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临港汽车产业迈入成年期 投资扩容成企业“自选动作”

临港汽车产业迈入成年期 投资扩容成企业“自选动作”

上海临港,垂长江与东海岸线交汇之处,临东海与杭州湾交接之滨,同样也是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两腰的交点所在。2019年12月,马斯克为落户临港一周年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献舞一曲。如今,这一曲“尬舞”已经成为了临港汽车产业的经典名片之一。

洋山港,临港汽车产业链常来常往的“邻居”。自2013年第一艘运车滚装船靠岸以来,洋山深水港便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汽车产业进出口集散地之一。进入到2022之后,中国的汽车出口总量已然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拥挤的洋山港外,滚装运车船日租价格继续一日千里,货主却仍在港口外排起长龙。

宁波,长三角汽车产业链重镇之一。自杭州湾跨海大桥落成后,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开始通过联动多个港口的优势辐射特斯拉在华产业链,临港则成为了这条新能源汽车新丝路的必经之处。

如今,以临港为汇聚点,长三角汽车产业链已然迈入成熟期。区位优势,叠加张江、自贸试验区、临港新区三区政策加持,人才聚集效应明显,产业链企业自发扩产项目络绎不绝。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2022下半年以来,就有包括威唐工业、上海沿浦、宁波华翔、新泉股份、保隆科技、天龙股份等重要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企业宣布于临港新区实施新的投资项目,内容包括并不限于主业多元化、产能扩容等。

在丰厚的经济效益加持下,主动扩容已经成为了临港汽车产业链企业的“自选动作”。

集群效益凸显

临水之处,聚财之所。2008年,上汽集团临港生产基地正式下线首辆汽车,其辐射效益带动周边汽车产业配套逐渐向临港靠拢。十年后,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临港,新一轮的新能源产业配套协同也开始在临港聚拢。

“很多人都觉得长三角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受益于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临港。其实逻辑反了,恰恰是因为特斯拉的供应商都在长三角,所以特斯拉才会选择在临港建厂。”一位熟稔特斯拉产业链成型进程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2013年,特斯拉开始探索海外零部件供应渠道,并在中国启动一级供应商遴选。此后,公司很快签约了首个接触并最终达成合作的公司——主营电池冷却零部件系统的宁波供应商旭升集团。

汽车制造业之取舍,在乎于其经济账之简单纯粹。旭升集团产品在工艺和性价比上均优于原供应商,符合特斯拉对控制成本几近“疯狂”的需求,两者因而有极强达成合作动机。

初步试水之后,特斯拉选择继续在长三角挖掘潜在供应商,遴选了包括拓普、华翔等宁波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时加速接触苏州、无锡等地汽车电子、车饰供应商,形成了当前逾百个国内零部件供应商,苏锡甬三地供应商占比过半的供应链格局。在此基础上,特斯拉在兼顾产业链统筹与出口需求的角度,选择临港作为特斯拉超级工厂的厂址所在,几乎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如今,随着汽车产业的经济账的“越算越精”,位于长三角的特斯拉产业链企业也大量选择直接在临港落子产能。

2020年均胜汽车安全上海子厂区落子临港;2022年上半年,上汽华域体系下的延锋汽车将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智能座舱项目落户于上海临港。随后,同样是在今年,上海沿浦宣布转债募资方案,以期提升包括均胜、延锋智能座舱厂区等客户的供应能力。

上下游主动结合相互配套,临港汽车产业集群呈现出“完全自发性”的扩散化趋势。

谈及在临港建设厂区初衷之时,均胜安全亚洲区COO朱晓峰告诉记者:“一开始时,我们是被临港新区全面的产业集群规划图景和科创体系所吸引。因为临港的体量优势也会吸引周边产业人才再次聚集。后来我们也得知有几个潜在的客户,包括几个体系内供应链合作伙伴也会在临港落户。基于这些因素,我们觉得不论是区域的协同,人才的招揽,还是自供应商到客户端的集群化优势,都促使了我们落户临港。”

“现在看来,我们当时的选择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朱晓峰告诉记者,“未来均胜安全在临港将打造1000万安全气囊、500万套方向盘的产业规模,同时两大工厂的工艺开发将以临港基地为中心进行打造。”

智聚,财聚,人聚

在汽车产业的加持下,临港便如一颗磁石,将产业集群的雪球越滚越大。新能源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下,新区的实验基地数量,科研中心密度不断爬升。原本地广人稀的临港,已经开始逐渐聚敛人气。

在这背后,制度开放,政府服务,商业化落地顺畅,都是促使产业集群逐渐成型的关键。

“临港片区的政府对均胜还是非常支持的。比如在疫情期间,我们是上海扶持第一批复产复工的。所以白名单刚出来,我们立即聚集了1000人在工厂体系内进行封闭生产,成为了临港地区最快复工复产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临港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朱晓峰告诉记者。

“而后续在我们打造智能化工厂的时候,临港在人才引进上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这些都坚定了我们将工艺研发中心设置在临港的信心。”

今年9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在其中临港新区被支持开展全域、全场景自动驾驶测试及示范应用,探索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制度,推动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在自动驾驶示范区内生产、销售、登记。鼓励经过充分验证的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路段行驶,探索开展商业运营服务。

9月27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临港新片区加快构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的行动方案(2022-2025)》,进一步细化智能新能源产业生态构建建设方案,提出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坚持产业生态协同、坚持应用场景联动的“三个坚持”。

早在2019年,国内首个智能驾驶产业封闭基地落户临港,上汽集团旗下友道智途作为其承建合作伙伴,成为线下实验自动驾驶场景首个吃螃蟹的企业。

然而时至今日,在封闭基地之外,临港发展智能驾驶产业的落地场景呈现多样化态势,其中“就地取材”的案例并不少见。

东海之滨,连接洋山深水港与临港之间的东海大桥,已经成为了货运汽车自动驾驶场景的试验场。友道智途,美股上市企业图森未来,商汤集团旗下商汤绝影等,均将实验场景落地此处。

受制于政策法规的限制,大量自动驾驶企业难以获得商业化落地场景,造血能力堪忧。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海大桥集运场景因不涉及行人,但通关场景多样,成为绝佳的货运自动驾驶示范性商业化落地。据悉2021年,友道智途在东海大桥上转运了4.08万个标准集装箱,据称在2022年这个数据可能还会翻倍。

“上海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分为两块,北边的嘉定主攻乘用车,临港则主攻货车,”汽车分析师、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告诉记者,“临港受益于洋山深水港位于近测,拥有货运集运等场景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虽然临港新区自动驾驶示范区与商业化落地场景呈扩大趋势,但收费性的商业化落地案例并不多见。记者也从一些自动驾驶路试公司了解到,部分自动驾驶路试企业在东海大桥货运场景等并未接入收费,相比之下,相关公司在海外自动驾驶货车收费项目已经运行数年,运维、救援相关人员也较国内临港更为齐备。

也有观点认为,临港当前发展智慧网联汽车产业,除了产业政策加持外,更需关注人才引进措施。

“人才可能是很多产业集群最终的落脚点。”张翔告诉记者,“自动驾驶是高科技产业,临港在位置、产业集群度上目前尚不及安亭,包括商业配套等也与安亭有距离,包括落户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优惠住房的坚决落实,都是决定高科技人才落户临港的抓手。”

事实上,临港近期也已经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引进策略。今年10月,临港方面宣布进一步优化人才购房条件,明确人才购房的学历职称要求,降低人才在临港购房的社保缴纳年限等。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