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邱园随笔

邱园随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拉开棕榈室的玻璃门,一股闷热的湿气扑面而来,眼前一片浓绿,大而舒展的叶片层层叠叠,热闹且欣欣然。光线均匀通透,仰起脖子也看不到光的来源,要拾级而上,这座建造于19世纪中叶的玻璃穹顶才从熙熙攘攘的树冠中浮现出来——各种植物组成的一方热带雨林生机盎然。

棕榈室是邱园最有名的温室,而邱园是英国最有名的植物园之一。这座皇家植物园坐落在英国伦敦西南郊泰晤士河畔,占地132公顷,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此大规模的园子里,活体植物数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约有5万种,占已知植物总数的1/7。英国人热爱园艺,邱园是英国园艺发展的集大成者,有水生花园、树木园、杜鹃园、竹园、玫瑰园、草园、柏园等26个专业园,还有与植物学科密切相关的教育研究机构,另有40座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物,供游人探幽怀古。

邱园的花木风景美好动人。春末夏初,站在园中放眼望去,高高低低的树木犹如一场自然的交响乐,红杉、橡树、刺槐、雪松、银杏……有的直插云霄,有的树冠形大如盖,还有的把花枝友好地伸向游人,引得孩子们都想伸出手摸一摸。深深浅浅的绿色中,一簇白,一簇粉,花枝摇曳。“在那棵李树下,盛开着风信子和番红花,还有杏树上含苞欲放的花蕾。走到那棵李树下,我们就会联想到球茎,毛茸茸的、红色的球茎,10月的时候插入大地,眼下已开花结果。”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笔下的邱园花团锦簇,次第花开。

想看身处高山的植物,可以去高山植物屋。植物屋温室远看如同一个大扇贝,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温室里空气流通,又保护植物免受夏日骄阳炙烤。这里有风铃草、石竹、小薰衣草、报春花等,参差营造出高山小气候中的风景。睡莲馆在夏天很有人气,硕大的王莲叶子如大盘飘在水上,一个孩子坐上去也不会沉,旁边的睡莲袅袅开放,小小的温室里一片静谧。

露天的地方大都是绿油油的草毯和花园。天气晴好的日子,人们阖家出游,孩子们在草地上翻着跟头,鸟儿在树梢啁啾鸣叫,加拿大鹅夫妇也带着一群孩子摇摇摆摆从旁经过,松鼠在树梢间跳跃,水鸟慢悠悠划过水面。沿路而行,爬上邱园18米高的树冠走廊,整园绿色尽入眼底,树上的鹦鹉、喜鹊、知更鸟和远处大大小小的白色温室相映成趣。

更有意趣的是邱园的东方印记。棕榈园门口不远,盘踞着中国石狮子;向西南方向远眺,一座中式宝塔掩映在葱茏的绿树之中。邱园建造于1759年,正值欧洲“中国热”盛行。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曾游历中国,倾慕于中式园林的精巧设计。归国后,他出版了《中国的建筑意匠》《东方庭园论》,传播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理论和建筑经验,一度在英国引发中式花园热潮。邱园便由钱伯斯主持建造。

据说,邱园里的中式宝塔是钱伯斯向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致敬之作。当时的琉璃塔九层八面,152个铃铛随风作响,往来南京的外国商旅无不称之为“奇观”。钱伯斯从未去过南京,这座仿建塔更多地承载了他对东方的想象与模仿。远看这中式宝塔,东方韵味十足,走到近前,却有些不寻常:中国塔都是奇数层,而这座八角塔却是10层。灰墙红轩,塔顶边缘盘绕80条彩色木龙,没有鹿角却长着翅膀,没有鳞片却全身长毛,没有四爪却有两条粗壮的后腿……不过,这座宝塔已经是18世纪的欧洲与中国建筑形制最为相似的仿建。伴随宝塔的落成,中国建筑风也在英国风靡一时。

建筑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外形,还有它所承载的记忆。建造棕榈园的时候,英国航海业领先全球。棕榈室用料约1.6万块玻璃和400吨钢铁,其中顶部的玻璃需烧出完美弧度,以保证建筑美感与保温需要,对制作工艺要求很高。正是借助精良的造船技术,设计师们才得以建造出这个巨大的维多利亚式温室,在世界范围内也堪称首屈一指。

历史远去,如今的邱园不仅是市民钟爱的公园,更是一部鲜活的植物百科全书,一间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研究机构。邱园标本馆收集了700万份植物标本,涵盖了地球上近98%的植物属类,其中的图书馆是全球植物学参考书籍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千年种子库则收集保存了全球2.4万份重要和濒危的植物种子。在这里,科学家推动生物分类学等前沿性学科研究,希望能够更加科学细致地认识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1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