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2000多家外企曾上当,连夜从印度“跑路”,印度敲竹杠究竟有多狠

2000多家外企曾上当,连夜从印度“跑路”,印度敲竹杠究竟有多狠

印度,一个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的国家。无论是多离奇、多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只要是发生在印度,一切就都显得格外顺理成章起来。

前有印度政府向小米追缴65.3亿卢比(约合5亿人民币)的所谓“逃税”罚款,三个月后又马不停蹄扣押地小米在印度的子公司555亿卢比存款(约合48亿人民币),原因是指小米子公司向总公司支付版权费是“非法汇款给外国实体”。印度,不愧是你。

而最近,在印度的本土导航系统“NavIC”研发结束,正在大面积推广宣传之际,印度政府果然又提出了不会让我们感到意外的要求:我印度的导航系统岂会有不好的?

所有在印度售卖的手机必须安装NavIC系统,不管是美国的苹果、韩国的三星,还是中国的小米,统统都给我装上我大印度自己的导航系统。至于为了匹配NavIC系统芯片增加的手机制造成本,与我何干?

印度的商业逻辑很简单:我既要钱、要你的科技,也要你听我的话。要你听话的时候我可以低声下气,罚你钱的时候我也有一堆的法条支持,不冲突。

印度:没有人能在我的逻辑里打败我。

印度,“不讲武德”

印度《商业标准报》数据统计表示:从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而这个数据的基数是,印度总共就只有大约1.2万家外企。这两千多家从印度跑路的“外企”,给印度贴上了鲜红又醒目的标签——“投资地狱”

在印度投资挣不到钱,甚至罚得比挣得多,这基本成为了大家默认的事实。印度是仅此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人口红利大,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出海投资界眼中的“香饽饽”。然而——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小米遭遇一而再、再而三的罚款追缴、资产冻结以外,饱受打击的还有近500家中资企业。2014年,中国Vivo喊着“Love India,Love Vivo”的口号,一个猛子扎进了印度的“深海”,然后遭遇了印度无差别的商业打击7年多。

直到2022年,印度对小米下完“黑手”之后,巡视了一圈,将拳头又落在了Vivo身上——7月,印度政府以“vivo印度逃税、非法汇款外国”为理由,冻结了vivo印度119个银行账户近4亿人民币资产。

同时,有着一样遭遇的中国企业还包括华为、Oppo、一加、红米等,且使用的手段和借口都别无二致:逃税、偷税漏税、违反外汇管制法……

印度以这些理由,对中国企业进行“杀猪盘”的戏码几乎能演上八百集,而且常常是对着同一家企业不停“薅羊毛”。也难怪,荣耀直接在2021年初以“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了印度市场。“爷不和你玩了,自个玩泥巴去吧”。

印度政府还是挺“敢”下手的,有种无所顾忌的无赖感。2020年6月,印度官方一次性禁用了包括“微信、支付宝、TikTok、微博、绝地求生”等在内的59款App,而巧合的是这些App都是由中国公司开发或经营的,更巧合的是,禁用的理由都是“威胁印度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此后封禁APP范围扩大到300个以上,印度人民的娱乐生活估计也一下恢复到了“清心寡欲”的“史前时代”。

“杀敌一百,自损八千”。印度的“禁用”“罚款”“资产冻结”行为背后,透着一股鱼死网破的决绝。

据印度中国商会和印度中资手机企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投资额达30多亿美元,提供了超50万个就业岗位。光是小米一家就为印度提供了不下2万个岗位,甚至其中超过95%的都是女员工。

除了就业和税收外,中国的企业还在印度提供了多种形式服务,比如印度古尔冈铁路的53-54段站点的运维费用就由Vivo印度承包。显然,中国企业带来的好处会让印度官方产生动摇,投鼠忌器,却也没能彻底熄灭它们下黑手的想法。

印度,“端水大师”

或许会有读者产生疑问,印度是针对中国吗?这样的手段只对中国用,妥妥的是欺软怕硬。这可就误会印度了。印度不是针对中国,是不管哪国,它都一视同仁下黑手。印度想法:在我的地界,谁都得听我的!

早在2013年,诺基亚就在印度被指控没有足额支付营业税,被开了399.7亿卢比(约合6.351亿美元)的营业税欠税单,诺基亚也因此深陷财务危机。

2021年,印度反垄断机构CCI对亚马逊采取了天价罚款行动,以“亚马逊在投资交易中,隐瞒事实,没有进行公平、坦诚的披露”为理由,要求亚马逊在45天内缴齐20亿卢比(约合2630万美元)。

事实却是,交易另一方未来集团违反了签订的合同中“未来零售集团不得将自己的资产出售给信实集团,还表明若出现纠纷,应当由新加坡仲裁法院进行仲裁”一条。

为了占据有利地位,合同中的信实集团更是直接强制性将诉状递到了印度法院。毕竟信实集团属于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而安巴尼与总理莫迪关系极好。更让人觉得辣手无情的是,罚完款之后没多久,印度开始了督促亚马逊暂停印度业务的操作。

除了诺基亚、亚马逊,英国凯恩能源、美国IBM公司、法国烈酒集团也纷纷在印度遭遇了税务相关高额罚款的“暴打”,而这些手段甚至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不要脸。

印度政府与英国沃达丰的官司从2007年打到了2020年,历经了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甚至最后要到国际仲裁。印度税务部门态度很明确:我说有问题就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我就修改限定问题的标准,让它成为问题。

为此,印度税务局和国会一起修改了税法时效为往前追溯50年,断签了印-荷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议,中止了69个双边投资协议,想发设法要将20亿美元的罚款扣在沃达丰头上。

根据以上案例,显而易见,与国籍无关,任何国家的企业在印度都是“渡劫”。先用各种优惠政策把外资企业吸引过去,等到企业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收割,就像“养肥猪仔好过年”一样,印度政府打的就是让这些企业血本无归的主意。

印度制造?印度敲竹杠

只是,印度的种种操作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它图什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出发点才能让印度做出这些短视决定,几乎将全球得罪了个遍?

【扶植本土企业】

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就提出了“印度制造”这个野心计划。然而跟川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一样,“印度制造”计划说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人才、资金、厂房,每一样都是印度需要但是又不够的,所以印度政府大力引进外资企业。

“外企”在印度建设厂房、安置就业,不仅能拉动内需和外资,还能为印度培育出一条完整的生产链来。所以,产业链培养出来后,印度毫不犹豫地开始卸磨杀驴,向这些“孵金蛋”的企业下手。

“印度挣钱印度花,一份别想带回家”。

外资在印企业被罚的钱款可以用作财政补助,生产链和熟手工人可以留给印度的本土企业,同时印度国家部门还大力出台激励计划,补贴本土的电子制造业。

如果中国智能手机企业被踢出局,那印度庞大的手机市场就可以被本土的手机品牌MILK、Micromax、Intex、 Lava和Karbonn下场瓜分干净。更别说印度财团老大信实集团的旗下也有手机品牌,并且受着印度官方一路护犊子一样的保驾护航。

【朝令夕改的法条做掩护】

印度的法律极其复杂多变,灵活得“情况要怎样,它们就可以怎样”。首先这是因为印度是一个普通法系国家,但又维持着混合法律体系,加上英国殖民时期带过来的法律,司法体系死板又混乱,更别说,在三权分立的印度,司法独立下的大法官权力大得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

比如曾在UC印度公司工作过的一位印度籍员工认为自己被“非法解雇”,就把UC印度和马云一起告上了法庭,索赔200多万人民币。告马云则是因为UC曾是阿里旗下的产业。

然而,马云当时已卸任在阿里的职务,在马云与UC完全八竿子打不着半点关系的情况下,印度法院依然向马云多次发出传唤令。印度:逻辑?没有逻辑啊?

此外,印度税务局在与沃达丰打官司期间,为了能让自己显得“有理有据”,特意修改法条追溯时间的事情已经不是国家间的秘事。显然印度的操作就是“有条件要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告”。印度:程序?我就是程序啊?

民族主义与历史渊源

印度的“过河拆桥”行为其实与其被殖民历史有着一定的渊源。众所周知,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这里,英国最先成立了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随后荷兰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后。东印度公司是什么性质呢?剥削!它通过控制殖民地资源、利用种族隔离制度,榨干印度的所有财富。

印度在漫长历史中获得的经验就是,对外来的企业保持警惕之心,它认为“外资企业”负有“原罪”。正如甘地出于相似的考虑,提出了“反对工业化与全球化”的主张。这在甘地的时代或许无错,但在如今的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就显得有些狭隘和格格不入了。

其次就是,印度的种种行为其实都是基于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所做出。民族主义是最容易在群体行为中进行互相感染的一种情感。

在印度宣布禁用中国多款App之后,印度板球明星辛格在推特上呼吁“抵制所有中国产品”,印度著名工程师Sonam Wangchuk(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主角原型)成为印度最大的“反中国制造”意见领袖之一……自莫迪当选总理以来,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极其高涨,已经快达到了“天老大地老二,印度老三”的地步。

印度是一个非常具有野心的国家,可它真的能凭借这些“杀鸡取卵”的手段在短时期内实现所谓的“印度制造”吗?不太可能。

法律、诚信、效率,每一样都在影响着这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手段和实力一样重要,光有手段没有实力的国家在将所有人都得罪个遍之后,还愿意出手相助它的人图谋的,可就不再只是简单的可见利益了。虽然说“乱拳打死老师傅”,但当乱拳遇到一群老师傅的时候,也该尝尝铁拳落在自己身上的滋味了。


参考资料:

  1. 严翠:《中企在印投资趋于谨慎,昔日淘金热今日进退两难》. 证券时报
  2. 李娜:《中企手机印度份额二季度回落,“查税风波”影响投资信心》. 第一财经日报
  3. 克洛伊·科尼什、丁玎:小米在印度面临双重战斗. 环球时报
  4. 骆轶琪:中资手机在印度:徘徨与煎熬. 21世纪经济报道
  5. 郑林、陈延忠:国际税收争议的投资仲裁解决进路及对税收仲裁的启示:英国凯恩公司诉印度案分析. 国际经济法学科
  6. 王珍: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短期遇冷,后疫情时代仍有合作空间. 第一财经日报
  7. 许娟: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再次兴起及其对印度外交的影响. 宗教政治化-南亚研究
  8. 印度民族主义者莫用“抵制中国货”自嗨. 环球时报
  9. 西村孝夫:《英国东印度公司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