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如何看待热症用灸?“艾灸也能退热”病案3则

如何看待热症用灸?“艾灸也能退热”病案3则

如何对待热症用灸
作者/周楣声


周楣声,1917~2007,安徽省天长县人,全国名老中医,著名针灸学家,精于灸法。


学术代表著作:《灸绳》、《针灸歌赋集锦》、《针灸经典处方别栽》、《针灸穴名释义》、《黄庭经医疏》、《周氏脉学》、《金针梅花诗钞》、《针铎》、《周楣声全集》、《填海录》,《说灸》等。


一、热症是否禁灸,应从灸法本身探讨


灸与针皆物也,而用物者人也,物虽为一,而用各不同。功与过、利与害,均是因不同的应用方法而有不同的分别。


灸法沿用与衍变至今,已不下百余种之多,在各种方法之间是短长互见,如果把各种灸法与用火的一切不良反应,统统归在“热症禁灸”之列,这是使灸法因人受过,徒蒙不白之冤


  • 古代以直接灸为主


古代的灸法是以直接的化脓灸为主,在仲景的时代,不但没有今天温和的艾条灸,即或是隔蒜与隔姜等间接灸法,也可能还在萌芽时期。由古法急剧强烈的化脓灸,衍变为今天徐和舒畅的温和灸,已经有天壤之别


因此既不能为盛名和崇古的思想所束缚,更不能用古代的直接灸与今天的温和灸相比拟。


古代直接灸的灸疮是固着和持续的,艾火烧灼的物理作用,仅是在开始时有效,是作为造成灸疮形成续发刺激的一种手段,当灸疮形成之后,是由人体自身所产生的生物反应所发挥的效果,所谓以火济火之说,已经根本不复存在,但是这种续发刺激之灸疮,已经不能改变和及时撤除。


  • 现代不能滥用直接灸


而热症和热性病,是以急症居多,其本身的病程并不太长,如果采用直接化脓灸,常是灸疮尚未愈合,而热症早已痊愈,这就使人承受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从这一情况出发,认为不是热症禁灸,而是不能滥用直接灸,这不但不能反对,而且应极力赞成。


又因灸疮是一种难以愈合的创伤,因而在灸后一个时期内,如果出现某种并发症,虽与灸无关,也可能归咎于灸,这也是较自然的。


  • 温和灸与化脓灸,截然不同


今天的温和灸,是艾热的物理与药理的复合刺激,因而人体也就能发生复杂反应,虽是脱胎于古代的直接灸,但两者的作用方式与效应,已存在着截然的区别。


它和针刺一样,其作用虽是短暂的,但是可以连续和积累,即或出现某种不良反应,可以即时停止或更换他法。任何治疗方法是因具体手段不同而效果也就不同,这是无须赘言的。


由此可见,热症用灸,应该从灸法本身作探讨,如果把古代固着的化脓灸,原封不动地作为今天可变的温和灸的说明,这是讲不通的。


二、热症用灸的注意事项


作者临床50年,用灸30年,经过亲身体验与反复观察,以及艾灸、针刺与药物的反复对比,均有生动具体的病种,可供反复验证。绝非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者可比。

因此,针之所宜即为灸之所宜,而针所不及又为灸之所兼有。故对以往所规定的灸与针的适应范围,就应重新估价和安排。


在应用灸法与施灸过程中,所能出现的几个问题,也应充分注意。在许多发热病例中,用灸退热,会有以下两种临床表现:


1、当时退热,但必须连续施灸方可巩固


灸疗作用量的客观标准,就是灸感过程的三个基本时相,即“定向传导”、“作用发挥”与“下降中止”三个连锁反应


对热症施灸,多在灸感过程完毕后不久或尚未完毕时,热度就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自感全身凉爽,患处舒适,疼痛大减,或是有思食的要求,但在3到4 小时后仍可回升,故必须连续数次后始可逐步下降而趋于巩固。随着病情的好转,热度亦不再复燃。


也有的病症(特别是上感等轻型发热病症),经一次治疗,即可完全消失。


2、灸时或灸后不久,热度反而上升


这有几种情况,不能认为是用灸的不良反应:


  • 郁阳暴升


发热本身是机体抗病机制之一,灸后病理的抑制作用被解脱,机体反应性增强,抗病力提高,故不降反升,但无其他不适。这在低热或中等度发热时常会出现。


停灸后热度即下降颇速,回复至正常后每多不复再燃,这是一种良好反应,不能误认为是热病的发展和变化。


如清•吴又可曰:“应下之症,下后当脉静身凉,今反发热者,此内结开,正气通,郁阳暴升也。即如炉中伏火,拨开虽焰,不久自熄。”可见这种情况在汤液中也是存在的。


  • 作用量不足


如施灸时间太短,未达到三相的要求,或是灸治次数太少,原先的发热进程未被打断,所以灸后热度仍在继续上升。


如《医宗金鉴》:“灸法大小多少歌”注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病。”故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发挥其退热的作用。


  • 取用的孔穴不当


全身的不同孔穴,并非均能与不同的疾病相应,如选用不当,或是作用方式未曾掌握好,不但灸效不能发挥,而且在灸时或灸后热度仍然继续上升,并感到讨厌和不适。


古人对于退热穴的选用可以借鉴,如《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二十九灸,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再依次灸其余各穴。”经验证明,用大椎熏灸或火针代灸,其退热作用,确是迅速而神奇。


如遇有灸后热升的情况出现时,必须仔细分析,严密观察,在变换孔穴与调整操作后可以继续施灸。如发现病情确实不宜用灸,自应以另觅他法为宜。


3、热症宜灸,并非说对任何类型的高热,均为唯一的治疗手段


热症是灸疗的适应症之一,但这也和其他各种疗法一样,绝不是死板和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发热的类型,单独或配合使用


当高热神昏,谵语狂躁,阴亏水涸的严重病人,在养阴、输液等药物治疗的同时,再采用温和灸,将是适当而稳妥的,如果置其他各种有效疗法于不顾,而以凝固的思想方法对待和责难热症贵灸,自然是行不通的死胡同,也将是反对热症用灸的顽固立场,这也是需要澄清的。


由此可见,热症可灸、宜灸与贵灸,是来自于古人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既应从以往的医学文献中找出热症用灸的先例与理论依据,更应从临床实践中进行细心观察和反复验证,打破“热症禁灸”的陈规,使灸效得到发挥和光大,这也将是人类的福音。


三、热症用灸与八纲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主导思想与中心环节。八纲辨证更为人所熟知,为临床各科所遵守。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中,特以虚实寒热更被重视。


如果热症用灸,就被认为是以火济火,火上加油,与八纲辨证的思想不相容。目前有人利用这一观点,作为反对热症用灸的口实。对此不能不有所说明,使热症用灸的理论更为充实,观念更为明晰。


1、不同的辨证方法,是为不同的治疗手段服务的


八纲辨证是为汤液服务的,因为汤液的作用是单相的,是以逆治为主。所谓逆治,即以热治寒,以寒治热,是逆其气而折之,对于热症来说,自然不能再用热药。


针灸的作用则是双相的,即所谓平衡阴阳的双相调节,热症用灸,就可以用从治法而收效。所谓从治,即顺其气而达之,这就可以以热治热,以寒治寒则应用甚罕。清•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说:“寒者正治,热者从治。”从治也叫“反治”,意为此乃反常的治疗方法,是相对于“正治”而言的。


  • “反治”与“反佐”不一样


反治与反佐不能混为一谈,汤液中的反佐法,是在以寒治热或以热治寒的正治方法中,恐寒热不能相容发生格拒,故在以寒治热或是以热治寒的方药中,酌加少量的寒药或热药作为接应,从而收开渠引水的引导作用。


但也有人利用这一点,说什么以热治热实际上还是以寒治热,只不过是加上一点热药作为佐使而已,这是对“反佐”与“反治”认识不清所造成的误解。


针灸临床这种认识方法与治疗手段,是由它自身所具备的特点与作用所决定的,也就是由它基本作用双相调节的平衡阴阳所决定的,有了平衡阴阳的双相调节,自然就可使已亢盛的机能得到抑制,被抑制的机能恢复兴奋。


在这一前提下,古人不止一家不止一书,对灸法的功效,已经作了精湛的提炼和概括,即“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使热邪随火气发散,火就燥之义也。”


八纲辨证所强调的则是虚实寒热,而灸法的功效则是包罗虚实寒热,这还能用八纲辨证的认识体系来反对热症用灸吗?


2、不同的治疗手段,就有不同的辨证方法


临床上各不相同的治疗手段,都有表现其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它们既互相补充,又各有门户。八纲辨证既然是为汤液服务的,而在针灸来说也应有其自身的辨证方法。


针灸辨证的认识体系和汤液一样,也是丰富多采,名目繁多,在此不能列举,主要是在于说明针灸临床的基本特点,不是在于辨证而是在于认症


“辨认”本来是一个词,但如分别对待,即能显示其区别,“辨”不能脱离抽象思维,而“认”则是重在生动直观。


  • 针灸以认症为主


针灸临床的认识中心,是以对症治疗的认症为主,而辨证则次之,例如以常见的头痛来说,不论其起因与类型如何,但痛则是施治的着眼点,止痛则是主要的目的。


以热症来说更同样是如此。退热则是施治的目的,而以对症治疗来说,历来均认为是扬汤止沸,不是去火抽薪,针灸治疗正是以对症治疗为主,不谈治病。


针灸如真的不能治病,而它的实用价值也就发生动摇。须知症状的出现,都是人身内部平衡失调所形成的外在表现,内部平衡关系的改善和恢复,则症状自然消失


故针灸的对症治疗不是扬汤止沸,而正是去火抽薪,是既治症又治病,标本兼顾的治疗方法。


四、对“热症用灸”不同态度的三派


自从热症用灸的序幕揭开受到注意与被重视以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思潮:


  • 第一种是赞成派


属于在临床上已经发现到灸疗对热症功效的针灸临床家,他们已经初步尝到甜头,只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向这一陈旧观点宣战,一旦有人揭竿而起,自然会闻风响应。


  • 第二种是反对派


他们对“热症禁灸”这种陈腐的观念,抱有深厚的感情,不忍使流毒千载的毒瘤被割除,总是想在将被时代洪流冲走的死尸上,抓住一根头发,使之免于沉没,因而把八纲辨证这一万金油,拿出来当迷魂药,用以迷惑外行,淆乱视听!同时也表现出对针灸作用的陌生,以针灸行家出现在针灸队伍里,从针灸界内部继续散发流毒,这是最危险的一种人。


  • 第三种是折衷与调和派


对于热症用灸,在事实面前不敢公然反对,但对陈腐的见解却也不愿旗帜鲜明彻底清除,总是吞吞吐吐,提出一些模糊论调,诸如说什么:“热症可灸与禁灸,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当深入研究”。


持有这种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既见于口头,更多见于书刊,事实上这也是对“热症用灸”无形的否定,与胸无成见的自我解嘲。同时值得庆幸的一点,也是说明“热症禁灸”这种错误的见解,已经发生动摇,摇摇欲坠,所可虑的则是余毒未尽,将会继续阻碍着灸法的发展。


总之,热症禁灸与可灸已经由地下提升到地上,如能再加一把力,则蒙在他身上的尘埃自然就会被彻底清除,焕发出被埋没的光彩。


四、“艾灸退热”的病案三则


对上感及急性支气管炎,应用灸疗,效果快捷明显。在慢性病例仅能暂时控制症状。胸椎两侧各俞穴,在呼吸系病的灸针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灸感如能按预期发生均可有效。但在极少数病例,灸感虽能按常规出现,且反应良好,而效果却极不满意。


灸能退热,在少数病例,灸后能使热势暂时增加,并无不良后果。在热退之后,各种症状也就随之减轻或消失。这种灸后热升乃是机体反应性提高、抗病能力增强的表现。


凡在距离患处不远就近取穴时,灸感多数是呈片状向患处扩布,而在远离患处循经取穴,则灸感多数是呈线状或带状走向患处。


上述例证如下:


例一:王某,男,成年。上感,发热咳嗽,头痛较剧,已4 天。来诊时体温38.6℃。


吹灸大椎,灸感呈片状先向头部扩布,当到达头顶后即隐约消失。头部觉清朗。续而灸感又自大椎向下传布,约当神道附近即逐步扩向全胸,感胸部舒畅。


灸后体温当即下降至37.1℃,一次后各项症状渐次消失。


例二:胡某,男,成年。上感发热体温37.9℃,头痛,咽痛鼻塞,四肢酸楚。


灵台压痛(+)。熏灸,灸感约有三指宽窄,入胸由喉上头,当时鼻即畅通,全身有舒适感。再检体温,反上升至38.8℃,但无其他不适。


次日热即全退。又同样灸一次,各种症状皆消失。本例无咳嗽,故感传亦未入胸。


例三:汪某,男,成年。上感发热,体温39℃,咳嗽,迁延5 日未愈,两肺底啰音明显。


神道压痛(++),吹灸,灸感先向下方扩布,约当第十胸椎进入肺底,两肺下部为热感所充满,嗣即逐步向上扩布,及于全肺。


灸后体温下降至37.2℃,次日降至正常,未再回升,一次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