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公孙鞅:天纵奇才却不择手段,功高盖世却下场凄惨

公孙鞅:天纵奇才却不择手段,功高盖世却下场凄惨

对于秦国而言,公孙鞅是不折不扣的功臣,他只身变法令秦国强大无他,而下场却凄惨悲烈,公元前338年,公孙鞅大败魏国之后,秦王赏赐十五座城池,封号商君。霸业功成后,赵良曾以儒家思想晓之利害劝说商君卸甲归隐,公孙鞅自然不能认同,嬴渠梁是他的贵人,伴随着嬴渠梁的逝世,仅稳坐其位不到2年光景的商君,一起轰然倒下,可谓得人者兴,失人者崩,那么为什么秦惠王嬴驷一定要杀掉公孙鞅,而又保留了商君之法呢?本集我们来结合资治通鉴讲一下商鞅变法。

公孙鞅:天纵奇才却不择手段,功高盖世却下场凄惨

变法的内容如下:

组织民众,十家编成一组,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连坐。

鼓励告密,检举犯罪的告密者,跟疆场上杀敌,同一功勋。

知情不报或掩护犯罪的,跟阵前降敌者同一处罚。

建立军功的,依照等级,接受上赏。不诉诸政府而自相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处分。

在自己专业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农夫农妇,从事耕种纺织,而有超额生产的,免除他们的赋税。

从事蝇头小利的商人工匠,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全家没收,男当奴隶、女当婢仆。

皇亲国戚,如果不在战场上献身,一律排除于皇亲国戚之外。

爵位官级,有一定的高下尊卑和一定的升迁顺序,分配给跟身份相当的田庄、奴仆婢女和衣服器物。

对国家有功勋的,赐给他荣耀。没有功勋的富有人家,即令钱再多,也没有光彩。

考虑到变法命令颁布之后的权威性,公孙鞅在首府栎阳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宣称:谁要把它移置到北门,就给他二百四十两黄金(十金)的报酬。对这项告示,大家感觉到荒唐得离谱,所以没有人去碰它。公孙鞅接着增加赏额:“给他一千二百两。”有个人想,反正没有什么损失,就把它从南门拿到北门。公孙鞅真的立刻付给他一千二百两。于是,下令变法。

公孙鞅:天纵奇才却不择手段,功高盖世却下场凄惨

公孙鞅变法这个「霸道之术」帮秦国鸟枪换炮,为秦国打下坚实的地基,也成了商鞅给自己挖的坟墓。

公孙鞅:天纵奇才却不择手段,功高盖世却下场凄惨

那么为什么嬴渠梁之子嬴驷一定要杀掉公孙鞅呢?

据史书记载:秦惠文王嬴驷为太子时公孙鞅已在秦国大力推行变法,当公孙鞅作出迁都咸阳改行县制的决策时碰上了一个棘手的事情——原来当时的咸阳并不是秦国君主直辖的土地,而是秦国世家大族的封地,而且这块封地的主人正是太子嬴驷的舅舅。公孙鞅为了顺利贯彻自己的变法措施不仅毫不犹豫地收走了这块封地,顺便把这块封地主人处死了。这下秦国的世家大族坐不住了——连太子的舅舅都敢杀,他们的封地乃至身家性命还能保得住?

于是这些老世族们联合起来唆使太子违犯公孙鞅鞅颁布的新法。公孙鞅鞅将此事如实告知秦孝公,孝公的答复是“秦国可以没有太子,但寡人不可没有秦国”,虽然有了孝公如此明确的答复,公孙鞅鞅也不敢贸然对太子施予刑罚,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割掉太子的老师公子虔的鼻子,又在太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以此表明自己铁腕护法绝不姑息养奸的决心。

公孙鞅:天纵奇才却不择手段,功高盖世却下场凄惨

按说公孙鞅鞅杀了太子的舅舅,又对太子的两个老师施予大刑,太子嬴驷对其恨之入骨也是正常之事。然而嬴驷偏偏不是一个常人——他虽然杀了公孙鞅鞅,却保留了商君之法,而且在位期间颇有作为。如此一位大有为之君如果说是为了报复一己私仇而下此杀手未免小看了他。那么秦惠文王之所以杀商鞅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呢?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改革变法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这点其实司马迁自己也提到过:“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公孙鞅:天纵奇才却不择手段,功高盖世却下场凄惨

况且自古以来功高震主都是人臣大忌,尤其是新君继位之初和先君时代的辅政大臣之间几乎必然会产生矛盾,秦惠文王和公孙鞅并不是唯一的案例类似之事在日后的历史中不断重演——秦始皇和吕不韦、刘禅和诸葛亮、唐高宗和长孙无忌、万历帝和张居正、康熙帝和鳌拜等等,如果我们站在秦惠文王的立场上考虑:满朝文武只知有商君,而不知道自己这个一国之君的威严,他会怎么做呢?

话说回来“诬以谋反”是中国传统政治中一件其效如神的法宝,强悍的头目要排除他的战友或政敌时,习惯使用,当之者无不粉碎。因为它是政治和法律的结合物,政治是内容,法律不过形式,所以无罪不能无刑,至为狠毒,无人能解。田忌身为民族英雄、三军统帅,对国家有盖世功勋,跟国王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可是,一旦陷入“诬以谋反”诛杀大阵,立刻束手无策,公孙鞅亦是如此。

连载解说,可关注作者,每日更新

公孙鞅:天纵奇才却不择手段,功高盖世却下场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