过桥,坐火车。
家中五口人,除了爸妈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杨清波排行第二,以及糖果、小桥这些重要信息的获得,为杨清波找到亲生父母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寻亲网站和志愿者以及当地警方的帮助,了解到在相隔一千多里的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的陈世付、胡智月夫妇,曾在30年前丢失了家中的二儿子陈小华,当时孩子才5岁半。
陈世付
儿子的丢失给陈世付夫妇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扰乱了他们的整个生活。妻子胡智月整整哭骂了两个多月,丈夫陈世付因思念儿子头发都快掉光了。
为了寻找儿子,这30年里他们四处奔波打听,辗转多个地区,头发熬白了,眼泪哭干了,但仍然杳无音信,毫无头绪。
根据陈世付夫妻的描述,他们在30年前丢失的儿子陈小华很像杨清波。
面对媒体的询问,陈世付眼眶泛红,颤抖说道:“我儿子叫陈小华,小名瘦仔,1990年2月13日,大概下午两点钟没看到回来,我担心他路上出事就马上出去找,但找了一大圈都找不到,心里就着急,心脏砰砰跳。他背着黄书包,穿着蓝衣服,海军蓝的蓝衣服,穿着的裤子是黑色的芝麻裤子,穿的鞋子是松紧的鞋子。”
陈世付一边说着一边又从口袋掏出几张发黄的照片和儿童预防针登记册,指着照片上的孩子说道:“这个是一岁半打预防针拍的,背面写着日期,1984年7月21农历,那时候脸还是圆圆的。”
照片上的陈小华憨态可掬,小脸胖嘟嘟的,和现在杨清波的相貌相差甚远。
为了证实自己的言论,陈世付夫妇带着众人来到陈小华走丢的地方,指着不远处的路边说道:“原先这一块有个打铁的,现在拆了。当时他在这里打铁,他看到那个人抱走了瘦仔,就在这里抱走了”。
陈世付
根据胡智月所指,孩子丢失的地方有一口井,而从井边走到马路上再坐上车,根本就没有桥,30年前就一直是这样,至今从未改变,所有的一切都和杨清波脑海中的记忆不一样。
而且陈小华和杨清波的长相不同,出走时经过的地方不同,陈小华会是杨清波吗?
这时陈世付夫妇又说了陈小华身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他是一个手断掌,我们都是花掌,他是断掌,有两个旋。”
虽然说这个特征陈小华终生不能改变,可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当时像陈小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是成千上万,况且即使断掌又是头上有两个旋的孩子也不是个例,要从卷帙活繁的档案中查寻谈何容易。
杨清波和陈世付
茫茫人海终相遇
就在陈世付夫妇历经苦难寻找儿子的同时,他们远在深圳的小儿子陈冬华也在时刻挂念着二哥陈小华。
2013年,陈冬华在电视上看到了“宝贝回家”这个节目,他急忙把父亲陈世付、母亲胡智月和二哥陈小华小时候的照片以及他们详细的相关资料登记到“宝贝回家”的官方网站上,同时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将父母的DNA信息登录到全国的打拐系统。
从那以后,陈冬华的电话一直都是24小时开机,他生怕错过一个信息与二哥失之交臂。
几年来陈冬华不知接过多少个疑似对象的电话,但到最后又一个一个地都被排除,尽管如此,陈冬华仍然没有放弃,他坚信二哥陈小华一定能够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和当地公安机关民警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2019年杨清波和陈世付、胡智月DNA匹配成功。
多年的心愿终于就要实现了,杨清波就要见到自己的亲生父母了,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想马上回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身边。
可就在深圳的弟弟陈冬华给他打来电话,约他一同回家的时候他犹豫了。杨清波回想起自己这些年生活上的不景气和遭受到的种种磨难,心头便隐隐作痛。
他不知道回到家里该怎样孝敬自己的亲生父母,同时在边养父已经去世,养母孤寡伶仃,十分可怜。
杨清波没有把寻亲的事情告诉养母,他怕养母年纪大,受不了打击。虽然自己在这边过得并不好,但始终是养父母养大的。
如今若是一走了之,对养母不仅不公平,更显得自己不孝顺。
杨清波说:“养父母对我虽然不好,但如今让我和她儿子平分房子,还给我、吃给我住、给我用,供我上学参军,让我有工作赚钱的能力,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应该感恩的。”
说到这里,杨清波话音一顿,看了眼在床上熟睡的养母轻轻叹了口气,随后说道:“其实说起来他们为我也付出了很多,如今除了多了我这个不是儿子的儿子以外,他们什么都没留下。如果我就这样走,我怕她伤心,我想让她在去世前得到的能多一点。”
如果说当年把杨清波拐到泉州的人贩子是十足的恶,那此刻为了能让养母临终回忆多留下些快乐片段的杨清波便是心怀大善。
多年来养父母带给杨清波的种种阴影,在杨清波找到亲生父母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了,杨清波放下了多年以来的执念,也暂时放下了和亲生父母团聚的想法。
远在深圳的陈冬华知道哥哥杨清波的心事后,对他进行反复开导劝说,最后杨清波终于同意先和弟弟一起回家,等看过阔别30年的亲生父母后再过去给养母养老。
在火车上,杨清波给养母打了电话,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告诉了养母,那头的养母忍不住哭了,她真心地劝说杨清波,要杨清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声泪俱下之间,多年的恩恩怨怨在这一刻化解了。
听闻儿子就要到家,永州的陈世付夫妇高兴地凌晨3点起床,准备着儿子最爱吃的饭菜。
“他那么多年在这生活吃不了辣的,你不放辣椒。”
“这个可以少放点辣椒粉。”
“煮点茶,他那边的习惯好像是要喝茶的。”
陈世付一边做菜一边反复思考,他不知道儿子这些年口味是否发生变化,从福建过来还能不能吃辣的,他把辣椒放上去又拿下来。
早上七点半火车准时到达永州站,杨清波来到了一别30 年的家乡。
街道两旁放满了鲜花,鞭炮齐鸣,父母亲人久别重逢,泪盈满面。杨清波和父母紧紧地抱在一起,生怕再次丢失。
父亲陈世付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糖给了杨清波,母亲胡智月再三嘱咐儿子:“给糖给你吃,你不要再吃别人的东西了,那时候不懂事,拿着、拿着”。
一家人终于团聚了,盼了30年、等了30年,今天全家人终于可以吃上一顿团圆饭,照上一张完美的全家福。
最后杨清波决定先在亲生父母身边尽孝三天,然后再回到养母那里。
他要给养母养老送终,他要抖擞精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顾好两边的父母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