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市占率创新低,合资品牌自讨苦吃?

市占率创新低,合资品牌自讨苦吃?

事实证明,合资品牌已为自己的不作为而买单。

在这个行业变革之际,似乎只有积极求变,顺应时代的步伐才会与时俱进。然而,合资品牌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势所趋,却显得漫不经心,甚至有些被迫转型的意思。

这样的漫不经心自然难以守住防线。

市占率创新低

曾几何时,合资品牌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口碑效应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然而,近年来,合资品牌缔造的不败神话正在土崩瓦解。诸如东风雷诺、一汽马自达、广汽讴歌等合资品牌,先后黯然退出中国市场,成为时代的“炮灰”。

去年,国内乘用车市场累计销量为2014.59万辆,同比增长4.4%。然而主流合资品牌却下滑了6.9%,市场份额从51.1%降至45.6%。其中,德系、日系和韩系品牌市场份额下滑明显,销量分别下降了8.9%、1.8%和25.9%。

图片来源于乘联会


今年10月,据乘联会统计,德日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再次出现下滑,两大系别均跌破20%,其中德系为19.3%,同比下滑0.1%,日系为18.9%,同比下滑3.7%。

反观自主品牌,10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为51.5%,而9月为47.0%,同比增长6%,环比增长4.5%,这是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首次突破50%。

具体到品牌,从销量前十五的排名来看,除一汽大众、广汽丰田外,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在内的多家合资品牌销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作为合资品牌的代表,一汽-大众在10月虽然跑赢市场,但依然没有守住第一的位置,继续被比亚迪超越。而上汽大众则跌出前三,被吉利、长安超越,位居第五。曾与一汽-大众扳手腕的上汽通用在夹缝中求生,10月销量同比下滑13.0%至8.70万辆,“金九银十”却连续两月同比下滑。

从表面上来看,今年以来,汽车市场仍被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困扰,不过,合资品牌市场份额的下滑也与它们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缺乏竞争力有关。不少合资品牌只有油改电车型,有的品牌甚至没有在华推出纯电动车。

漫不经心的电动化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迎来巨变。在电动化的驱使下,各个行业的巨头都想挤进来分得一杯羹,因此,我们有看到恒大、宝能、小米、360等下场造车,也有看到“蔚小理”以及哪吒、零跑等一众造车新势力突破重重障碍,从而站稳脚跟。

现如今,市场已不再倾向于合资品牌,主流合资品牌已经明显落后于新势力和自主品牌。这一方面与他们不愿意放弃传统燃油车市场的红利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们在市场布局的行动迟缓,产品力很难与国产和新势力抗衡。

面对电动化,合资品牌曾经也动摇过,比如大众推出高尔夫纯电、丰田推出C-HR EV、别克推出微蓝系列,以及本田曾经推出的VE-1等等。只不过,这些“油改电”产品无一例外,并没有在市场掀起波澜,反倒是不少已经被市场“遗忘”。

反观自主品牌,尤其以比亚迪、广汽为首,其电动化的决心展露无遗。比亚迪早已宣布从今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将专注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汽车业务。消息一出,便在行业掀起轩然大波,目前比亚迪也是全球首个停止燃油车生产的车企。至此,比亚迪销量就像开挂了一般势如破竹。

今年10月,比亚迪以205789辆的数字再次获得销冠王,并且今年已经连续第四个月名列榜首,同时比亚迪也是10月唯一销量突破20万辆的车企,市场占有率达到11.2%。

以比亚迪为首的自主品牌不断崛起,这无疑给了合资品牌当头一棒,再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不断提升,合资品牌开始慌了。

大彻大悟还来得及吗?

2022年,主流合资品牌在电动化领域全面发力。

丰田推出bZ4X、日产亮相Ariya、广汽三菱拿出阿图柯、上汽通用别克发布Electra-X、现代IONIQ(艾尼氪)6也在国内首发……

一连串的新车发布,也让我们看到了合资品牌电动化的步子已经迈开。只不过,这些新车能否帮助各自品牌找回市占率,现阶段我们还不得而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答案自然会揭晓。

事实上,在国内市场,大众起到了合资品牌转型电动化的带头作用。还记得在2020年11月,大众集团携手两家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在深圳首发国产版ID.4系列纯电动车。ID.4系列也被看作是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电气化布局的重要落地产品。

截至目前,南北大众ID.家族已经有5款产品上市。尽管业界仍对大众的电动化有着诸多看法,像定位不清晰、产品过于平庸、不了解国内消费者等等。但至少在销量榜上,大众已经领先其他合资品牌几个身位了。

我们曾经也认为,合资品牌并非输在没有技术,而是电动化的决心,但大象转身不易,尤其是如今的国内市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合资躺赢的时代了。眼下,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以及早早布局的自主品牌已经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一骑绝尘”的态势。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47.7%,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7%。

当然,合资品牌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无论是在高端汽车领域,还是主流合资品牌正在开拓的终端消费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背后,有实力的各类企业都有机会,只不过最终仍然取决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