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知识 娱乐 非凡十年丨黄河之源,扎陵湖、鄂陵湖犹如两颗璀璨明珠,静静守护……

非凡十年丨黄河之源,扎陵湖、鄂陵湖犹如两颗璀璨明珠,静静守护……

三江源国家公园。

攀上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多涌村生态管护员华才举起望远镜,开始了新一天的巡逻。

夏末秋初的黄河源,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绿草如毯、平湖如镜、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美丽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藏原羚、藏野驴、斑头雁不时穿梭期间。

“一切如常。”一圈看完,华才脸上洋溢着笑容。深吸一口混合着青草香的空气,他随即从藏袍里掏出笔记本,上面的观测记录已是密密麻麻。右臂上鲜红的“生态管护员”袖章,让华才觉得“既骄傲,又沉甸甸的”。

“希望大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齐心协力管护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三江源地区基层干部、管护员进行视频交流。如今,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像华才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已超过2万名。

青海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华水塔”。千百年来,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的文明历史,滋养着大半个中国。

近年来,国家对三江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4月13日,青海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过五年多的创建, 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此时,华才眼前两块美如碧玉的扎陵湖、鄂陵湖,就是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两大高原淡水湖泊。“守护好这块水源涵养地,就是在守护我们的家园,守护我们的国家”,加入三江源管护员队伍7年,藏族小伙华才早已将这一认知“融”入血液。

玛多

汽车下高速,沿着国道、省道一路盘旋,海拔不断攀升。一路经草甸、过湿地、遇冰川、绕雪山,直到眼前豁然开朗,进入一片开阔的平原地貌——玛多县到了。

玛多,是黄河源头所在的县域,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属高平原地区,也是青海海拔最高的县,海拔大部分在4500米~5000米。这里地处高寒,空气稀薄,冬季漫长而寒冷,每年12个月中,有11个月需要供暖。

或许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承载的水源地的重要使命,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的玛多,在藏语里的意思就是“黄河之源”。这里人烟稀少,25253平方公里的县域土地上,户籍人口仅15845人,90%以上为藏族。

漫长的冬天,让取暖成为玛多人的头等大事。当地牧民告诉我们,以前取暖做饭主要靠煤和牛羊粪,烟尘特别大,供暖效果很差。早晨傍晚一眼望去,单位的烟囱、牧民的烟囱都冒着黑烟。每年8月15日供暖期开始后,镇上全是运煤车,有很多的货车一车一车地往县城运煤。“从其他州县来玛多,不用问路,沿着黑乎乎的路一直走,就到了。”

牧民家里,每年买煤少则四五千元、多则上万元,让这里的生活成本不得不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而增加。家里条件不好的就要去用牛羊粪取暖做饭,过度的索取,草没有了肥料,生长得也慢。

2017年,国家电网与青海省委、省政府确定助推青海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在玛多县打造北方首个清洁取暖示范县工程。

当年8月,依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定点扶贫资金的支持,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清洁供暖示范项目率先启动。随后,按照就近供暖的原则,将县城集中供暖划分为四个片区。

2020年7月,县城区域四个片区锅炉房全面建成并开始集中供暖。三年间,全县所有的燃煤锅炉集中供电区域、散烧煤区域全部改为了清洁供暖。

在当地藏民多吉看来,自从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后,没有燃煤的玛多天空更蓝了、水更绿了,牧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每家每户都过上了电气化生活,有些人还在家中开设了小作坊,用电缝纫机进行藏毯加工。”

多吉的孩子在玛多县花石峡镇藏文寄宿制学校读书。让多吉高兴的是:“过去即便用牛羊粪烧着旺旺的火炉,孩子们也要戴着棉手套上课;现在,孩子们可以光着膀子在操场上打篮球,老师们也不用每天晚上去孩子们的宿舍看火炉了。”多吉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们。

一份来自国家电网玛多县供电公司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清洁取暖推广实施以来,该县每年可替代燃煤量28633吨,减少碳粉尘排放30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108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33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67万吨。“从黄河源头促进减排,千方百计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公司负责人表示。

漫步在玛多街头,尽管去年因7.4级地震损毁的房屋还未完全修复,可临街店面里一张张热烈的面孔,居民小区里井然有序的生活,无一不告诉我们:不用担心。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离开的第二天,玛多又将开始新一季的供暖,国网玛多县供电公司的供暖设备已调试完成。想必又会是一个暖融融、清亮亮的冬季。

守护

从玛多县城到黄河源头——措日尕则山山顶的“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仍需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山路一直回旋,到底绕了多少个圈,没人能数得清。

到达时,51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护员扎西,已经即将结束一天的巡护,准备返程。他习惯在巡护结束时,再站在措日尕则山山顶眺望四周,这里是制高点,可将山两旁的鄂陵湖、扎陵湖尽收眼底。

皮肤黝黑、有着深邃眼睛的扎西是玉树州人,十几年前来到果洛州,认识了当时只有十八岁的爱人依毛,就定居在了这里。

过去藏民多游牧,扎西和依毛都没念过什么书。2007年,为保护黄河水源地,玛多县实施退牧还草,夫妻俩结束了游牧生活,定居在黄河乡。此后的几年里,扎西打打零工,能干的依毛则在学校做厨师,空闲的时候还会做点酸奶出售。

2015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招募生态管护员,按照“一户一岗”的原则,扎西有了这份“风餐露宿”却稳定的工作。每天早上,按照管护站设定的线路,扎西和同伴穿上管护员的统一制服,带上干粮、骑上摩托,开始一天的巡护。

熟悉的风景看了一遍又一遍,变化也在悄然发生:“过去被牛羊啃得光秃秃的草场,又重新铺盖上了绿色,前些年干涸了的湖泊水洼又变成了绿洲。”

过去,游客多,随手扔垃圾,牧民司空见惯也懒得管,放牧时产生的垃圾也随手扔。成为生态管护员后,扎西知道了,这些不能降解的垃圾正在吞噬、污染水源地。于是,巡护的时候,他会制止游客,也会随手捡起巡护路上的垃圾。“现在,游客的素质也提高了,几乎没有垃圾。”扎西朝记者挥了挥手里的垃圾袋。

似乎野生动物也意识到政府正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归还”它们的家园。这几年,扎西时常能在巡护的路途上碰到藏野驴、普氏原羚,还发现过棕熊、岩羊、雪豹、猞猁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足迹。“救助离群、受伤的野生动物,也是我们的工作。”扎西说。

7年来,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的回归,让加入生态管护员时“糊里糊涂”的扎西越发感觉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每天回家,他会跟妻子和四个孩子说一说路上的见闻,孩子们新奇不已,放假时也会央求爸爸带他们一起巡护。

管护员每月有1800元工资,加上牧区移民搬迁每年9600元的补助,夫妻俩空闲时再打打零工、卖卖酸奶,一年十几万元的收入,让扎西不再留恋过去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他想把四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生,“将来回到这里,为家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贡献。”扎西笑着,回头看向草原、湖泊和家的方向。

此时,群山环抱之中的扎陵湖、鄂陵湖,在夕阳下愈发的沉静安然,犹如镶嵌在高原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又像一对难分难舍的姊妹,她们手拉手、肩并肩,伫立在黄河源头,静静守护、滋养着中华文明、华夏之魂。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2年8月25日A2版,原题为《守护黄河之源——青海生态保护发展非凡十年(下)》。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图文/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责编/田园黄蝶

审签/志飞

监制/席淑君