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他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是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李四光。

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在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一个偏远村子里,诞生了一位男婴,这位男婴就是后来传名于世的李四光。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并且当时他还不叫李四光,家人原本给他取名为“李仲揆”,后来因为一次意外,改名为了李四光。

李四光小时候家里非常清贫,父亲靠教书挣一些微薄的收入。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四光自幼喜欢读书。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秀,获得了前往日本留学的名额。留学期间,李四光接触到了民主思想。虽然学习任务很重,但只要有机会,李四光便会去留学生会馆听演讲。最终,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成为了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一名成员。

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1907年,李四光觉得要想国家强大,需要有先进的造船技术。于是,他便报考了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并最终顺利通过入学考试,开始学习造船相关的技术知识。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国。不久,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李四光受邀担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但是,随着袁世凯不顾国人反对宣布称帝,李四光辞去职务,愤然离开。

1913年,李四光前往英国,并顺利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在校期间,李四光先学了采矿专业,后又改学地质专业。1919年,李四光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1920年,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下,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和主任之职。

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1922年,李四光同几位友人共同努力下,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被推选为副会长一职。

1926年,李四光发表了著名论文《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这篇论著标志着地质力学的诞生,这是地质学中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李四光创造性地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在地质学领域,这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一种全新方法。它把力学和地质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解决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1928年以后,李四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负责人,主要负责学校的选址和筹建工作。然而,武汉大学的兴建并非一帆风顺,学校选址、经费、设计、修建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经过李四光的多方奔走,1929年,武汉大学新校舍终于落成。在新校舍落成典礼上,李四光饱含深情地写下了“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的题词。自此,他的题词激励着无数武大师生不断开拓进取。

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1931年,李四光根据自己首创蜓科鉴定方法中的十项标准,做了大量实验后,发表了科学巨著《中国北部之蜓科》,这篇论文让李四光获得了博士学位。李四光在蜓科鉴定方法中创立的十项标准,也被中国及多个国家蜓科学者广泛运用。

1948年,李四光携夫人前往敦参加国际地质大会。李四光本想早点回国,由于受客观原因影响无法买到回国的船票,只能暂居英国。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四光收到了作为政协委员参加国庆典礼的邀请。李四光本已做好回国的准备。但被友人告知可能会被扣留。于是李四光当机立断,独自离开伦敦来到法国,并先后辗转到意大利和香港,直到1950年,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李四光此次回国还带回了一台伽马仪,这台伽马仪为中国日后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5月,李四光受邀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1951年8月,李四光被任命为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地质学院院长。在李四光的带领下,东北地质学院为日后开展的地质勘探和科研工作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满足了国家发展地质事业的需要。

1952年,李四光被再次调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同年9月,李四光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8年8月,李四光被任命为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在任期间,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方面的知识,指导技术人员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保证了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为中国核事业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被誉为“中国地质之父”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积劳成疾,身体大不如前,但他还是坚持研究,在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方面不断探索。继续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光发热。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82岁。

纵观李四光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地质学家、科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将自己毕生所学致力于我国的地质学发展,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对李四光的看法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