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千古郑国渠

千古郑国渠

郑国渠成,泾水入洛,关中平原遂成天府。



战国末期,韩国为求自保,谋生出疲秦之计策。计划促使秦国建设一个巨大工程,该工程要耗时,耗人力,非数十年不可成也。


计成不久,韩国人郑国入秦。当其时也,秦国都城所在关中确有旱灾之患。郑国遂谏言吕不韦建郑国渠水利工程,以解关中缺水之难题。


郑国渠修建不久,吕不韦因嫪毐案被处,回归洛阳故地。再之后,吕不韦自杀于洛阳故居。祸不单行,吕不韦自杀后没过多长时间,秦国斥候查到郑国来秦实施疲秦之策。两事前后接踵而来。秦王嬴政大怒,深感山东六国士子之寡恩薄义。遂下《逐客书》。《逐客书》一下,郑国渠停工。


也是由于此,才有了后来李斯的名篇谏文《谏逐客书》:“臣尝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才众。是以泰山不让抔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也。” 。洋洋洒洒历数秦王先四代客卿之巨大功业。指出逐客后,秦国将危之因果。最终秦王纳谏。郑国渠始复工。


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向东注入洛水。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干渠总长近300余里。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疲秦之计变为强秦大策。可谓,世事弄人。


千古郑国渠


历经千年,郑国渠到如今还在发挥着其水利作用。2018年,我和京京曾去过现今泾阳县郑国渠风景区,下图就是我当时所拍郑国渠风景。碧波荡漾,水汽丰沛,景色秀丽。


千古郑国渠


郑国渠、都江堰都属于秦国当时巨大的水利工程。但两者根本目的还有不同。都江堰治涝,郑国渠治旱。


衡量水利工程优劣有两个标准:不冲,不淤。


不冲指渠道不冲速度。水在渠道中流动时,具有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随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流速增加到一定的阈值,渠床上面的土粒就会随水流移动。如果渠道设计速度不合适,那么,渠床上面的土粒就会被冲刷到下游。为少占土地,一般会选用窄而深的渠道断面。如郑国渠下图:


千古郑国渠


不淤指渠道不淤流速。渠道水流的携沙能力随流速减小而减小,当流速小到一定阈值,一部分泥沙就会在渠道淤积。一旦淤积,渠道便会堵塞。


郑国渠历千年而在,不冲不淤两个流速阈值把控至关重要。在这两个参数之外,还需要保证渠道不渗漏,各支渠不决口等水利难题。可见郑国渠工程之伟大,之精密。


的确,千古郑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