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长安之约·主创手记㉓」理解古迹和再审视

「长安之约·主创手记㉓」理解古迹和再审视

  编前语:电影《长安·长安》是一部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拍摄的主旋律影片,以中欧班列长安号为载体,讲述了2031年发生在“长安号国际旅游专列”上的跨国故事,旨在着力反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五通”方面取得的成就。目前电影《长安·长安》的前期拍摄工作已经结束,国际在线陕西频道将陆续编发中国国家一级导演、电影《长安·长安》导演张忠的拍摄手记。

  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为这片繁荣的国家留下无数享誉世界的名胜古迹,解读和认识他们,不同人有不同的方法,有人喜欢跟团,有人喜欢另辟蹊径,我们通过对主人公的疗伤旅程,来慢慢认识和探讨对名胜古迹的理解。

「长安之约·主创手记㉓」理解古迹和再审视

电影《长安·长安》剧照 摄影 吴宇婷

  理性对待真理的接近性。在古迹中游历时,我们习惯性地被外界所施加的理解所同化。古迹的历史脉络、时代地位早已被前任从客观角度下了定论,似乎我们只需要不问理由地去接受。我们想当然认为自己不可能比历史学家掌握更多的史料,自己只需要照单全收即可。这不禁让我想进一步问,完全客观真实的历史存在吗?我认为,真相,尤其是过去的真相,是无限逼近而永远无法达到的。那我们为何要全然根据部分人为的历史性推断就完完全全把自己对历史和生命的理解交给他人去构建呢?何况就算退一步认为前人的理解是客观真实的,完完全全我们按照这种外在的框架去被动理解古迹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我认为只有不可避免的遗忘。没有切实经历和感受的辅助,古迹的名称、年代、相关历史对于我们来说都只是空洞的词汇,只是我们生命中随意掠过的浮景,过不久就会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

「长安之约·主创手记㉓」理解古迹和再审视

导演张忠(左二)讲戏 摄影 吴宇婷

  私人化经历赋予意义。对古迹的个人理解,不应该仅仅是外在的一家之言,而应该是基于外界前提下的自我内化反思。这种理解应该是私人化、多重性的。片中桑加尔告诉阿雅娜,他不愿意被古物前的简介所束缚理解,重要的不是这些名胜古迹曾经是什么,而是这些现在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在此时此刻感受到了什么。不要因“正统”的解读而彻底放弃个人的意义赋予过程,因为这将带来毫无生气、人云亦云的历史读解,也就不再有对话,不再有推进。只有在古迹前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赋予才能为古迹刻上印记,从而在记忆中长存。因此在旅途中体验感受,不是指仅仅跟着旅游团去走一场固定的路线,生命需要偶尔的离队和落单,或者从始至终的自驾游,跟从自己的心另辟蹊径,在沿途收获别样的风景。我们得到的理解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是独属于自己且难以忘怀的,因为它正以一种丰富自我理解的方式真正嵌入到你的生命旅程中。

「长安之约·主创手记㉓」理解古迹和再审视

电影《长安·长安》剧照 摄影 吴宇婷

  电影中,导游唐心的讲解只是客观记述了古迹的历史,观光者也只是静静地在其中跟随游走。没有更多价值偏向的引导,对于更多的感悟和读解,我想留给观众,或等待观众去亲自探索。这也是阿雅娜在同游中从桑加尔那里学到的,不断将外界的理解框架掰开揉碎,内化反思,并在个人化游历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视角,此时古迹才真正彰显其私人化价值,并与我们自身的生命感受融为一体。(文 中国国家一级导演、电影《长安·长安》导演 张忠 导演助理 陈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