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为什么白起一生未曾有过一次战败?

为什么白起一生未曾有过一次战败?

白起为何一生未曾有过一败?

其实他本来会有一次战役几乎可能失败了,但他提前判断出战败的结果,然后坚决拒绝了秦王让他带兵的命令,虽然保全了名声,但最终付出了生命。

白起不败,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白起会打仗,作为货真价实的名将,白起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军事战略大局观,以及具体战术的灵活运用,对敌我军心士气的判断与掌控,在当时那个时代堪称佼佼者。

↑白起的军事指挥能力堪称超一流

如果说秦兵强盛,白起只是躺赢,那司马错率领的十万秦军在重庆奉节附近被郑通,庄硚率领的九万楚军打的丢盔弃甲,十万陇西秦军烟消云散,一代名将司马错也极可能在此战中阵亡,再未出现在史书中,可白起为何就能够不败?

如果说白起是仗着秦兵强盛,众国积弱,那为何其他秦军将领未能抓住众国积弱取得辉煌战绩,唯独白起可以?况且白起一生之中并不乏以少打多的经典战役,绝不是只靠兵力碾压对手的所谓“名将”。

比如鄢郢之战,白起于公元前279年率领一万部队,长途直驱,杀奔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白起部队沿汉江东下,一路攻取沿河重镇,破釜沉舟,以壮决一死战的决心,就地实现补给,越战越勇,直接把楚国打到迁都为止。

在久攻鄢城不下的情况下,白起并没有被动专打围城战,毕竟是作客楚国战场,消耗战非常不明智。他利用蛮河河水的流向,在鄢城城西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筑长渠直抵鄢城,然后开渠灌城,一举攻下鄢城。

↑白起带兵,通常都会大量歼灭敌方有生力量

这其中涉及到的组织调用当地农民当苦力的组织能力,不惜物力人力坚决贯彻水淹战略的意志力,以及最后宁肯淹死全城百姓也要拿下城池的狠辣手段,无不是白起能够成为一代名将的重要原因。

再看长平之战中白起的表现,不管诱敌深入消耗赵军,还是派军突袭切断赵军粮道,还是派5000骑兵分割赵军主力,以及不断派轻量部队频繁侵扰赵军,处处都显示出比赵括高明得多的军事战术素养。而在赵军猛攻秦军阵营的时候,秦军营垒非常坚固,赵军无法攻破,此处可以看出白起也非常擅长打防守战。

至于长平之战后坑杀数十万赵军将士,只能说这是白起一贯以来军事战略的一次极端体现,两千年后,又有某位伟大政治家使用了这个战略——战争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纵观白起一生征战,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一直是他的作战风格,累计杀敌上百万的数量,也为他赢得了“杀神”的称号,六国闻其名无不丧胆。当然,这也与秦国当时的军功体系有很大关系。

但最终白起能够保住一生不败的战绩,还多亏他精准的战局分析能力。公元前260年9月,长平之战基本结束,白起几乎杀光赵军降卒,赵国全国震动,就在第二年,秦军再度出兵赵国,白起为统帅,他本打算趁这次机会灭亡赵国,但是秦昭襄王和范雎却做出错误判断,停止了这次攻击,白起为此对范雎大为恼火,认为错过这次机会,再灭赵国绝非易事。

结果秦昭襄王被赵国戏耍了一番,继而又准备出兵攻打赵国,他命令白起出兵,但白起坚决拒绝,白起向秦昭襄王分析的局势,认为秦军必败,果不其然,秦昭襄王派出王陵和王龁,郑安平先后攻打赵国,遭到惨败。

↑白起一生杀戮太多,虽不败,却损德

每当读史到这里,不由让人感喟,白起一生中唯一一次可能失败的战役,被他提前判断出战果后,他干脆就不去了,爱惜羽毛也好,存心和秦王赌气也好,事实证明,这场白起也没有把握打胜的战役,非但没有削弱白起的战绩,反而更加凸显了白起的精准判断力,如此冷静,理性,冷酷,精准,狠辣的军事眼光与手腕,白起当然配得上千古名将的称谓,他在中华军事史上也永远是一个闪耀的名字。

公元前260年,战神白起将赵括诱至长平郊外,将赵军围困四十多天。弹尽粮绝之下,赵括数次突围失败,最后被一箭射杀。之后,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全部活埋于长平郊外。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累世商鞅变法之功,国力强盛,军事实力也称霸诸侯。为了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必先要攻下占据中原要冲之地的韩魏两国。

为此,一代战神白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左庶长,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被丞相魏冉看中,招致麾下。

他因用兵如神,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司马迁评价他: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一生征战三十七年,未尝一次败绩,威名远扬,东方六国无一人敢挂帅迎战。他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也因此被秦王捧上高位。

然而,原本相辅相成的君臣,却在一夕之间矛盾重重,最终惹得秦昭王痛下杀手。

那么,白起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秦国战神的?长平之战他做了什么,导致世人非议?为秦国开疆拓土的他,为何遭到秦王质疑,在他七十岁高龄之时,将他杀死?

这一切,还要从秦国东进中原开始说起。

01一战成名

东周末年,赵、韩、魏三家联合瓜分了晋国,三家分晋也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赵、韩、魏三国唇齿相依,攻守联防,在秦国以东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昌盛,军事实力也已称雄,却被赵、韩、魏三国挡住了东进的脚步,被困于西方一隅,这让秦昭襄王很是不满。

此时,秦相魏冉看出了秦王的意图,便向秦王进言,赵国内乱,为争夺王位同室操戈,南方楚国已经没落,无力对抗秦国,若是趁此机会,攻破韩魏防线,便可东出中原

可秦王担心,秦军虽被称为虎狼之师,可面对韩魏联军,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魏冉又建议,割裂韩魏联盟,然后逐个击破,秦军便可取胜。

公元前294年,在魏冉的谋划下,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魏国,令人意外的是,韩魏两国并没有各自为战,反而攻守同盟,将秦军阻截在了韩国宜阳地区,难以突破。

秦王的担心成了事实,他急召魏冉进宫,商议对策。魏冉认为,若是想解秦军的困境,为今之计,只有攻其不备,派兵攻取韩国新城,来牵制住韩国的兵力。

秦王很快便采纳了魏冉的建议,但是由谁来领兵,让他犯了难。大将军向寿此时在宜阳应战,难以脱身,谁还能担此重任呢?

就在此时,魏冉向秦昭襄王举荐了一个人,此人便是白起

白起是向寿麾下的左庶长,因骁勇善战,善于用兵被魏冉看中,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可是秦王从未听说过白起的名字,对他的能力有所顾忌。

最终,在魏冉的一力担保之下,秦王终于松口,命白起为将,领兵出征。

白起的家乡在今天的陕西的眉县常兴,这里曾是秦国的关西故地,百姓与羌、胡等族杂居,崇尚武力,精于骑射。

白起出身贵族,其祖先是春秋楚国国君,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但是。自从商鞅变法推行十二军功爵位制度后,贵族的地位遭到动摇,不再过着世袭无忧的日子。

因为是论功行赏,这使得很多贵族就此败落,而白起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落魄的贵族家中。而这也激发了白起的重振家族的决心,他投身军旅,只为挣得军功,重现家族往日辉煌。

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做起,一步步升为官至十级的左庶长,虽然白起的职位不算高,但是在军营里已经赫赫有名,因此也引起了丞相魏冉的注意。

魏冉是宣太后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在秦昭襄王争夺王位的时候,魏冉为他扫除了障碍,助他顺利登上王位。

因此,魏冉在秦国可谓是大权在握,朋党众多,可他也懂得高处不胜寒的道理。随着秦昭襄王羽翼渐丰,疑心越来越重。魏冉为求自保,开始不断壮大自己党羽的势力。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魏冉才决定给白起一个机会,他希望,这个年轻人可以有所作为,到时候为他所用,成为他立足朝堂不败的资本。

对于魏冉的举荐,白起很是感激。为了让白起迅速攻下新城,魏冉调拨了八万秦军给白起,然而,白起却自信地说道:“不用八万,三万足矣!”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三万秦军出征。

当时,韩国的国土面积只有方圆九百里,是战国七雄中最小的,而新城的守军也只有三万多,当他们得知秦军来犯的消息后,城内乱作一团,守城将士更是紧闭城门。

可是,当白起带着军队行至城下时,韩军大吃一惊,领军的不过是个无名小卒,而秦军也不过区区一万。韩军轻蔑不已,主动开门迎敌,打得秦军节节败退。

可是,当韩军追击到新城郊外的时候,两边的土坡上突然杀声四起,两万秦军突然涌出前后包抄,将韩军硬生生阻截成两段。

最终,韩军几乎被歼灭,剩下的几个残兵剩将也弃城而逃,新城被攻破。

白起大败韩军,班师回朝,这让魏冉惊喜不已。白起仅以三万兵马建此奇功,果然是个将才。可是,他还是不明白,为何白起放着八万兵马不要,而只要三万兵马?

原来,白起在出征之前便已打探到,新城只有三万守军,若是带着八万大军前去攻打,新城守将肯定会坚守不出,并向四方求援,到时不但新城难攻,秦军也会腹背受敌。

若是只带这三万兵马前去,一路上偃旗息鼓,不让韩军察觉,又暗中将两万兵马埋伏在新城郊外。白起带一万人佯装攻城,韩军定会主动出城迎战,他便可将其引到郊外,一举歼灭。

新城一站,是白起首次带兵出征,他用兵如神,出奇制胜,在秦国威名大震。

而此时的韩国,韩厘王继承大位才一年,就眼见秦韩两国兵戈四起,惊慌不已。他知道,秦国攻下新城后比不会善罢甘休,还会举兵来犯。

为了扭转战局,韩王迅速与魏王结成同盟,决定反守为攻,主动出击,夺回新城然后西征秦国。为求必胜,两国集结二十四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秦国奔袭而去。

一时间,旷野城郭成了血色战场,秦国上下一片震动。秦王也未曾想到,韩魏两国会孤注一掷,倾一国之兵来犯。

为了击退敌军,魏冉决定派大将司马错率军赶赴函谷关,凭险据守,用拖延战术消耗两国军力,时间一久,韩魏联军自然不战而退。

可是白起却不这么认为,他向秦王进言,既然韩魏两国求战,秦国不如主动迎战,一战胜之,大挫韩魏两军,到时候,秦国若想东进,便能一马平川。

魏冉见白起有十足的把握,于是问道:“若是主动出战,需要多少兵马?”

白起自信地回道:“十万足矣!”

魏冉愣住了,秦昭襄王愣住了,他们从未想过,眼前的这个小将居然敢如此大言不惭,可是一想到之前,白起用三万兵马攻下新城,他们对白起又有了信心。

最终,秦王还是决定启用白起为将,率十万大军迎战韩魏联军。出征前,白起立下军令状,若不能胜,他甘愿伏诛。

而另一边,率领韩魏联军的是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两人久经沙场,并非是新城守将那等庸才可比,他们曾与齐国大将匡章联手,重创过南方霸主楚国,可谓是威名远扬。

这次出征,两人强强联手,实力不容小觑。

都说春秋无义战,看似团结合作的背后,实则都是利益的考量。面对强秦,弱国往往会打着合纵抗秦的名义抱团取暖,实则,谁都不愿损兵折将,为他人做嫁衣。

正因为如此,即便公孙喜和暴鸢合作多次,此时的两人也是貌合神离,各怀异心,而这也注定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就在公孙喜和抱怨率领韩魏联军兵临新城城下之时,突然前方斥候来报,秦国的十万大军也正向新城奔袭而来,距此只有一百里了。

公孙喜听罢军报,心下大惊。秦军乃虎狼之师,即便只有十万兵马,也不可轻视。

他随即与暴鸢商议,先找个易守难攻之地,引诱秦军来次交战,等秦军猛攻而不能下时,他们再率领联军一同杀出,倒是便可轻易取胜。

公孙喜口中的易守难攻之地,便是新城以北六十里的伊阙一带。伊阙地势险要,山谷交错,只有一条狭长的通道,犹如门户。秦军一旦进谷,韩魏两军四面夹击,秦军插翅难逃。

公孙喜自以为这个计划十分完美,仿佛胜利已经在眼前了。

然而,当白起率秦军赶到伊阙后,并没有要进谷的意思,反而在谷外伐木砍柴,安营扎寨,大有要与韩魏联军长期对峙的架势。

韩魏联军被堵在谷内,进退两难,这让公孙喜十分憋屈。而且,伊阙山谷狭长,联军人数又多,大批粮草辎重堆放一处,若是敌军偷袭,一把火烧了,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向暴鸢建议,将韩魏联军分开,分别的山谷的两头驻扎,既方便看护各自的粮草辎重,也利于战时调动,若到紧要关头,也不耽误互相支援,暴鸢欣然同意。

之后,暴鸢便率军守住谷口,以防秦军进入,而公孙喜则带着魏军驻扎在十里之外的谷中,一旦秦军攻入,他便立刻率军前去支援。

见韩魏两军重新排兵布阵,白起更加谨慎起来。之前,他已经识破了公孙喜想要诱敌深入,围歼秦军的军事意图,所以,他在谷外安营扎寨,佯装持久战,是想引蛇出洞。

在战国时期,白起这种以筑垒工事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思想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可见,白起指挥作战水平之高,可以说是当世无敌。

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进攻。韩魏两军有二十四万之众,秦军兵力不足一半,若采用围歼战术,显然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其不备。

公孙喜的计划是,韩军在谷口与秦军交战,拖延时间,消耗秦军兵力,而他在后方作为支援,以备不时之需。可其实,公孙喜从未打算支援韩军,他盘算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而另一边,白起也有了应对之策,他准备用两万秦军在谷口应战韩军,自己则率领其余的八万兵马从山间小道直插谷中,偷袭公孙喜。

一切准备就绪后,白起静静地等待着黑夜的降临。

深夜时分,月光暗淡无光,山谷中虫鸣声格外刺耳。突然,韩军大营外火光冲天,杀声四起,数万名秦军涌向韩军。

与此同时,白起率领的八万伏兵已经直逼谷中腹地,韩魏联军首尾受敌,两军之间的通道也被秦军切断。看着突然涌入的秦军,公孙喜惊愕不已,他的计谋还未施展,便已溃败。

伊阙一战,魏国主将公孙喜被俘,韩国得知友军被歼灭后,军心动摇,白起趁此机会迅速回击,最终,二十四万韩魏联军被彻底歼灭,秦军大捷。

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白起的奇袭之下,韩魏二十四万大军尽数歼灭,韩魏两国国力衰退,被彻底挤出强国之列。

此后,韩魏门户大开,秦国数次派兵攻打,先后占领了韩魏两国六十一座城池,扫平了秦军东进的障碍。

秦国就此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而白起也一战成名,令各国诸侯闻风丧胆,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02长平之战

伊阙之战后,白起威震四方,此后,他率军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从一个小小的左庶长一跃成为秦王亲封的武安君。

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率二十万秦军进攻韩国上党郡。在秦昭襄王看来,韩国已是国弱兵疲,无异于待宰的羔羊,毫无还手之机。

秦军将上党郡围得水泄不通,城内早已乱作一团,而此时,上党郡守冯亭正在草拟一封献城投诚书,但是,他献城的对象不是骑兵来犯的秦国,而是盘踞在北方的强国赵国。

赵孝成王接到冯亭的投诚书,内心一阵窃喜,他垂涎上党郡已久。上党郡物产丰饶,军事战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若是能将上党郡吞下,赵国的国力便会更上一层楼。

可是,另一方面,赵孝成王也畏惧秦国的实力,害怕拿下上党会遭到秦国的报复,举棋不定的时候,他找到了舒服平阳君赵豹商量,但是赵豹却不同意接收上党郡。

赵豹的理由很简单,上党郡如今已是秦国的囊中之物,若是赵国横插一脚,肯定会引起秦国的不满,到时候,赵国未必能讨到好处。

听了赵豹的话,赵孝成王也有些犹豫,可是他还是对上党郡蠢蠢欲动,不甘心的他又找到了平原君赵胜商量,赵胜则认为,到嘴的肥肉没有不吃的道理,这可是上党十七邑啊!

根《东周列国志》记载:

发百万之众,而攻人国,踰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战国七雄中,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两国的军事水平不相上下。但是,秦国因为商鞅变法的成功,政治水平大幅度提升,而赵国却落于下风。

而赵国想要在政治上进行改革,短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接收上党可以在短期内为赵国增强国力和军力,到时候,和秦国一战定天下,也是有胜算的。

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郡后,也知道秦国不会善罢甘休的,为了防止秦国进行军事报复,他想要派遣一名大将去镇守上党郡。

赵王问平原君,谁能抵挡秦国战无不胜的武安君白起。平原君举荐了老将廉颇,说廉颇虽然打仗不如白起,但是主动防御应该也能应对白起。

于是,赵孝成王就派遣平原君去接受了上党郡,同时让廉颇同去镇守。

此时,白起的二十万大军正在城外排兵布阵,准备一举拿下上党,没想到突然接到了秦昭襄王紧急撤兵的命令,这让白起很是不解。

原来,秦国丞相范雎得知了上党归赵的消息后,便劝说秦王撤兵。因为赵国接收上党后必然会实力大增,又有老将廉颇镇守,讨不到好处,不如休养生息,再找合适的机会。

然而,白起对赵国横插一脚的行为很是不满,他咽不下这口气,一再请求秦王能让他发兵长平,与廉颇一较高下。可是,秦昭襄王也不愿冒险,最终还是命令白起班师回朝。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这样,秦国厉兵秣马整整两年。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倾全国精锐之师五十万,向赵国长平进发,想要一雪上党归赵之耻。

面对秦国的五十万虎狼之师,赵国也不甘示弱,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将,同样率领五十万大军,布防于长平一线。

一时间,秦赵两国百万雄师汇集于此,兵甲遍布长平,一场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争即将打响,史称“长平之战”

此次出征,秦国先是派出大将王龁,王龁率领秦军长驱直入,连破数城,一直打到了长平城外。

而此时,老将廉颇稳坐城池,他没有贸然出兵,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将城墙加高加固,任凭秦军在城下如何叫阵,他都稳如泰山,丝毫没有迎战的意思,双方陷入了胶着的相持阶段。

廉颇的固守之策在前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方僵持了一年,秦军都毫无进展。

可是没过多久,赵国都城邯郸就开始盛传廉颇老矣,无所作为的流言,很快这些流言就传到了赵孝成王的耳朵里。

赵孝成王对廉颇只守不攻的举措很是不满,以为他是惧怕秦军的威力,不敢迎敌。但其实,这是秦国丞相范雎的反间计

他买通了一些赵国官员,在邯郸大肆诋毁廉颇,颠倒黑白,挑拨离间,而这也恰恰点中了赵孝成王的死穴。

当时,赵孝成王因长平之战过度消耗国力而忧心,为了避免战争继续僵持下去,也为了尽快和秦国做了了断,赵孝成王换掉了年迈的廉颇,换上了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深得赵奢家传,自幼熟读兵书,对于军事典故那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但是,赵括的军事才能从未被赵奢认可,他还说过,赵括不带兵便罢,带兵就是大家一起去送死。

可见,连赵奢都认为赵括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可是,当时的赵孝成王急切地想要换掉廉颇,他执意让赵括领兵出征了。

赵括来到长平后,开始加紧部署出击方案。为了速战速决,他增加了骑兵的队伍,还撤掉城中的一些防御工事,以保证骑兵可以畅通无阻。

而秦军这边,得知赵国换将了之后,秦国也换掉了王龁,派出了白起挂帅。

公元前260年,赵国长平城外一如往常,战争还处于相持阶段,但是两国大军的主帅都已经调换。

白起为了引诱赵军出城,仅以两万秦军攻城。赵括见敌寡我众,求胜心器,立刻派出二十万兵马出城迎敌,很快将秦军击退,消息传回邯郸,赵孝成王大喜过望。

可赵孝成王不知道的是,这次的失败完全在白起的意料之中,他想让赵括放松警惕,一步步引诱赵军陷入他事先预设好的包围圈中。

第一次胜利之后,赵括信心倍增,于是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继续向北追击秦军。秦军则不断补给兵力,且战且退,一直退到了秦军大本营附近。

可就在赵括还想继续攻打秦军的时候,他的后方突然出现一支十万人的伏兵。此时赵括才如梦初醒,随即命令剩下的二十多万赵军前来支援。

原来,早在赵括的二十万大军出城后,白起就暗中派出了两支十万人的军队迂回到赵军的身后,只等赵军孤军深入,便可前后夹击,将其团团围住。

可是,等到赵括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赵国的四十万大军就这样被秦军分兵包围,犹如瓮中之鳖,任凭赵括四处冲杀,都难以突围。

被秦军围困四十多天后,赵军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之下,赵括再一次发起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杀。主将一死,四十多万赵军群龙无首,最终只能全数归降。

然而,面对这么多的降军,白起却忧心忡忡。他担心这些降军迟早会作乱反叛,可若是将他们放回去,又无异于放虎归山。

最终,他做出了一个残忍的决定,将超过十四岁以上的士兵全部坑杀,一个不留。坑杀便是活埋,长平之战最惨绝人寰的一幕就此上演,四十万赵军被分批活埋在了长平郊区。

一将功成万骨枯,长平之战让白起饱受争议,“人屠”之称也由此而来。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围歼战。白起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给赵国以毁灭性的打击,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因此成就战神威名。

然而,其坑杀四十万赵军也是事实,成为其一生难辨的罪证,也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

03自刎杜邮

长平之战后,白起深知,此时的赵国已无兵可用,于是,他继续率军北上占领上党全郡,然后将秦军兵分两路,前后夹击,包围邯郸。

此时,邯郸城内的守军不过十万,而白起手中则握有四十万大军,于他而言,拿下邯郸简直易如反掌。

不料,正当白起准备举兵攻灭赵国时,突然接到了秦王嬴稷的诏书

大势有变,武安君立即班师,不得迟误。

白起十分不甘心,赵国危如累卵,只差一步便可灭之,之后,统一之乱便是一片坦途。他又气又急,可也不敢违旨,四十万大军在手,若不奉召,便是谋反。

最终,白起只得撤兵,返回咸阳。到了咸阳之后,他就四处打听,为秦王谋划退兵之策的到底是谁,最终查到秦相范雎身上。

原来,长平之战时,韩魏两国的国君以为这场战役能持续个两三年,他们乐得坐山观虎斗,最好秦国与赵国拼个两败俱伤,这样秦国就没有精力再攻打别国了。

可是,他们没想到,赵国派出的赵括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当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消息如狂风般袭来的时候,两国的国君慌了,他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

于是,他们连夜找群臣商议对策,思来想去,他们找到了苏代,希望靠他能挽回颓势。苏代是一代纵横家苏秦的弟弟,在接到任务后,他连夜赶往咸阳,求见了丞相范雎。

苏代一上来就将白起围困邯郸的事情怪在了范雎头上,质问他为何不规劝于秦王,命白起退兵。

范雎被苏代给整蒙了,他不明白这件事为何会怪到他头上。更何况,长平之战大捷,归根结底,是他的远交近攻之策用得好,到时候秦国统一天下,定有他的功劳,为何要退兵。

范雎疑惑地看着苏代,只见苏代笑了笑,说道:“赵国将廉颇换下,改用无能的赵括,长平兵败乃是咎由自取,可是眼下危急的并不是赵国,而是丞相大人您啊!”

范雎闻言,立刻明白了苏代的来意,于是说道:“还请先生言明。”

苏代继续说道:“攻灭赵国非一日之功,即便白起能攻下邯郸,赵国面临亡国之祸,必会向齐、魏两国投诚,到时候,齐、魏两国既受赵国土地,便会合纵伐秦,倒是,秦国只得一邯郸,却得罪天下列国,实非上策。”

可范雎却不上当,直言道:“我大秦有武安君白起,生平从无败绩,六国合纵,又有何惧?”

苏代闻言却说:“武安君一出,无人敢与其争锋,合纵联盟必然溃败,可到时候,您这丞相还有何用呢?”

苏代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击中了范雎的心事。范雎之所以能稳坐丞相之位,就是因为他的远交近攻之策,可若是白起攻下邯郸,秦国统一了天下,他这个丞相就真成了废人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高位,他接受了苏代的建议,连忙进宫请见了秦王。

面对范雎的劝谏,秦王却有些为难。长平一战,秦国出动举国之兵,几乎是孤注一掷,既然已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只得一个上党,他无论如何也不甘心。

范雎见秦王不松口,于是又进言道,若是想要拿地,何需劳烦大军,只要一封文书,便能让赵、韩两国割地,岂不比强攻邯郸来的轻松。

在范雎的劝说下,秦王心动了,随即让范雎着手处理此事。

范雎是个富有心计的人,虽然他接受了苏代的建议,但是他也向苏代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若他能说动秦王撤军,苏代作为回报,也要说动赵、韩两国割地求和。

苏代得到范雎的承诺后,出了咸阳,先后奔走于赵、韩二国。这两国在之前的大战中早已元气大伤,根本没有资格与秦国谈判,听苏代说,割地便能让白起撤军,连连答应。

随后,苏代将赵、韩两国割地求和的文书交给了范雎,秦王见他们愿意割让六座城池,于是下令让白起撤军。

白起回到咸阳后,越想越不甘心,多次进宫向秦王请战,但都被秦王否决了。

转眼过去了数月,白起知道,此时的赵国必定已经招兵买马,补充军力,如今再想进攻邯郸,攻灭赵国,已是不可能了。

白起一生的心愿便是助秦国统一六国,奈何秦王听信范雎的谗言,命他撤兵,他实在是不甘心。眼见唾手可得的辉煌荣誉化为乌有,白起气急攻心,竟然一病不起。

此后,他开始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安心养病,也逐渐淡出了秦国的权力中心。

长平之战过去半年后,赵国迟迟不献出城池,还在此时集合全国的兵力和粮草辎重,大有要与秦军决一死战的架势。

秦昭王大怒,想要起兵攻打赵国,他再次命白起为将,可是白起的病一直未见好转,无奈之下,他只得派五大夫王陵为主帅,领二十万大军大举伐赵。

可是,秦军在邯郸城外与赵军相持了三个多月,秦军折损近五万兵马,仍旧难以撼动邯郸。当战报传回咸阳,秦昭王忧心如焚,只好派范雎去探望白起,结果却吃了闭门羹。

无奈之下,秦昭王只好亲自前去探望。

秦昭王深知,白起对邯郸撤兵一事耿耿于怀,更是对范雎恨之入骨,于是好言相劝,希望他能以大局为重。

可是,白起却坚持己见,他认为,战机已失,进攻邯郸并非上策。

长平之战,秦军亦损失惨重,国内兵力空虚,长平杀降,天下怨之,到时定会全力救援邯郸。不如趁此时援军未到,赶紧撤兵,保全秦军实力。

秦王见白起一再推脱,便强硬地问道:“若是寡人非要武安君出征呢?”

白起却坚定地回道:“大王若非要伐赵,可派遣他人前往,臣久病未愈,实在不堪担此大任。”

白起的一再拒绝让秦昭王怒不可遏,拂袖而去。回到秦王宫后,他越想越气,于是召来范雎商议此事。

范雎见秦昭王也被气了回来,深知这次恐怕很难再请动白起带兵出征,于是向秦昭王推荐了王龁。秦昭王很快便启用了王龁,让他领兵出征,他要让白起看看,秦国不是非他不可。

公元前258年,王龁率领二十六万大军再度包围邯郸,可事情正如白起预料的那样,各诸侯国终于按捺不住了,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共率二十万大军从河内入赵,猛攻秦军后背。

邯郸守军见援军到了,便趁势杀出,在三国军队的前后夹击之下,秦军大败,后撤到上党清点人马,竟折损了将近十万兵马。

消息传回秦国后,秦王震惊不已,他又连忙召见了范雎商议对策。范雎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为了能除掉白起,保全自己的丞相之位,他再度怂恿秦王去请白起出山。

秦王心中急切,当下便动身赶往了武安君府。

这一次,他仍是放下一国国君的尊严,对白起好言劝说。谁知,白起还是坚持之前的意见,让秦王速速撤兵,以保全秦国的军力。

可秦王也是固执己见,仍然希望白起能够领命出征。白起见劝说不动秦王,便再次违抗了秦王的旨意,白起的这一举动再次惹怒了秦王,更是将他自己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秦昭王再次负气离开,心中对白起的不满也是到达了顶点。他认为,白起就是仗着军功不将他放在眼里,他会让白起知道,谁才是秦国真正的主人。

正值此时,赵、魏、楚联军更加猛烈地攻击秦军,秦军被打得连连后退,这种情况是秦昭王继位以来从未有过的,他越想越气,便将这怒火撒到了白起身上。

公元前257年,秦王将白起贬为士卒,发配阴密,即刻启程。

白起出城之时,咸阳的百姓纷纷前去相送,而秦王在王宫内也是惴惴不安,他深怕贬斥了白起之后,会给秦国造成无法返回的损失。

正当这时,范雎进攻请见秦王,并将白起出城时的盛景描述给了秦王,最后,他还不忘进献谗言:“大王,白起的威望太高了,恐怕秦国百姓只知武安君,而无大王您啊!”

范雎的一句话瞬间挑起了秦王的杀心,他岂能容忍别人来挑战他的王权,于是,他立马又下了一道诏令,让白起就地自裁,谢罪于秦国。

此时,白起的马车已经驶出咸阳十余里路,到了杜邮。只听一阵急切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崩腾而来,片刻之间,烟尘卷到。

只见一名内侍翻身下马,手中捧着一柄宝剑走到了白起面前,这正是秦昭王嬴稷的佩剑,他瞬间明白了秦王的用意。

他接过宝剑,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痛色,喃喃自语道:“大王真的如此着急吗?既如此,臣无憾也!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公元257年的11月,白起自刎于杜邮。秋叶飞过,满目萧瑟,一代名将就此泯没于尘埃。

04最后

数月之后,白起的死讯传遍天下,东方六国获知此事后,纷纷大肆庆祝。因为他们知道,白起身死,秦国失去了战神,绝对吞并不了六国。

一年之后,趁白起身死,秦国无良将之机,赵国一举收复了太原,韩国一举收复了上党,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再次被打断了。

而秦国的史官,关于白起,只留下一句:武安君白起有罪,死。真是可悲!可叹!

邯郸之战的惨败,让秦国跌入谷底,即便秦军再勇武,也是无力东出。在秦国,像白起这样能事先意识到形势巨变的人寥寥无几,可只有血的教训后,才会让人认清现实。

经此一事,秦昭王终于悔不当初地说:“今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

他终于不再穷兵黩武,而是采纳了白起最后的谏言,释赵养民,可惜,白起再也看不见了。

白起无愧战神之名,他的军事思维也是当世少有。他忠君爱国,敢说真话,朋而不党,因此在朝中变得孤立。

白起的一生是荣耀的,秦国百姓祭祀他,他的部下愿陪他一起赴死,所有人都知道他善于谋国,却不善于全身。

可惜,他没有遇到一个懂他的君王,最终落得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下场!

首先是秦国先人的尚武传统。

秦人的祖先是山东人,山东最早是蚩尤的地盘,作为战神的蚩尤给山东人注入了尚武的传统。

因为山东人最开始比较能打,喜欢打仗,因此被陕西的周天子称为东夷人。

秦的祖先恶来飞廉反抗周王统治战死后,举族被周王强制迁往甘肃天水,去帮助周王室抵御西方的少数民族,还有一个任务是养马。

秦人长期和西戎杂居,在后来又吞并了十二个西戎部族。在秦人的血脉中注入了更多好战的基因。

在商鞅变法中,专门强调秦人可以好战,但不要内战,要对外作战。

孟西白三族是秦族人最老的也是最能打仗的部族,为秦国培养了不少大将。白起是白族的后人,也是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商鞅变法时,为了促使秦人敢于对外作战,推行了奖励军功。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比如说,曾这样规定,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

这样的政策,大在激发了秦国军队作战的积极性,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增强,在对外作战后也取得了极大成就。同时在战争中,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为秦国军事作战,提供了更好更多的物资保障,进一步拉大了和山东六国的差距。

秦人在连年的对外作战中,培养出了大量的军事将领,总结了宝贵的军事作战经验。就象现在踢足球最好的国家,越容易出足球人才一样,秦国天生就适合出军事人才。

而白起无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军事将领,首先的素质是冷静,能准确的分析局势,并采取合理的对策;其次,擅长训练强大的军队;第三,能合理的利用地利和人和为胜利准备条件。第四,能合理的捕捉利用战机。

这些才能在秦国军事培训课上,被沙盘演练了许多次,早已烂熟于胸。再辅之以军事实践历练,最终打造了一代战神白起。

绝顶高手永远是在与高手切磋中产生,白起就是在牛逼名将堆中长大的,在名将们的指导和提携下,最终成为了战国军事上的传奇。

以上三点,决定了白起在战国时期军事史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其一生未曾有过一次战败,为完成秦国大统垫下不可磨灭的功勋的根基!

谁说白起没有一次战败?白起战败过,或者说即将有一次。但他以生命为代价,踩住刹车,成全了一世零败绩的“杀神”称号。


那时候,刚是长平之战之后,秦王打算派兵攻打赵国邯郸,恰巧白起生病,所以失败告终,秦王问白起:“你可出战?”

白起摇晃脑袋:“不可。长平一战,我们虽胜,但也惨胜,国内空虚。在打赵国时,若诸侯援救,里应外合,我们必败。何况诸侯怨秦久矣!”

之后,白起被赐死在杜邮。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起很大一个作战特点:“料敌合变。”

太史公司马迁在对比王剪时,夸耀过白起,说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什么意思呢,也就是白起能够“针对敌方详尽情况,作出精确地战前料算”,然后作出随机应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说白了,未战,但白起能知胜败。

所以白起“名震天下。”


值得一说,白起的随机应变最大的特点是“歼灭战”,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主,不以攻城为目的,这就是白起作战思想。

太祖曾这样评价白起,说:“论起歼灭战,几千年来,没有人能超越他。”

孙武说:“穷寇莫追”,但白起说:“战必求歼,穷寇猛追。”

总之,白起的战术“出奇无穷。”

但,打仗讲究“团队协作”,因此,除了白起战略战术厉害外,秦国士兵也厉害。

秦国的士兵在战国时代来说,出了名的厉害,这牵扯到两点内容。

第一,秦国民风。秦襄公救周王室,被赏赐岐山以西的土地,但那儿生存着强悍而凶恶的戎族。所以,秦人世代民风尚武,秦国的君主也无一不是勇猛之君。

如此民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人凝聚力和战斗力超群。


第二,商鞅变法。秦孝公任纳商鞅,在秦国之内实施著名的商鞅变法,自此秦民信法,受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军功和禁止私斗是一大亮点。

自家人,咋们不搞内部斗争,要搞就搞他国之人,凭借此,可立军功,获爵位。

所以秦兵无不勇猛,无不团结。

一个冷静有力、料敌如神、计策多变的帅,遇到一群勇猛团结的兵,怎能败?白起零败绩不无道理。

白起担任秦将近四十年,任职期间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如: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仅此四大战役,合计歼敌数量就超过百万之众。而且平生大小70余战,未尝一败。那么白起一生为什么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呢?

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白起能征善战,也因此侍奉于秦昭襄王,从普通将领逐渐成为秦军主将,顺应战国时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白起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代表了战国时期的最高水准。

二是秦国国力强大,在白起出生的年代,能让秦国日益增强的商鞅变法已经实行了三代,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就已经十分强大,而强大的国力可以支撑秦国接下来规模越来越大的兼并战争,比如提供稳定的粮草、军械等物资供应,这也是秦国最终能赢得统一战争的根本。

三是秦军战斗力强悍,自秦孝公时期,商鞅确立了军功爵位制度之后,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就开始不断加强。在商鞅变法的“耕战策略”下,秦国百姓大多熟悉军事,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而且参军作战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因此秦军的战斗力要远胜当时的各国,只有经过胡服骑射(属于专门的军事改革)后的赵国,在军事上还能和秦国抗衡一下。

三者结合之下,最终造就了秦将武安君白起战无不胜、未曾一败的军事传奇。只要武将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不差,在秦国强大的国力和军事支撑下都不容易打败仗,起码不至于大败。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历时一百多年的统一战争中,秦军虽然也有战败,但失败的战役并不多,大多都是战争的胜利方,而胜利的背后得益于秦国的制度和强大的国力做支撑,最终为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

为什么白起一生未曾有过一次战败?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想要有所成就,首先自己要具备过硬的条件,自身不硬,又如何能打出坚硬的铁呢!白起一生未尝一败,首先是他自身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白起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才逐渐成为秦国最为倚重的大将,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还是四大名将之首。

  • 白起善于用兵,实战指挥能力出色
  • 《史记》记载:“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白起是秦国郿县人,因善于用兵,事奉于秦昭襄王。那么白起为何善于用兵呢?这和白起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和周边的环境有关。白起的出生地郿县是秦国最大的兵源地,而郿县是“孟西白”三大部族的聚集地,三族都是勤耕善战的大部族,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三族后人占据了大半个郿县,秦国骑士大多出自郿县。

    白起可能就是孟西白三族中白氏一族的后人,白氏部族因农战皆精,比另外两族发展要好,到了秦孝公时期,便逐渐成为郿县第一大族,白起自幼就接触军事,加上家族良好的教育,善战也很正常。就算白起不是白氏部族的后人,在郿县这样的大环境下,想不熟悉军事都很难。

    《史记》记载:“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从史料记载来看,白起第一次出现就被秦昭襄王任命为左庶长(职爵一体的官爵)一职,因攻取韩国新城有功,又晋升两级拜左更。接着就发生了“伊阙之战”,白起率军在伊阙大破二十四万魏韩联军,攻占伊阙,又乘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使韩、魏两国门户大开。

    秦国通过此战彻底扫平了东进之路,伊阙之战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战,因功官升国尉,于次年又晋升为秦国最高军功爵位大良造,接着攻取魏国大小六十一座城邑,为秦国东进中原奠定了基础。以此可见,白起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就从秦国一名普通将领一跃晋升到最高爵位。

    从白起第一次就作为秦军主将攻打韩国新城来看,说明白起之前的表现应该是很出色的,不然也不会被秦昭襄王看中,任命为秦军主将。

    《史记》记载:“昭襄王三年,王冠。四年,取蒲阪。六年,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七年,拔新城。八年,使将军芊戎攻楚,取新市。九年,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景快。”

    秦昭襄王加冠亲政后,于次年秦国就开始对诸侯用兵,在白起成为秦军主将之前,出现最多的秦将是庶长奂,可能白起之前就是跟随庶长奂一起作战,因表现出色被秦昭襄王看中,再结合白起善于用兵的特点,之后就被秦昭襄王任命为秦军主将攻打韩国新城,开始了他战无不胜的传奇一生。

    白起战无不胜和其作战特点有关

    白起在双方开战之前首先会进行精确的战前料算,包括双方的军事力量、政治形势、国家态度,甚至来连第三方可能会采取支援的应对手段也会进行精确料算,因此白起在两军还未开战前就能预料胜败(在《战国策之中山策》中有白起对鄢郢之战、伊阙之战、邯郸之战的详细战前分析预料)

    其次白起重视野战筑垒工事,会提前在预期歼敌地区修筑军事工事为阻敌所用,然后佯败诱敌,使敌军脱离原先的堡垒阵地,接着在预期歼敌地区进行野战,利用事先修筑的工事防止敌军突围,这种辅助进攻手段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一种作战指导思想,比如长平之战就运用了这种作战方式。

    《史记》记载:“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如果敌人败退,白起还强调追击战,对敌人进行穷追猛打,因此白起指挥的战役基本都是战必求歼,以大胜告终。太史公司马迁都对白起“预料敌情、出奇制胜”的作战特点多有称赞。

    除了能征善战的原因外,白起战无不胜,还和秦国强大的国力以及秦军强悍的战斗力息息相关,三者缺一不可。

  • 秦国国力强大,可以支撑长久的兼并战争
  • 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实行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开始,国力就在不断上升,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农业生产,以及废除秦国贵族一些的特权,比如旧世卿世禄制等,并奖励军功,颁布军功爵位制度等,因此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在不断加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以及实力最强的国家。

    《史记》记载:“秦攻赵,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就比如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粮草供应就远不如秦国,而且秦国还是长途跋涉的远征方。在长平之战前的对峙阶段,赵国就因缺少粮食,曾向齐国请求支援些粟米,结果齐王建并没有答应。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只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但廉颇坚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最终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了廉颇,反击秦军,结果被白起击败,四十五万赵军埋骨长平。

    如果秦国没有强大的国力,那么长平之战很可能会被赵国拖垮,被逼撤军,即便白起有多么能征善战,也会因国力不支而失败,所以秦国强大的国力是白起战无不胜的强有力后盾。

  • 秦军战斗力强悍,也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 秦国自商鞅变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确立按军功赏赐爵位的“军功爵制”后,秦军的战斗力就开始不断增强,为此建立了一支战无不胜、横扫六国的强大铁军。

    同时商鞅也为秦国制定了一个延续一百多年的国策:“耕战”,之后秦人生活中只有两件事:耕田种地和练兵打仗,因为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而强悍的战斗力才能保证秦军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也是这项国策最终成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抱负。

    就拿秦、魏阴晋之战来说,在魏国占有河西地区后,秦国就一直想要收回,为此多次发兵进攻该地区,但都以失败告终。之后在公元前389年,秦国调集五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回西河郡,而魏国只有五万魏武卒迎战,两军兵力相差悬殊,按理说秦国获胜的可能非常高,结果被魏武卒反复冲杀多次击穿军阵,五十万大军被一举击溃。

    秦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严重缺乏武装,而且又是临时召集,虽然人多势众,但却是一群乌合之众。而魏军兵力虽少,但却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重装步兵魏武卒,是当时军队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

    如果白起率领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军,对上胡服骑射后的赵军,那么白起再怎么善于用兵,也会因秦军战斗力低下而失败,所以秦军强悍的战斗力也是白起战无不胜的根本。

    结语:

    白起一生亲自指挥大小七十余战,从未有过败绩,这和他优秀的实战指挥能力和独特的作战特点有着很大关系。但同样也离不开秦国强大的国力支撑,以及秦军强悍的战斗力作为根本,三者相辅相成,才成就了白起战无不胜的军事传奇。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白起的一生确实是未有败绩,就是因为他战功赫赫,所以,他才能够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列。而且战国四大名将之中,白起绝对是最顶尖的一个,剩下的王翦,李牧和廉颇根本是没有办法和白起相比的。

    要知道整个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开战,死亡的人数,也就是190万多人。但是,这190万人之中,有110万是被白起给杀死的。

    你说这样的白起,怎么可能打败仗。他有个外号叫“人屠”,只听他的外号,就可以知道,他到底有多残忍了。

    白起这样的人,名声早就在外了。一旦他的对手,听到白起的名字的时候,在战场上恐怕都是会不寒而栗的,这势必就会在气势上,低了白起一个等级。

    大家也都知道,白起这个杀人狂魔,在和赵国打长平之战的时候,仅这一次战役,就屠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要知道那是四十万人呀,可以说就是这件事,让白起的军事生涯走到了顶峰。白起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他的认知。

    以上,我们谈到都是白起的威望,以及他的勇猛。就是因为他具备这些条件,所以,白起打仗的时候,基本上就没输过。

    白起打仗没有输过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每次大战之前,他都会做一个评估,能打得赢的仗,他肯定会去打。若是打不赢的仗,就是你杀了他,他也不会去。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想让白起把苟延残喘的赵国给去灭掉。但是,白起拒绝了秦昭襄王,他觉得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了。

    若是当初长平之战的时候,秦昭襄王听取了他的意见,直接去灭赵国。赵国肯定早就亡国了,可是当时秦昭襄王,并没有听他的。而是让他撤军了,就是那一次撤军,让秦国错过了灭掉赵国的最佳机会。

    现在赵国不但得到了喘息,而且还得到了来自盟军的援助。至少魏国和楚国,已经和赵国联合在一起,正等着秦国一战呢。

    所以,白起断定这一场战役,秦国肯定是打不赢的。他只能拒绝秦昭襄王,不去趟这一次浑水。

    秦昭襄王那时候也很自大,我大秦国将军多的是,我就不信离开你白起,我们就玩不转了。秦昭襄王,只好派其他将领去灭赵。

    结果第一、二次全部以失败告终。这时候秦昭襄王再次要求白起领兵前去灭秦。

    可是,白起死活是不去。

    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把白起所有的爵位给剥夺了。让他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布衣。

    白起在离开都城的时候,遭到小人的诋毁,秦昭襄王又派人,赐给白起宝剑让他自杀了。这就是战将白起,宁死都不打没把握仗的前前后后整个经过。

    这也是他一生从未打过败仗的原因,看不到胜利的战争,他是不会选择贸然出手的。

    也只有这样的将军,才是最为伟大的将军。

    个人觉得,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他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作战策略、战术方针针对敌人发起进攻,而且白起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重视野战的筑垒阻敌,精准进行战前料算

    在秦国横扫六国、兼并天下的战争中,秦将白起参与并指挥了几十次重大战役,他能征善战,足智多谋,手段戾狠,屡建奇功,他戎马一生,号称从无败绩,“ 杀神”之名,令列国闻风丧胆,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仔细检索历史文献你会发现,白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被称为“杀神”、“人屠”,当然也被誉为“战神”,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段残酷,极度冷血,杀人如麻。和他对敌的要杀,已经缴械投降的还是要杀。

    周赧王二十一年,白起被秦昭王任为左庶长,率军攻夺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后继续挥师北进。韩、魏联军34万人据险抵御,而秦军兵力不到韩、魏的一半,双方对峙相持。次年,白起利用韩、魏两军主帅互相猜忌、互不配合的软肋,采取先强后弱 、各个击破的战术,分兵一部牵制韩国军队,集中主力猛攻魏军,歼灭魏军后,再掉过头去围攻韩军。此战一举消灭韩、魏联军24万多,并俘虏韩军主帅公孙焘,虏获无数,称得上战绩辉煌。白起因功被攫为国尉。

    周赧王26年,白起被封为大良造(秦军最高军事长官 ),并奉命率军伐魏,秦军连克魏61城。

    周赧王36年,白起奉命率军击楚。位于南方的楚国是战国七雄中疆域最辽阔,人口和军队最多的大国,但君臣失和,军备废弛。史载,南伐秦军的兵力只有楚军的十分之一,白起仍然决心长途奔袭,攻伐强楚。秦军顺汉水南进,突然攻取邓(今湖北襄樊),前锋已逼近楚的副都鄢城 (今湖北宜昌附近 ),楚王急调十万楚军北上防守别都鄢。白起见鄢城楚军防守严密,知道很难攻破,便在鄢城以西百里处筑坝蓄水,后决堤灌淹鄢城,大水呼啸而至并倒灌入城,数十万楚国军民被溺弊,白起乘势率军袭夺西陵(今湖北宜昌)。

    次年,白起率军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并将之改为南郡,楚都以及附近的大片区域被纳入了秦国的版图。

    白起战功赫赫,被封为武安君。38年,白起率秦军溯江而上,灭掉巫(四川巫山北),再南进讨平黔中(今湘西怀化)。

    周赧王42年,赵、魏两军联手攻韩,白起率军救援韩国,大败联军,阵斩魏兵13万,并将2万余赵军驱赶到黄河里淹死。

    51年,白起又率兵击韩,并在两年后攻取韩之野王城(今河南沁阳),一举切断了韩国本土和上党郡的联系。韩王见秦军攻势犀利,想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求得秦国罢兵息战,郡守冯亭却不愿归降秦国,而是擅自将上党郡属17城献给赵国。

    54年,秦国派大将王龁领兵攻赵,因秦军远离本土作战,虽然刚一开始就击败了赵军,攻克了上党,但赵国名将廉颇在初战失利后改变策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采取坚壁清野,只守不战的办法以拖垮秦军。两军对峙,秦军长途奔袭且久战不克,将士精疲力竭,粮草也难以为继,渐有成为强弩之末的征兆。

    秦王见王龁久战无功,于是暗中偷偷将武安君白起调往前线,代替王龁为帅,并严令士卒不得走露消息,违者斩。白起命人四处散播流言,说廉颇心怀不轨,赵王果然中了反间计,派从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帅。次年8月,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廉颇坚守不出的部署,要同秦军展开决战。

    白起利用将门之子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与赵军刚有接触时就佯装溃败,赵括不疑有诈,而是率大军狂追至秦军营垒。白起果然是百战名将。他命一部坚守大营,命2万人迂回到赵军身后,以截断其退路;另派5000骁骑猛攻赵军营垒,以防其出援。数十万赵军被秦军分割包围,互不通声气,只得就地挖壕筑垒,转攻为守,白起见赵军战斗力并未衰竭,于是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

    到9月底,赵军已经断粮1个多月,赵括多次组织突围不成,士卒死伤惨重,他自己也不幸被乱箭射成了刺猬。白起见时机已到,乘势发起了大举反攻,40余万赵军群龙无首且走投无路,于是全军投降。据说,白起同意接受赵军投降后,考虑到军粮不足,又说:“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除释放了240名未成年士卒回国报信外,将其余40万赵军降卒全部坑杀活埋。

    发生于周赧王53年(公元前262年)的秦、赵长平之战开启了古代大规模杀戮战争的先河,“杀神” 白起的人生也随之走向巅峰。

    史载,白起一生指挥了大小70余战,从未失败过,于是积功从最低级的武职一路扶摇直上至秦军最高军事长官大良造(相当于元帅),又获封武安君,白起之名令六国(尤其是赵国)恨之入骨、闻之色变。长平之战歼灭5万赵军,活埋40万,连同之前攻韩、魏时的伊阕之战斩首24万级,击楚时决堤灌鄢城淹死数十万,伐魏时于华阳之战中斩首13万,驱赶赵将贾堰部卒2万沉于黄河,击韩时于泾城杀戮5万韩卒,死于其手者有数可查的就已超过百万。梁启超说,整个战国期间共有200万人战死,其中一半死于白起之手。可以这么说:白起的成功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上的。

    史载,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的青壮年几乎死亡殆尽,不仅无力与暴秦抗衡,就连弱小的燕国都敢乘火打劫,发兵攻赵,多亏老将廉颇将之击败。此后,赵国虽有老将廉颇和名将李牧勉力支撑,却已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被秦所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百胜将”白起为秦国立下无数战功,后因屡次拒绝率军灭赵,最终却为秦王所忌,不得不自尽而死。他临死前哀叹“罪莫大于杀已降”,看来他认为自己的死和坑杀40万赵军降兵有关,连上天也容不下他了。他临死前似乎已向命运屈服,认为自己之所以有这么一天也是因杀人无数、染血太多造成的。不过白起在长平坑杀赵卒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