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赵光义真的杀了赵匡胤吗?如果是那么当时为什么没有人反对?

赵光义真的杀了赵匡胤吗?如果是那么当时为什么没有人反对?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宋太祖赵匡胤临死前一天发生了哪些事情?

无法考证的突然死亡之谜

宋太祖开宝九年,正值盛年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了,年仅50岁,他死前没有任何生病的征兆,宋太祖临终的前一夜发生的事情至今无法解释。

那一夜漫天飞雪,宋太祖召唤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宴饮,席间左右没有任何人侍奉。宫中的人从远处看到晋王突然离席,好似躲避和谢绝什么事情。都看到宋太祖手持玉斧在空中挥舞,大声的对晋王说:“好为之,好为之。”

次日凌晨天还未亮,宋太祖赵匡胤就驾崩了。

继承皇位时的一次“截胡”

宋太祖的皇后宋氏赶忙派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继位,不料,王继恩自作主张改变路线去了晋王府,和晋王的亲信一起劝说赵光义进宫继位。

皇后看到王继恩回到皇宫赶忙问:“赵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道:“晋王到了!”送皇后见大势已去,只能请求赵光义保全她们母子性命,于是,赵光义就这样继承了皇位。

赵光义的继位并不违反常理

古人在继承位置上讲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因此,赵光义继承皇位也是合情合理的,人们并不需要大动干戈的起来反对这件事情。

况且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支持赵光义继位,那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杜太后临终前表达了她最的担心,那就是:如果一个年轻的皇子继位会使国家陷入五代十国那样孤儿寡母被人夺权的悲剧。国家更需要一个年长的皇帝来稳定局势。

因此,杜太后将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叫来教育她们要互相扶持,赵匡胤死后将皇位留给他的弟弟赵光义。整个事件只有一个证人,那就是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由于赵普的威信也很高,人们也就没有再怀疑这件事了。

关于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的继位,当时人们了解的信息不多,自然也看不出太多的疑点,至于后世的遐想,也只能权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一点个人的小见解,欢迎评论和关注。

赵光义杀赵匡胤有51%的可能。刀光斧影传说,他娘说的兄终弟及可能是编造的理由。

从逻辑上赵光义是没有必要杀赵匡胤的。

但是“斧声烛影”这种事只要被记载了,赵光义就洗刷不了嫌疑。

客观的看这个问题,赵匡胤武将出身,据说武功还不错,不到五十岁,找自己弟弟赵光义进宫是唠嗑喝酒,而且据这之前的表现,赵大也没有什么绝症。

也就是说,赵大比起没打过什么仗的赵二,武力值还是有的,而且正值壮年,赵二入宫留宿是他同意的,必然不可能是赵二动手,或者说,赵二动手也不一定打得过,更简单的说,这个级别要是真的有权力碾压,也犯不上赵二亲自动手。

而且所谓“斧声烛影”那个斧子,是柱斧,不是砍柴斧头,是宫廷礼器,没什么杀伤力,皇帝怎么可能拿个真斧头耍来耍去?

所以赵二洗不清疑点就是因为他最后当了皇帝,而且赵大死的的确太突然了,满朝文武都没反应过来。

当然赵大之前也是有传位赵二的意思的:要知道我们是用21世纪的视角看这段历史的,而在当时人眼里,宋朝尚有吴越北汉等国未平,谁也不敢保证五代十国会不会变成六代,五代十国的乱世里,主少国疑的事情多了,赵大自己就是欺负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上台的。赵匡胤在儿女尚未成年之时把大事托付给弟弟完全合理,而且太祖在位时就已经给了他同平章事和开封府尹的位置,这就相当于太子了,就好比近代英国国王大部分当过威尔士亲王一样。

赵光义就是有野心也不可能对正直状年谋朝篡位上台的哥哥有什么野心,大概率还是经常饮酒德赵匡胤心脑血管疾病犯了,突然暴毙。

烛光斧影的故事已经被大家讲了很多次,这里不做过多的赘述。赵光义有没有杀了他哥哥赵匡胤,已经是湮灭在历史迷云中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至于说为何当时没有人反对,我想应该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第一,赵光义亲王尹京的身份,让大家默认了他就是皇位继承人的事实。毕竟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谁也不能预测和保证宋朝就可以摆脱梁唐晋汉周的窠臼,让中原大地重回一统,彻底结束战乱。(事实上宋代的战乱其实是到澶渊之盟后才真正结束的)

第二,金匮之盟的存在让大家觉得既然老赵家都已经有安排了,那么大家就都不必多言了。更何况赵光义继位以后立即给四弟赵廷美了亲王尹京的身份,并给二哥赵匡胤的俩儿子进爵封王,一切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有人会说赵光义在继位几年之后才说出金匮之盟的真相,应该是编出来的。其实不然,赵光义那个时候说这个事情是因为他逼死侄子和四弟,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种种表现下引来了人们的非议,才重提旧事,并和赵普合谋把修改了金匮之盟,把原来按照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芳的传位顺序修改了成了只有赵匡胤—赵光义就结束了,把三传改为了单传。

第三,赵匡胤本人一直没有把自己的儿子推向前台,自从陈桥兵变之后就让三弟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后来还加封晋王。这也说明,杜太后临死的时候是有这个约定的,而且知情人应该不止赵匡胤和赵普,以及那个宫人。如果只有这三个人知道,那么赵匡胤不至于在想改变这个约定的时候不敢轻举妄动,连迁都都作罢。

第四,从日后赵匡胤长子赵德昭的表现来看也确实不具备一个统御万方君主的能力,没有政治头脑,血气方刚,性格执拗(不然不至于自杀)。连太祖驾崩时宋皇后都知道赵德芳继位比赵德昭合适。那么在杜太后还在世那个时候,她应该也看出了赵德昭的这个缺陷,毕竟那个时候,赵德芳是真的还小。

无论真相如何,赵光义确实成功稳定了局势,平定了北汉彻底实现中原地区的统一局面,加强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皇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但他终究是个文人,他的继位也改变了大宋王朝乃至正个华夏文明的整体走向。

赵光义是否杀了赵匡胤,这是一桩历史迷案,烛光斧影的传说至今也没用一个定论。但是确实是赵光义继承了赵匡胤的帝位,那为啥没人反对赵光义,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力和权力:

1.有实力。赵光义在军中和老干部队伍中威望很高。赵光义本身就是黄袍加身,推动赵匡胤上帝位的重要推手。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和赵普联手联合手下诸将,煽动士兵情绪,把黄袍盖在睡着了的赵匡胤身上。在长期征战中,赵光义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仅次于赵匡胤。赵匡胤当皇帝后,赵光义成了朝中群臣的一面旗帜,成了老干部队伍的带头大哥,而赵匡胤驾崩时,陈桥兵变的原班人马基本还在世上。因此赵光义登上帝位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的,即使他没当皇帝也会成为新皇帝的心腹大患。

2.有权力。赵光义当时手上还有很大的权力。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吸取历朝历代之经验,防止开国功臣特别是武将因拥立之功而对皇权产生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因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手段解除了开国武将的权力。但赵匡胤并没有解除弟弟赵光义的权力,反而是不断重用,殿前都虞侯,大内都部署,开封府尹,把皇宫和京城的禁卫权力都给他了,可想而知,没人反对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3.有忍耐力。赵光义并没有残杀赵匡胤的子孙。虽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芳、赵德昭都英年早逝,其中缘由赵光义也难辞其咎,但是赵光义登基后并没有马上清洗,因此拥护赵匡胤的人带来的阻力也就不会那么。

4.有巧力。赵光义为了给自己篡位找到合法根据,编出了杜太后让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又传位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的谎话,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匮之萌”。正史有记载,但是正史是由赵光义说了算的,真不真实我们不懂,反正赵光义自己有,当了皇帝了谁还敢说不。于是我想赵光义这个说法也减少了很多反对的阻力。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那家事部将不知道打完江山就没用了

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力和权力:

1.有实力。赵光义在军中和老干部队伍中威望很高。赵光义本身就是黄袍加身,推动赵匡胤上帝位的重要推手。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和赵普联手联合手下诸将,煽动士兵情绪,把黄袍盖在睡着了的赵匡胤身上。在长期征战中,赵光义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仅次于赵匡胤。赵匡胤当皇帝后,赵光义成了朝中群臣的一面旗帜,成了老干部队伍的带头大哥,而赵匡胤驾崩时,陈桥兵变的原班人马基本还在世上。因此赵光义登上帝位是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的,即使他没当皇帝也会成为新皇帝的心腹大患。

2.有权力。赵光义当时手上还有很大的权力。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吸取历朝历代之经验,防止开国功臣特别是武将因拥立之功而对皇权产生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因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手段解除了开国武将的权力。但赵匡胤并没有解除弟弟赵光义的权力,反而是不断重用,殿前都虞侯,大内都部署,开封府尹,把皇宫和京城的禁卫权力都给他了,可想而知,没人反对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3.有忍耐力。赵光义并没有残杀赵匡胤的子孙。虽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芳、赵德昭都英年早逝,其中缘由赵光义也难辞其咎,但是赵光义登基后并没有马上清洗,因此拥护赵匡胤的人带来的阻力也就不会那么。

4.有巧力。赵光义为了给自己篡位找到合法根据,编出了杜太后让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又传位给赵匡胤长子赵德昭的谎话,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匮之萌”。正史有记载,但是正史是由赵光义说了算的,真不真实我们不懂,反正赵光义自己有,当了皇帝了谁还敢说不。于是我想赵光义这个说法也减少了很多反对的阻力。

虽然历史上把赵匡胤的死称为疑案,但是,不可否认,赵匡胤的死,赵光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谋杀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正如问题所问的,赵光义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胆量谋害赵匡胤,难道他就不怕谋害赵匡胤以后,不好收场吗?

我觉得,赵光义之所以敢这么干,是因为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谋害赵匡胤,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一步而已。

赵光义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

第一,他让全国上下都认定他是默认的皇位继承人。赵匡胤确实至死都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他为什么没有确立?或者说,他心中默认的皇位继承人是谁呢?根据赵匡胤生前的表现,很可能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不是自己儿子。不过他又有一些犹豫不决,没有及时做决定。何以见得?因赵匡胤封了赵光义为晋王,同时还让他担任开封府尹。按照五代的传统,这都是只有皇位继承人才有资格担任的。还有,在朝廷排位上,赵匡胤把赵光义摆在第一位,赵普之上,给了他绝对的权力。而对他自己的儿子,却连王位都没有一个。赵匡胤显然是在有意抑制自己的儿子。

当然了,赵匡胤之所以这么做,其实都是赵光义努力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是“义社”兄弟之一,他很讲兄弟感情,不太在意儿女情长以及培养自己的儿子们。赵匡胤的这种性格就给了赵光义机会,让他在不断增进和他哥哥感情的时候,让哥哥把他往皇位继承人上靠。

那么为什么赵匡胤最终没有干脆确立赵光义为皇位继承人呢?其实应该是看出了赵光义的权力太大,而且已经不太收敛,心里有疑惑。所以迟迟没下决心。

第二,赵光义和文武百官以及后宫宦官都搞好了关系。赵光义当上皇帝后,最忌讳的就是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结交关系。他之所以惩罚三弟赵廷美,理由就是他说,赵廷美“交通大臣”,而他是在赵匡胤当皇帝的时候,“交通大臣”搞得最厉害的一个。赵匡胤与大臣的关系,最后应该不算太好。他虽然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那些掌权的武将们放弃兵权,但是应该说,武将们心里肯定是不高兴他的。只不过隐忍不发而已。还有,赵匡胤也得罪了不少文臣,他最信任的文臣赵普,也是在他去世前不久,赵匡胤把他的相位给罢了。而赵光义则利用这个机会,和文武百官打得火热。比较有名的例子是,赵匡胤当时想迁都到洛阳,很多大臣都反对,而赵光义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大臣一边,这让所有的大臣都感激他。

第三,赵光义在害死赵匡胤后,假传圣旨说皇位赵匡胤已经传给他了。因为当时只有他两人在,没有第三人证明,所以只能赵光义一个人说了算。同时,本来宋皇后想让她儿子来继位的,结果,宦官王继恩去叫来了赵光义(这也说明,赵光义早就和宫里宦官搞好了关系)。宋皇后发现后,立马改口说,自己的身家性命就全靠赵光义了。宋皇后在关键时刻,选择站队在赵光义那一边,没有为赵匡胤伸冤,所以赵光义少了不少阻碍(当然了,如果宋皇后选择和赵光义对着干,她肯定只有一死。)

第四,赵光义知道他当皇帝后,怎么堵住所有人的口。他首先是把赵匡胤的儿子们全部封为王,赵匡胤没给的恩惠,他来给。这样让赵匡胤的儿子们无话可说,还对他感激涕零。(当然了,不久他又一个个收拾赵匡胤的儿子)。其次把罢相的赵普提起来,让赵普追随他。再次他大肆录取天下读书人,一次性录取的人数是赵匡胤时代的13倍。所以天下人也都不再议论他。最后,他还组织篡改了历史书,把他当皇帝搞得名正言顺。

因为做了这许多之前之后的工作,因此赵光义就如此胆大包天,轻松杀害对他很好的兄长赵匡胤了。

赵光义是否真的杀了赵匡胤,从最后赵光义坐上了皇位来看应该是真有其事。至于无人反对,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反对者只有覆灭,所以无人发声了。

赵光义真的杀了赵匡胤吗?如果是那么当时为什么没有人反对? 谁反对就砍谁的头,还有人反对吗?

对于封建社会里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得有个皇帝,至于这个皇帝是谁其实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重要。

赵光义作为赵匡胤的兄弟其实属于同打江山的人,也就是说赵匡胤做皇帝的时候,赵光义的权力就是第二位的。

而且赵匡胤做了皇帝后那个杯酒释兵权已经把武将的兵权早就收到赵家人手里,赵光义杀了赵匡胤后,朝中也根本没有掌握部分军队的武将可以制约到赵光义。

所以赵光义杀了赵匡胤后自然可以顺利登基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