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氢储存技术新突破,甩掉低温压力罐,氢动力汽车能否迎来新希望?

氢储存技术新突破,甩掉低温压力罐,氢动力汽车能否迎来新希望?

曾几何时,氢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燃料。但你可知道,早在1806年,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化工或炼油企业都在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来制造氢气,这种方式确实不妥。国际能源署表示,这种制氢方式每年会产生8.3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英国和印尼的碳排放量之和。这样看来,在氢能源技术上,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才能更安全的储氢气,如何才能提高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以及如何才能将氢气更安全的放在汽车中。这期让我们看看氢气的全新储存方式-固态氢。

氢储存技术新突破,甩掉低温压力罐,氢动力汽车能否迎来新希望?

固态氢设备示意图


其实,像公交车、火车和轮船这些大型运输设备对氢的依赖十分严重,因为它们的运行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所以,如果把氢做成电池的形式放进车里,那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相比于传统电池,氢燃料电池拥有更高的行驶里程,更短的充电时间。因此,氢也被看作是长途旅行的绝佳燃料。虽然有着这么多优点,但氢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更安全、更经济的将大量氢气储存在交通工具上呢?

以目前的技术,要保证安全就必须将氢气储存在高压容器中,而高压容器的造价昂贵,且不易维护。氢气要经过高压液化才能有效储存,然而,它在-253摄氏度时就会沸腾。所以,想让它保持在液态,就必须用到低温高压罐,这大大增加了维护成本。与液态储存方式相比,固态储存不仅可以将更多的氢压缩进更小的空间中,而且也不需要用到高压低温储存装置。这大大降低了成本,凭借着这项技术,氢动力汽车或许可以跟燃油汽车甚至是电动汽车掰掰手腕,固态氢储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吸附,另一种则是吸收。简单来说,吸附是将氢附着到金属表面而吸收是让氢附着到金属内部。

氢储存技术新突破,甩掉低温压力罐,氢动力汽车能否迎来新希望?

固态氢吸收过程示意图

不过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它被称为“零碳捕捉技术”,相比于普通锂离子电池,零碳捕捉技术的容量更大,成本也更加低廉,大约5分钟就能将电池充满。简单来说,零碳技术的核心是一种比头发丝还要薄10倍的光活化纳米薄膜,它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对氢气进行储存,如果想要释放氢气,只需要通过一束激光照射到纳米薄膜上就可以了。这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呢?其实早在2009年,零碳捕捉技术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可能因为过于超前,美国能源部禁止了这项研究。直到2017年,它才得以重见天日。

那么,零碳捕捉是如何实现的呢?这里用到了一种关键材料,它就是SMA。SMA是一种记忆合金,在低温时会发生变形,随着温度的升高又会恢复到之前的形状。虽然从表面上看它的属性跟塑料十分相似,但SMA确是一种由镍和钛组成的合金,在机械和医疗领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SMA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碱土金属,它也是叶绿素的主要成分,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这就是SMA可以直接跟光相互作用的主要原因。SMA可以将氢原子吸收到它的内部,当温度达到200度时,氢气就会被释放,它就像是一台DVD播放机,氢气被储存在“碟片”中,内部的高温激光则负责释放氢气。也就是说,薄膜纳米孔上的负电荷会吸收带正电的氢原子,当激光照射到薄膜上后,会将负电荷变成正电荷,从而释放出氢原子。跟其他材料不同,这种纳米薄膜并不会因为激光的照射而升高温度。

氢储存技术新突破,甩掉低温压力罐,氢动力汽车能否迎来新希望?

关键的SMA材料

目前来看,氢气主要由能源密集型的高碳技术产生。例如,天然气的燃烧和电解,所以,这种零碳捕捉技术对于氢气的生产和运输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取得成功,那氢动力汽车或许会跟电动汽车一样普及,充满氢气的"磁带盒"取代了高压容器罐,如果氢气用完了,我们只需要去便利店买一个新的充满氢气的"磁带盒",花几分钟换上就可以了。它还可以成为能源电网的得力助手,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将电解质产生的氢气储存起来,因为不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它们很容易就可以注入到氢燃料电池中。在阴天或不刮风的时候,它们可以成为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良好补充。

氢储存技术新突破,甩掉低温压力罐,氢动力汽车能否迎来新希望?

太阳能和风能发电

那么,这种氢燃料电池的运输是否方便呢?给大家举个例子,一艘货轮可以运送20000吨氢气,它们足够为25000户家庭提供整整一年的电力需求。零碳捕捉技术的出现或许会让锂离子电池黯然失色,相比于传统电池,它的价格便宜了17%,重量减轻了30%。但它也有不足的一面,光活化储存单元的效率为70%,这要比大容量锂离子电池70%-90%的效率略低。此外,在电池能量密度方面,光活化储存单元似乎也并不占优。不过固态氢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省钱,一辆运用固态氢技术的卡车,要比传统压缩技术的卡车每年节省20000欧元的燃料费用,这得益于每千瓦时固态氢的成本比传统压缩氢低50%。

氢储存技术新突破,甩掉低温压力罐,氢动力汽车能否迎来新希望?

海运氢气示意图

那么你觉得固态氢技术会得到普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