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祖上那些事

祖上那些事

祖上那些事

□ 闻思哲

这两年续修族谱才知道了我们祖上的一些事情。

虞帝封伯益,于徐州赐姓,舜臣伯益苗裔。谱上开宗明义三句话介绍了徐姓的由来。我查了360百科,查了高洪雷先生所写《记住祖先》,还从网上看到一段《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进一步作了印证。结论是: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嬴姓,《纲鉴易知录》讲徙都于曲阜。曲阜有少昊陵)。少昊重孙是伯益,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国。

我查了下徐国的资料,发现这个徐国不简单。当然古徐国,应当不在现在的徐州,最初在费、郯一带,后迁至泗县、泗洪一带。现在全国徐姓2000多万人,排在百家姓十一位。

国亮老师也是本家,我请他看我写的这些东西,他提醒徐氏始祖陵在郯城。

好在现在上网方便,我请朋友邵长来帮我查找一下相关资料,我研究了一下,大开眼界。郯城县城北3公里处,有一座东西60米、南北80米,中间高约5米的土墩,当地群众称为豹公墩,是若木之后第五代国君徐豹的墓,又称徐氏祖陵或中华徐氏始祖陵。这个地方似乎是徐氏的家族墓葬群。

祖上那些事

过去我只耳闻郯城徐氏族陵之事,有一次因为去临沂公务,曾有朋友提起,我也计划着去看一下,终因时间原因没有去成。抽个时间一定去拜祭一下,同时,我还想把这个事情告诉村里的乡邻,有时间一起去看看也是一件好事。

谱上记载我们这一支的始祖讳突,原文突字上少了一点。想起来孔府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富字上少一点,叫富贵无头;章字一竖到上面,叫文章通天。突公宝盖成了秃宝盖,不知何故。

家谱还说,始祖头微发,性则正直。看样子我这个头发渐稀也是祖传的。

唐朝初年,老始祖自徐(是徐州,还是徐城,我考证半天,未果)孤身一人到了鹿城,也就是现在昆山。在这里,我们老始祖有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因而也就有了我们后世这么多人生生不息。

祖上那些事

我把谱上的记载用白话略加演绎,大致是这样的:

鹿城有个叫郭宣的高官,很有名望,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告老还乡父子同归故里,闺女时年十九岁,非常漂亮,秀外慧中,尚未婚配。

这一天,金陵有位姓邓的来提亲。晚上郭大人父子就商量此事。这时候有个王姓家奴在一旁说,你家早把女儿许给我了,为何又要许别人。你从皇家私自带回来的珍宝还在我手里,听说皇家找了很长时间了,要是知道你拿的,一定会斩九族。父子三人听罢,都感到害怕,急忙允诺。

这个恶奴就想尽快成婚。郭大人婉拒说,女儿终身大事应选个良辰吉日才好。恶奴答应了。

郭家都是忠厚老实之人,父子商量来商量去也没有个好办法。有天晚上,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无聊无计之时,忽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门人报告说突公求见,郭大人就说进来吧。

突公一进门也没客气,说道:郭老您门第高贵、远近有名,听说您把女儿许给了个恶奴,这事有损名声。

突公那时候四十来岁,正值当年,相貌堂堂。郭大人一看,这人看上去天资超群,说话很有章法,是个正气通达之人。就对突公说,这事也真是不得已啊。然后把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突公听罢,义愤填膺,拍案而起。说道:这事交给我吧!明晚回话。父子再三拜托,感谢不已。

第二天晚上,突公果然如期来到,说:放心吧,我已经把这个恶人杀了、埋了。边说边从衣袖中拿出那个珍宝交给郭氏父子。郭家父子高兴万分,拿出千金感谢。突公坚辞不受,说:我不是为钱而来,我是来伸张正义的!说罢转身离去。

父子三人都认为,这人真是少有的正义之士,如何报答才好呢?三人商定把各自的想法写在手上,写好后拿出来一看,都是“以女许之”。

郭大人说,咱三个不约而同,也算天意了。只不过是不知道你妹妹同意不同意。

于是,郭大人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女儿的闺房,讲了恶奴之事,讲了突公如何义气,讲了三人的想法。

郭女连考虑也没有考虑,就说,既然义士保全了咱全家,不论年貌如何,就请父兄做主吧!

祖上那些事

到了第二天,郭大人把突公邀请到内院,摆盛筵隆重谢恩,轮番敬酒,突公很快就醉意浓浓。这时候,郭大人告诉他要把女儿许配给他。突公一听马上离席,快步往外走,走到大门口发现门已经上栓出不去了,只得再回来。也是巧,此时郭女正出门,两人手抓在一起了。郭女说,你手已在我手里,还有什么话说呢?当天晚上,即成秦晋大喜。

第二天早上起来,突公还是想离开。郭大人就想了个办法,另外安排了个院子,有奴婢伺候,衣食什物备办齐全。但突公坚持一点也不沾郭家的光,愿意和夫人到外面居住。郭家父子也只好同意。

突公就到外村居住,夫妇雍睦,先后生下四男。唯一不好的是日子越过越穷,度日如年。

一年除夕之夜,正是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的时节。突公家里一粒粮食也没有了,几个孩子啼饥号寒,好不凄惨。突公很是无奈,对夫人说:万般皆易过,唯死最难当。夫人再三劝说,突公心想还是没有办法,到别人家看看能偷点来吧。于是,自己拿了个勾杆,上面绑上个葫芦,到邻居墙下,透过窗户把葫芦顶进去,想看看屋里人睡了没有。结果,只听得里面大喊一声,随后葫芦被一刀砍破。突公吓得急忙跑得远远的,生怕人家追来。想想无脸回去再见家人,从此远逃为僧。

我这徐氏老祖母从此带着四个幼子,或者到坡下拾柴挖菜,或者为人家做针线活,后来四个孩子都在各部任职,人称“母子五尚书”。

祖上那些事

话说若干年后,突公回到本乡,还没有进村,见到乡邻就问,突公家如何了?乡邻告诉他,突家就是那个有楼房的地方,一家子都是当大官的。

突公敲着木鱼,闯进家中,突家给一捆钱不要,给一锭银子也不要,他非要请出老太太才走。家人们以为这是个癫和尚,就把他轰了出去。

突公被赶到门外,在墙上写了四句诗:三十年前我去偷,一刀砍掉葫芦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置马牛。写完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小儿子访客归来,听说此事,出去看后回来报告了母亲。老太太说,这是你父亲!于是,大家急忙四处追寻,最终也没有找到。

据谱上记载,四个儿子分别叫眷盛、智宁、宗圣、会登(根据姜健先生意见,作了修改)。突公家后世九代有十二人封宰相,京内京外做官的无计其数。

至道光十年(大约过了1200年),县内几乎无徐不村,举贡进士仍不胜数,大小官员绵绵不断。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老徐家出资供给在城乡广设徐氏义学,无论家贫家富都可以进来读书。这实在是一件有大功德的事情。

后来有人感曰:始终义气感天地,永远富贵不断头。

南京还有谚云:书香望族称徐氏,天下有名第一家。

上述这些情况,以谱上的记载为基本依据,同时,参考姜健先生对我们家谱的一些研究成果,他是长湘夫人的一位亲戚,一名研究齐文化的学者。

前几天,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一位朋友听,我们讨论起来,一致认为,这个故事,线索清楚,还有起伏,故事不复杂,人物特点很鲜明,稍加演绎,应该就是一个好剧本。

祖上那些事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尚待进一步考证,或许有时间到昆山了解下,会有一个答案。但这答案,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答案。

谱上还记载:明洪武年初,山东人丁稀少。昆山县徐姓五十丁,从河北枣强陆续分发山东各处。除留枣强五丁外,其余聊城三人,同落城东关;泰安县四人,路过德州死一人,余同落寨里;新泰县一人,落杨柳店;兰山县三人,同落小岭集;郯城县二人,同落李家庄;菏泽县一人,落城府学巷;长山县四人,二落城西门里,一落焦家桥,一落周村;曲阜县一人,落泗河滩;临淄县四人一落西关,一落东关,二落河圈(据长湘讲是徐家圈);昌邑县一人,落沙河镇;昌乐县一人,落城南建立大徐庄;福山县二人,同落丁家町;莱阳县二人,同落大江沟;高密县,一人落罩家屯。还有十六人不知发往何处。

我们这一支,现在居住在淄博市经开区,是从昌乐迁来的。据谱上记载,昌乐始祖是四十一世响祖。在昌乐繁衍到第五代理明,理明有三个儿子,伯仲二人离开昌乐,其中泗公(似乎是老二),在范阳河以西建立了北岭村,老大则在淄川城北30里建立了徐家庄。族谱上这样写的,这个徐家庄,我觉得应该是傅家镇的大徐、小徐二庄吧。我小时候,暑假跟着父亲到第四砂轮厂做刷油漆的临时工,上下班都要路过这里,有时候村里的乡亲就问,你们是哪里的?我们就说北岭的。一般情况下那些人家就说,快来歇歇吧,进来坐坐喝点水,咱们还是一家子来,感觉那种亲是骨子里的。

祖上那些事

我也曾经专门到昌乐大徐庄去过,走了几户乡亲,他们得知我们家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都高兴万分,非要留下我吃饭,就像见到失散多年的亲人,你别说看面目还有几份相像。有几位老人找来了他们的家谱,只是不太齐全,记载也有所不同。回到济南后,我仔细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在昌乐的第五代确实也是明字辈。这之间的关联,看来还得再仔细考据一下。

大凡一个家族繁衍,也有一定家族的文化,或者说是家风家训,从我们的家谱看,也不例外。我们谱中有两次记载。

光绪十年的谱规是这样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此圣贤之明训,古今之定理也。然后开列了八条要言:一曰毋积私财而旷菽水,菽水是指豆和水,这句的意思是说,不要为了积自己钱财而忘记哪怕用清淡的豆和水去孝敬老人。

二曰毋听妇言而乖骨肉,意思是说,不要听女人的话而对孩子娇纵。不对孩子娇惯是对的,这句话现在看,字面上理解有点对女人不太尊重,改为毋妇人之仁或软心肠就好些。

三曰毋念小忿而废懿亲。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一些小的纠纷和矛盾,就把至亲之人的血缘感情。

四曰务课耕读以绵世泽。意思是说,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五曰务崇勤俭以训子弟。意思是说,一定要使后辈明白勤俭持家的道理。

六曰务广施济以怜悯孤寡。意思是说,一定要有怜悯之心,要关心帮助孤寡之人。

七曰毋争违言以得罪乡邻。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言语不和而得罪乡亲邻居。

八曰毋迟租税以触忤官吏。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迟送了租税而得罪官吏。

祖上那些事

1933年的谱规是这样的:

孝父母以敦人伦,和兄弟以联同气,正内外以别夫妇,严耕读以训子弟,敬师长以端趋向,交益友以相切磋,和隣里以资守助,睦娴娅以救缓急,早完课以免追呼,禁奢华以崇俭朴。

上面讲的都比较好理解,只这两句,和隣里以资守助,睦娴娅以救缓急,前面一句好说,隣里即邻里,说的是邻里之间要和睦,一旦有事可以守望相助。后一句,就不太明白了。请教了中文系的一个师弟于江,他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个词,应当是讲姻亲之间的和睦关系。我也从网上查了点资料。清朝《圣谕广训》“和乡党以息争讼”一条载:古者五族为党,五州为乡,睦娴任恤之教由来尚矣。《尔雅》云:两婿相谓为娅。从对仗角度看,“娴娅”或许应为一种姻亲衍生的亲属关系,师弟的论断应该比较准确。

这两次记载的族训表述不同,但意思大体上是一致的,用时尚的话讲,就是一脉相承吧,都是劝人向上向善向正义的,都属于正能量。

辈分的规范也是谱的重要内容,所谓传承有序,辈分至关重要。从谱里的记载看,泗公算作一世,到十五世,虽然起名上也注意一致性,但似乎没有明确的规定。从十六世起,应该是进行了规范,顺序是这样的:修德凝道,长发其祥,徽猷肇基,贻谋克昌,丕着勲(勋)名,邦家之光。我是十八世,也就是凝字辈。

祖上那些事

谱上还记载了当年的祠堂——孝思堂,我们都叫家庙。现在想想还有我小时候的印象,有一个残留的大庙,曾经有我们邻居徐业文在里面做过香油,一个大铁锅里面盛着炒好的芝麻,手里拿着一个把子得有一米左右长的大铜葫芦,在大锅内不停地捣着搅着,眼看着那香油一点点溢出来,香气满屋,那个景况,现在还历历在目,那香味依然可以想象。

我还记得有一年夏天,在大庙前面的空地上,我们村的剃头匠徐道公给我理发的情形。我那时候有七八岁吧,长顺老师讲,那时候理发店在大庙里,我记不得了。唯一记得的是,不知道是我在毒日头下太不老实,还是他那个推子实在是太钝,嘎吱嘎吱响的推子好像边理、边从头皮上往下拔(老家其实说“迪”音,不知道是哪个字,我查《说文解字》也没有查到)似的,我一直在那里边喊边叫边踢蹬。我父亲似乎也在旁边,大声呵斥我,让我老实点。

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个村办企业,为山东铝厂做钢球,那个车间就建在紧靠大庙的右前方。我父亲是主要的工人之一,操作电动空气锤。估计很多人没有见过这种机器,样子其实就像一个三四米高的巨人,怀里抱着个直径至少二十厘米的不锈钢棒,随着操作一上一下地锤打烧红的铁,先把粗的打细,再切成一个个小方块,再烧红,父亲再用个铁钳子夹住它,一点点地打成圆球。小时候我极喜欢跟着父亲去看,看那机器,看这种由粗变细、由方变圆的过程。

这个庙的残存,不知道还在不在,我几次回家,都在那里驻足,但是已经圈在一个大院子里了,从外面看不到。

谱上记载,家庙大门的对联是:几百年同聚此乡全资祖德,数十世分居异地都是宗家。

萌水东流云山西峙,老茔北据故里南临。西山,系白云山,在邹平境内。

族居萌水,世衍崑山。这句说明了居在何处,来自哪里。

主屋门联是:远近亲疏祖宗则一,尊卑长幼祭祀必诚。祖宗留世泽,孝友继家声。

二门联是:能尽至诚申孝弟,要留清泽在诗书。

神明思对越,敬肆验兴衰。

这些对联,写得真是不错,越琢磨越有味道,所谓“头顶三尺有神明”,敬祖拜宗,须是诚心诚意。

写到这里,我就想起来一个可惜,一个可喜。

可惜的是,“文革”破四旧破了许多现在看了是好东西的东西,比如家庙家祠,包括我们村的范文正公庙,要是留在现在那就不得了了。甚至有的也把祖谱当作四旧给烧了,我们村几百户人家,完整留下祖谱的也就一两家。

可喜的是,这些年重视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家风家训,不少地方在重续家谱,在续谱的过程中,团结得到加强,文化中的正能量得到传承和弘扬,家族在社会中的正能量日益发挥出来,这是一个极得人心的事情。

又想起来两句话,一句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来自于论语,意思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引申出来可以理解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做事的前因后果,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或者说生命为大,以人为本,学习榜样,才会被教化。

祖上那些事

一句是,“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这句话,也自《左传》。讲的是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晋何以无贡物?籍谈说,晋从未接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呢。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责问道:你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责忘记了,引申为忘本,或者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木无根则死,水无源则涸,忘根、忘本,即是断根、断本、断初心,是不会长久的。

我常常想,修谱也好,慎终追远也好,从某种角度来讲,是家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一部分。我们五千年文明没有中断,一家一族的贡献确实也不能泯灭。

续谱也实在是一个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纳新、温故而求新的过程。续谱其实续的是文化、续的是传统,续的是当下,续的是对未来的期望。

现在我们经常在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如何把这个宏大工程与传统文化、传统礼仪、传统家训等结合起来,使核心价值观更体现民族性、引领性,更接烟火气,实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比如说,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还经常跟同学们讨论,仁、义、礼、智、信,一定要再加上个勇,或者再加上个忠,或者再来个新字,苟日新日日新嘛。这些怎么跟核心价值观实现一个会通,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创新转化、创造发展,应当是很有意义的。

在续谱的说明文字中,我加了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值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民族复兴关键之期,吾族续谱,感慨良多。民族幸、家族幸、家庭幸、族人幸。一族之人,同根同源,同宗同祖,当同承祖训,感念天地之悠悠,感恩国家之大运,感谢各级机关之关照,感怀四邻八村之鸡犬相闻,常思村人邻里之亲,精诚团结,敦睦和谐,向上向善,各尽其责,各守本分,各彰其华,则不负时代,不负民族,不负祖先,此乃大道也。

祖上那些事

顺便说一下,这次续谱,把家里的女人包括女孩子也列入了,这也算是一种扬弃和发展吧,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国策,也体现了一种社会共识,这也算是时代进步吧。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我到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个叫贝恩里德的小镇(我记成了国王镇,问了普华才知道我记混了)考察的事情。这个镇的老镇长,我印象中,那时已经60多岁吧,告诉我很快就要退休了,为这个镇子服务了好多年。他是竞选担任镇长,每年好像只有象征性的一点工资,是不是一块钱我记不得了,基本上是服务性质的。我说,您做得跟我们共产党员做得一样,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开心地笑了。这个小镇曾经被评为德国最美小镇,在颁奖仪式上时任德国总统半开玩笑地讲想在他们镇上买套房子,被他拒绝了。我向陪同我们的翻译袁普华、普亮问了一下。他们说,在德国,镇子上村子里的房子一般是不向非本镇居民出售的,如果想到这里住,可以租,因为环境太美了,想来的人太多。这也是考虑乡村人的长远利益。对于本地的年轻人,镇上或村里往往会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卖给他们房子,让年轻人留下来,乡村才有文化的传承,才有未来。

他们实际上也做着经营土地的事情。具体操作是这样的,经过地主同意,卖给镇政府一部分地,先付给地主一个基础地价的钱,将来政府将土地熟化了,允许地主按照熟化后价格的一半买回最多一半的土地。我想,这个思路有点意思,似乎我们的土地政策是可以参考的。只不过回来后,我也没有向我们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现在看我有点失职。

我很想到德国人家里去看看,趁着相谈甚欢,我向镇长提出了到他家里看看的请求。这位先生愉快地答应了,据陪同我们的袁普华、普亮两兄弟讲,这是他们陪客中第一个被允许去镇长家的。

祖上那些事

我还记得从镇长的办公室走出来,他指着一幢别墅说,Da wohnt meine Tante,德语的意思是说,这是我姑姑家。距离他姑姑家一二百米,就是他家。镇长家是一个大院子,好像还有类似马房这样的建筑,放着一些农具。镇长热情地在他家别墅客厅请我们喝咖啡,同时给我们介绍客厅摆着的和墙上挂着的艺术品和照片,告诉我这是他爷爷的爷爷,或者是再往前什么人留下的,还有前几代人的照片。讲的时候,他眼光特别明亮,显得充满自豪。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就在想,我们处在一个持续向光明的时代。这些谱应当不会再有旧谱被烧被毁的命运了吧,它一定会成为家里一种可以传世的珍贵收藏,或者再想开去,它或许可以为讲好我们每个家庭每个家族的故事提供一种依据和线索。如此想来,讲好家庭家族故事,让人们在亲情、血脉和传承有序中体味千百年来那些发生于本家本族的开拓与进取、奋斗与荣耀、家风与家训,由一家一族而一国家一民族,把讲好家庭家族故事与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结合起来,把小单元多细胞日常化的润物无声与宏大叙事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种很有意义的视角。

以此文感谢那些为续谱做出贡献的人们。

慎终追远,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