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 是让人成为书呆子和考试机器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 是让人成为书呆子和考试机器

#真知新坐标#

人生,从懂事开始起,就面临着读书的压力,都希望人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幻想人生可光宗耀祖。

忽视了读书的本来意义,应对考试的读书,会使一个人彻底毁掉,成为书呆子和考试机器。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 是让人成为书呆子和考试机器

正确的读书,是内在的求知欲驱动,而绝非是外在的逼迫和考试的压力能够奏效。

正确的读书,是对知识的渴求而产生的读书欲望,是人生的一种精神追求,这样的读书才能持久;同时由于读书的目的明确,读书就是一种乐趣和习惯,读书的效果也会更好。

当小时候有能力开始读书的时候,由于年龄小不懂得读书的意义,而是许多外在压力逼迫小孩子读书,而且读书的目的是考试,久而久之就在孩子心态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一种情况是,对读书的恐惧和抵触情绪不断滋长,结果是书包里的书越来越多,学习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最后可能变成了压力越大越读不下去,自己给自己归纳为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另一种情况是,被动的读书,读死书死读书,读成了考试的机器,成了高分低能的牺牲品;有些孩子考试分数不差,但是没有实际能力,成为纸上谈兵的高手,这样的读书百害而无一利。

由于死读书,成了典型的书呆子,成了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比如学物理考试分很高,但家中的电器正负极都接不对;甚至有的孩子,学习很好但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幼儿园的水平。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 是让人成为书呆子和考试机器

读书的本质不是知识本身,而是通过知识学习,掌握认知能力,提高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是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

书中的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和智慧的凝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加驾驭事物的本领;读书可以修养心性,积累智慧提高情趣,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而不是一部学习机器。

读死书死读书,是中华文化中历来反对的,“纸上谈兵”就是古人警示后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被赵惠文王提任为上卿。

他有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法,张口闭口谈兵法,别人都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他父亲赵奢却十分替他儿子担忧,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

赵奢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了,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国遭受失败!”后来赵奢去世,果然秦军侵犯,赵括接替廉颇迎战,他死搬兵法条文,长平一战使赵国40万军队被歼灭,他本人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 是让人成为书呆子和考试机器

正确的读书方法,成年人的读书应“知行合一”;青少年读书需要激发起兴趣。

对成年人来说,读书是为了用,包括知识用于实践,也包括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品行,这就是“行知合一”的读书学习方法。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学集大成者王明阳,首先提出了“行知合一”说;他说的“知”是指的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是人的道德实践和实际行动。

“行知合一”思想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道德行为离不开道德意识,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两者互为表里;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明阳的“行知合一”学说,是把广义的学习与实践理解为表里关系,成年人读书方法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离开了“行知合一”也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青少年是在长知识阶段,对他们的学习,应该首先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读书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学习读书的积极性,这样的读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法 是让人成为书呆子和考试机器

作者:智慧小石头 谢绝转载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