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13岁到至今,这条路格桑旦增一直在走……

13岁到至今,这条路格桑旦增一直在走……

麦色皮肤

体型健壮

笑起来却是掩不住的和蔼

他是格桑旦增

52岁,错那县勒乡党委副书记 人大主席


13岁到至今,这条路格桑旦增一直在走……


13岁

放牧巡边

18岁

被推选为勒乡贤村委会委员

20岁

加入中国共产党

32岁

勒乡成立联防队

成为第一批联防员

37岁

被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巴戏

——阿吉拉姆的传承人

41岁

在自治区第一批选举优秀村(居)干部

到乡镇任职工作中晋升为乡镇公务员

他被勒乡群众亲切的称为“恰巴书记”

嗯,格桑旦增是个有故事的大叔


父亲次仁旦增对他的影响是深刻的

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

次仁旦增是一名向导

也运送过物资


13岁到至今,这条路格桑旦增一直在走……


父亲曾回忆

第一次与解放军接触

素未谋面却分给他粮食和衣服

给了他在旧西藏从未感受过的尊重

那时他便有了跟党走的强烈愿望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

面对森林密布、灌木丛生的山林

急需一名熟悉当地路况的人引路

那一刻,即使明知前路凶险

次仁旦增站了出来

他说

“我是本地人,对这里熟,我来做向导!”

……

老父亲讲起从前

如数家珍

父亲爱讲,格桑旦增也爱听


13岁到至今,这条路格桑旦增一直在走……


后来,战争结束

生活归于平静

跟党走的愿望却更强烈了

守好国土的信念更坚定了

13岁起格桑旦增跟着父亲

放牧守边

父亲最常说的就是

护好牧场、守好国土

那时他还小

似懂非懂

守护的种子却在心里扎下了根

他说

“这条路,从前父亲走,如今换我们接着走”

就这样

十年如一日守了38年


2005年8月

正是雨水的季节

如往常一样放牧巡边的

牧民嘎玛措姆和央吉

急匆匆下山

他们从巡边一线带来一则重要信息

作为联防队长的格桑旦增

当即和边防部队取得联系

商讨后决定第二天

便到巡边一线查探个究竟


根据往常的经验判断

这一次的路程一天之内返回是没有问题

所以简单打包一点干粮后

在凌晨5点出发

上午的行程还算顺利

他们如期抵达目的地

有序开展工作

但返程的途中却遭到瓢泼大雨

下过雨后路变得泥泞难走

将返程的速度减缓了不少


13岁到至今,这条路格桑旦增一直在走……


雨下了许久

却没有半点要停的景象

接着很快天色暗了下来

他们加快前进的步伐

可能感觉到了危险正在逼近

大家都保持沉默埋头赶路

除了雨滴打在身上的声音

还能清楚的听到呼吸声、心跳声

脚被藤曼缠住了

也是用力挣脱马上迈出第二步伐

摸黑走了大概2公里后

他们彻底迷了路


一时间大家都乱了方寸

在惊恐过后格桑旦增马上镇定了下来

他判断

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个避身之所

不然

到凌晨气温会再降

加上身上的衣物都湿透了会出大问题的


13岁到至今,这条路格桑旦增一直在走……


凭借着经验

摸索了许久

格桑旦增找到一处避身的活动板房

终于有个避雨的场所不用遭受暴雨的肆虐

但是活动板房内四处透风仍然很冷

没有取暖的被褥

备好的干粮也已经吃完

又冷又饿

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他们二十几个人只能卷缩着度过一整夜

终于天亮了,很快下山各自回了家

分别时同行的人为格桑旦增竖起了大拇指

好在最后找到了避身的场所

要不那晚会是怎样一个凶险的夜晚

不言而喻


巡边守边路是艰苦的

常常需要背上干粮和被褥徒步走上很久

巡边守边路也是未知的

随时可能遭受野兽的攻击

毕竟这里常有熊、野猪、豹子、蛇出没

而山林间的天气难得放晴

大水冲毁必经的小路

又或者趟着齐腰的积雪

继续赶路也是常有的事


13岁到至今,这条路格桑旦增一直在走……


即便困难重重

格桑旦增从未想过放弃

我想这是作为党员的初心使然

是作为干部的责任使然

是作为边民的使命使然

如今,格桑旦增不年轻了

但仍坚持每年徒步巡边

600公里、200次以上

女儿次仁旺姆入了党

成了勒村委会监督委员

也加入到巡边守边的队伍中

儿子次仁罗布

成了一名消防战士

他们都以不一样的身份

践行着同样的使命


这些年勒乡这个边陲小乡村

在党的各类兴边富民的举措下

焕发出新的生机

群众住进了敞亮的新民居

依托资源优势办起茶厂

腰包鼓起来

脸上笑容更灿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