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毛主席将传世名作捐献故宫,又为何三登故宫城墙而不入内?

毛主席将传世名作捐献故宫,又为何三登故宫城墙而不入内?

首都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就是故宫,故宫又叫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正中心,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居所。

只要是去北京旅游的人,一定都会把故宫列入必去的行程表,因为这里有高大气派的宫殿,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还有数不胜数的文玩古董,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故宫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过有件事非常奇怪,作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毛泽东却从未踏入故宫的内院,只是在墙外感叹故宫的宏伟,到底是怎样的考量让新中国的领袖唯独对故宫敬而远之呢?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直在中南海工作生活,中南海到故宫的直线距离还不到一公里,下楼遛个弯就到了。

所以说毛主席一定有无数的机会走进故宫,如果他不进去,那就一定是不想进去。

难道说毛主席不喜欢故宫吗?这也说不过去,平津战役接近尾声,林彪、罗荣桓已经兵临北平城下的时候,毛泽东还专门发去一封加急电报。

电报中不是指导解放军如何作战,而是告诉前线总指挥,必须要保护好北平城内重要建筑,其中包括故宫、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

解放战争的胜利曙光已经近在眼前,毛主席考虑的却并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还要为全体中国人保住代表中国魂魄的文物建筑。

在这封加急电报点名的建筑文物当中,故宫排在首位,足可窥见在主席心中,是非常推崇和喜爱故宫的。

既然如此喜爱,按理说毛主席进入北平后,第一站就该去故宫。

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刚到北平时,非但没去故宫,也没光临中南海,只是把香山作为临时居所。

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距离市中心有20公里,峰峦叠嶂,鸟语花香。

毛主席一来是非常喜欢这一片的风景,另一方面是中南海还有傅作义原先的办公机构没有交接完成,环境脏乱差不说,治安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再加上新中国即将建立,诸事繁杂,毛主席自然是没有心情去游览故宫的。

1949年6月,中南海的清理改造工作全面完成,终于能够重现昔日皇家园林的风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决定从香山搬回中南海。

此后,毛主席一直居住在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周恩来则把西花厅作为他的办公地点。

进驻中南海之后,毛主席的事情就更多了,白天忙着开会议事,晚上通宵批阅文件,完全没有个人时间,故宫虽然近在咫尺,却一直没有工夫去瞥上一眼。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收到国内外人士送给他的诸多大礼,包括许多的名人字画和文玩国宝,他本是风雅之人,对书画很有研究,知道这些随便拿出一件都可以传世,价值极高。

不过毛主席是一位非常自律的人,他对所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要求:我们都是人民的代表,所收礼品,也要交还给所有人民,交给公家。

那些这一批珍贵的墨宝要交到哪里最合适呢?毛主席思来想去联系了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请他为这些礼品找个归宿,郑振铎亲自过来鉴赏一番后,对毛主席说:

“主席,这些都是真迹啊,特别是这幅王夫之的《双鹤瑞舞赋》,楷书的经典之作,优雅深奥,高古淳朴。要我说的话,还是给故宫博物院收藏吧。”

毛主席听到故宫博物院几个字,恍然大悟,觉得自己真是忙糊涂了,连故宫都没想起来。

于是从那之后,毛主席多次把自己的藏品和友人赠送的文化礼品无偿交给故宫博物院保管,其中包括清钱东壁临写的《兰亭十三跋》和唐李白的《上阳台帖》。

这幅《上阳台贴》还是大收藏家张伯驹赠送给他的,毛主席爱不释手,经常拿出来鉴赏一番。

诗仙李白的真迹,常人别说拥有了,能亲眼瞧一瞧,用手摸一摸都是奢侈的梦想,可毛主席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忍痛割爱,将这幅传世佳作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大公无私,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故宫在主席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上阳台贴》

直到新中国成立5年大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毛主席才去了故宫“附近”。

1954年5月17日,毛主席登上了神武门城楼,也就是紫禁城的北门,沿着城墙一直往东南走,来到了东华门的城楼上小憩。

随后一行人再次出发,沿城墙继续向南行进,来到紫禁城的南门,也就是午门,用了3小时参观“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61岁,体力毕竟不如当年,走了半圈城墙2公里,又站着看了3个小时的展览,着实是有些累了。

不过主席明显是意犹未尽,如果不是天色渐暗影响了能见度,他还想再多看一会,最后是在工作人员的劝谏下,才有些失落地离开了。

仅仅两天后,5月19日的下午,毛主席故地重游,这次他直接来到午门城楼,继续参观上次没看完的文物展。

看着明清两代出土的各种文玩器皿,主席边看边跟周围人议论着器物的用途、来历、价值,简直是如数家珍,对于自己看不太懂的东西,主席还会主动询问故宫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摸清弄透。

只可惜这场展览的出土文物实在太多,主席看得又太过仔细,导致天黑之前还是没有全部看完,在工作人员的好心提醒下,主席还是决定先回去休息。

这一夜主席根本就没睡好,心中一直琢磨着故宫那些出土文物的样子,所以第二天下午刚忙完手头的事情,他又叫上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一起第三次登上午门的城楼,继续看展。

以上3次游览故宫城墙的经历,也是毛主席距离故宫最近的记录,此后他便跟故宫再也没有过交集。

主席从来没有明确回答过自己究竟为什么三过故宫而不入,但主席曾经说过他不是李自成,也不想当皇帝的言论。

我们可以由此推测,毛主席之所以对故宫有所避讳,就是怕有人借题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还是跟封建皇权把界限划的分明一些好。

虽然毛主席因为种种考量一生没有进入故宫,但他却一直非常重视包括故宫在内所有中国博物馆的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中国范围内仅有25个博物馆,且大多处于半停业状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为了保护和重建博物馆,毛泽东、周恩来决定在文化部下设文物事业管理局,旨在保护文物古迹,坚决打击文物非法出境。

在毛主席的密切关注下,到1957年,仅文化部门领导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就有73个,是建国初期的3倍。

如今我国博物馆的总数已经达到了6183家,且这个数字依旧在年年增长,人们去博物馆游览的兴致高涨,众多博物馆也成为了青少年的主题教育基地,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奠基人正是那个从没去过故宫博物院的毛泽东。

毛主席身后为何不入八宝山

1956年4月27日,中央工作会上毛主席跟所有与会领导达成了共识:现如今大家的岁数都大了,有些问题不能避讳,对于身后事的安排,我提议火化,不保留遗体,不修建坟墓。

随后他拿出了一份同意身后火化的倡议书,并且带头在上面签字,与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响应,都在这份倡议书上签了字。

北京长安街西15公里,石景山路北有一座古朴的门楼,这里就是著名的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按照当初的设想,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归宿,就是将骨灰葬在这里,跟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烈士一起长眠,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就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

任弼时是土葬在八宝山的,还修建了一个大墓;朱德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骨灰堂一室,算是唯一遵守了约定的人;周恩来的骨灰从飞机洒向大地,刘少奇的骨灰从轮船洒向大海,都没有留在八宝山。

毛主席则更为特殊,遗体没有火化而是住进了水晶棺,一直安详地躺在毛主席纪念堂里,供后人瞻仰。

任弼时是1950年去世的,当时大家还没有火化的概念,遵循古制无可厚非;周恩来、刘少奇生性豁达、心系祖国大好河山,也都在生前告诉家人不要保留骨灰。

死者为大,这最后一个心愿是一定要满足的,倒也挑不出毛病。

但毛主席并没有对自己的后事做任何特殊的安排,为什么人们不根据惯例把他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呢?

1976年9月8日夜,华国锋正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外国元首,突然接到毛主席病危的消息,便匆匆赶回了中南海。

只可惜两人还是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华国锋赶到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停止了心跳和呼吸。

毛主席没有交代后事,本应按照惯例来办,先举行追悼会,再将骨灰送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安放。

不过毛主席不比其他人,他是新中国的奠基人,也是亿万人民的精神领袖,兹事体大,如何处理伟人的遗体华国锋无法擅自做主,必须要从长计议。

华国锋紧急组织召开政治局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处理毛泽东同志的遗体的问题。

会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遵循惯例葬在八宝山,一派认为应效仿苏联的列宁同志,打造一口水晶棺保存毛主席遗体,供后世瞻仰。

不过两方都认为当务之急是为毛泽东的遗体做防腐处理,起码要留出15天的时间,让全国各族人民有时间来瞻仰主席的遗容,也给后续的妥善处理争取时间。

会议决定,从国务院和北京各部门抽调专家,成立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于办公室地点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九号,所以被人们称为“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

有了“九办”的统一指挥,一切都井井有条,医疗人员为毛主席的遗体做好了防腐处理,服装厂的师傅为主席定做了一套中山装,理发师为主席把头发梳整齐,北京医院病理科派人给主席进行遗容化妆。

9月11日到17日,毛主席的遗体先是被安置在人民大会堂,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凭吊瞻仰,随后转入“769”保护室存放。

“九办”经过多轮的讨论磋商,最终决定采取列宁、胡志明遗体的保存方案,打造一口水晶棺,同时修建一座毛主席纪念堂用来安放毛主席的遗体。

1977年5月27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落成;1977年8月,水晶棺在全国多家工厂的通力协作下打造完成;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遗体随车转运至毛主席纪念堂,被妥善安置在水晶棺中。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开拓者和领路人,背负的压力承载的使命都是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他不仅仅是一个人,很多事情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时刻把对人民的责任放在首位。

在主席的内心深处,当然非常渴望能够进入故宫领略中国古文化的风采,但是为了新中国政权的稳固,他放弃了;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当然非常希望自己能够走的从容,跟自己的战友、同志朝夕相伴,但他在天有灵想必也会理解人们的良苦用心。

不是所有人在位高权重之时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毛主席的自律和豁达,值得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