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为什么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这首诗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几乎人人都会,你怎么看?

为什么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这首诗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几乎人人都会,你怎么看?

作为一个深爱唐朝的国家,日本人喜爱的唐诗很多。但要论一千多年来,叫日本人爱得持久,甚至爱到疯狂的一首唐诗,当属中唐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人中,一生坎坷的张继,只是其中小人物一枚。有关他的史料记载,至今十分寥寥。一首《枫桥夜泊》,也是他后来入选《唐诗三百首》的唯一代表作。但就是这么一首“普通作品”,却在邻国日本,实现了完美逆袭,自从漂洋过海“登陆”后,就是火热蹿红,甚至远远反超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唐诗明星”们,至今大红大紫。

《枫桥夜泊》在日本,究竟红到什么地步?以清朝学者俞樾的形容说:“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自从该诗诞生一千多年来,日本列岛历经战火更迭,但这首《枫桥夜泊》,却在日本口耳相传,代代深受青睐。甚至在今天的日本中小学教科书里,《枫桥夜泊》也是重点必考诗篇。不会《枫桥夜泊》?上学都没脸见人。

而且痴爱此诗的日本人,更对此诗充满了深深的情怀。诗句中提到的“枫桥”与“寒山寺”,都成了日本粉丝心中的圣地。甚至上世纪初,好些日本人跑来中国看还看不够,干脆又在日本东京都青梅市郊,有样学样造了“枫桥”与“寒山寺”。苏州寒山寺的巨钟,亦是1905年,日本工匠们铸好后赠送而来。某位日本前首相更是直言不讳:“苏州和苏州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

甚至,只要瞧瞧每年12月31日,那些扶老携幼,蜂拥跑来苏州聆听寒山寺钟声的日本人,就可至一千多年里,这一首《枫桥夜泊》,在日本有着怎样震撼的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会对这首唐诗,爱到如此之深?直接一个原因,就是张继的这首诗,写得太过虐心。

作为一位半生历经挫折的落魄诗人,一首《枫桥夜泊》,是途径苏州的张继,满心伤怀的咏叹。先是“月落乌啼”,然后“江枫渔火”,凉薄的环境笼罩而来,然后城外的寒山寺里,“夜半钟声”遥遥而来,直达客船之中。凄苦中的一声钟鸣,空灵清远的效果,自然直穿人心。

这样的“虐心”风格,不但在唐诗中独一号,更对了日本人的审美胃口。日本的文学作品,最为推崇的,就是这种凄苦孤冷里的咏叹风格。包括日本文学史上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日本经典的电影,都往往充满着这类相似的意境。而将这种风格做到极致的《枫桥夜泊》,自然也就触动了一代代日本人的心弦,引来多少感同身受的仰慕。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长期以来,日本人对中国唐代文化,一种浓厚的“寒山”情怀。

其实,整个《枫桥夜泊》,打动日本人的,不止是那孤独的忧伤,更有诗中的“寒山寺”三个字。这叫日本人无比仰慕,不惜隔空山寨的寒山寺里,也藏着一个在中国相对低调,却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寒山。

寒山,出身官宦世家的唐代一代诗僧。这位寒山寺的创立者,《全唐诗》里存诗312首的牛人,一生倡导诗歌的白话风格,却不为当时人所理解。他的朗朗上口的诗歌,曾被同时代唐朝诗人的光辉所遮盖,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绽放出异彩,那通俗易懂的风格,同情民间疾苦的主题,越发受到后人的尊崇。其独特魅力,正如寒山本人生前所说: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大约在中国元朝年间,寒山的作品传入到日本,然后就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推崇。比起唐代其他诗人来,寒山在日本,更成了另一种“红人”。不但诗作一版再版,甚至日本小说家森鸥外,更“加工”寒山的履历,写成小说《寒山拾得》,更成了20世纪日本的火热畅销书。对“寒山寺”的情结,自然就成了日本人心中,一种越发深深扎根的情怀。

因此,作为一首咏叹寒山寺的诗,《枫桥夜泊》也就“人气”持续飙升,成为了日本人心中,中国诗歌的不朽经典。热爱如此之深,虽说也叫好些国人咋舌称奇,却也证明了另一个硬道理:博大精深的中国诗歌文化,就是拥有这样恒久的包容力。

参考资料:《东瀛的“枫桥夜泊”情》、《寒山拾得》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日本非常注重汉诗教育。

在日本游览,见一水库坝上,镌刻有两句唐诗: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踟蹰。

当时,我就想,教育,不只是课堂上、书本上的。生活,才是最大的教育。你看人家,在石头上整两句唐代陈子昂先生的诗,立马让人俗虑顿消,而渐生怀古之幽情,达到了提升人生境界之良好效果。这比起那些空洞无物大而不当的标语口号来,高明很多。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传入日本,因其明白晓畅,一时传诵。另一唐人张继先生的《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尤为知名,大约从天皇到平民、从丈二和尚到三尺童稚,无不倒背如流。此诗似已成该国之“国诗”也。张继诗固然极佳,而《枫桥夜泊》在日本的流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即日本尊崇寒山和尚。


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寒山寺名声大振。“寒山寺”的“寒山”,实是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自从大唐鉴真大师东渡弘法,佛教文化在日本影响深远,而寒山和尚的诗流传日本,早被奉为经典。

寒山和尚的诗,比白居易还要通俗易懂,加上佛法中的无常精神,隐逸的风度,以及对凋亡、破败之美的赏音,都很符合日本人的胃口。比如这一首:

吾家如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今日婆娑树,几年为一春。

日本人崇敬寒山和尚,历史上不乏日本僧人来华搜求寒山诗作,甚至最后在日本仿建了寒山寺:

(日本京都西北御岳溪谷的寒山寺)

张继《枫桥夜泊》名世后,据说唐武宗御制了诗碑,立于寒山寺内。后来北宋的王珪重刻,明代文徵明又刻,清人俞樾再刻,而这三位,都在刻碑后不久即撒手人寰。更离奇的是,民国元老,有一位张继先生,与唐代写诗的张继同名,当时受吴湖帆之邀,重新写刻《枫桥夜泊》诗碑,此诚文坛之佳话也。不过,第二天,张继先生就离世了。于是,人们传言,诗碑被唐武宗下了诅咒……

据说,抗战时期,日本天皇因极爱《枫桥夜泊》诗,也掂记上了寒山寺的诗碑。松井石根欲将诗碑运回日本,寒山寺僧无奈,找人制作仿品,不料那人随后也暴尸街头……最后,诗碑终于保住。

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森喜郎参观了寒山寺。2009年,苏州赠与日本《枫桥夜泊》复制诗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经典诗词,中国之美!

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中国随便一个小学生,也许都能背诵这首诗。而在日本,枫桥夜泊同样有着足够高的知名度。并且被选入日本教科书。也成了为数不多,被选入教科书的唐诗作品。

枫桥夜泊被选入教科书,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有着很多原因。从作者的而名声看,张继不过是一个落魄的学子罢了,在仕途上,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而在诗歌世界里,他的名声,也不如李白杜甫等人。

但这并不影响他写诗的水平以及诗歌的质量。枫桥夜泊就是这样一首通俗易懂,意境悠远,带有几分惆怅,几分失落的名作。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忧愁,作者的寂寞,以及那个夜晚和寒山寺的钟声。

没有艰涩的语言,没有引经据典,只是在某一时刻,把自己真实情感,付诸每一个文字之中。这样的文字,真实、感性,具有很强的心灵冲击力。非常适合作为启蒙的诗歌来欣赏品读。

除了枫桥夜泊本身诗歌的特点外,在日本,枫桥夜泊这首诗,还被赋予更多的深刻内涵。这种深刻内涵,被称为寒山寺情结。

在唐朝时,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日本人带着敬仰的情感,不远万里飘扬过海,来到大唐的土地,他们学习唐朝的制度,服饰,建筑,文化,又将这些文化带到了日本。于是,知道现在,日本唐风依旧。大量模仿唐朝风格的建筑物,让人们依稀能够领略大唐盛世荣光。

在这样的唐风吹拂下,佛教文化也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大量的日本人开始信奉和接受佛教文化,于是,佛教建筑物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日本的土地上蓬勃发展起来。而日本人,也渴望把更多唐朝的建筑,复制到日本,让日本人感受着唐朝的文化和风范。

这种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十分深远,以至于到了清朝末年,中国衰落之时,日本人开始觊觎中国的文化,除了掠夺和大肆破坏以外,更主要的复制,想要通过复制,把中国文化日本化,从而消磨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于是,一个日本寒山寺出现了。

这座寒山寺,在始建于1930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仿古建筑,却成了日本的名胜。很多日本人认为,寒山寺的钟声,可以消除烦恼,让人神清气爽。于是,每天,日本的寒山寺,都会敲一百零八声钟声。吸引了无数人前来。

其实,最初的日本寒山寺建立,并没有太多的觊觎成分。相反,堪称中日交流的典范。一个痴迷于中国文化,尤其是寒山文化的日本人,不远万里,来到寒山寺,和寒山寺的和尚成了莫逆之交。那个日本人回到日本后,废了数年时间,才于1930年,复制出一个日本的寒山寺,从此,日本才有了寒山寺这个地方。

但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人开始疯狂抢夺中国的财富,寒山寺遭到洗劫,最著名的寒山寺铜钟,以及寒山寺石碑,被日本人抢走。所幸,寒山寺石碑被追了回来,可惜的是,铜钟却不知去向。

直到数十年后,中日关系正常化,在一些有正义感的日本人努力下,日本政府才把一个仿制的铜钟送还给中国。才了却这段公案。

小小的寒山寺,实际上蕴含着中日从友好到敌对,再到破冰的全过程,于是,寒山寺的意义,已经不只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或者是寒山拾得两位高僧,更是一种国家与国家的博弈,一种历史沧桑的见证。因此,寒山寺对日本,和中国,都有着超越寒山寺本身的意义。而枫桥夜泊被选入日本课本,也是寒山寺文化在日本影响力的见证。

国内妇孺对《静夜思》倒背如流,然而我们的熟悉的静夜思却是后人增改的。在日本保留的原版的内容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福垊要说的是,日本人能倒背如流的诗歌却不是《静夜思》而是《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几乎是日本的国诗,三尺孩童都能朗朗上口地吟诵。

那为什么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呢?

日本人超级喜欢《枫桥夜泊》的原因有二:

第一、这首诗浅白晓畅而又意境深远。日本虽然倾慕唐朝文化,但如果写得深奥,他们就不会喜欢。例如白居易写诗妇孺白丁都能听得懂,用词简单却又能很好地表达出诗歌内涵,让人引起共鸣的诗,就是好诗。而张继这首诗不仅有白居易的风格,更关键的是诗中有寒山寺三个字。

第二、比寒山寺三个字,更关键的是有“寒山”二字。寒山是什么山?寒山不是山,而是人。正是诗中有寒山这个人,才让日本人爱人及诗(化用爱屋及乌)的。寒山不仅在日本神一样的存在,就是在美国也被嬉皮士奉为先行者。

寒山到底是何方高人呢?我们怎么都没听说过他呢?

寒山出身富二代,最后弄得像乞丐。寒山除了富以外不高也不帅,考上秀才后,就像后来的苏轼他爹苏洵一样,怎么都考不中进士。他流浪街头,没脸见人(亲人),大概有了罗隐那种“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跑到江南天台山附近的一个叫寒岩的地方,说的是归隐山林,实际上是自我放逐,故成为寒山。满满地衣不遮体,形容枯槁,疯言疯语,而又哲理很强。这不整个一个犀利哥,一个沈魏嘛!沈魏成为今天的大师,而寒山却成为了诗僧。没错,他出家了,但形象却跟后来的济公一样。他云游,他化缘,诗与远方他都兼得了。后来,在国清寺结识了刷碗和尚拾得。他们曾经说过这样两句千古哲学名言。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如何?

寒山后来告别了拾得,继续流浪,最后死在了苏州枫桥镇的枫桥寺。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枫桥寺改成了寒山寺。他所写的诗也被他的好友,台州刺史闾丘胤所整理——《寒山诗》。有人说,为什么他有这个强大的好友,还会潦倒穷困,以至于早亡呢?主要还是他有傲气,习惯于自由自在,流浪吟诗的生活。

寒山的成功除了感谢刺史大人外最该感谢的就是拾得。

拾得带着寒山的诗走向更远更远的远方——东瀛。在拾得的宣传和推广下,大概是一生穷苦,遭遇太多的挫折,寒山的诗在日本引起了共鸣,引发了追捧。日本建起拾得寺、寒山寺,还把两人的诗统称为《寒山诗》。两人在日本和我们国内神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寒山是大圣,拾得是二圣,叫“和合二圣”。雍正皇帝追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两人寓意欢天喜地。在日本被称为“和合二仙”,主掌爱情婚姻——东方的丘比特,貌似国内也有这种说法。

寒山的影响

他们虽然穷困,却活得超然,放荡不羁,自由自在。寒山的不仅影响力当时的日本甚至在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在日本家具、美酒、饭店、文房四宝、甚至技术学校都会命名寒山。而且日本朝野一些人,也来国内“朝圣”。在日本各行各业都对寒山非常推崇。就连美国的嬉皮士也对寒山那种生活方式非常地推崇,认作他为他们的“祖师。”

福垊的看法

物质贫瘠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瘠,只要能坦然面对生活,只要心态好、乐观向上,即使改变不了状态也能改变心态。更何况一旦改变了心态以后,改变状态也就不远了。寒山这位唐朝的沈魏,虽然过得悲苦,但他活出了自我,而且他的影响流传至今,传之后世。

这首诗深得日本人的喜爱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此句中的乌啼是指乌鸦啼叫,乌鸦是日本人心中的吉祥鸟,也是由他们的历史而来的。当初神武天皇在进入山林的时候迷路了,正当他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一只乌鸦出现为他指引了道路,就这样他才走出山林,创造了后来的辉煌。神武为了感激乌鸦,就将乌鸦作为自己的救命恩人,同时认为乌鸦是神的使者,就这样喜爱乌鸦就一直成为了日本人一直以来延续的文化。

第二,姑苏城外寒山寺,此句中有两个地名,苏州和寒山寺,早在唐朝时,不仅中国人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且日本遣华使者回国后对苏杭的赞誉不亚于长安,因此苏州的繁华早就在日本享有盛誉,这也直接导致了宋、明时代苏州一直是倭寇掠夺的重灾区。日本还有这样的传说,说名僧拾得离开了寒山寺东渡日本说法,在日本建“拾得寺”,后与寒山寺成为姊妹寺,同时,把佛家叩钟一百零八下的规矩也传到日本。后来日本人干脆在明治维新期间建了一个同样叫寒山的寺庙。

第三,此诗的思想和意境多表现无常。不仅吟咏无常,还以一种赞美的态度吟咏。无常是佛教的一个基本观念,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却不喜欢,因无常往往与寂灭相关联。但日本人对无常却有着诸多正面的体验和赞美,比如美学里的破败、凋灭,樱花落时最美。国人以春花似锦为美而惜时悲秋。因此,作为中国诗人里的异数,此诗中大量吟咏无常与日本文化的无常观不谋而合,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文化。此诗通俗易懂,极少用夸张的修辞,也接近于日本人的审美。

综上所述,日本人比国人更喜欢枫桥夜泊可谓五味杂陈,其中有喜爱,向往,共鸣;还有憧憬,羡慕,嫉妒;更有据为己有的掠夺欲望。

被写入日本教科书的唐诗,日本人民倒背如流,为何此唐诗独受追捧

“能够让日本人名都倒背如流的唐诗”,我没有听错吧?唐诗宋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以来都是国人脑海当中不可忘却的民族记忆,而如今中国的一首唐诗,竟然被列入了日本的教科书上,并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强烈推崇和追捧,以至于日本国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口齿伶俐地背诵这首唐诗。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大可不必太过惊讶,因为汉诗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政府十分注重的方面。

日本作为一个深爱着唐朝的国度,历史上的它曾经派遣谴唐使几百次不远千里、远渡重洋来到东土大唐,学习古代中国的优秀文化,当然,那时候的繁唐盛世,以至万国来朝的繁荣昌盛之景,始终是华夏子孙骨髓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深沉记忆。日本人对唐诗的青睐,不亚于日本对中国文化的青睐,因为唐朝至今依旧活在了日本历史的记忆中,日本现存社会的诸多事物,都毫不例外地存在着“唐人”的影子。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是秉持着选择性的,而我们今天要提到的这首列入日本教科书当中的《枫桥夜泊》,恰好也正是符合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学习的观念,如若不然,日本又怎么可能会让这首唐诗畅行国内呢?《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所写,第一次听到张继的名号,我都有些朦胧懵懂。和唐朝诗仙李白、诗鬼李贺、诗圣杜甫这类从小就耳濡目染、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比起来,张继的名声确实小太多。

虽然很多人没有听过张继的名字,但在我看来,一首《枫桥夜泊》就足够了。没有张继这位唐朝诗人,那么你脑海当中恐怕就听不到“寒山寺”了,更没有如今名动海内外的寒山寺。但是对于张继而言,如果没有日本对寒山寺的独家记忆的话,恐怕张继的这首诗也不会倍受日本人推崇。张继当初写下这首诗的大背景是安史之乱,所感所慨也只是为了安慰自己那颗爱国之心。

但谁又曾料想到,自己那天夜晚即兴吟作的这首诗,竟然让他红到了现在,甚至一度让日本人都熟知了张继的名声。历史上的张继曾是中晚唐史上的一位进士,但因仕途不顺、再加之安史之乱而导致的山河飘零,让这位榜上有名的男子显得愈发惆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正是这么一首看似简单的七言绝句,让寒山寺和诗人张继的名声不远千里漂到了日本岛。张继先生的这首诗细腻地描写了一位客船夜泊者,独自面对着江南深秋夜景时的惆怅景象,眼前的是深秋萧瑟,内心里却装着一颗忧国忧民的患国之心。一个人只要没有好心情,那么即便他面对的是万家灯火,恐怕有的也只是声声感慨和悲叹凄凉。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独客”等一系列凄凉之景,诗人张继触景生情的同时又寓情于景,最终将自己对家国的那种担忧、对家乡的那种羁旅思念的情感,毫不保留地抒发到了这首诗中。我真的不知道当外国人读起这首诗的时候,他们内心当中又会作何感受呢?他们会不会读出来张继在其中所蕴藏的这种思想,我想如果没有特意了解时代背景的话,他们是绝对很难理解诗句背后的感情的。

讨论完了张继在这首诗中蕴藏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我们紧接着再来探讨一下:由中国诗人创作的中国唐诗,为何会引来日本人对之的追捧和热爱,以至于张继先生的这首《枫桥夜泊》被列入到了日本的教科书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我们在上面就有过旁敲侧击,日本一向都很注重对汉唐文化,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学习,但是即便如此,中国文化作品浩如烟海,日本却为何“三千弱水独取一瓢”呢?

经我分析,大概有两点原因可以值得探讨:一方面源自于《夜泊枫桥》表达的意境和思想,较为契合日本民族的审美爱好;另一方面源自于日本人对诗中姑苏寒山寺的历史情感。

日本民族确实比较喜欢那种偏向于哀伤清冷的作品,或者一些文学作品当中的那哀伤清冷的味道,都很符合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爱好。在日本所有题材的文学作品当中,“哀伤清冷”的基调基本上占据了主流,在我所接触到的日本文学艺术作品当中,不论是日本歌曲,还是日本的画作小说,基本二分之一的作品都能从中体现这种基调。

再来看《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可以算得上是日本人骨子里的历史记忆了,大概迄今为止已经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情感。寒山寺对日本人的意义,绝对是不容分说的。寒山寺的一位著名和尚拾得曾漂洋过海到了日本传经送道,日本对大唐佛法的弘扬和吸收是很出名的,历史上著名的“鉴真东渡”就能鲜明体现。

拾得和尚在日本本土,具有深远影响,关于“寒山寺”,那是因为拾得和尚在诵经传道的同时,也将他的好朋友,也就是寒山和尚的事迹传到了日本。如今的日本,不仅有寒山寺,而且还有拾得寺。可以确定的是,日本的寒山寺属于二次创作,寒山寺内竖着一块刻有《枫桥夜泊》的石碑。

亮郎说

如今再来回看这个现象,其实我倒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对于日本而言,不论是古代,还是如今社会,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理解。放在古代,日本在清代之前都是古中国的附属国家,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那是自然;放眼当下,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为什么日本独爱《枫桥夜泊》这首诗,这首诗被写入日本教科书,几乎人人都会,你怎么看?小月来回答。

  • 《枫桥夜泊》在日本有多受欢迎呢?
  • 日本人对它可谓爱的疯狂。《枫桥夜泊》是为数不多被选入日本教科书的唐诗,日本三尺孩童皆能诵读。日本的很多民宿酒店拉面馆都能看到这首诗。日本在80年代在京都仿照苏州建了寒山寺。中国的寒山寺组织听钟,无数海外人士慕名前来,去的zui多的是日本人。日本很多人家甚至农民家庭都保留有《枫桥夜泊》的碑文拓片。《枫桥夜泊》在日本的唐诗中是排第 一位的,其后才是李白的《静夜思》。

    真可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爱你那一种”(歌曲《霸 王别姬》)。那么《枫桥夜泊》怎么有那么大魅力呢?要知道《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只是一个普通的唐朝仕人,在唐朝如星河般璀璨的诗人中十分不起眼,这首诗是张继在安史之乱南下避乱时所作。

    一 、诗本身意境符合日本人审美

    1.禅意空寂

    诗中包含着禅意深远。在月夜里空中飘着乌鸦的啼声,枫树显现它的影子,江面上有几点渔火,画面中仿佛也能听到声音。最 后寒山寺的钟声从城外传来,显得清冷又舒朗。

    2.诗中的愁绪让人感同身受。

    江南的深秋,月落的深夜,作者仍然没有入睡,张继曾经科举落第,南下避乱,颠沛流离。身在异乡,微冷的夜里,彻夜难眠,陪伴他的只有满怀愁绪。

    “自闭”的日本人更能感受和欣赏这种心境,同时在钟声中得 到激励,原来陪伴我的不只有愁绪,还有辽远的钟声,还有城外的寒山寺。瞬间能觉得不那么孤独了。

    3.这首诗口语化浅显易懂。

    这首诗都是白话,很容易读和记诵,又意境深远值得记诵。

    二、但同样白话写诗浅显易懂而且写了很多诗的白居易,却没有一首诗比得上张继这首歌的地位,主要因为日本人的“寒山”情怀。

    1.盛唐时日本仰慕中国文化,有很多中国僧人如鉴真去日本传播禅宗文化,佛学禅宗文化在日本深入民心,传承至今。这为寒山文化做了铺垫。

    2.寒山不是一座山,就跟钟南山不是山一样,寒山是唐朝时一个诗僧,在《全唐诗》存诗312首。寒山寺就因为他主持而得名。寒山出生富贵,屡试不第于是纵 情 山水,后来死在枫桥寺(枫桥寺为他改名寒山寺)。寒山其人随性邋遢,写诗浅显又有禅意。寒山在中国远不如他在日本名气大。

    寒山的诗被好友拾得被带到日本,寒山不幸的遭遇和洒脱的性格深受日本人 民喜爱,在日本寒山家喻户晓,有很多学者研究寒山的诗作,就像我国研究杜甫白居易一样。也是因为在日本禅宗的地位。

    清朝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道:“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适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

    3 后来还有日本友好人士想要把二战时盗走的钟还给中国,后来没有找到,只能复刻了一个还给中国。在1980年代,日本申请中国允准在京都建了一座寒山寺。

    日本人因此爱屋及乌,喜爱佛学禅宗,喜爱寒山以及寒山寺,也喜爱这首咏寒山寺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本来是张继留给睡不着觉后人的礼物,结果唐以来这么久还是好多人没收到。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搞得越来越面目全非。今人也觉得意境好,居然放在小学五年级课本里。偶然看到,我便问我儿子意思,我儿子字面解释倒是挺快,翻翻书和百度,居然都是这个说法。闹心的是诗中的意境孩子没经历,是不会懂的,最妙处用当代文字也没办法再更准确释义,难重现当时的意境。

    乌啼。书上解释是乌鸦叫,还说因乌啼把全诗搞得有声有色什么的。我见识短,没听过后半夜乌鸦叫,那么安静夜乌鸦也不可能受惊,要是“日落”还或许,关键是“月落”,都后半夜了。但我见过月落后水边的山,还真是洒了霜似的灰白。乌啼应该是个地方,找了找,附近还真有乌啼镇,而且出现在张继那个时代以前。

    江枫渔火对愁眠,解释的更是笑话。想想一个上火的人,不知道下步该咋办,这个愁呀,躺在岸边船上,都后半夜了还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看啥也都是愁,身子翻到这面是江枫,翻到另一面是渔火,都是愁,就这么点事,课本上非说是江枫对渔火,而且还强调这个对愁眠是本诗的灵魂,整哪去了。

    后两句,词面的意思比较直接,孩子们都能直译,但貌似与前两句显得格格不入,是钟声入船?哪呀,那个寒山寺“无常钟”还能敲出什么声音?是“空”,解愁第一的“空”,钟声入船,无所住心。这两句,把张继的前愁全收。这一声,比“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空”解“空”不知生动多少倍。

    枫桥夜泊放在小学五年级课本里,也真难为孩子们了,也委屈了张继。

    这首诗,是唐人在唐地写的唐时唐景,日本比较尊崇我们的唐文化,本诗从表达方式以及描述意境,都有日本文化起源根基的痕迹,所以喜欢,甚至莫名的。

    以上是我的主观臆断。

    与小花聊天后整理。留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枫桥夜泊》

    公元753年(大唐天宝十二年),张继进京赶考,然而最终却名落孙山,于是落榜的张继只能寄情于山水,某一天,他来到苏州城,寄宿在一个名叫“寒山寺”的寺庙里,半夜时刻,听到寺内钟声响起,钟声撩拨着他的心绪,愁苦烦闷涌上心头,再想到自己科举仕途的失意,他起身写下了这首诗。

    千百年过去,这首诗成了张继最为出名的作品,不仅在我国,在日本这首诗的流传度也非常广,它甚至被选入了日本小学教材,以致于在日本几乎人人都会背诵这首《枫桥夜泊》。甚至,他们在日本也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寒山寺,寺庙仿照苏州寒山寺,寺外立了一座石碑,他们将《枫桥夜泊》刻在上面,寺内建了一座钟楼,寺庙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可以说,日本人按照《枫桥夜泊》复原了一座寒山寺,可见日本人对这首诗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那么,日本人为何对张继的《枫桥夜泊》情有独钟呢?

    其实这里面是有一个神话故事的。

    故事的起源就发生在唐朝,相传,唐朝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两人自幼便是好朋友。

    两人长大后,寒山的父母为他定了一桩亲事,可是对方姑娘早与拾得互生情愫,寒山得知后,决定成全他们,于是离开家乡到苏州出家修行,而拾得得知寒山出家的真相后,也离开了家乡到苏州去寻找寒山,后来便与寒山一起修行。

    后来,寒山与拾得两人都成为得道高僧,而他们修行的这座寺庙也被称为“寒山寺”。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某一日,从西边飘来一口大钟,钟口朝上落在寒山寺外的河边,寺内众僧想要搬开这口钟却不可得,只见这时候,拾得和尚从竹园中拔起一竿青竹跳入钟口内,钟口便沿着河流缓缓流走,拾得和尚坐在钟内一直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于是拾得和尚便在日本开始弘扬佛法。

    就这样,“寒山寺”在日本的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后来随着日本与大唐之间的持续深入交流,他们了解了张继的《枫桥夜泊》,基于对寒山寺的喜爱,《枫桥夜泊》也迅速得到日本人的青睐。

    当然了,如今看来,拾得和尚驾钟渡海完全是杜撰而来,但可以肯定的是,《枫桥夜泊》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一定与寒山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继落第归来,独宿客船,听夜半钟声,彻夜不眠。此情此景,感慨于心,以诗言情,以情入景,得佳作一阙,逾千年流传于今!尚能令今人感动,真乃不朽之作也!余前年偶游姑苏,慕名寒山寺一览,物是人非,枫桥下墙角处有张继泊舟处五字而已。岸上有一张继半卧铜像,其右手食指向斜上方伸出,被游人摸的锃光瓦亮!至此,游兴索然。打道回府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