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大西北,在大多数人心里就是干旱、荒漠、风沙。曾经,这里确实是沙进人退,人们想尽办法植树补绿,可一场大干旱就会轻松毁掉几年的心血。

青山农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虽然叫“青山”,可是却没有青山,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对这里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他们与沙漠搏斗数十年,防沙固沙的效果却不理想,直到一位年轻人引进了一种“特别的”南瓜,终于让青山农场的面貌焕然一新。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青山农场:也曾热闹辉煌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在祁连山下,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曾经,这里是凉州,是西北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争夺的要地,在中国历史上,掌握了河西走廊的王朝都更加兴盛强大。

转眼间新中国成立,1958年,为了给进藏的人民解放军解决口粮问题,这里建起了甘肃省国营八一农场,大批解放军干部转业参加生产建设,在永昌县北部,也建立了国营八一农场的“青山分场”。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青山农场正位于荒漠和绿洲的交界处,它离丹吉林沙漠、都腾格里沙漠都很近,青山农场在两大沙漠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山农垦人从最开始就一直在与沙漠搏斗,向荒漠要产量,可现在,农场却只有20多个老人“留守”,他们是曾经辉煌农场的最后“守护者”。

李卫红的父亲大概算是青山农场的第一代建设者,这个患有耳疾的男人平时少言寡语,埋头在农场开荒。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青山农场建立6年后——1964年——李卫红出生,他生在农场、长在农场,青山农场是他无法离开的家乡。

以前荒漠离农场并没有这么近,那时候的农场也没有那么“冷清”。在李卫红小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军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农场里一同热火朝天地劳作,大片农作物在这里铺开、生机盎然,人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口音和背景,却有着同样的目标:建设大西北。

李卫红回忆道,农场曾经掀起过轰轰烈烈地植树运动,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为了对抗沙漠的侵袭,人们在戈壁滩坚硬的砂石地上挖出坑、填上土,再把树苗种进去,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树苗成长。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这个过程很艰难,因为当地的蒸发量远超降水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种成一棵树苗可能需要5年时间,可只要有一年大旱,植树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

可人们依旧干得热火朝天,每年都去植树的地方拔去已经干枯死亡的树苗,补种上新的树苗,希冀着有一天可以将青山农场的“青山”种出来。

而且,在农场里,人们曾经比邻而居,在空闲时间总是喜欢相互串门,分享家长里短,虽然这里条件艰苦,可对于农场的人们而言,生活也算得上是“无忧无虑”。

可随着时光的流逝,农场的辉煌逐渐褪去,人们开始奔向城市、奔向现代化的生活,青山农场正在被遗忘。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留守的老人:坚持与沙漠搏斗

对于李卫红来说,与其说是人们在离开农场,不如说是农场正在离开他。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纷纷离开农场,去“外面的世界”读书、工作,追寻更好的生活。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李卫红的儿子李斐也是一样,对于儿子的选择,李卫红倒是没有什么意见,甚至和其他老人一样,鼓励年轻人外出工作,不过对他而言,农场就是家,外面的生活五光十色,但他却不想离开这个家。

李卫红和其余20多个老人一同守在这里,面前星星点点的绿色,背后则是正在破败的民房。李卫红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搬离农场,空着的房子越来越多,人们之间住得也越来越远,相互之间也很少再串门了。

尽管现在农场也通了电、用上了电灯电器,可是夜晚的农场灯火却越来越稀疏。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进入21世纪,国营农场早已变成了甘肃农垦永昌农场有限公司,连年亏损的企业也开始努力“自救”,可偶尔招到了农业大学的毕业生来此工作,他们也总是会觉得环境恶劣、工资不高,待上几个月就离开了,能够留下来的人非常少,企业的自救陷入了瓶颈。

与此同时,沙漠也在以每年三到四米的速度不断南侵,春天风起时,黄沙遮天蔽日,能见度仅有几米。

尽管老人们一直在坚持种树、与沙漠搏斗,可整个青山农场的实际居住者已经不到230人,李卫红所在的连队只剩下了12户人家,面对自然的侵蚀,老人们开始意识到,等他们都“退休”了、干不动了,就没有人再种地了,这片农场将彻底消失。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为了拯救自己的家园,老人们也想过继续种玉米、种麦子,可这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作物很难成活,青山农场农作物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在统购统销的年代结束后,青山农场玉米和麦子根本没有竞争力,许多农民都在“赔钱种地”。

李卫红说,这里“种什么、赔什么”,有连队坚持种地,可连续赔了4年,最后也不得不“放弃”。而且,即使收成好,辛苦种一年的玉米也只能卖上一两万块钱,久而久之,农民们也不愿意再种地了,大量土地被闲置,让沙漠的南侵变得更加“方便”。

他们想,也许青山农场最终还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他们的家园最后还是会变成一片荒漠。

幸运的是,李卫红的儿子李斐给这里带来了新的希望。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贝贝南瓜:农场的“大杀器”

李斐生在青山农场,和大多数农场的年轻人一样,他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农场,一直在外地工作。

每次回家探亲时,看到日渐破败的农场,李斐总是感到惋惜和心痛,可他一直都没有找到什么好的出路,可以拯救农场,直到他接触到了贝贝南瓜。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贝贝南瓜是一种原产于日本的小南瓜,通常只有成人的手掌大小,味道上像南瓜,口感上却像板栗,粉粉糯糯。

这种南瓜在被引进国内后,农科院对它进行了改良,因而国内的贝贝南瓜十分适宜于在沙土地区种植,具有防风固沙的良好效果。

最初,青山农场附近的民勤地区是农科院选择的“试点地区”,可虽然贝贝南瓜防风固沙的效果很好,销路却不怎么样。

一方面,贝贝南瓜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老百姓甚至不知道应该怎么吃这种蔬菜;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的销路非常单一,又不懂得推销,即使有好东西,也很难卖出去。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这时,李斐接触到了贝贝南瓜,他觉得这种作物非常适合在青山农场种植,也许能够成为青山农场的“出路”。

不过,要开始种植贝贝南瓜,首先要解决销路问题。李斐决定先尝试着将民勤的贝贝南瓜卖出去,如果成功,就在青山农场复制这个“成功经验”。

对互联网认识比较深的李斐首先想到了电商销售,他联系上了在杭州做电商的杨佳鑫,希望与他合作,将民勤的贝贝南瓜卖到全国。

当杨佳鑫看到民勤地区的农民在沙尘暴中抢收南瓜、生怕南瓜被砂石砸坏了时,他想,他应该为民勤做些什么。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开始尝试销售贝贝南瓜。为了打开销路,杨佳鑫针对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将贝贝南瓜定位成“办公室5分钟速食”“美味又健康”的“方便”食品,这一宣传果然效果卓著,很快就吸引了年轻白领的目光。

加上杨佳鑫和李斐走“价格路线”,很快打开了市场,在2016年的一次销售活动中,两人3天就卖出了4.38万箱,打破了电商平台蔬菜品类的销售记录,到了2017年,贝贝南瓜更是广受欢迎,销量累计达到了38.8万箱。

这给了李斐极大的信心,于是,他将贝贝南瓜带回青山农场,让父亲和邻居们改种“贝贝南瓜”。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而且,为了让南瓜的品质得到保障,李斐还特地到甘肃省农科院请教,在专家的帮助下改良了贝贝南瓜的品种。

李卫红对于“电商销售”半信半疑,最远只去过兰州的他很难想象在电脑上“点几下”就能把南瓜卖出去的事情。

不过,李卫红懂种地,他知道贝贝南瓜需水量少,青山农场昼夜温差又大,正适合南瓜的生长。在听儿子讲了他们在民勤的成功之后,李卫红决定“死马当活马医”,就种一次贝贝南瓜。

毕竟,在青山农场,他们能够种的东西也不多了,种玉米、麦子是赔本,大不了种南瓜也赔一次本,但万一成功,青山农场就将打开一个美好的未来。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2018年,李卫红第一次尝试种贝贝南瓜,他不敢多种,只叫上亲戚朋友一起种了500亩南瓜——在青山农场,最多的可能就是土地了。

贝贝南瓜很快就在青山农场茁壮成长起来,500亩的“绿色”让青山农场似乎又有了一点往日的风光,不过老人们的忧虑仍在。李卫红80多岁的父亲忧心忡忡,担心这次孙子不能顺利卖掉南瓜。

很快,李斐就用销量打消了青山农场所有人的疑虑:当年收获的南瓜,只用了不到50天就销售一空。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犹豫的农场人看到这一成果,立刻决定加入种植贝贝南瓜的行列,现在,他们在农场种下了2450亩南瓜,农场重新被绿色覆盖,当初那个热火朝天的青山农场似乎又回来了。

这一次,李斐还组织大家共同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和生产,这提高了贝贝南瓜的品质,还减少了南瓜的售后问题,让青山农场的贝贝南瓜更受欢迎。

数据显示,李斐的贝贝南瓜亩收入已经达到了1万元。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看到贝贝南瓜的成功,李卫红很高兴,农场人也很高兴,青山农场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么忙碌了,现在依托网络销售,他们每天不仅得关注南瓜的成长情况,还得打包、发货,接待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忙得不可开交。

销量的提升,也给青山农场的人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发展机遇,现在的青山农场又再次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李斐辞去了城市的工作,留在农场当起了“新型职业农民”,因为广阔农业大有可为、新型职业农民商机无限。

这也带动了不少年轻人回乡,改变了过去土地上没有年轻农民的状况,为青山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媒体报道显示,在李斐等年轻人的带动下,不仅仅是青山农场的面貌得到了改变,整个甘肃农垦永昌农场都迎来了新的生机:公司营收收入1.58亿元、利润511万元,而且各项指标年年都在上升。

扭亏为盈的永昌农场还继续加大投资,改善耕种条件和当地的基础设施,助推特色产业转型,进一步促进农场经济的发展。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2022年,永昌农场彻底打破了以往家庭农场自己组织生产的模式,全面推行了现代农业新模式。

在农场统一的组织下,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统一耕种管理、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提供技术服务,让农场的农作物品质得到了提高,而且也大大减轻了农民们的劳动强度。

企业的效益上升了、抗风险能力也就增强了。永昌农场还新建了8个高位水池,以保障农场的用水。

老人与沙漠搏斗50年,如今,儿子引进的南瓜成了“大杀器”

媒体报道显示,在丰水期,水池能储存160多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遇有旱情,就可以通过滴灌带渗的方式来保障庄稼用水,降低旱灾对于农作物的影响。

在各方的努力下,整个农场再次热闹了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努力,不仅想把地种好,还要把沙治好,真正实现“人进沙退”,将青山农场的“青山”再一点一点地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