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消逝的古城——巴彦淖尔市的横塞军故城遗址

消逝的古城——巴彦淖尔市的横塞军故城遗址

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苏木所在地城圐圙村北侧,一般称为新忽热古城。地处阴山山脉以北乌拉特草原东南低山丘陵环抱的盆地之中,北方为草原坡地,南方为草原,有两条河流于古城南侧汇聚,分别为古城西侧的摩棱河与来自古城东北方向的摩棱河支流朝鲁图河。

古城轮廓较完整,在卫星地图上清晰可见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20米,东西宽约770米。唐代一丈约等于现代3.07米,则新忽热古城的建筑规制为南北长300 丈,东西宽250丈。城墙现存高度最高可达9米,底部残宽平均为8米,保存较好的墙体顶部宽约4米。

纴木结构

墙体建造方法为夯土版筑,建造时采用纴木结构,东、南、西三面墙体建造材料为粉土,北墙建造使用了灰土。东、南、西三面墙体中部各设有1 座城门,城门外均带有长方形瓮城; 城墙东南角、西南角保留有角台; 墙体上有马面共计17 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墙体各4 座,北墙5 座,马面之间的墙体长度平均为130米。古城外侧距城墙70-80米处,筑有一周低矮的羊马墙,因朝鲁图河常年冲刷,仅存部分北墙和南墙,整体保存差,宽约5 米,残高0.5-0.8 米。

古城布局

新忽热古城有东、南、西3 座城门,均带有瓮城。其中,东、西城门的瓮城形制呈长条形,南城门瓮城为方形。这种长条形的瓮城,见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大同城外城的东城门,大同城为唐代宁寇军军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城川古城,为唐代元和十五年(820) 之前的长泽县城和之后移治的宥州城。城川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750 米,南北宽约600米。东、南、西三墙中部开门,东、西两门置长方形瓮城,南门置方形瓮城。四面墙上均有马面、角台等防御设施,马面之间的墙体长度平均为50 米。新忽热古城的瓮城设置,与城川古城也是完全相同的。

额济纳旗大同城平面图

新忽热古城城墙上马面间的距离一般在130米左右。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东沙岗城圐圙古城中的大黄城为唐代东受降城,辽代沿用为东胜州。大黄城东墙北部、北墙东部各保留有两座马面,古城东北角与相邻马面之间的距离均约100米,这两座马面与相邻马面的距离均约130 米。从总的形制上来看,新忽热古城与内蒙古地区已知的唐代城邑最为接近,但其规模比内蒙古地区现存的其他唐代城邑都要大。

东受降城

关于横塞军,见于《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等唐代史料记载。

《旧唐书·郭子仪传》: “天宝八载,于木剌山置橫塞军及安北都护府,命子仪领其使,拜左卫大将军。十三载,移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于永清栅北筑城,仍改横塞为天德军,子仪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旧唐书》《新唐书》关于横塞军的记载大同小异,唐玄宗天宝八年(749) ,为了加强三受降城的协同防御能力,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西受降城与中受降城之间新筑了横塞军,郭子仪由振远军使迁任横塞军使。但仅用了5 年,至天宝十三年(754) ,横塞军军城便因“地偏不可耕”废弃,转而向南在永清栅北新建了天德军。

城内出土的唐代莲纹瓦当

新忽热古城在山间盆地之中两河之间的位置建城,并在布局上不设北城门,以防御主要来自于北方的敌人。周围地势平坦,来自东北方向的季节性河流朝鲁图河的洪水对古城威胁较大,往往从古城东北角直接冲进城内。古城内现已开辟为耕地,但古城周边多为草原,经济主要为畜牧业。如果在此地大规模驻军,当地的农业生产的确难以满足军粮供应。再者,唐朝的三受降城均在阴山山脉以南,将横塞军置于阴山山脉以北,与三受降城很难形成东西对应的关系,而天德军的修筑恰能满足这一要求。横塞军建成不久即废弃,可以说是唐王朝边防决策失误的产物。

天德军城,横塞军废弃后重新修建的城池,以填补西受降城与中受降城间的空隙

当时主持修建横塞军的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横塞军建成后的次年(750) 即降职为济阴郡太守。张齐丘是唐德宗年间“入祭武庙六十四名将”之一,位列郭子仪之前。但这样的一位将军,《旧唐书》《新唐书》竟然均未为其立传,是不是与修建横塞军的决策失误有关,就只能任凭后人猜测了。至于先后担任横塞军使、天德军使的郭子仪,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了“再造大唐”的赫赫功勋,成为一代名将。

古城周围的交通

新忽热古城所在的吐俱麟川,在唐太宗晚期活动着归附唐朝的突厥部落,应是“参天可汗道”之上的一处驿站所在。《新唐书·地理志》在记载横塞军军城的设置时,提到其本为可敦城。可敦为突厥可汗的皇后,可敦城即突厥皇后之城。这处驿站所在的城邑,可能归属一位突厥可敦管领。具体城邑形制,已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