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西安大雁塔是谁建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西安大雁塔是谁建的,有什么历史意义?


隋代无漏寺,至唐高祖武德年间已近毁灭,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时为太子李治以其母文德皇后恩典重建无漏寺,更名为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因皇家认真的雪修造,规模宏大,占地近四百亩,院落十余,涵盖大殿、大佛殿、翻经院、元果院等,房间数量近两千,可谓震撼人心——大慈恩寺因此一举成为长安城内最著名的佛寺。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归来,自天竺取回大量佛舍利,八尊佛像,佛经凡657部。归来后,玄奘法师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地翻译佛经74部,达1335卷。大慈恩寺落成后,玄奘成为主持,为求安放舍利,防止经卷散失、火灾等,“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玄奘准备在慈恩寺建造一座古塔。因玄奘立意建造的佛塔工程浩大,唐高宗诏令朝廷进行建造佛塔事宜。《大慈恩寺志》对这段过往进行详细的交待,“初,建塔奠基之日,玄奘法师曾自述诚愿,……愿千佛同观,氛氲圣迹,与二仪齐固。”大雁塔由是建成。

玄奘法师主持修造的大雁塔,没有按照当时中国的佛塔形式建造,而是依照印度窣堵婆形制进行修砌。大雁塔不能攀登,第一层,都保存相当数量的佛舍利和经书,使用材料为砖面土心,管中窥豹,玄奘恢复佛塔地位之心可见一斑。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载,摩伽陀国因陀罗势罗数河山里有雁塔,有大雁前赴后继地开悟——大雁塔之名大概来源于此。将此塔命名为“大雁塔”,也体现了玄奘追索印度佛教正宗的愿望。不过,玄奘所求终于还是倒了下来,此后,佛塔崇拜一去不返,而昔日修造的大雁塔,由于建材为砖面土心,经五十余年风吹雨淋,亦逐渐毁坏。

长安年间(公元701年-公元704年),大雁塔在原址上重建,以青砖为建材,并将五层改为七层,恢复了楼阁塔的形制,高达六十四米。重建的大雁塔,雄浑厚重,又有深厚的佛学文化涵养,较前人所建更合符游客之心,后来竟逐渐被开发出了“雁塔题名”的俗世游览“项目”,这又为它积累了深厚的文人、士大夫的文学底蕴。

重建起来的大雁塔,在稳固性能上,远较砖面土心的“玄奘造”要强,自唐到明,“大慈恩寺奄然于世,度过了‘住劫’中最艰难、最寂寞的时光”,虽大慈恩寺屡次遭遇兵祸损毁,但大雁塔却屹立不倒。

以青砖为建材的大雁塔,虽然不惧人祸,却是抗不住天灾,至明代西安大地震时,不但塔身被震裂,就连塔顶也掉了下来。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604年),明人对大雁塔进行了“维护”,在外表上加了层两尺厚的“塔壳”,此后,虽风流人物过尽,而独大雁塔屹立不倒。大慈恩寺又经数次损毁,到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该寺庙进行整修,到如今,已经形成规模浩大的大雁塔曲江风景区。

“大雁塔”,系雁塔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旧有雁塔两处。

大雁塔,在慈恩寺,唐.高宗永徽四年建,僧玄奘以藏凡本佛经。初仅五层,於武后(武曌)长安年中倒塌,后寻重建增为十层。今塔七层。

该塔,初名慈恩寺塔。又以佛教故事有菩萨化身为雁舍布施故事,称为大雁塔。圣教序碑又在此塔下,即唐代进士题名处。

解放后,大雁塔与另建于中宗景龙年间荐福寺的小雁塔,俱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又是什么关系呢?

慈恩寺,乃古迹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宋时以毁,仅存雁塔。今寺为近代所建,在陕西西安市南郊。

唐.贞观二十二年李治(高宗)为太子时,就隋.无漏(佛教称烦恼为漏。无漏,谓以真智消除烦恼。)寺旧址为母后长孙氏建立,故名慈恩寺。

唐玄奘自印度学佛归国,曾住该寺翻经院,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近八年之久,並倡议在寺旁建塔,用以收藏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像。

全盛时寺有十余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中宗)神龙以来,进士登科,皇帝赐宴曲江上,题名雁塔。

唐代诗人杜甫、岑参、白居易等,均有慈恩寺咏怀诗篇。

大雁塔,西安1300多年的地标性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高度。它原是为玄奘法师而建,用于收藏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佛像和舍利。

大雁塔始建于唐帝国最兴盛的时期。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24岁,初登帝位、意气风发。这一年,吐谷浑、新罗、高丽、百济遣使入贡;全国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300万户增加到了380万户;入宫刚一年多的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

玄奘法师回国从事经书翻译工作已经7年。为了能妥善保管好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的经像舍利,他上书皇帝,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仿火难”为由,恳请在大慈恩寺端门之阳造一座石塔,并附上了图表。在玄奘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浮屠量高三十丈。拟以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可见,玄奘想建的是一座完全印度样式的巨型石塔。

高宗否决了这个方案,他认为“所营功大,恐难卒成”。最后,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一座中心是土,砖砌表面的塔,“仿西域窣堵坡制度”(窣,音同苏),共五层,高一百九十尺。工程耗时两年,玄奘甚至“亲负箕畚,担运砖石”。可惜这座塔由于是砖表土心,质量不好,四十多年就逐渐坍塌了。

长安年间(701—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全部改用砖石砌筑,“依东夏刹表旧式”,共七层,高三百尺,现存大雁塔即是此次修建。无论是一百九十尺还是三百尺,从高度(通高64.5米)上看,大雁塔都堪称唐代的摩天大楼。

另外,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慈恩寺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8000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

西安大雁塔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主持建造的。是玄奘法师用来存放从西域带回的梵文经典、佛像、舍利的。

唐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保存经丝绸之路从天竺(印度)带回长安的佛像、经卷,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最初修建了五层,后来又加盖至九层,再后来,大雁塔的高度和层数又有多次的更改,最后固定为我们现在所见的七层。现在的大雁塔通高64.517米,底层的边长为25.5米。

大雁塔的前世今生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因此又名“慈恩寺塔”。

唐永徽三年,唐朝一位名叫玄奘的高僧,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度一带考察、旅游、学习了一圈,回到了大唐首都长安。作为一名高僧法师,他带回了大量的舍利、佛像和梵文经典等,为了供奉这些宝贝,他领导了一批“农民工”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这就是慈恩寺塔。

在后来的若干年内,慈恩寺塔几经改建,慈恩寺塔时而加高,时而降低,最后才定格在七层高,名字也由慈恩寺塔改为大雁塔。

大雁塔是因寺建塔,寺在先,塔在后,和宝鸡的法门寺因塔建寺(塔先寺后)刚好相反。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代皇室敕令并主持建造修建的皇家寺院,是唐长安城内最宏丽、最著名的佛寺,规模宏大、地位显赫。

玄奘法师为大慈恩寺的“寺长”也就是第一任住持方丈,被佛门弟子们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法师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单人独骑,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游学西域(这是最早的研学之旅吧)。他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整整三年的艰难跋涉,徒步五万余里的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要有成就还得留学外国呀)。后来他又用了五年时间游遍了天竺佛国,研学寻道(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是有道理的),终成正果。

16年后的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大师带着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回到了长安的家中——大慈恩寺。

几年后,他就在大慈恩寺内修建了大雁塔,用来收藏这些舍利、佛像和经卷。关键是他要在这座大雁塔内把些梵文经卷翻译成人话呢。

玄奘法师其人

玄奘,唐代高僧,陈姓、名祎、洛阳偃师缑氏镇人。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游学西域,研习了《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量论》、《对法论》、《百论》、《中论》、《俱舍论》、《顺正理论》、《大毗婆沙论》、《声明论》、《因明论》等论典(不用说精通,就是能记住这些学问的名字也可称大师了)。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

实际上,玄奘法师在我心中的印象是这样的:唐代高僧,所以叫唐僧,白白胖胖的,成天只会“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也会念一些“@#%¥…&**)&*()&…¥%&”,然后就是大圣徒弟捂着脑袋大喊起来:“师傅,别念了,别念了……”。

还有就是唐僧肉很好吃,可以长生不老,所以那么多的妖魔鬼怪都要吃他的肉肉。

妖怪没吃到唐僧肉,但现在的人有好多倒是吃了不少的唐僧肉。

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底层南门洞的两侧嵌置有两块碑石,西边碑石上的文字是由右向左书写的,内容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边碑石上的文字是由左向右书写的,内容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世称《雁塔圣教》。

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由玄奘法师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门票信息

大慈恩寺50元/人,登塔30元/人。

大家都知道,大雁塔是西安著名的历史文物,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2014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么这个塔是谁主持建造的呢?我们往下看。

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市南面的慈恩寺内,可是慈恩寺并不是和大雁塔同时建造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慈恩寺是唐太宗时期的太子李治在贞观22年为他的母亲长孙皇后追荐冥福而建。到了唐高宗时期,为了供奉玄奘法师(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由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经书而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

几年后,唐高宗亲手写《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因此大雁塔又叫慈恩寺塔。武则天称帝后,将塔层加10层,后经兵火战乱,仅剩7层。五代后唐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修缮大雁塔,金元的战火寺院尽毁了,仅存大雁塔。明朝万历年间,又加以修饰了,并流传至今。

大雁塔最初是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成现在的样式,而现在的样式与最初的样式是有区别的。最初大雁塔是窣(sū)堵坡形,而后逐渐变成中原建筑的特点。因此,大雁塔是唐都长安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也证明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塔内收藏的贝叶经也是珍贵的佛教文物。

【大雁塔】在西安市城南慈恩寺内。唐永徽三年(652年),慈恩寺住持玄奘为保护贮藏佛家经典,由唐高宗李治资助,在寺内西院建塔。塔仿西域形式,方形五层,砖表土心。武周长安年间,用纯青砖改建七层,大历年间又改为十层,后经兵火,只存七层。明代又在表层砌砖加固,直至于今。塔高六十四米,内有盘梯可登。塔门上刻有菩萨像与图案,极为精緻。塔下南面两侧有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高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均诸遂良书写。

【慈恩寺】原是隋代无漏。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要为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追荐阴福,下令选择“挟带林泉,务尽名胜”之地建寺,选中这里。因寺院为追念慈母恩德而建,故得名慈恩寺。

慈恩寺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规模宏大,占地342亩。这座寺院由大殿、大佛殿、塔北殿、翻经院、元果院、太真院、东院、西院、浴室院等13座庭院组成。后毁于唐未战乱,仅存大雁塔。寺院虽经多次重修,都不及唐代规模。现在的寺院建筑范围仅是唐慈恩寺的西院。

佛教传入我国后,先有寺,后有塔。最先出现塔是三国时代孙权求得舍利子后,才建塔贮之,如,今天金华市的万佛塔。

唐初,太宗李世民曾经于战场伤亡过重的地方广建佛寺,超渡亡者,所以国都长安的巨刹很多。

而佛塔的建筑也伴之而兴,其中最著名的首推大雁及小雁二塔。

综上所述,应该是先有大慈恩寺,然后才有大雁塔的。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是太子李治为追念他的生母长孙氏所建,这个时候他的母亲,著名的文德皇后去世已经整整十二年。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重檐庑顶的宫殿垂脊沿着飞檐翘角将思念伸向了远方。

原地打转的风铃声响起,引得从蜀道北上长安城的李白不禁拨剑起舞。

酒入愁肠,七分化为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佛教传入我国后,在隋唐时期,形成主要流派的有八宗,其中长安大慈恩寺就是八宗之一的瑜伽祖庭。

著名的玄奘大师曾经在这里当过住持,随后便修建了唐安最有名的大雁塔。

这座寺院有三大建筑鼎足而立,它们是: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大雁塔、玄奘三藏院。

‬大雁塔

塔在西安慈恩寺,为唐永徽三年(652)所造。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载,其塔基面各140尺,倣西域制度,塔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其高180尺。

“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或二千,凡一万粒。”(《中国艺术史各论》p317)

上层以石为室,内有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及高宗撰之《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它们的书写人都是褚遂良。

仅仅过了五十年左右,大慈恩塔渐次倾毁(坍塌),到了长安年(701~705),这是武则天的第13个年号,也是武则天暮年时候,当时朝政不修,则天女皇耽于享乐之时。

但是,武则天十分崇佛,在这个方面,她是真的“舍得”!

于是改建大雁塔,增加一层为六层,高三百尺。

五代长兴年(930~933)曾经加以修补,明代的尚书温纯及清代都历加修䃼,所以现在大雁塔,未必与历史记载相符,这也是正常现象。

塔的宽度约140尺,高约200尺,砖筑,四角七层。各层壁面用砖叠涩成柱及斗拱形状。

第一层有房十间,往上至七层渐次减少到五间。而且面积越来越狭小。每层高度亦呈递减之势。

它的拱门上阴刻“祇園精舍释迦说法图”,上面的斗拱飞檐都很清晰。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在考察含元殿遗址时,所绘复原图,即是以大雁塔门楣图形作为依据之一,是唐代建筑的良好参考。

大雁塔原名叫“慈恩寺塔”,大雁之名的由来不明觉历。

只有《大唐西域记》中曾载有摩伽陀国有雁塔之名,缘于有大雁投身,以开悟小乘教徒之说,大雁之名由此沿袭而来。

现在的大雁塔内部,灯光辉煌,木梯古色古香,如果你有幸登上最高一级,一览古长安夜市的风情万种,顿时会产生一种“忧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烈情怀。

结束语

历史归于平淡的沉寂、默然、超脱。

让我们无声地守护,千年的祈福吧!

作为一个西安人,我很乐意回答跟西安有关的话题。大雁塔坐落在西安南郊,位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斜对面,是我们西安最为著名的文化符号之一。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迅猛发展的时代,上到皇室贵族,下到平头百姓,信仰佛教的人数特别多,因此,全国各地流行建造寺院和佛塔,以满足信徒的精神需求。

大雁塔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造的。竣工于唐高宗永徽3年,即公元652年,总共7层,实质为9层,有两层已经陷入地下。塔高64.5米,距今已有1366年,目前是中国最具有人文历史的佛塔。经过这1000多年的风吹日晒,如今的大雁塔已经明显朝西边倾斜,站在大雁塔广场上,完全能看到这个景象。

如果说得再具体一点,大雁塔是唐高宗李治为了奖赏大唐高僧玄奘的功德无量而建的。

唐玄奘从贞观元年627年开始,一路跋山涉水,向西行程数万里,访问了西方100多个佛教国家,耗费17年光阴,于644年给唐朝带回了近千件佛经和佛像,以及其它跟佛教有关的宝贝。

唐僧回来后,唐太宗非常感动,准备大兴土木,建一个圣地存放这些宝贝,同时,也准备给唐僧打造一个清静的工作场所,能让他安心把带回来的梵文佛经翻译完。到唐高宗手里,这座宝塔终于建造好。

大雁塔跟慈恩寺的关系,就如同儿子与母亲的关系。先是有了慈恩寺,之后,才在慈恩寺里面建造了大雁塔。

慈恩寺建造于648年,是皇太子李治为了缅怀慈母文德皇后,经唐太宗李世民批准后,而建造祈福场所。在后来,李治当上皇帝后,正好有建造佛塔存放经书的需要,就顺理成章,在慈恩寺里边建造了这座7层高的大雁塔。

大雁塔的历史意义,我觉得主要有两点。

一是见证了佛教文化在唐朝的高度繁荣,是现代人研究唐朝风俗文化,人文思想,宗教信仰的重要物证,同时,对研究唐代的建筑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印证了古代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拥有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从侧面也证明了唐代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包容开放,对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从来都是兼收并蓄,从而让自身强大起来。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建立慈恩寺。唐永徽三年(652),为供奉玄奘法师由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造的一座五层砖塔。初为仿西域建筑形式的砖土型5层方塔,其后塔渐颓毁。唐显庆元年(656),唐高宗御书《大慈恩寺碑记》,从此寺名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间,由武则天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10层,后经兵火仅剩7层。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缮,经金元交替的战火,寺院废毁殆尽,仅存此塔。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饰,留传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据《大唐西域记》所记印度佛教传说故事而名雁塔。称大雁塔则是为与后建的荐福寺小雁塔相区别。大雁塔是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纪念建筑物,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的大雁塔是唐代的玄奘法师主持修建的,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塔因寺而建,故又名慈恩寺塔。它是现存最早、最大的唐代四方阁楼式砖塔。

玄奘,名陈袆,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唐初西行5万里往印度取经,前后历时17年。明代吴承恩以此写下,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小说《西游记》。

大慈恩寺原名无漏寺,始建于隋开皇九年,“无漏”即无烦恼之意。

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母—已故的文德皇后,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将无漏寺更名为大慈恩寺。改建后的大慈恩寺占地近400亩,有13所院落,近2000间房屋,是长安城规模最大的皇家寺院。

寺院完工后,太子专门请从西天取经回来的唐玄奘任主持。玄奘法师在这译经、讲经,创建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并根据在西域见闻完成了《大唐西域记》。

公元652年,为保存从印度带回来佛像、舍利及经书,玄奘法师主持修建大雁塔,塔是由玄奘法师亲自设计并参与劳动修建,历时2年完成。

大雁塔最初只有5层,60米,后经历代修葺,几经变动,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7层,64.5米高的大雁塔。

彼时大雁塔是唐长安城最著名、最宏大、绚丽的佛寺,建成之时,太宗亲自撰文《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太子李治撰文《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均由褚遂良手书分别嵌置塔底层东、西两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圣三绝碑”。

雁塔题名是很风雅的事,唐代学子及第后,一定要到大雁塔题诗,留名。谓之“雁塔题名”,后延袭成习。孟郊三战、44岁才考中进士,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相比之下白居易27岁就及第,真是春风得意。他豪横地在大雁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发生在大雁塔雅事还有公元752年,大雁塔建成百年之际,诗人杜甫、曾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登塔,凭栏饮酒。曾参留下“塔式如涌出,孤高耸入天”;杜甫写道“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五人登塔,同题诗作的佳话,流传至今,他们为大雁塔留下了浓厚的文化印记。

千百年来大雁塔一直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和象征,它集佛教文化、历史人物、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见证,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