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镜头.说故事||红军长征越过的“泥丸”——松潘湿地

镜头.说故事||红军长征越过的“泥丸”——松潘湿地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开始翻越夹金山,此后,红二、四方面军迅速跟进,也先后开始过雪山。各路人马成功过了海拔4000米左右的数座雪山之后,就在在毛儿盖、波罗子一带集结休整。相比鸟儿都难飞过去的雪山,草地似乎应该好过得多。事实如何?

据考证,中国工农红军当年穿过的草地,主要指松潘湿地,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红原县若尔盖县

那么,松潘湿地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松潘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相连的川西北,纵横300多公里,面积约为1.52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500米左右。它属于青藏高原寒冷气候区,这里,年均温仅有0.6-1.2℃,终年寒冷,最热的日子出现在七月,均温10.9℃;一月最冷,均温为-10℃左右,而且,年均温度变化不大。全年≥10℃的积温只有600-900℃,生长季短促,不超过一百天。这里,年降水量一般在560-860毫米左右。其中,降雨主要集中在6、7、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每年的降雨日约有150天上下。降雪天长达五个月,雪深14-24厘米。由于其气温低、降水多、日照时数少且年平均蒸发量只有450毫米;处于第四纪,沉积物质地粘重、水分不易下渗积聚地表,因而,这里的微生物活动受限,从而导致有机物质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大面积的沼泽

松潘湿地相对低洼,水无法通畅排出,到处都生长着盘根错节的水草和草甸。一年四季,雨雪说来就来。

松潘湿地的成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河流的冲刷。黑河和白河纵贯此处的低洼地,河道迂回蜿蜒,叉河旁出,水流淤滞,终究形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沼泽。

史沫特莱女士在她的著作《伟大的道路》中这样勾画松潘湿地,"康藏交界地区的高地上,一望无垠,广袤达数百英里,全是没有路的沼泽地带。走了一天又一天,极目四顾,红军所看到的,除了无边无际的野草外,没有别的东西,而野草下面则是浑水深达数英尺的沼泽。死草堆上又长出了大片野草,谁也说不上是不是几百年来就如此。大树小树一概没有,看不到鸟类飞翔,听不到虫声唧唧,甚至连一块石头都找不到。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无边无际的野草,夏天任凭狂风暴雨冲打,冬天任凭大雪覆盖。天空永远密布乌云,把大地衬托成灰暗而阴沉的地狱。”


镜头.说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即删。


1935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首先从毛尔盖地区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共进。左翼为林彪的红一军团,先行;继而,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跟进;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殿后。

红军怎样过松潘湿地呢?

人和马踏着草甸前行,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其间,必须跳跃。还有的,几个人一起搀扶着走,但必须先用拄着的棍子探身边泥沼的深浅,探出一条通道才能迈步。

即便这样了,也非常小心谨慎了,还是会发生陷进泥沼的事。

松潘湿地的泥沼,表面上看,无限风光,甚至有时候还会呈现特别平静的一面,但其内里却暗藏凶险。它里面的泥浆是个怪物,会把人向下吸。松潘湿地的泥浆往往比人的身长还深。一旦误踩,生还的几率迅速变小。除非掉进去的红军战士能自己慢慢移动或者有别的人用绑腿缠住他,这样才能被拉上来得救。面对未知的挑战,英勇的红军战士毫不退缩,相互鼓励、帮助,硬闯出了一道道鬼门关。然而,红军部队付出的代价也相当大。一开始,因为经验不足,有不少战士没能挺过去,将美丽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里。

镜头.说故事|

在泥沼中行军,一走一天,晚上宿营,都想靠土丘、河边、高地,反正就是那种比较干一点的地方。但在松潘湿地,干一点的地方太难找了,只好在草地露宿。战士们或卧或坐,只能打个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儿,担心熟睡后滚到泥沼里去。有的女同志实在受不了寒冷,便两个人依偎在一起取暖。战士们带的雨布是奢侈品,能用它遮挡风雨,就能睡个好觉。然而,老天不作美,常常风雨交加,那样,雨布也起不了啥作用,只能任凭淋浇,苦苦挨到天明。 松潘湿地的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睁开眼,往往就会看到心酸的一幕,草地上,一些战士已经长眠,有的竟是昨晚跟自己背靠背休息的战友。战友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一般。

除了泥沼,雨也带来不少困扰。一下雨,战士们脚底下的草甸就变得更软、更滑,稍不留神,便会摔倒或掉进泥沼。雨水还会招致湿地上的河流涨水,窄一点浅一点的还好,遇到宽且水流急的,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的战士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就永远倒下了。

革命需要前仆后继, 没倒下的战士,沿着前面倒下的战士的遗体指引的方向继续前进。

进入松潘湿地时,红军战士准备了青稞麦炒面。要吃炒面,需要用水煮或者搅合着吃,但在草地上,很难找到水,就只能干吃。干吃,又噎又渴。下雨了,原本有了水,但青稞却被淋湿了。淋湿了,它就成了面疙瘩,再用开水搅合,就成了稀面糊糊,吃了不经饿。直接吃面疙瘩呢,黏不拉几,很难咽下去。而且,还有不少战士没来得及磨青稞,带的是青稞粒儿,这样,一路上只能一颗颗咬着吃。青稞粒儿吃不饱,也难于消化。虽然如此,宝贵的青稞也支撑不了多久,才走了一半路,青稞就见了底。

没有什么能难倒这支英雄的部队!

接下来,红军战士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大家学着尝野菜,避免吃了中毒。野菜、草根、树皮吃光了,就吃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还有马鞍。吃着这些“食物”,红军战士一路向西,一路向北,一点点战胜了残酷的自然。

从身后看天气一日三变的松潘草地,疲惫的红军战士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我们走出来了,走出了草地!

是的,走出来了!

世界上有这么一群军人,他们穿着五花八门:有的着单衣或夹衣;有的裹着毯子;有的披着兽皮;有的戴着草帽斗笠;有的顶着油布、打着雨伞;有的穿着草鞋;有的赤着脚,他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红军官兵胸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了严明优良的纪律和乐观积极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天地动容的阶级友爱,不垮不散、同甘共苦,以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力量征服了松潘湿地、战胜了自然困难,创造了战略转移的神话。

1935年8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右路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路军也同时到达阿坝地区。

8月29日,右路军发起包座战斗,歼灭了企图堵截中国工农红军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通向陕甘的大门,为实现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创造了有利的革命条件。

“红军走出草地的时候,只剩下一支衣衫褴褛不堪、瘦得只有骨头架子的部队。成千上万的人咳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它还能一师又一师地击败军阀部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觉悟的老战士,是历史上一支无与伦比的坚强队伍。”引自史沫特莱女士著作的《伟大的道路》一书。

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一首词中描写,“乌蒙磅礴走泥丸”。“泥丸”,环境险恶的草地,主席把英勇的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高度艺术化了,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革命先辈最崇高的敬仰之情。

噙泪深鞠一躬。

2016.7.7完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