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iPhone 14发布被抢爆,日媒指出苹果难离中国,中国供应链无人可比

iPhone 14发布被抢爆,日媒指出苹果难离中国,中国供应链无人可比

据环球网9日报道,9月8日,苹果发布最新款iPhone 14系列产品,部分机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功能,同时也将一直被用户调侃的刘海屏改为新的”灵动岛“。但现在美国对中国高新科技的打压力度越来越重,不断追求和中国脱钩,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或将受到影响。不过也有外媒指出,苹果在事实上很难离开中国

9月7日,美国加州库比蒂诺,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苹果公园举行的活动上讲话

苹果新机系列发布,外媒指出对中国供应链依赖

9月8日,苹果召开新品发布会,向大众展示了其最新款的iPhone 14系列产品,对产品功能变动进行介绍。一天之后的晚8点,iPhone14系列正式开启预售,有部分反馈苹果官网崩了。看来不光是之前的“13香”,现在的iPhone14也很“香”,这固然离不开设计的优秀,制造上更是需要极高的工业水平。

许多外媒在报道苹果新品发布会的时候,都会提到苹果目前计划丰富供应链,在印度生产iPhone 14系列手机。此前,这一环节大部分在中国完成,苹果也很依赖中国制造。

不过日本媒体《日本时报》明确指出,从iPhone 14的研发过程可以看出,苹果很难完全脱离中国。有专业知情人士表示,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无人能比,员工素质高,供应商提供的扬声器、电池等精密零部件的质量也很高,同时中国工程师越来越多地参与iPhone研发。据苹果去年公布的全球200大供应商名单,其中96家是中国企业(包含港台地区),占比将近50%。

苹果CEO库克多次前往印度与印总理莫迪会面

美国想要对华脱钩,美企:积极进入中国市场

长期以来,美国都在叫嚣与中国脱钩,尤其是在技术上脱钩,以限制中国科技发展。特朗普和拜登两届美国政府不断利用政策,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制裁,对中兴和华为等“领头羊”更是穷追不舍,不仅断供芯片,甚至指使加拿大以所谓”欺诈“为由非法扣押华为高管。

眼下,美国又出台芯片法案、计划拉拢韩日台等伙伴建立芯片联盟,企图将中国大陆排除在其芯片供应链之外,就连《通胀削减法案》,都含有针对中国的条款政策。

美国算盘打得很好,但想要完全实现却是不大可能的。一方面,中国有着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芯片市场,对企业的吸引力非常强大,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不会为了政治目的放过中国市场的机遇。同时,中国的制造业水平稳定提升,多年来一直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产业门类、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优秀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中国制造“的名声早已响彻全球。

印度手机工厂工人在工作

另一方面,近年来,苹果、三星等公司为了追求更低的成本,选择到印度、越南等地设立生产工厂。越南现在制造业虽有所发展,但大多还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处于供应链下游位置,与中国相差较大。而印度尽管人口和中国不相上下,但其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交通运输效率也不高,地方政府还经常不讲信用,这都使iPhone大规模生产没有在中国便利。此前就有媒体分析过,同样一台iPhone,在印度制造的话,需要比在中国生产晚几个月到半年上市。

而即使在政府干预下,美国企业也确实不想离开中国。美中贸委会前主席曾表示,美国无法在经济上对华脱钩,美国公司应该积极加入中国市场。美国与中国脱钩,只会使美国在全球的竞争力被削弱,中国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越低,美国能在中国获得的利益就越少。据调查,与2020年相比,300多家在华美公司中,有60%的公司表示对华投资增加。

华为等中企虎视眈眈,苹果不敢放手中国

尽管苹果将部分手机生产程序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但其很难完全脱离中国。因为中国自产手机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市场份额占比越来越多,苹果一旦放手中国,很可能会被中国企业挤出中国市场。

华为天罡5G基站芯片

就在苹果新品发布会前两天,华为正式发布了Mate 50系列手机。这次华为新手机立足于消费者对屏幕修复的担忧,首次将昆仑玻璃用于手机屏幕,大大提升手机抗摔能力。同时为提升手机低电量使用感,华为推出“低电量应急模式”,在手机只剩1%的电量时,能够智能启动聚能泵,以解用户燃眉之急。尽管Mate 50系列还未正式发售,但预售经常出现”无货“状态。

不仅是华为,小米、Vivo、Oppo等手机品牌逐渐在中国手机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今年年初的新品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多次提到iPhone13,他表示,小米将对标苹果,并在未来一点一点将其超越。据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第二的是小米,占17%;而苹果则是第三,所占份额为14%;Vivo和Oppo并列第四,所占份额都是10%。

现如今,合作与发展才是国际市场的主流,美国反其道而行,不仅一味搞小圈子,还要求其企业放弃与中国的深度联系,最后伤害的只会是美国自己的企业,和自己的国力。就算短期内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企业紧追不舍,迎难而上,定会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