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我小时候的夏天

我小时候的夏天

我小时候的夏天

我小时候的夏天

作者 | 马玉宝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不冷不热春秋季,冷热难熬腊六天。的确不错,我也是喜欢百花盛开,芳香四溢的春天,温度适中;我也喜爱丹桂飘香,果脆粒满的秋天,凉爽适宜。对雪花飞舞的冬天,和骄阳似火的夏天,喜忧参半。寒冬难过,经历过严冬的人知道;酷暑难耐,经历过酷暑的人才有体会。小时候经过的寒冬和酷暑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两个季节,在那个落后年代都很难熬,简直就是一冷一热冰火两重天。

小时候的冬天,前面文章已说过。今天的话题是,酷暑难耐的三伏天,说说我小时候怎样度过难熬的漫长夏天的。从六月到八月三个月,除了阴天下雨,中午的太阳像火球一样烤着大地。青草萎篶了,花儿耷拉了头,树叶半卷着;狗儿伸着长舌头,趴在树荫下,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知了在树梢上一个劲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在田间劳作的人们,挥汗如雨,脚脖子和泥……炎热的夏天快快过去吧!

实话实说,我小时候的夏天热归热,但与冬天相比,还是好过一些。若把当时的实际情况描绘出来,也令目前年轻人无法想象,恐怕都不相信那时的酷热夏天是怎么熬过来的。

先说小时候住的条件:我从记事起,俺家住的是土坯屋,又矮又窄又小,名曰:小趴屋。四面墙都是土坯(龙岗一带叫打堲),屋顶披麦秸。一般三间屋为一单元,由于历史上遗传下的传统是安全至上,后墙一般不留后窗口,就是当中央这间留一后窗口,也是常年堵着,成为聋子耳朵——摆设,基本上一年四季堵着不开放。东西两间前墙各留一窗口,木头窗棂。中间留门口,安木板子门。所以,这种土屋虽墙厚有保温隔热功能,但根本形不成空气对流,就是前窗囗不糊纸和门口大敞着也白搭。在冬天还凑合事,避免北风透进来。但到了夏天就不行了,三间土屋內热空气满满的流不出去,从南面刮来的凉空气,就进不到屋內来,屋內空气形不成对流循环,真是又闷又热啊!越是闷和热,蚊子飞虫还越是来凑热闹咬人,因为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蚊虫是站不住脚的。直到1969年上初中,在《物理》课本上,学了热的循环一节后,才真正明白了老土屋夏天闷热的原因。巧的是1978年,我又在张家辛兴联中教物理时,又教过这一节。于是,我下决心在我自己盖房子时,一定要每间房子留前后两个窗口,五间房子共留了十个口(两个门口和八个窗口),为室内空气对流创造条件。当时在村里,人们还接受不了,有人路过我房子时,还抬起头看我房子后墙的五个窗口,怎么留这么多的后窗口啊?但后来全村都跟着我学了,且门口窗口比我的还要大许多。看来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需要有一个慢慢地实践认识过程。

我小时候的夏天

再说夏天穿着条件:那个年代物质贫乏,布匹极缺,国家实行计划供应,每人每年发给三尺三寸布票。老百姓持布票到供销社去买布匹,都先留着冬天做棉衣,根本没布票考虑夏季穿什么。好在夏季三个月温度虽高,人们穿的裸露点也能坚持。所以,那个年代的老百姓,男爷们到了夏季光着背的赤着脚的有的是,一般是只穿一条裤衩子过一夏天。小男孩小女孩,五六岁了还光着屁股,有的家庭更穷,男孩子八九岁了,到了夏天还光着腚。原因就一个,舍不得拿出二尺布票买布做件裤衩子,没有衣服穿。那时的大街胡同里,学龄前的孩子,几乎都是光腚“猴子”(也叫光腚骝子)。我母亲就常说,小孩子夏天穿的露着点还能将就,省下几尺布票留着冬天做棉衣穿吧,冬天的冷是将就不了的。所以,我记得在七八岁时,夏天也是穿一件裤衩子就过一个夏天,光背赤脚是经常的。那时的学校教室里,小男孩光背赤脚的比比皆是。有一年夏天,俺大姐去赶龙岗集,见供销社卖大方巾(也叫手帕),边长约三十厘米长,不到一毛钱一块,因不用布票,很多买的。有人突发奇想,两块手帕对起来,就能做一件小孩坎肩式上衣,三块就做一件小孩裤衩。俺大姐也买了十几块回家,给我和三弟四弟,各缝制了一件上衣,一件裤衩子。花了不到几毛钱,一身简单的夏季衣服就有了。那时花七八毛钱就买一件成品针织汗衫穿,可这七八毛钱从哪里来呀?!看现在我的孙子孙女辈(人家的也一样),从出生到六周岁入学,夏季就根本没有光过身子,衣服多的都换不到头,有的衣服买来还没穿过一次,夏天就过去了。

后说夏天睡觉条件:那时夏天睡的木床或土炕,就是只铺一领芦苇蓆,其它什么也没有,凉蓆子没听说过,更没见过。床单是什么?就是把冬天的褥子,抽出棉絮后当床单,夏季后半夜冷了盖盖。毛巾被,夏凉被,更是没听过这个名词,也没见过实物,更没有享用过。

夏季渴了喝什么?很简单,就是喝凉水生水,能喝上凉白开,就是很奢侈了。现代人喝的可口可乐,雪碧,果汁,冰棍,冰糕,雪糕,根本想不到。到了1965年夏季麦收时,才见到有来卖冰棍的,小的三分钱一支,大的五分钱一支。生产队长掏钱,给我们拾麦穗的小学生,每人买了一支,算作劳动 “奖励”,这才第一次尝到冰棍的滋味。

那个年代的避暑降温工具,主要就是芭蕉叶扇子,每家每户,都备有几把,一片硬纸板也当扇子用。遇到高温,就一刹也不停地搧。成人不但自己要搧,还要给小孩子搧。记得小时候,上床后热得睡不着,母亲就摇着芭蕉叶扇子给我和两个小弟弟搧风,搧啊搧啊……直到我们睡着了还在搧。有多少个夏日之夜,我睡一觉醒来之后,看见母亲手中的扇子,还在不停的给我们小兄弟三人搧!炎炎夏日,母亲给孩儿送的虽是凉风,却是火热的母爱之心!

那个年代没有太阳能和电热水器,准备一个脸盆舀上一盆凉水,也是那个年代降温消夏的土“设备”。热了就用凉水洗洗,擦擦身子散散热。有时一个夜晚,热起来好几次,每次都是用凉水洗脸洗头擦身子。

我小时候的夏天

有时候夜里在屋里热得实在受不了,就跑到天井里,找块破蓆头或狗皮铺在地面上,就地而睡。有时直接跑到大街上,有风流动,坐着或躺着凉快。有一年夏天,在屋里太闷热了,我就跑到天井里,在一块破蓆头上睡下了。正睡得迷迷糊糊,忽然一翻身,觉的胳膊顿时 “生” 的一下子,好疼啊!我就大声喊 “哎哟”!俺娘和俺大姐赶忙从屋里跑出来,划开火柴一照,原来是一只大蝎子在破蓆头底下。再看胳膊已经肿起来了,这一蜇针让我疼了大半天,以后再也不敢夜间在天井里睡觉了。

那时村里人晚上热得受不了,还有的跑到村西仰泉河里泡半黑夜。幸亏村西有条仰泉河,给俺村男女老少,度夏避暑,提供了很多方便。晚上,借着幕色,女人们就结队到河的上游去洗澡,男人们就在西河口赤裸裸地洗开了。

回想起那个年代,每过一个夏季,有谁知道身上热起过多少次 “热疙瘩子”(痱子)呢?头上,脸上,脖子上,前胸,后背,大腿内侧,满满都是一片一片的,密密麻麻的红色热疙瘩子,像木工用的木锉一般,有的还白了头。那个刺挠,那个痒痒,那个难受,无以言表。一个夏天热地起过多少次已记不清了,每起来一次热疙瘩子,俺母亲不让用凉水洗,都是晚上烧一大锅热水,兑成四十来度的温水,倒在脸盆里用毛巾擦洗身上的热疙瘩子,洗一次就萎篶消失了,然后脱一层皮就好了。再起热疙瘩子,再照此法处理。因为用凉水洗,正好起反作用,效果不好。

我小时候的夏天

后来,1960年和1966年,咱临朐县修冶源水库东干渠一期和二期工程,在俺村周围堵了好几座水库。东有“八一”水库,南有三岔水库和王家河水库,西有石头沟水库和银子沟水库。再后来又修了鲍家河截潜流水库。这些都成了天然“空调”,不管是白天中午,还是夜晚,只要高温来了,我们就三五成群去村南三岔水库游泳,游上一个小时就凉透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学校上学上课,教室里啥降温避暑设备也没有。老师上课和学生上学没有捎水杯的,教室和办公室装电扇也是八九十年代后的事。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村里小学任教时,夏季的夜晚,冒着酷热备完课批改完作业后,身上已经湿透。我们男老师哥们,就到学校西侧仰泉河边,脱衣躺在清清的河水里,铺着河床黑色的沙子,枕着块黑石头蛋,让水从身上漫过,直到凉快透了,才回家上床睡觉休息。

我小时候的夏天

以上就是我幼时的夏天情景,简单一句话,就是原始落后,拿罪来受!假如再倒回到那个年代的三伏天,人们还能活吗?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的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电风扇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1988年,我家也花一百八十元钱,买了一台“金龙牌”落地电风扇,开关一拧,凉风习习,比扇子舒服多了。两个孩子在电扇下,呼呼地酣睡,不用当爹妈的再手摇扇子给孩子搧风凉快了。这台电风扇质量也真够过硬,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用着呢,真是刚刚的!

后来,根据家庭需要,又买了台扇,吊扇,太阳能热水器。近年又安装了空调,夏天乘凉实现了电气化,智能化。孙辈们开着空调,喝着饮料,玩着电子游戏;我们老一辈开着空调,品着茗茶,看着电视上自己喜爱的频道节目。现在大人小孩,再也没有身上起 “热疙瘩子” 的了!如今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是多么享福!多么美好!

赶上新时代的人们——有福了!

写于2022年1月18日,修改于5月5日

我小时候的夏天

马玉宝,一九五二年出生,籍贯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张家辛兴村。高中毕业后回村任民师,恢复高考后又考取临朐师范,分配龙岗任教至退休。自1973年始,多次借调公社(乡、镇)通讯报道组、材料写作组工作,曾任《大众日报》社通讯员,新闻报道多次见诸临朐县广播站(电台),山东省广播电台,《大众日报(农村版)》,《科学与无神论》杂志,以及《求是》杂志内参。教学论文被全国十多家省级教育刊物发表。现已退休赋闲,有时灵感来了,也写点小诗小文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