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宝莲寺,我今到此一游

宝莲寺,我今到此一游

旅行游记

宝莲寺掠影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清明,清明小长假,本是踏春的好时节,几位老友也不约而同邀我出游,我却没有多少消遣的兴致,婉拒诸友,独自离京,往赴徐州,别无他求,只为那慕名已久的宝莲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大概过去世我有过出家的经历,佛缘殊胜,只因无明未破再堕轮回,所以今生总是依稀觉得那一领纳衣似曾相识、清净莲刹亲切如家,每当在寺院礼佛结束打道回府的时候,那份恋恋不舍,无异于游子离家。

宝莲寺坐落在徐州城东的蟠桃山麓,被奉为弥勒菩萨的道场,有“彭城东土第一刹”的美誉,其开山祖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的高僧法显大师。宝莲寺始建于北魏永兴年间,原是中国第一座有古印度风格的寺庙,历时千年,几经兴废,先称龙华寺,后名洪峰寺、红莲寺,清乾隆年间定名为宝莲寺,沿用至今,不幸的是解放前夕寺院再度毁于战火,如今的新寺规模,是2009年动工重建,2012年9月28日恢弘落成的。

恰逢清明当日,斜风细雨,一早我便打伞出门,酒店距离宝莲寺仅半里路程,步行可达,沿途遇见男女老少三五成群络绎不绝,有的是观光游览的旅客,有的是消灾祈福的香客,有的是虔诚朝拜的信士,我渐行其中,貌不惊人,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菩提圣莲广场

不知不觉已至菩提圣莲广场,地势平坦,广大开阔,就象弥勒当来此间做佛时的国土一样,极为平整,如镜清明,直教人身心皎然,快得无碍,人生的种种烦恼,悉数转为菩提。广场上的标志性景观,是八根立柱、水潭和金色菩提莲,三者相互辉映,蔚为壮观,尤其是那朵金色的菩提莲,绽然开放,纤尘不染,象征着诸佛如来坐宝莲花应微尘国,演说无上妙法,普摄一切众生。当年寺庙竣工,菩提圣莲广场亦是举行开光落成大典的重要场所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蟠桃庙会,广场上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如此盛会,估计齐天大圣也会耐不住寂寞前来凑热闹的。

自“蟠桃圣境”的牌坊向里去,又见须弥山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佛塔,万佛塔耸立在圆形莲花池的中央,乍一看去,整座塔仿佛是从铁莲花里自然化生涌现虚空的一般,龙神八部跃然水面环绕佛塔,姿态迥异各显神通,我合十入塔,作礼围绕。

绕塔完毕,复又来到广场一侧游览,四幅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大型壁画引人入胜,壁画内容丰富,人物栩栩如生,展现的全是布袋和尚的事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我细细品味,神游物外。继续前行,拾阶而上,遥见寺院三门(山门),中间的大门顶上悬挂着一幅牌匾,写有“宝莲寺”三个大字,灵活舒展,挥洒自如,一笔字书法隐隐透着佛风古韵,据说是星云法师的手笔。三门之内,就是寺院的主体了。早就听闻重修后的宝莲寺焕然一新,“八殿、两阁、一院”名闻遐迩,建筑特色颇具盛唐之风,大气磅礴,寺里宫塔交递,雅致经典,廊院回环,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相得益彰,可惜古时的印度风格不复再见,要想怀旧一番,恐怕得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了。

佛教寺院的山门(三门),不是寻常人家的三扇门,是“三解脱门”的象征,左右为“无相、无愿”二门,中间是“空门”,佛教认为,入佛门就是入三门,入三门就是入三解脱门,入三解脱门就是入涅槃门。三门清净绝非虞,众等归依增福慧,其中寓意,显而易见了。

三门另有“智慧、慈悲、方便”的表法意义,还有“戒定慧”、“信愿行”或“信解行”之义趣,对于僧俗二众而言,三门是俗世通往佛国净土的中转站,既入三门,就意味着要放下万丈红尘里的纷纷扰扰,一心向佛,了脱生死。

山门广场

关于三门,我听过一个传言,说的是未皈依者非佛弟子身份的人,去寺院只能走左右两边的门进出,中间的空门只有僧俗佛弟子才能出入,否则就遁入空门了。当然,这是小道消息不实说法了,遁入空门没那么容易,佛教也无此讲究,应该是民间附会而成。何况,对非佛弟子来说,三门就是山门,就是寺院的三扇门而已,仅供出入,往来随意,不知者不罪。但如果有人为了表示虔诚知礼而问我到寺院礼佛从那个门进去最合适,我会郑重其事的告诉他:“从信门入。”

进得寺里,分布两边的是钟楼和鼓楼,佛教里,钟鼓都是法器,是“龙天耳目”,晨钟暮鼓,警醒尘愚。迎面而建的是天王殿,天王殿又叫弥勒殿、韦驮殿,面向三门供奉的是布袋和尚,人们喜欢叫他大肚弥勒,袒胸露怀,欢天喜地。背后供的是韦陀尊天菩萨,铠甲宝杵,不怒自威,正对着前方的七佛殿,韦陀是佛教的护法大菩萨,也是未来佛之一,贤劫的最后一尊佛,成佛时号楼至佛,殿堂两侧,双双并立的是四天王,身躯雄伟挺拔,神情威武坚毅。

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宗寺院,禅宗本不供奉弥勒,两宋以后,随着中国佛教禅净双修的思想逐渐兴起,天王殿才开始出现在大部分的寺院里,直至今天。作为寺院的第一重殿,天王殿有着引接众生护持正法的寓意,弥勒引接,韦陀、四天王护法,喜威并行,各自表法。

其实大肚弥勒是弥勒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的欢喜相,旨在与众生结欢喜缘,“眼前都是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这种欢喜的法相特别适合引接众生,大肚能容,笑口常开,很容易就让人生出愉悦亲近之意。

韦陀菩萨于宝华琉璃佛会上成道,彼时叫普眼菩萨,释迦佛会上,又名真童身菩萨,身为护法大菩萨,他常在娑婆世界,拥三洲大法轮,所现是天将身,雄赳气昂,勇猛威武,要降服群魔,制诸外道,有时候的确需要这种斗战胜似的威严相,因他常住道场护持正法,寺僧又亲切的唤他“当家菩萨”。

四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长阿含经》第五典尊经第三描述道:“四天王随其方面,各当坐位,守护正法,不使魔挠。”

七佛殿

穿过天王殿,石阶笔直上延,七佛殿气派宏伟,如如不动,宝莲寺的七佛殿就是大雄宝殿,国内有七佛殿的寺院不多,宝莲寺就是其中之一。在为数不多供奉七佛的寺院里,宝莲寺的七佛殿仍是比较独特的一座,它身兼两项全国第一,最大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米,殿内珍藏了单体面积最大的佛教题材壁画“南海拜观音”,长37.5米,高9.5米。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佛弟子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尊称,因为本师具足圆觉智德,能破微细深悲,能雄震三千大千世界,大者,包容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殿的宝指的是佛、法、僧三宝,也即觉、正、净,所以说皈依佛法僧就是皈依觉正净。

任何一间寺院,大雄宝殿必是核心建筑,是主殿正殿,是僧众朝暮修行传持正法的庄严圣地,凡是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是佛像,而非菩萨像或护法像,佛像主要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些大雄宝殿也供奉三身佛、三世佛、五方佛,象宝莲寺的七佛殿,供了七尊大佛,但不管供几尊佛,居中的主佛,定是释迦牟尼佛。因为我们娑婆世界今现在说法的如来,我们的根本之师是释迦牟尼佛,然则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他方佛们只为“捧场”而来。

在大殿的九品莲台上,七佛结跏趺坐,宝相庄严,按出世时劫顺序依次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世称过去七佛,皆以“入灭”,但却是离我们最近的七佛,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中的最后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中的前四佛。其中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离我们更近,他就是三千多年前(时是西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乔达摩·悉达多,是该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由于他是释迦族人,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与孔老夫子一样,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现在许多人都习惯把佛神格化,一提起佛教马上想到宗教,礼佛是偶像崇拜封建迷信,寺院是宗教场所,僧人、信众自然就是宗教人士,而忘了佛住世时的本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寺院是僧众集中修行弘扬佛法的学府,世人将佛教只当宗教看待,或哲学、抑或学术,这是末法时代的奇事怪相。

佛教是诸佛如来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分入世和出世两大类,慈悲济世,利国利生,绝非外行人流布讹传的“不问世事,消极悲观”。佛陀是宇宙真理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而真理本身是不来不去、非因非缘、无取无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无论众生闻与不闻、知与不知、信与不信,它一直都在,永恒存在,无处不在。这也是佛为什么会说“无有少法是如来觉、如来觉者无所觉故”的原因。须知,无觉之觉,才是真觉,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而佛所以仍坚持说法,就是要把这圆满真理和盘托出,引导妄想执著迷失本心的众生自觉觉他究竟成佛,以是之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人是未来佛,佛是过来人,是故说佛是人不是神,只不过是个尽善尽美的完人,是人天师表众生榜样,我们自愧不如,所以要学佛,人有业力,佛有愿力,常随佛学,早晚成佛,佛弟子对佛最好的尊敬和怀念就是慎终追远,见圣思齐,依教奉行。当某一世某一天我们不再无明颠倒妄认识境,不再执有身心轮转,于刹那顷证悟到了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那么人成即佛成。

一念及此,我赶忙收摄心神,五体投地。

通天阁

七佛殿的后方是宝莲寺的最高处,抬望眼,石阶向上蔓延,尽头之处,通天阁虚檐拱斗,突兀凌空,阁顶留云,吞风吻雨,那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境,我是一见倾心,于是满怀喜悦的飞奔而上,投怀送抱置身阁中,恨不能快些再快些欣赏到天冠弥勒的真颜。

通天阁也创下了两项全国第一的记录,最高的佛阁,高59.88米,最大的室内锻绸佛像天冠弥勒像,高39.88米,既然宝莲寺是弥勒的道场,独起一座大阁供奉弥勒也就不足为奇了。天冠弥勒是古印度弥勒的原身像,首顶佛陀舍利塔,头戴五方佛冠,嘴姿微妙似在宣说妙法,圣象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我合掌恭敬,作礼围绕。

弥勒·阿逸多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是释迦牟尼佛的菩萨乘弟子之一,与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是同学关系,蒙佛授记,次补佛处,是贤劫的第五尊佛。弥勒目前是等觉菩萨,尚未成佛,但距摘佛果只有一步之遥了,然而我们已经习惯叫他弥勒佛了,当来下生成道后,作为人天导师,他也是个教育义务工作者,言传身教,度生无量。

释迦授记弥勒,正如燃灯授记释迦,是师徒间的薪火相传光光相照,佛教的传法授记,不是预言猜测,不是命定迷信,只是一个老师在告诉学生将来毕业的时间而已。一切众生修行的历程,佛悉知悉见,了如指掌,当修行者的因缘成熟,便给予授记,佛教的授记思想,体现的是佛心育人,师道传承,证明了人人皆可成佛。

弥勒菩萨以超世间的忍辱大行于世,被唯识学派尊为鼻祖,其庞大的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我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弥勒菩萨的法身虚空无碍无处不在,化身无数横贯古今,我国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佛门龙象,除了上文提及的五代时期的布袋和尚契此,还有一位南北朝时的禅宗尊宿傅大士,也是弥勒菩萨影应而来,现实世界里也有许多弥勒菩萨的化身人物,王侯将相草头百姓,他们各于其国各行其事,或男或女身份不一,均是权巧化现,我们未必识得,时时示世人世人总不识嘛。菩萨应世,除非临命终时阴有遗咐,否则是绝不会泄佛密因的,可如果他们临终也不透露一星半点,那么世人永远都不知道他们的本迹,这种情况多不胜数。

就在我行礼圆满欲登高阁之际,一直安静旁观我绕佛的小哥忽然近前,小声说道:“您好,居士,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佛菩萨塑像的眼睛总是往下垂不是向上看呢?您知道咋回事吗?”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笑了笑,给出解释:“有两层意思吧,第一,佛菩萨垂目,是慈眼视众生,体察世间悲苦,第二,佛菩萨是在教育我们为人之道,物质环境往下比,修养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能不失本心!”

“噢,原来如此。”小哥作出恍然大悟之状:“难怪和尚们见人也都是垂首敛目了,敢情他们随时随地都在修行啊!”

俯瞰寺院

告别小哥,我登梯而上,径往顶楼,凭栏处,潇潇雨歇,好风长吟,极目远眺,居高临下,七佛殿、天王殿、须弥山广场、蟠桃圣地山门、菩提圣莲广场与通天阁连成一线,两面殿舍的坐落也是井然有序,整个寺院曲径通幽,花木怡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向远处,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放眼未来,我曾经所求太多极受忧恼,我曾经活不明白痛苦萦缠,寻遍世间学问,唯有佛法一灯破暗,为我解惑答疑,让我叹未曾有,喜不自胜。

入不二法门,有无量自在,我自深入经藏,观生老病死,看世事无常,已然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也许由于资质所限,我们无法即身成就生死自在,但今生完善自我积功累德就是立地成佛,“勘破的心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说的多好,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愿我们都将不负此生,不负此身。

从通天阁出来,我又到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祖师殿逐个礼拜,接着参观了方丈院、藏经阁等处所,临近午时,受寺僧相邀,一起行堂后才离寺而去。

这次清明时节至宝莲寺一游,功成圆满,不虚此行,期待下回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