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鲁迅的作品里。有一句院子里有一棵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话有毛病吗?

鲁迅的作品里。有一句院子里有一棵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这话有毛病吗?

我是语文有道,我来唠一唠。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散文《秋夜》,原话是这样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9月,这个时候恰是“五四”的运动浪潮渐渐退去,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处于低潮,当时北京的文化界教育界出现了逆新文化思想而行的复古苗头,而且势力比较强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倡导者的鲁迅,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孤独寂寞彷徨,一时“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然而,这个生性倔强的文化战士,并不甘示弱,他相信寒冷的秋夜必不能遏制住鲜花盛开的梦,“奇怪而高”的秋空也必不会阻挡住高树伸张向上开枝散叶的梦。历史的车轮一定会前行,黑暗不可能永远霸占着人世间。

于是,鲁迅写了这篇《秋夜》,整篇文章用了象征的手法,也就是说,文章中所出现的“天空”“花草”“枣树”等,都是各有所喻,不是简单的只有本义的名词。文中的“枣树”代表的就是企图刺破社会黑暗的进步力量,代表的是一种岿然不可侵犯凛然面对强权的精神力量。

作者写成“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强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者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先让大家看到一棵枣树,镜头移动,视线跟进,又看到一棵枣树,这样,观众的脑海里枣树的印象就深刻了。如果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一笔带过,平平淡淡,语言倒是简洁了,留给读者的枣树的形象却不深了。

有人说,鲁迅是为了多写点字数多拿点稿费才这样写的。也有人说,鲁迅写文章时忘记了他家后园子外边到底是啥树了,所以写到“一株是枣树”时,停下了,想了想,最后确定了还是一棵枣树后,就直接在前一句后边续写上:“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些应该都是开玩笑的说法,如果真的相信,哈哈,就上当了。

是作品思想上的需要,貌似有病,实则工于巧思。

引起几代人的注意,真没毛病。

现代更加码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不是!《秋夜》本就是写清寂,当你专注一件事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一棵树,是某某树,忽然发现还有一棵,会是什么呢!哦!还是某某树!表达了先生希望黑暗中能有人能亮起一丝光,麻木的人们能有人突然清醒过来!这是一种心理表达!也是整篇文章的提引与铺垫!!!

重复的孤单和寂静,似乎让在静静的地思考着现状和未来方向。先生用词一向很准确,不会多用一个字,精中求精,一篇短小说内容顶过长篇,杂文比作匕首和投抡。

这个我理解,虽然都是枣树,但有区别,这区别在于有可能是两棵品种不一样,也有可能一棵结果实,一棵不结果实等等,再说了,这么写恰恰说明先生对于这两棵枣树的熟悉程度以及深厚的感情,在他眼里这不是笼统的简单的两株植物,而是两个个性分明的有血有肉活物,他一定常常分别的端详,以及无数次的触及,哪棵大的快,哪棵结的果多,哪棵曾害过虫,哪棵长的好看,总之,这一棵有这一棵的特点,那一棵有那一棵的好处,所以必然是分别看在眼里,分别藏于心中的,因为,这是先生看着长大的一棵枣树和另一棵枣树。

很正常,陆续发现的。

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个看写作情感吧,没结婚的时候,我妈常常会骄傲的跟人说,我有一个大儿子,还有一个小儿子。但是她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讲“两张嘴过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