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一、关于巴比伦的建立

现存的历史资料显示,巴比伦最初是一个小城镇,在公元前二千年初变得兴盛。在阿摩利人巴比伦第一王朝于公元前1894年兴起时它作为一个小城邦获得独立。巴比伦宣称自己是苏美尔-阿卡德城邦——埃利都的继承者。尽管在那时候它还是一个小城市,但是它让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圣城”尼普尔黯然失色。


通常认为巴比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前1894年,然而,(大约公元前二十三世纪的)一个泥板的发现,有可能表明了巴比伦有更加久远的历史。所谓的韦德纳年表说,萨尔贡在“阿卡德前面”建立了巴比伦。(ABC 19:51)另外一个年代较晚的年表也类似地说,萨尔贡“挖起巴比伦坑里的泥土,在阿卡德附近建立与其配对的城市巴比伦”。(ABC 0:18-19)凡·德·米鲁普(Marc Van de Mieroop)认为这些资料讲述的可能是年代较晚的新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而不是阿卡德的萨尔贡。科泰夏斯称自己能够接触到来自巴比伦档案馆的手稿。这些手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86年在位五十年的国王贝尔斯(Belus)建立巴比伦的年代。狄奥多罗斯与乔治·辛斯勒(George Syncellus)的年代表引用过他的话。另外的年代数据来自于辛普利丘斯(Simplicius)。他记载卡里希尼斯在公元前四世纪时旅行到巴比伦,然后发现楔形文字泥板上最早的天文观测记录比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1年征服巴比伦早1903年。331年加上1903年等于2234年。公元前2234年可以作为巴比伦建立的年代。伯诺索斯(Berossus)提出了另外一个相近年代。他根据普林尼(Pliny)提出在巴比伦进行的最早的天文观测比希腊的浦洛纽斯(Phoroneus)时代早490年,也就是公元前2243年。拜占庭的思特凡努斯(Stephanus)写道巴比伦的建立比特洛伊之战的年代(公元前1229年,由米蒂利尼的赫拉尼库斯提出)早1002年,也就是说巴比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31年。这些年代都把巴比伦的建立定位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可是在近几个世纪破译楔形文字以来,人们并没有发现与这些经典观点(后楔形文字)相符的楔形文字记录。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楔形文字


巴比伦这座城市是如何得名的呢?语言学家伊格纳斯·盖尔布(Ignace Gelb)认为Babil这个名字是对一更早城名的模仿。黑尔茨费尔德(Herzfeld)写过在古伊朗境内的伯尔(Bawer),Babil这个名字可能与Bawer有关系。大卫·洛尔(David Rohl)则认为起初巴比伦相同于埃里都。《圣经》中《创世记10:10》说:宁录Nimrod是巴别(巴比伦)的最初建立者。琼·奥特兹(Joan Oates)在她书里的把巴比伦译作“上帝的通路”,已不再被现代学者接受。


在公元前十九世纪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大片地区被阿摩利人所占据。阿摩利人是来自北方黎凡特地区的游牧部落。他们是闪语族人,和生活在巴比伦尼亚、亚述的阿卡德人一样。但是前者原本不是农民,他们采取着半游牧的生活方式,圈养羊。随着时间的流逝,阿摩利谷物商人崛起,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几个城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最著名的有伊辛、拉尔萨、艾什努那、拉格什与后来的巴比伦。


二、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建立(阿摩利人和加喜特人)

公元前2006年,埃兰人入侵两河流域,摧毁了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第三王朝。但是,埃兰人不久之后便撤走,造成了两河流域的权力真空,古巴比伦王国得以崛起,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者是阿摩利人。第一个巴比伦王朝由一个名叫苏穆-阿布阿摩利酋长于公元前1894年建立。他宣布从邻近的城邦卡扎鲁(Kazallu)独立,以幼发拉底河河畔的巴比伦城为首都。从那时起,美索不达米亚就被称为“巴比伦尼亚”,那里所有居民都被称为巴比伦人。阿摩利人和苏美尔人、阿卡德闪族人不同,他们不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土著人。他们来自西边的土地,是半游牧的闪族入侵者。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0世纪期间,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古亚述帝国强大的国王们干预阿摩利人控制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阿卡德语城邦。可是在亚述人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殖民小亚细亚之后,阿摩利人终于开始取代南部的土著统治者。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巴比伦城复原图


巴比伦控制着周围一小片领土,一直被笼罩在更加古老,更加强大的城邦的阴影下,例如亚述、埃兰、伊辛和拉尔萨。尤其是拉尔萨,在国王瑞姆辛的指挥下,数次进攻巴比伦,巴比伦被迫纳贡,长期韬光养晦,直到第六任国王,著名的汉谟拉比上台,局势才开始转变,汉谟拉比雄才大略,起先与拉尔萨结盟,韬光养晦,积攒实力,抵御卷土重来的埃兰人,随后又向出工不出力的拉尔萨发起进攻。汉谟拉比在上游修筑水坝,切断位于下游的拉尔萨水源,而后又开闸放水,水淹七军,打败宿敌拉尔萨。此后,汉谟拉比继续对两河流域的其他城邦用兵。逐步统一两河流域。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巴比伦当今遗址


汉谟拉比用武力统一了两河流域后,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他个人集宗教、军事、行政、司法和水利建设等各种大权于一身。为了更有效的统治自己的国家,他颁布了著名的《汉摩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完备成文的法典。在汉谟拉比统治期间,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也因巴比伦的强大被称作巴比伦尼亚。平原北部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被亚述统一。汉谟拉比时代(前18世纪),巴比伦成为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政治中心之时,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马尔杜克开始慢慢升至众神之首的位置,成为巴比伦的守护神。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汉谟拉比法典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汉谟拉比生前与生后的巴比伦王国


然而,在汉谟拉比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继承王位的他的儿子叁苏——伊苏那软弱无能,巴比伦逐渐走向衰弱,地方总督纷纷独立,前1732年,另一位阿摩利首领伊鲁玛·玛·伊利脱离巴比伦的控制,在希兰(sealand 也译海地)自立为王,史称巴比伦第二王朝或希兰(海地王朝)(实际上该王朝从未统治过巴比伦城),与第一王朝对峙,此时,东边的加喜特人与西边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崛起,对巴比伦虎视眈眈,巴比伦陷入内忧外患中。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前1732年巴比伦第一与第二王朝的对峙


巴比伦王国对面积大幅度缩水的巴比伦尼亚进行的统治,一直勉强维系到公元前1595年。在这时候,属于印欧语系的赫梯人从小亚细亚入侵。前1595年,赫梯国王穆尔西里一世率军入侵巴比伦,由于赫梯人装备巴比伦人没有见过的铁器和马拉战车,在平原上具有优势,巴比伦军队一败涂地,赫梯人攻破巴比伦,古巴比伦王国第一王朝灭亡。穆尔西里一世并无意统治巴比伦,而是大掠而还,在赫梯人劫掠巴比伦之后,印欧系民族的一支加喜特人从古伊朗西北部扎格罗斯山脉涌来,跟着入侵,“借壳上市”,占领了巴比伦,建立一个王朝。史称加喜特巴比伦王朝(也称巴比伦第三王朝),前1450年,加喜特人攻灭巴比伦第二王朝,基本统一巴比伦尼亚地区,加喜特王朝持续了435年,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前1160年。。巴比伦城市在这期间改名为柯瑞狄尼阿什(Karanduniash)。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加喜特人


加喜特国王将王室地产和一些劳动人员分给私人,这些对象大多数都是巴比伦尼亚的贵族和官吏,完全豁免赋税和徭役,从而保证王室军队。国王禁止王家各级机关侵害这种权利,为保障边界,通常设立一种称之为“库都路”的界石。这些受封土地的人结成一种公社,成为加喜特巴比伦尼亚的重要支柱,同时期,神庙也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在加喜特王朝时期,一些城市获得了特权,前14世纪时期,巴比伦城免除赋税,成为自治市。在前13世纪中叶尼普尔也获得了这种特权,随后其他一些巴比伦尼亚的重要城市也获得了这种特权。加喜特王朝与埃及和赫梯交好,来反对亚述和阿拉美亚(阿拉伯半岛的)游牧部落。同埃兰和亚述的关系时常不定,


前16世纪中叶,加喜特王布尔那·布利阿什一世曾与亚述签订和约,然而其后不久,亚述人利用加喜特人的内讧,两度在加喜特巴比伦尼亚扶持傀儡统治者。前14世纪后期,加喜特王小库利加勒祖与亚述签订和平。随后,亚述人向加喜特巴比伦尼亚发动进攻,巴比伦沦陷,随后不久,巴比伦再度兴起,又在亚述扶持傀儡统治者。前13世纪末,亚述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危机,随后,加喜特巴比伦尼亚一度控制了亚述。前1500年,埃兰在当时的地区舞台上走向衰弱,前15世纪末,加喜特王库利加勒祖一世,占领了埃兰全境。但到了前12世纪初,重新崛起的埃兰国王苏特努克·那呼恩又重新占领加喜特巴比伦尼亚,并破坏了乌鲁克的神庙。此后再度兴起的加喜特巴比伦尼亚的中心转移到了伊新地区,故又称伊新王朝。伊新王朝先后击败亚述和埃兰,但是随后巴比伦尼亚陷入分裂。加喜巴比伦最终走向衰弱。


加喜特巴比伦最终成为了他们美索不达米亚同胞——北部的中亚述帝国(公元前1365年——公元前1053年)和东部的埃兰——的附庸。在加喜特时期,这两个强权经常干涉、劫掠或控制巴比伦。随着亚述的重新崛起,加喜特在面对亚述大军时越来越走向窥视在公元前1235年,亚述王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继承王位,前1208年,亚述人攻破巴比伦,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脚踩巴比伦王肆意羞辱。至此,加喜特巴比伦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到了公元前1155年,在亚述人和埃兰人持续的侵略下,加喜特人失去了在巴比伦的控制权。。前1155年,埃兰国王苏特鲁克·纳恩胡特攻占巴比伦,掳走加喜特末代国王恩利勒·纳丁·阿伊,加喜特巴比伦王朝至此彻底灭亡。寿终正寝,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后期埃兰人短暂地统治过巴比伦。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埃兰人


在埃兰人撤走后,美索不达尼亚的本土势力建立所谓伊辛第二王朝。又称巴比伦第四王朝(1115BC-1025BC),这是巴比伦本土正统王朝。该王朝最有名的雄主是尼布甲尼撒一世,他击败了埃兰人,报了汉谟拉比法典的仇。尼布甲尼撒一世在内政上的成就以在宗教上复兴马尔杜克文化而闻名。但是尼布甲尼撒却敌不过亚述人,与亚述的两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亚述势力开始向巴比伦尼亚渗透。亚述人甚至直接干预巴比伦内政,扶植傀儡。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尼布甲尼撒一世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在巴比伦第四王朝灭亡后,加喜特人重新在巴比伦建国,巴比伦第五、第六王朝(1025BC-1004BC-985BC)的君主是巴比伦尼亚化的加喜特人,这个两个王朝很短,也缺乏历史记录,存在感不高。在这之后,加喜特人作为独立民族的历史从此结束。逐渐与巴比伦尼亚融合。前985年,埃兰人再次入侵巴比伦,攻灭第六王朝,扶植傀儡。巴比伦第七王朝(985BC-979BC)的君主是个埃兰人,但很快被巴比伦人赶走,推翻。巴比伦人重新建立第八,第九王朝,巴比伦第八、第九王朝(979BC-943BC-748BC)是巴比伦的本土中兴时期。在国王那布·舒玛·乌金一世(前899-前888在位 此人通过联姻与亚述人结盟,保持了与亚述八十年的和平,发展经济文化)和那布·阿普拉·伊地那(前887-前885在位,前者之子,继承其父的各项政策)时期达到鼎盛。后来王朝衰落,多次与亚述发生战争,丢失大量领土。在亚述的入侵下,巴比伦危如累卵,前729年,第九王朝的末代国王那布·穆金·泽瑞被亚述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击败,后者攻破巴比伦,第九王朝灭亡,亚述人开始统治巴比伦。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前780年的亚述与巴比伦


据估计,巴比伦在公元前1770年到公元前1670年和公元前612年到公元前32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可能是第一个人口突破二十万的城市。据估计,它城市面积最大时大约在890至900公顷之间。


二、亚述帝国统治下的巴比伦

贯穿整个新亚述帝国时期,巴比伦尼亚在亚述持续的统治下或者间接控制下。在亚述的辛那赫里布统治期间,巴比伦尼亚经常出现暴动,由迦勒底酋长麦若达赫·巴拉丹二世领导,与埃兰人结盟。在巴比伦城被彻底摧毁后,暴动才被镇压下去。在公元前689年,它的城墙、寺庙和宫殿被打为平地,碎石被扔到阿拉图(Arakhtu)。阿拉图是位于早期巴比伦南部边界的海。这一举动震惊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宗教良心。随后,辛那赫里布被他自己的两个儿子谋杀,辛那赫里布的亚述继承者萨尔哈东火速重建古老的城市,在这里加冕,每年都在此居住一段时间。萨尔哈东死后,巴比伦尼亚留给他年长的儿子——亚述王子沙玛什·顺·乌金统治。沙玛什·顺·乌金在因巴比伦民族主义变得狂热后,宣布独立,重建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六百五十二年对他的哥哥兼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发动了内战。亚述巴尼拔在亚述首都尼尼微统治着国家。沙玛什顺乌金得到了臣服于亚述的民族的帮助,包括埃兰人、迦勒底人、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特人和在两河流域以南沙漠居住的阿拉伯人。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巴比伦战争期间的辛那赫里布


前648年,新独立的巴比伦又一次被亚述人围攻,在饥荒中投降。沙玛什·顺·乌金点火自焚,连同财宝和宫殿,一起付之一炬,亚述巴尼拔进城。脏化这个城市,庆祝了一个和解仪式,但不冒险与主(Bel)“握手”。而后,一个名叫坎达拉努的亚述总督奉命来统治这个城市。在亚述巴尼拔死后,亚述帝国因为一系列的小内战而开始解体。亚述-埃提尔-伊兰尼、辛-舒姆-利希尔和最后的辛-沙-里施昆三个亚述国王接连统治。巴比伦人最后像许多其他近东族群一样,利用亚述内部混乱的状态,趁机脱离了亚述的统治。随后亚述帝国被民族联盟推翻了,巴比伦人见到了一个可以向亚述人暴政复仇的机会。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亚述军队


三、迦勒底人的独立和新巴比伦王国

迦勒底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于公元前1000年初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当前任巴比伦总督坎达拉努死后,迦勒底人首领那波帕拉沙尔便被亚述人任命为巴比伦总督。那波帕拉沙尔到达巴比伦后便宣布巴比伦尼亚脱离亚述帝国独立。建立所谓新巴比伦王国,随即展开了同亚述人争斗。与亚述进行七年的战争中,他与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国结盟,通过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与一位米底王国公主建立婚姻的机会与对方结盟。在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的联合进攻下,早已经苟延残喘的亚述帝国最终被击败,公元前612年,米底——迦勒底联军攻破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亚述帝国的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那波帕拉沙尔去世后,其继承人著名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成为了新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为了表示忠诚,叙利亚的王公们立刻向新君王表示效忠,但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区的王公们却态度不明,早于巴比伦恢复独立的埃及也一直希望于恢复新王国时代的荣光,因而不断向腓尼基、巴勒斯坦等地施加影响,并拉拢推罗、西顿等腓尼基城邦同埃及结盟。前605年,在著名的卡赫美什战役中,尼布甲尼撒二世大败亚述残余势力以及支持亚述残余势力的埃及人,新巴比伦王国开始步入巅峰。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尼布甲尼撒二世


此时前600年的迦勒底帝国人口达到250万。对此,尼布甲尼撒二世继续与米底王国结盟,又娶公主阿米蒂斯为后,以巩固自己后方。公元前597年,出兵巴勒斯坦,攻占耶路撒冷,扶植犹太人齐德启亚为傀儡统治犹太人。


公元前590年,埃及法老普萨姆提克出兵巴勒斯坦,推罗国王投靠埃及,西顿被占领,犹太人齐德启亚及巴勒斯坦、外约旦等地纷纷倒向埃及。同时,米底王国与新巴比伦王国的关系紧张起来,为此新巴比伦王国筑起一条新长城防范米底。然而,米底因要对抗乌拉尔图及西徐亚人,无力再与新巴比伦王国对抗,致使尼布甲尼撒二世可于公元前587年第二次挥军巴勒斯坦。他围困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西底家突围失败,落入新巴比伦王国军队之手,被挖去双眼后送往巴比伦城。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围十八个月后城陷,居民被俘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又围攻腓尼基的推罗,不果。公元前574年,双方议和,推罗国王伊托巴尔三世承认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尊者,保持了推罗的自治地位,其他附近的小王国都纷纷向尼布甲尼撒二世称臣。公元前569年,埃及发生王位之争,尼布甲尼撒二世曾趁此在公元前567年入侵埃及,结果不详,但迫使埃及放弃侵略巴勒斯坦的野心。到前550年,迦勒底帝国的人口达到380万人。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使巴比伦成为当时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中东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巴比伦城以两道围墙围绕.外墙以外,还有一道注满了水的壕沟及一道土堤,城内的主干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铺成,另城有八个城门,其中的北门就是著名的伊丝达尔门,表面用青色琉璃砖装饰,砖上有许多公牛和神话中的怪物等浮雕。巴比伦城被建设得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空中花园


尼布甲尼撒二世还在巴比伦城为米底来的王后兴建“空中花园”,令米底公主不再有思乡之苦。该花园位于底格里斯河边,据狄奥多拉记载,花园每边长120米左右,呈正方形,花园内满是奇花异草,并用螺旋泵不断地从幼发拉底河里取水作灌溉。这个花园远看起来就像位于天空中般,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内里亦有着富丽堂皇的宫殿,使得尼布甲尼撒二世和王后可以在宫殿里饱览全城的景色。这个空中花园名满天下,被后世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空中花园被毁于公元前三世纪。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尼布甲尼撒二世时代的巴比伦城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奴隶制度也有了更大的发展,奴隶的人数也增多,显著的特点是让奴隶更多的独立经营,奴隶可独立租佃土地,经商,从事手工业等,甚至开钱庄放债,有极少数的奴隶甚至还达到相当富有的程度,甚至奴隶本身也拥有奴隶,除为主人代理行事外,又同时经营自己的经济。不过即是他们富起来,他们也还是其主人的财产,主人可将其随意买卖,转让或作陪嫁物,他们要烙上主人的名字,从外国买来的奴隶要烙上两种语言,外籍奴隶由其主人取一个巴比伦尼亚的名字。然而,大多数的奴隶的处境仍然是很不好,从保存下来的司法文件中,奴隶否认自己是奴隶的身份,还以逃亡形式进行反抗,所以买卖奴隶时,卖主必须向买主保证奴隶不逃亡。除奴隶外,社会上主要的生产者是自由民,他们租佃王室、神庙及个别奴隶主的土地,而且往往还要额租用牲畜、种子和农具,他们也同时是当时的被剥削者。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四、欧庇斯之战和新巴比伦王国的覆亡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其子以未米罗达继承了王位,但在两年后便被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女婿涅利格里沙尔杀害。涅利格里沙尔统治四年后,其子拉巴施马尔杜克继承王位在位不足一年也被杀害,最终由那波尼德继承了巴比伦王位。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那波尼德


那波尼德与上任君主拉巴施马尔杜克的关系不明,当拉巴施马尔杜克在前556年的一次政变中被杀后,那波尼德接任为王。那波尼德对古代文物研究有浓厚兴趣。在内政方面,那波尼德与国内的马尔杜克祭司集团不和,便在大约前549年离开巴比伦城,前往阿拉伯沙漠的绿洲泰马,专注于崇拜月神“辛”。那波尼德任命其子伯沙撒为共同摄政。


此时,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崛起。公元前585年,米底最后的国王阿斯提阿格斯继位,他把女儿下嫁给了米底附庸地区波斯的贵族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冈比西斯一世,后来生下王子居鲁士;前553年,居鲁士起兵反叛米底,公元前550年灭了米底王国,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古波斯帝国时代(前550~前330年)开始。作为新巴比伦的老盟友米底的灭亡,使得巴比伦的国防压力骤增,前540年,那波尼德为了防御波斯人入侵,从泰马返回巴比伦。在前539年,波斯的居鲁士二世入侵巴比伦。在此时,波斯是近东的主导力量。在其国王居鲁士二世的统治下,它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他征服了大片领土,建立了一个帝国,覆盖的地区相当于现代国家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近东唯一剩下的重要未征服势力是新巴比伦帝国,它控制着美索不达米亚和附属王国,如叙利亚、犹太、腓尼基和阿拉伯的部分地区. 它与居鲁士在别处的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巴比伦王国以前的盟友的克洛伊索斯的吕底亚,他的王国在几年之前也被居鲁士征服。至此,新巴比伦已被波斯四面包围,加上西面一向不和的埃及,新巴比伦王国出于腹背受敌状态,战略局势极为不利、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战前的波斯帝国


到战争发生时,巴比伦尼亚的地缘政治形势不容乐观。波斯帝国与它的北部、东部和西部接壤。它也遭受着因瘟疫和饥荒而加剧的严重经济问题,据说它的国王那波尼德因其非常规的宗教政策而在他的许多臣民中不受欢迎。而与之相反的则是波斯的居鲁士。根据玛丽·琼·温·利斯 (Mary Joan Winn Leith) 的说法,“居鲁士的成功归功于他的军事敏锐度、明智的贿赂以及在整个巴比伦尼亚进行的充满活力的宣传活动,这将他描绘成一个宽容和宗教宽容的霸主。”另一方面,马克斯·马洛文注释:“宗教宽容是波斯统治的一个显着特征,毫无疑问,居鲁士本人是这种人道和明智政策的开明推动者,”而这样的宣传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让他的声誉得以延续的手段他的军事行动。据说居鲁士说服了一位名叫戈布里亚斯的巴比伦省长(和一个所谓的加达梯)投奔他的身边。Gutium,通过戈布里斯管辖的领土,是具有相当规模和战略重要性的边境地区,这赛勒斯据说作为他的入侵的起点。


前539年,波斯的居鲁士二世入侵巴比伦,双方军队在欧庇斯决战,《那波尼德编年史》记载,在战斗之前,那波尼德下令将巴比伦边远城市的邪教雕像带到首都,这表明冲突可能始于公元前 540 年的冬天。在推测涵盖公元前 540/39 年的编年史的一个片段部分中,可能提到了战斗,提到了伊什塔尔和乌鲁克,并可能提到了波斯。因此,欧皮斯之战可能只是两个帝国之间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冲突的最后阶段。《那波尼德编年史》记载,这场战斗发生在塔什里图月(9 月 27 日至 10 月 27 日)“在 [底格里斯河岸边的奥皮斯”。对这场战斗的事件知之甚少;编年史没有提供战斗过程、双方部队部署或伤亡人数的任何细节。居鲁士领导下的波斯军队与“阿卡德军队”(一般指的是巴比伦人,而不是那个名字的城市)作战。巴比伦指挥官的身份没有记录在编年史中,但传统上认为是那波尼德的儿子伯沙撒指挥。他的下落不明,可能在战斗中阵亡。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波斯人入侵巴比伦的路线


这场战斗的结果显然是巴比伦人的失败,可能是一场溃败,因为在编年史中没有再次提及被击败的巴比伦军队。战斗结束后,波斯军队“掠夺”了战败的巴比伦人。编年史的大多数译本也提到了对“阿卡德人民”的“大屠杀”,尽管翻译者在哪一方负责以及谁被杀——欧皮斯人或撤退的巴比伦人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在皮埃尔·布赖恩特看来,“这场胜利之后是大量的战利品和试图反抗的人的屠杀。”安德鲁·罗伯特·伯恩 (Andrew Robert Burn) 评论道:“的确,在阅读文本时,阿卡德爆发了公开叛乱,而那波尼德最后的军事成就是屠杀了叛军。”玛丽亚·布罗修斯 (Maria Brosius) 将大屠杀解释为一种惩罚性行动,“成为一个城市试图抵抗波斯军队的例子”。 Cuyler Young 评论 Chronicle 的记载:“Chronicle 中的这一点表明波斯人完好无损地占领了 Nabonidus 军队的主要营地,而且通常情况下,Amélie Kuhrt评论说,对大屠杀和抢劫的提及表明这场战斗“可能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WG Lambert提出了一种相反的观点,即根本没有大屠杀或屠杀。


居鲁士圆柱上的铭文没有提到这场战斗,将居鲁士描绘成在人民的同意下和平解放巴比伦。然而,这场战斗表明,现有的巴比伦政权积极抵抗居鲁士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入侵。欧庇斯战役的失败似乎结束了对波斯入侵的任何严重抵抗。《那波尼德编年史》指出,战斗结束后,“在第十四天 [10 月 6 日]共治者被俘,没有战斗。那波尼德逃跑了。”编年史的措辞暗示当波斯人到达时,那波尼德在西帕尔。[24]赛勒斯留在西帕尔,和“十六日[10月12日] UG / Gubaru,省长Gutium,和Cyrus的不战的军队进入巴比伦”。不久之后,那波尼德返回巴比伦时被俘。他的最终命运尚不清楚,但据公元前 3 世纪巴比伦历史学家Berossus 称之后,那波尼德得以幸免,他流亡到卡马尼亚,多年后在那里去世。波斯军队控制了这座城市,但《那波尼德编年史》几乎没有详细说明这是如何做到的。编年史特别指出了征服军队对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寺庙的保护,并记录了“[the] Esagila [寺庙] 或 [其他] 寺庙的(仪式/邪教)没有中断,也没有日期是错过了。”十七天后,即 10 月 29 日,居鲁士本人进入巴比伦,在那里他被宣布为国王,发布王室公告并任命他新征服的领土的总督。


古希腊对居鲁士战役和巴比伦陷落的记载与《那波尼德编年史》和《居鲁士圆柱体》中保存的楔形文字记载大不相同,这表明希腊人正在借鉴——或者可能是发明——关于征服巴比伦的不同传统。这场战役的两个古希腊来源,希罗多德和色诺芬,呈现了大致相似的事件版本。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居鲁士沿着迪亚拉河(Opis 过去,虽然没有提到那场战斗)向巴比伦进军,波斯人在那里与首都附近的巴比伦人进行了一场战斗。居鲁士随后围攻巴比伦,命令他的军队挖一条运河来排干幼发拉底河的一部分,使他的军队能够通过防御的薄弱点渗透到这座城市。色诺芬提供了一个类似但更详尽的描述,声称居鲁士在城市周围挖了一条巨大的壕沟,以转移幼发拉底河,并使河床可以让波斯军队通行。希罗多德、色诺芬和圣经但以理书都断言巴比伦人在庆祝节日时被吓了一跳。


贝罗索斯提供了一个又一次不同的叙述,声称居鲁士打败了那波尼德,后者“与某些人一起逃跑并将自己关在博尔西帕。同时居鲁士占领了巴比伦并下令摧毁这座城市的外墙,因为这座城市看起来非常强大”他和难以捕获。随后居鲁士进军博尔西帕,以组织围攻那波尼德。但那波尼德没有等到围攻结束,投降了。”


这些记载是在波斯征服之后很久写成的,与当代楔形文字证据的许多方面相矛盾,这些证据没有提到巴比伦附近的任何围攻、工程或战斗。这座城市的考古证据证实了对巴比伦和平投降的楔形文字描述,因为在与城市沦陷于波斯人相对应的地层中没有发现火灾或破坏的证据。[9]学者们普遍同意希罗多德的叙述是一项发明,[27]而库尔特评论说色诺芬在他的Cyropedia中的叙述“几乎不可能使用......作为严格的历史来源”,因为它的文学形式,作为以历史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关于居鲁士的道德论文。Paul-Alain Beaulieu认为希腊的记载可能构成了与巴比伦陷落有关的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集合。” David George Hogarth和Samuel Rolles Driver评论了他们所看到的希罗多德的不可靠性:


希罗多德记载的不可信性一经与具有纪念意义的记录相比较就显而易见了。居鲁士著名的围攻和占领巴比伦与他的铭文相矛盾,该铭文记载了在欧皮斯和西帕拉的一场战斗之后,他的将军戈布里亚斯毫不费力地进入了这座城市。巴比伦在居鲁士时代之前曾多次被围困,之后又多次被围困:据认为,大流士(其将军也被称为戈布里亚斯)的两次俘虏之一可能与居鲁士的进入相混淆。根据贝希斯敦铭文,巴比伦两次起义反对大流士,第二次被他的将军戈布里亚斯夺回。希罗多德只提到了巴比伦的第一次起义,其中佐派鲁斯为大流士夺取了这座城市,而忽略了第二次起义。


后记:

巴比伦著名的城墙确实是刀枪不入,只有通过城门或者通过幼发拉底河才能进入。幼发拉底河在厚实的城墙下面退潮。河流流入和流出处都配有金属大门,防止有能力潜水且能够游到大门的入侵者。居鲁士(或者他的将军)制订了一个利用幼发拉底河进入城市的计划,命令多批部队停留原地,等候指令。一直等到巴比伦人全国性节日的夜晚(普遍认为是《但以理书》第五章里伯沙撒王的宴会),居鲁士部队改变幼发拉底河上游的河道,导致幼发拉底河水位下降到男人大腿中部高或者全干。士兵通过河道在墙下方行进。波斯军队占领了城市内部的外围区域,因此市中心就很容易拿下了。希罗多德详尽地描述了这一历史事件。《希伯来圣经》里的文章也提到了。居鲁士下达法令,允许俘虏回家,包括犹太人,允许俘虏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


在居鲁士和后来的波斯王大流士大帝统治下,巴比伦成为了第九辖区的首府(南方是巴比伦尼亚,北方是亚述)。它同样也是学习和科技进步的中心。在波斯阿契美尼德期间,古巴比伦的天文和数学的艺术重获新生,繁荣发展。巴比伦的学者完成了星座图。这个城市是波斯帝国——当时已知世界最强大的势力的行政首都。它在这个地区扮演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重要角色。许多已经做出的重要的考古发现让人对那个年代有了更好的理解。


早期波斯国王尝试去维持马尔杜克的宗教仪式。但是到了大流士三世时期,过高的赋税和频繁战争的制约导致巴比伦主要圣地和运河的破败,也导致了周围区域的分裂。叛变频繁地发生。在公元前522年(尼布甲尼撒三世),公元前521年(尼布甲尼撒四世)和公元前482年(贝尔-史玛尼(Bel-shimani)和沙玛什-俄日巴(Shamash-eriba))土著巴比伦人国王短暂地恢复了独立。可是这些叛乱相对很快地被镇压下去。巴比伦的城市和领土被波斯人稳固地统治了两个世纪,一直到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到来。

爱在西元前:巴比伦王国简史

(芝兰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