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岗厦文氏,是文天祥家族的后裔,向来以“耕读传家”

岗厦文氏,是文天祥家族的后裔,向来以“耕读传家”

仁医文介峰

张旭


之三 救死扶伤,造福乡里


文介峰学成回家,在岗厦开馆行医,想不到开馆第一天,就迎来一位危重病人。据说病人送到医馆时,已经昏迷两天了,家里面已经给病人准备好了寿衣,听说文介峰开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病人送到了医馆。文介峰经过精心诊断,觉得病人还有生命体征,有机会治好,于是开方施药,嘱咐病人家属悉心照料,结果当晚深夜,病人奇迹般的清醒了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病人竟然痊愈了,听说那位病人后来活到了80多岁。

岗厦文氏,是文天祥家族的后裔,向来以“耕读传家”


文介峰在家行医,一炮打响,名声大噪,十里八乡的病人闻声而来。文介峰始终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所以不管是有钱的病人,还是没钱的病人,文介峰从不怠慢。由于文介峰医术高明,且乐善好施,那时的宝安县,文介峰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文介峰开馆行医那时候,正处于抗战时期,那时医馆里时不时有伤病员送来,有时病人送到医馆已是半夜三更,那些伤病员,有的是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有的是国民党的兵,文介锋本着医者仁心的理念,但凡来治病的人,都会给予及时的救治。

那时候,东江纵队有意发展文介峰加入地下组织,国民党也在积极拉拢他,考虑到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能,文介锋没有加入任何党派。更何况当时,十乡八邻的父老乡亲,生病了都需要他救治。

岗厦文氏,是文天祥家族的后裔,向来以“耕读传家”


由于没有答应国民党的要求,文介峰曾经受到国民党的威胁。在香港的岳父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很是担心,极力主张文介峰到香港去开医馆,并且为他在香港找好了开医馆的地方。文介峰权衡再三,考虑到家乡的乡邻更需要他,最后还是决定在家乡留了下来,造福乡邻。

文介峰在家乡行医多年,德高望重,后来经村民联名推举,做了村长,那时,大概是1943年前后。

做了村长的文介峰,除了行医之外,还要考虑村里的事情。文介峰相信知识的力量,而当时的岗厦村,只有私塾,可能上私塾的孩子也很少,不能解决大多数孩子上学的问题。为了能让所有的小孩都有学可上,文介峰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兴办学校,可是村里很穷,没有钱盖学校,实在无计可施,文介峰打起了岗厦村祖庙的主意。岗厦村不大,可是祖庙却有三四百平方米,可以解决村里孩子们学堂的难题。主意打定,文介峰召集村子里有名望的族人一起商量,决定把祖庙改成学校——岗厦文氏,是文天祥家族的后裔,向来以“耕读传家”,都认为读书事大,所以文介峰没费多少周折就说服了大家。

岗厦祖庙改成学校,取名文蔚学校。文蔚学校就是岗厦小学的前身。村里有了学校后,孩子们有了个可以上学的地方,这可是解决了村子里的一件大事。据文妙璋女士回忆,在很长时间里,岗厦村全部学生都在文蔚学校上学,她自己也曾在里面读书,直到一九六五年前后,岗厦村建立了新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