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彩衣街的早上,最烟火的生活

彩衣街的早上,最烟火的生活

彩衣街,与东关街相距一条国庆路口,面对面的两条街。东关街属于双东旅游区,精致中透出浓浓的商业气息。彩衣街虽然紧跟其后,却少了些妆容,更加接地气。

逛彩衣街,大多数在傍晚,从没有过在清晨溜达进去过。

彩衣街的早上,最烟火的生活

标志性小桥




这个清晨进去,本是为了穿过去东关街。东关街的早晨去过不止一次两次,大体安静少人。青石板路反射着太阳的光,夏天感觉很火辣。冬天感觉很温柔。彩衣街的早晨,也这样吗?

四望亭进入处的小饭馆、早点店,还没动静。旅游旺季,这个点应该开门了。今年旅游大环境太糟糕,这些游离在旅游边缘的地方,更难经营。一般,过了大东门桥,算进了彩衣街深处。

以彩衣街为主道,两边辐射了很多小巷,与东关街一样。像葳蕤的春草一样,商铺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曾经很不招人待见的居住地,转眼成了寸金寸土的旺铺。拥有一间这样的房子,祖宗积德啊。



彩衣街的早上,最烟火的生活

据说很有名




其实,透过彩衣街的名字能看出一二,这里本以做衣服出名。俗话说:“小木匠,老裁缝”。一个手工水平高超的裁缝师傅,堪称宝贝。尤其过去,旗袍与盘扣,最能表现裁缝的能耐。各色盘扣,是衣服的眼睛,画龙点睛之工。

至少,我没见过彩衣街的做服装盛况。很多年,那里乱糟糟的交通极不方便。后来,跟在双东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双东的名头,没有双东的人气。却渐渐的,拥收获了本地土著的喜爱。苍蝇馆子里道地的老扬州美味,网红的美食达人不会关注到这里。

这个早晨,却极为冷清。所有的商铺没有一家开门。大东门桥头那个本地人喜欢的烧饼店,才刚刚生火。木材在炉底欢腾,淡淡青烟,袅袅起清晨的烟火气。虽不能与“依依墟里烟”媲美,在当今的扬州城区,依然极少见到。

彩衣街的早上,最烟火的生活

最喜欢之一




店家没开门,却不缺少人气。很多菜农,沿街摆开了一字长蛇阵。各种新鲜带露水的菜蔬,疏疏密密摆了一溜。菜品大差不差,无非茄子青椒、毛豆豇豆、丝瓜瓠子等。瓠子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长瓠子,一种是圆圆的瓠子葫芦的变种。少有一些的,还有鸡毛菜、苋菜等。酷热的天,大早是买买菜蔬的最好时段。再热一点,不但买菜的人少了,卖菜的也没了。

卖菜的都是些老年人,老头老太太每天在这里汇合,一边卖菜一边聊天,很重要的社交。听他们闲闲说着什么,分明是很熟悉的人。按理说,都是买卖人,应该是竞争对手,怎么会这样安闲地聊天?想来他们每天在这里卖菜,大家东西差不多,价格差不多,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卖掉的时间长短吧。反正时间不值钱,早点晚点有什么关系?

卖菜的很和谐。买菜的又怎样?“来啦?”“今个买些什么?”“哎,你好你好!“早!早!”,一声声招呼宛若家人,真是熟的不能再熟的老熟人。这个点出来买菜的,无例外都是老人家。或许,他们与卖菜的一样,从青壮年走到了老年。你卖菜我买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彩衣街的早上,最烟火的生活

当季蔬菜




真得没想到,大清早的彩衣街,是这样的。一两个篮子就是一个摊位。那么长长的铺排下来,着实不少。我慢悠悠地骑行,饶有兴趣地观看。一位瘦瘦的老头,不徐不疾地看了一遍所有菜摊,买什么不重要,权当锻炼。其间,跟这位打个招呼,跟那位问句“早安”。生活的乐趣,不过如此。一天的好心情,从闲逛开始。

很多年前,扬州的翠园桥菜场,可是大名鼎鼎。最大、最全、最便宜的名头,持续了多年。七几年吧,破旧的翠园桥菜场翻新,高大宽敞的新菜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位邻居大哥在菜场工作,在新菜场里。每天回家高谈阔论,得意得不行。不止一次听他吹牛:们这个菜场,是三分钱生姜二分钱老葱,抠出来的。

可不是吗?那年月,青菜二分钱一斤,每天下午排队,一人一毛钱。大冬天买回家,省着点吃两天。“九天的青菜赛羊肉”,老扬州最爱的一句话。那时候没吃过羊肉,不知道为什么羊肉居然不如青菜好吃。后来有机会吃羊肉了,发现不管什么季节的青菜,都没有羊肉好吃。原来是一种自我安慰!却说明翠园桥菜场能建设成功,多不容易。

彩衣街的早上,最烟火的生活

看着就好吃




现在的环境,比四十年前如何?在翠园桥菜场欣欣向荣的时代,小摊贩绝无可以买卖的场所和机会。随着菜农地位上升,菜场日渐被小商贩占领。“国营”成了过去时。借着改革的东风,多少人利用差价赚足了第一桶金,由小摊贩成了大老板。

当然,这些与今天看到的无关。如今种菜、卖菜的基本上都是老人。集团化的大农场,买和卖都有专人负责,不需要在路边辛苦早起。

彩衣街是友好的,能给小摊贩提供一个清晨做生意的空间。这是最大的烟火,也是最大的友善。好欢喜。

彩衣街的早上,最烟火的生活

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